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世纪科技













宇宙世纪科技日本动画漫画作品《GUNDAM系列》,宇宙世纪里的虚拟科技。这些科技不单影响了之后其他《GUNDAM系列》作品的剧情,而且亦开展了写实机器人的动画类别。

历史

GUNDAM世界观中的科技最初是在Gundam Century这本OUT杂志的增刊中出现详细的描述。[1]官方书籍如公式百科事典(Gundam Officials)也有在后面列出Gundam Century作为参考来源。Gundam Century中较深入的探讨当代的一些科学部份,例如机械臂的发展、宇宙殖民卫星的种类、与及AMBAC的运作等等。在这之后亦有出版一本名为GUNDAM SF World(GUNDAM科幻世界)的书籍,主要是从GUNDAM系列为中心探讨当代的科幻世界观元素如机械人(亦有提到小飞侠阿童木)、宇宙殖民卫星、光束武器等等。在此之后于Gundam Sentinel(GUNDAM前哨战/先锋战)的增补资料中,也有列出AMBAC运作方式与及一些宇宙世纪世界观中的一些科技介绍,当中亦有视Gundam Century为一个资料来源。

对现实文化的影响

虽然一套科幻作品中的科技好像对现实世界没有重要性,但这些科技在大部份的宇宙世纪系列中都有出现,而且亦成为了很多其他GUNDAM系列作品的参考。而且这些资料亦影响了很多之后的动漫游戏作品的科技设定。[2]虽然这可以视为追逐星球大战的潮流,但是在1981年出版Gundam Century之前并没有如此的状况。[3]在此之后,万代和Sunrise亦有留意到这个传统而开始在制作作品时聘请作者来替其他系列作设定考证。[4]而在学术界方面,亦有国际GUNDAM学会组织过在一起讨论GUNDAM系列所引起的不同界别的研究,例如月面殖民和米加粒子炮等等。[5]

而且因为GUNDAM系列作品取材自现实世界的机械人技术,现实的机械人工程学亦反过来受到GUNDAM系列的影响。[6]而且宇宙世纪的科学和科技设定如宇宙殖民卫星和机动战士的可行性等也被学术性的研究。[7]

机动战士技术

详细请参考机动战士技术条目。

AMBAC

Active Mass Balance Auto Control (AMBAC) 是最基本的技术,利用手脚等肢体重心的偏移令到在宇宙无重力状态中可以作出不使用推进剂的移动和转身。这种能够在不使用姿态制御喷嘴喷射下就能转身的技术,在配合米诺夫斯基核融合炉之下,使得机动战士的活动时间可以大幅上升。[8]

尾部稳定器/稳定翼
稳定器是一种利用机体上的其他可动部份来辅助AMBAC的科技。[8]

平衡器

机动战士的一种基本装备。平衡器的作用是让机动战士在地面两足行走时保持平衡而不会跌倒。

可动骨架

可动骨架Movable frame)是把所有重要结构都连接成一个内部骨架、使可动性大幅上升的一种技术。

米诺夫斯基物理学

此部份为详细列出米诺夫斯基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有关米诺夫斯基物理学的应用技术、请参考米诺夫斯基粒子应用技术条目。

概要

米诺夫斯基物理学Minovsky Physics),是由俄裔宇宙居民、定居吉翁公国的物理学家托涅诺夫·Y·米诺夫斯基博士所提出的学说。通过假想一种特殊基本粒子的存在,解决了统一场论中遗留的问题。这一学说在最初并未得到物理学会的认可,被贬斥为“在宇宙世纪复苏的以太论”,米诺夫斯基博士也因此被逐出学会。

此后,这一学说引起了迪金·索德·萨比的注意,正是在其帮助下,米诺夫斯基博士得以吉翁公国的Side 3为根据地,对米诺夫斯基粒子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米诺夫斯基物理学会在UC0045年成立于Side 3殖民卫星群。他们的主要研究为核融合炉。于UC 0047 Minovsky-Ionesco核融合炉开始研发,此种核融炉使用的为氦3-氘反应。以其发明者命名,这种核融合炉是一种干净的核融合炉。因为它并没有放出辐射。(中子)此种核融合炉所使用的核反应为:

  (energy released: 18.35 MeV)

