始盗龙属

始盗龙属学名Eoraptor)又名晓掠龙,是世界最早的恐龙之一,类似蜥脚形亚目的最近共同祖先[1]。它是双足的肉食性恐龙,生活于2亿3100万年前的阿根廷西北部[2]模式种月亮谷始盗龙E. lunensis),学名的完整意思是“从月亮谷来的破晓掠夺者”[3]。它的化石是几组保存很好的骨骼。始盗龙以前被认为是兽脚亚目的一员,而现在被重新分类为蜥脚形亚目的一员。而以前类似兽脚亚目的最近共同祖先的地位被始驰龙属取代了。然而,这种重新分类受到了一些专家质疑,他们重申始盗龙是一种兽脚亚目的恐龙。

始盗龙属
化石时期:三叠纪晚期 (卡尼阶), 231–228 Ma
模式标本
复原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属: 始盗龙属 Eoraptor
Sereno et al. 1993
模式种
月亮谷始盗龙
Eoraptor lunensis

Sereno et al. 1993


一只月亮谷始盗龙的骨干与上臂,从土壤中露出,位于阿根廷月亮谷
始盗龙的头颅骨模型
始盗龙的骨骼重建模型,位于布鲁塞尔

描述及行为

它们的身体小型,成长后约1米长,重量估计约10公斤。它是趾行动物,以后肢支撑身体。它的前肢只是后肢长度的一半,而每只手都有五指。其中最长的三根手指都有爪,被推测是用来捕捉猎物。科学家推测第四及第五指太小,不足以在捕猎时发生作用。

始盗龙可能主要吃小型的动物。它能够快速的短跑,当捕捉猎物后,会用指爪及牙齿撕开猎物。但是,它同时有著肉食性草食性的牙齿,叶状齿类似原蜥脚下目的牙齿,所以它也有可能是杂食性动物[4]

早期恐龙

在1991年,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发现始盗龙的化石,化石在阿根廷伊斯巨拉斯托盆地发现。在三叠纪晚期,这地方是一个河谷,但目前成为沙漠。始盗龙的化石是发现于伊斯巨拉斯托组,在同一地层还发现另一种早期恐龙,艾雷拉龙。在1993年,保罗·塞里诺将这些化石正式命名为始盗龙Eoraptor),并认为始盗龙是最早的恐龙[3]。赛里诺认为始盗龙是最早恐龙的原因,除了始盗龙缺乏几个恐龙的专有特征外,还有它们缺乏掠食性动物的特征。不像其他的后期肉食性恐龙,它的下颌没有可调整的关节,用来咬紧大型猎物。此外,它只有一些牙齿是弯曲及有锯齿的。始盗龙属于蜥臀目,它们的臀部结构很像现今的蜥蜴

始盗龙拥有一些草食性的牙齿,及五根已完全发展的手指,都使科学家们认为始盗龙比艾雷拉龙更为原始。只有最近在马达加斯加发现的一些原蜥脚下目,被认为生存年代早于它们。南十字龙的年代可能更早,但体型较大。南十字龙似乎具有一些与原蜥脚类、兽脚类共有的特征,导致科学家们质疑始盗龙的原始程度,以及与其他恐龙之间的关系。在2009年的一个研究,提出始盗龙属于兽脚亚目,演化位置比艾雷拉龙下目衍化,但比腔骨龙原始[5]

始盗龙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恐龙之一[4]。始盗龙在恐龙的演化位置仍未定,可能属于基础蜥臀目或基础兽脚亚目恐龙[6]。保罗·塞里诺在1993年命名始盗龙时,根据五根据有功能的手指与其他特征,将它们归类于兽脚亚目[3]。在2011年的曙奔龙命名研究里,提出始盗龙是种基础蜥脚形亚目恐龙,因为它们有这个演化支的特征[7][8]麦可·班顿(Michael Benton)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将始盗龙从兽脚亚目归类于蜥脚形亚目是过于急躁的结论[8]。Nesbitt等人在命名邪灵龙时,也将始盗龙归类于兽脚亚目[9]。2011年的另一份研究,则认为始盗龙属于真蜥臀类,亲缘关系接近蜥脚形亚目、兽脚亚目,但太过原始而无法归类于两个演化支之一[1]

生活习性

始盗龙那锯齿状的牙齿毫无疑问向大家表明了它肉食恐龙的身份,而且它拥有善于捕抓猎物的双手,从始盗龙的前肢化石,我们可以推测,始盗龙有能力捕抓并吃掉同它体型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虽然我们不能精确地重现这种恐龙的攻击行为和捕食过程,但是从它那轻盈矫健的身形就不难想象到,始盗龙能够进行急速猎杀,它的食谱肯定不仅仅限于小爬形动物,可能还包括最早的哺乳类动物。

参考文献

  1. ^ 1.0 1.1 Apaldetti, C; Martinez, RN; Alcober, OA; Pol, D. A New Basal Sauropodomorph (Dinosauria: Saurischia) from Quebrada del Barro Formation (Marayes-El Carrizal Basin), Northwestern Argentina. PLoS ONE. 2011, 6 (11): e26964. doi:10.1371/journal.pone. 
  2. ^ Alcober, Oscar A.; and Martinez, Ricardo N. A new herrerasaurid (Dinosauria, Saurischia)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Ischigualasto Formation of northwestern Argentina. ZooKeys. 2010, 63 (63): 55–81. PMC 3088398 . PMID 21594020. doi:10.3897/zookeys.63.550.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3.0 3.1 3.2 Sereno, P., Forster, Rogers and Monetta, (1993). "Primitive dinosaur skeleton from Argentina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Dinosauria." Nature, 361: 64-66.
  4. ^ 4.0 4.1 Paul G.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68.
  5. ^ Nesbitt, S. J., Smith, N. D., Irmis, R. B., Turner, A. H., Downs, A., and M. A. Norell. 2009. A complete skeleton of a Late Triassic saurischian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dinosaurs. Science 326:1530-1533.
  6. ^ Nesbitt, S. J.; Smith, N. D.; Irmis, R. B.; Turner, A. H.; Downs, A.; Norell, M. A. A complete skeleton of a Late Triassic saurischian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dinosaurs. Science. 2009, 326: 1530–1533. 
  7. ^ R.N. Martinez et al. A basal dinosaur from the dawn of the dinosaur era in southwestern Pangaea. Science, Vol. 331, January 14, 2011, p. 206.
  8. ^ 8.0 8.1 Kaplan M, "Move over Eorapt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www.nature.com/new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1-2011.
  9. ^ Bergman D.S., Sues H-D. (2011), "A late-surviving basal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atest Triassic of North Americ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published online 13-4-201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