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克理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09年3月31日) |
此条目的语调或风格或许不适合百科全书。 (2009年3月31日) |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1761年8月17日—1834年6月9日),是一位英国宣教士和浸信会牧师,被誉为“近代宣教士之父”(Father of modern missions[1])。他是英国浸信会差会的创办人之一。在印度塞兰坡(Serampore)宣教期间,他将圣经翻译成包括孟加拉语、印地语和梵语在内的多种语言。
童年
1761年8月17日,威廉克理生于Paulerspury,这是位于英国北安普敦郡西南隅的一个小村落。威廉的父亲埃德蒙·克理原本是一个旧毛布的织工,他的祖母与父母亲是基督徒。克理的父亲在他六岁时被任为村中的教员,于是他们举家迁入了村中礼拜堂附近的教员住宅。
在他十二岁时他就选择的第一份工作,种地。 后来因为种田使得他的脸上、手上一直生红斑,痛的无法成眠,身体不堪负荷,所以克理放弃种田的工作。
成为宣教士
克理因为身体的缘故放弃园艺工作,在经过一次家庭会议之后,他们决定克理应该学习当时英国正新兴的工业--制鞋业,于是在他十六岁那年,由他的父亲帮他寻找到邻村的一个鞋匠师傅学习,但两年后这个师傅突然去世,他改往Hackleton,名为 Clarke Nichols的师傅那里学习,他学会了修鞋,也学会了制鞋。
在他三十一岁之前,已经可以阅读希腊文、希伯来文,荷兰语、法语和英语等不同译本。他成为一个敬虔的基督徒,这是因为和他一起制鞋的同事John Warr的影响,他是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并因著这位大他三岁的弟兄带领,他也加入“不奉国教者(Dissenters or Non-Conformists)”的祈祷会。 后来他离开有政府保护不会受到十架凌辱的安利甘宗教会。
后来他遇上当时著名的圣经 注释家Thomas Scott ,他影响了克理旳信心。
随后他受一个浸礼会 牧师的影响,克理加入了浸礼会,并在1783年10月5日,由Dr. Ryland为他施浸,他成为一个浸礼会的会友。克理在1786年8月1日,他25岁那年在Moulton 这个地方接受按牧,当时为他按牧的三位主礼人:Ryland,Sutcliff,Fuller,这三位牧师后来共同支持克理的传教 事业。
第一个宣教士
一七九一年,克理完成他的第一本书《基督徒当竭尽所能引领异教人民归正》(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内容分三大类:(一)世界各国宗教概况,(二)异教徒 得救之道与基督徒之义务,(三)前人引领异教徒归成功归主事例,与未来可行的方法。原稿计长87页,花了八年的时间,这本小书在第二年出版,被赞誉为‘现代传教事业的宪章’。
牧师联谊会于1792年10月2日接受了克理的建议,终于通过以下的议案,特命差会为--浸礼会异域传播福音差会(Baptist Society for Propagating the Gospel Among the Heathen)。”,近代第一个传教士差会就这样成立了。克理是第一位被差派出去的宣教士,他在印度所写的书信,使许多宣教事业的出现,例如1795年成立的伦敦会(London Missionery Society),就是一个超宗派联合主办的宣教事业,是回应克理的鼓励而建立的。
他后来结识了孟加拉(Bengal)的宣教士John Thomas,他是一位前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生,后来在印度成为基督徒,两人结伴前往印度
由于克理的妻子拒绝他独自前往印度,最后举家出航。 当时整个印度是东印度公司控制著,而当时的政策是他们并不欢迎任何的宣教士进入印度,因此有很多被驱离出境、遣返回国的。这时的印度是被不符合基督宗教教义的宗教仪式控制几乎全数人口,并且百姓受教育的机会也是一种奢侈。
1793年7月13日。克理全家并托马斯和他的妻子,一起出航。他们在这五个月的漫长航行中,每个星期就在船上传福音、守主日。克理也在这五个月里学会了孟加拉语,协助托马斯翻译孟加拉圣经的工作。这趟航程终于在同年11月11日完结,停靠在加尔各答。
影响印度
克理他们离开了加尔各答,往南离首都五十哩的地方步行而去。托马斯用当地话讲道,克理在旁边静听,学习当地话,当时托马斯和克理身上只有一点点的钱,两个月之后,他们已经是身无分文了。
后来托马斯选择回到加尔各答继续行医,而克理举家迁往更内陆的乡下,时有猛虎、毒蛇出没的沼泽地。只因为这地三年无须付租。克理将辟地砍下的木材拿去卖,家中的几个男孩全都一起帮父亲的忙,用竹子建筑了一个家,他们也辟了一个园地种植靛青树,制作靛青原料,后来在一个病疫重生的雨季,他因为过度疲劳病倒了,的那已经学会孟加拉语的儿子彼得,一病不起,这是第一个死亡的孩子。他的妻子Dorothy因为打击,心理受影响,于1807年去世。
后来英国的同工对克理自给自足的宣教策略不能认同,英国的同工并不愿意支持克理的靛青园计画。不能理解的英国同工们以为克理是为了赚钱而搁置了传福音的正业。而克理知道除非他可以自足,否则随时他都可能会被“召”回国去。在这极度的困苦中,他把见到的异象—翻译印度文、孟加拉文圣经、将福音传到印度各地。他一边研读语言,翻译圣经,也不断的讲道。他在到了印度的第五年后,在1797年在印度建立了第一间教会。
1799年的一场豪雨,令克理再次迁移到新据点—塞兰坡(Serampore),这个被丹麦政府保护的城市,不仅人口稠密、治安良好,也空气宜人。他从没有离开这个城市,随后有更多的基督徒加入,约书亚·马士曼(Joshua Marshman,1768-1837),和华德(William Ward, 1769-1823)等到印度与克理同工。因为英国政府并不支持他们,他们就请求克理让他们加入他的事工,克理也得到一批基督徒、丹麦政府的支持。
Krishina pala是第一个克理所改变的基督徒,这个印度人付上了极大的代价,他的信主在印度人中引起极大的骚动,示威的群众甚至将他的大女儿幽禁,但他仍然如期受浸,不久他的太太、妹妹和他的朋友的全家,都成为基督徒。Krishina 日后也成为克理的助手。从1793年到1800年共七年的时间,才有的第一个印度教徒。后来才渐渐多了起来,所以克理不仅自己传福音,更鼓励印度信徒作宣教士。
1801年3月5日,第一本装订成册的孟加拉文的新约圣经终于付梓,这是历史以来的第一册孟加拉文圣经,是克理用了七年半的成果,有传闻说克理是圣经译成全世界各种不同语文的鼻祖。同年4月8日,政府询问克理是否可以到威廉堡学院当教授,克理接受了这项工作。
克理和这三位塞兰坡(Serampore)教会的领袖从合作后至克理去世都未曾分开。马士曼出身织布工人,也是语文学者,后来成为更正教第一本中文圣经的翻译者(1822年出版)。因为英浸宣会支持的经费有限,马士曼夫妇就自立的创立了三所学校,其中二所教导欧洲人子弟,另一所为印度儿童。克理则在威廉堡大学(Fort William College)教授东方语文,继续三十年;以所得薪资,加上马士曼所收的学费,后来发展了二十六个教会,一百二十六所学校,学生达一万馀名。华德学过印刷及新闻,后奉献勤修神学,参与宣道事工;是杰出的印刷者。三人同心合意,配搭洽当,是最理想的团队,称为"塞兰坡三子”(Serampore Trio),他们共同组成了独立宣道会,并设有印刷厂,印发圣经及书籍。英国政治家,国会议员兼人权运动者卫博福(William Wilberforce)被称之为"英国的殊荣”。
晚年
1806年克理当选为亚洲学会的会员,同年也晋升为正式教授,他陆续编辑孟加拉文字典、马刺塔文(Marathi)字典和梵文(Sanskirt)字典。克理和他的同工们,也写了许多的小说、寓言和法律的创作,并且将印度民间传说的历史轶事写成专书,由华德的印刷所承印《印度历史文学与宗教鸟瞰》,成为研究印度问题唯一的权威有五十年之久。
克理把圣经译为孟加拉文(Bengali),印地语(Hindi),梵文,阿萨姆文(Assamese),及Oriya, Marthi语文。并将部分圣经译成其他二十九种语文及方言,又继续编订不同语文的文法及字典达六种之多。在另加上与Marshman合译的,使印度共有四十四种圣经译本。他们也把印度文学中的史诗,和中国古典文学,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为了促进文化和社会福利,他首创印度的医药宣教事工,储蓄银行,并神学院,女童学校,和孟加拉文报纸。他也建立了印度第一所现代印刷所,造纸厂,和蒸气火车。他也翻译西方的农业及园艺书籍介绍到印度,并推广农业改良试验;于 1820年,成立了印度农艺学会。
在克理任教九个月后(1802年)就开始调查印度民间的传统被西方视为残忍的习俗,就是把寡妇用火烧死,给亡夫殉葬,以表现寡妇对丈夫的贞忠,称为"苏替”(Suttee, 梵文作Sati);克理认为是极不人道。他得到了印度"大圣人”泰戈尔(Maharidhi Debendranath Tagore,诺贝尔文学奖诗人泰戈尔的父亲)的支持,经过他近三十年的努力终在1829年,正式禁除了这个被西方社会视为残忍的举动。
他在印度的长期居留期间,并无一次回英国休假。在他晚年,有时病的不能下床,他就在床上工作,他仍继续圣经翻译的校正工作。克理在世的最后的日子,有许多朋友和世界各地的名人都来探访他。
1834年6月9日,威廉克理死亡,克理在他的遗嘱里说“我吩咐,在未办任何后事之前,先把我的债务全部清偿,葬礼要简单节省,请把我安葬在我第二个妻子旁边,在我为他树立的墓碑上空白处,勿加任何藻饰的刻上以下的句子:我是一个愚拙、可怜、毫无力量的蠕虫,我睡在主怀中。”
生平大事表
年代 | 威廉克理生平事件 | 所面对的困难 |
---|---|---|
1761年 | 8月17日在英国北安普敦郡Paulerspury出生 | |
1773年 | 作鞋匠学徒,工作养家 | 失学 |
1779年 | 受John Warr影响,开始自修学习 | 面对信仰的改变,考虑转换教会 |
1781年 | 与Dorothy Plackett结婚 | 妻子为文盲,比他大五岁;需要照顾做鞋师傅的遗孀之四个子女 |
1783年 | 受浸加入浸信会,自修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义大利文、荷兰文等六种语文;参与祈祷复兴聚会 | |
1785年 | 成为带职牧者,推动差传工作;夜校老师 | 平衡工作、学习、家庭和宗教 |
1786年 | 在摩尔顿受按立成为牧师,先后更新和发展两家教会 | 在教牧同工会分享宣教工作的动议,被长者所反对 |
1791年 | 用了六年时间始完成成立差会的八十七页小册子“基督徒设法引领奉异教者归主责任问题之研究”,鼓吹宣教工作 | 没有出版经费 |
1792年 | 以赛亚书54章2-3节宣讲宣教异象:组织英国浸信会差会 | 回应神的异象,在缺乏资源下成立差会 |
1793年 | 成为宣教士与托马斯前往印度宣教,引发英语世界相继组织差会,差派 宣教士 | 受到妻子及家人的反对、金钱的缺欠、英国政府的态度影响和海上航行的危险性 |
1794年 | 在孟加拉宣教,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开始翻译圣经 | 与差会产生意见分歧和被断绝经济来源、人力的支援,独力工作,争取居留权 |
1799年 | 迁往丹麦殖民地 Serampore 与新宣教士马士曼和华德组成宣教团队 | 妻子患精神病、儿子生病死去及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的驱逐压力 |
1800年 | 建立宣教中心,结合诊所、学校、印刷厂多元化全人服侍模式。七年后第一个印度教教徒受浸加入教会 | 他的宣教异象,和英国的政策不能合辙,被迫离开居住了七年英国殖民地地区;迁移到福音工作较有发展的近加尔各答的丹麦社区(Serampur)。 |
1801年 | 在威廉堡大学任教东方语言,出版各种当地语文的工具书,第一本新约孟加拉译本圣经问世。 | 把薪酬全数支援宣教工作。 |
1802年 | 鼓吹及协助立法,废除杀婴献祭 | 九年后成功争取废除杀婴献祭的果效 |
1807年 | 原配离世,后来与丹麦贵族Charlotte Rumohr成婚 | 再婚引起很多社会的误会和批评 |
1809年 | 突然患病昏迷 | 顽强的意志战胜病魔 |
1812年 | 印刷厂大火,烧毁大量翻译手稿,圣经翻译陷于停顿 | 负起重建的责任,取得更广泛地区的支持;儿子雅比斯(Jabez)亦被激励,成为宣教士 |
1813年 | 兴建麻疯病医院 | |
1818年 | 创办薛兰堡大学,内设神学系,集中训练当地教会人才 | 集资筹建校舍,四年才完成建校工程 |
1820年 | 成立了印度农艺学会 | |
1821年 | 第二任妻子病逝 | 加上亲友的死亡,更受疾病攻击,身心灵大受打击 |
1822年 | 长子费利克斯(Felix)病逝 | |
1823年 | 印刷厂负责人病逝;威廉克理在码头滑倒受重伤,得第三任妻子格雷斯休斯(Grace Hughe)照顾 | 胡格利河泛滥,住宅被冲毁。英国差会改组,不认同他们在工场的工作方向,没有支援;十六年不断受英国部分的基督徒的中伤和批评 |
1829年 | 废止寡妇在丈夫丧礼被烧死的印度教习俗 | |
1830年 | 印度经济危机,历时三年多 | |
1831年 | 父亲及差会主席埃德蒙去世 | 父亲及挚友死亡加重他的打击 |
1833年 | 受世界各地宣教之友帮助,供应宣教中心之发展需要 | 再经历耶和华以勒 |
1834年 | 完成四十年宣教,与同工翻译了四十种语言的圣经,设立了一百廿六家教会和多家差会,引发近代宣教运动,享年七十三岁。 | 在印度Serampore逝世。在他的墓碑上,写著:“贫穷,可怜,无助的小虫,我落在主慈爱的臂抱中。” |
参考文献
- ^ González, Justo L.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 2: The Reformation to the Present Day. HarperCollins. 2010: 419. ISBN 978-0-06185589-4.
- ^ Carey.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