此种反应使用氦的一种非常稀有的同位素氦3(两质子一中子的原子核)。氦3被使用于与氘原子(重氢)来组合成稳定的氦4(一般氦气)和一个单独的质子。因为质子带有正电荷,所以很轻易就能够被电磁场拘束。最大的问题就是氦3的稀有度。在地球上非常的少,只有在将开采完的铀矿中可以找到。而GUNDAM的世界中因为使用米诺夫斯基核融合炉,因此需要大量的氦3。这就是木星船团开始定期往来地球圈和木星的原因,GUNDAM世界中的大量氦3都是来自木星。要注意的是此种核反应在现实中并不可能大量出现,因为氘-氘之间会先互相反应。而且大量的氦3在月球上被发现,不过,当然在木星有著更多。

米诺夫斯基粒子

UC 0065米诺夫斯基学会在研究米诺夫斯基核融炉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电磁场现象。此现象并不能够以当时的物理学所解释(即现实物理学)。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他们发现了这个现象的成因:氦3核融合炉中产生出一种新的基本粒子、而此种粒子会附在炉壁内侧。此种粒子被命名为米诺夫斯基粒子或简称M粒子米氏粒子。米诺夫斯基粒子在静止时有近乎零的质量、不过在和其他粒子一样、在速度上升时质量会上升来反映其潜能或动能。米诺夫斯基粒子可以带有正或负电荷(一般以M+和M-来区分)。当被散布在宇宙或空气中时、其互相的作用力就会自然使它们自动排列成一个立方晶格的状态。此状态被称为I-Field。I-Field晶格会慢慢的扩散向四周、但是因为米诺夫斯基粒子互相之间的力会减慢这个扩散、所以大约需要29天的时间、那个区域的米诺夫斯基粒子才稀释至对该处的电磁场没有干扰、而可以回复正常的电磁波通讯。

米诺夫斯基粒子在米诺夫斯基核融合炉中担任催化剂的用途、令氦3-氘反应能够正常的实行、不单大大减低了核融合所需的反应温度、亦可以令反应的电浆和炉壁隔开、同时、因为米诺夫斯基粒子能够隔绝红外线波长或以上的电磁波、因此热力传导的三个方式:传导对流辐射都难以传热至炉壁上、大大减低废热、令核融合炉的效率大幅上升;使得超小型米诺夫斯基核融合炉能够成功研制、足以安装在机动兵器上面。在此之前、只有大型战斗舰只才能够安装的核融合炉、一下子就能够安装在机动兵器上面、使得机动兵器的运作时间大大加长。

不过米氏粒子的主要用途是在作战和通讯上面。当米氏粒子被大量散布在空气或太空中时、粒子能够使低频电磁波如电波和微波都被隔绝、严重妨碍电磁波通讯方式。而因为米氏粒子的电荷很高、在散布后碰触到金属物件时就好像是连续性的电磁脉冲一样、所以会干扰甚至破坏没施加保护装置的电子零件。而因为米氏粒子隔绝长距无线通讯及各种雷达系统甚至红外线讯号、使这些东西都失去效用,在一定浓度时还会雾化可见光、此效应被称为米诺夫斯基效应

电磁场被干扰主要是因为米氏粒子所组成的I-Field之间的空间很少、而令波长在那个空间的振幅之上的电磁波不能够通过、而波长和振幅差不多的电磁波则会被扩散。在极化衍射下、使得电磁波被严重干扰。在现实中、的确有发现类似米氏粒子此种特性的人工粒子在实验室中被制造(缈子)、但是只能维持数十万分之一秒。虽然还不能有实际功用、但是已经能够证明理论上可行(缈子触媒核融合)。第二个I-field的功用、就是能够抗拒、引导和扩散带电荷电浆炮及无电荷米加粒子炮的特性。此种特性能够有效的利用为攻击和防御两项重要军事用途上面。

[9]

米氏粒子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需要安装大型又重的防护电子零件的装置。在宇宙中或是海面舰只来说、这种防护装置还好。但是这令导引兵器如导引飞弹等都失去了成本效益。因此、米氏粒子的使用在一年战争时令战场重新回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近距离目视战场环境。从而成为了大量使用机动战士的原因。[10]

实际上这科技设定很有可能来自现实中的缈子触媒核融合

米诺夫斯基超小型核融合炉

于UC 0071,米诺夫斯基研究团队制作出米诺夫斯基超小型核融合炉。有别于一般使用电磁场的核融炉,这一个改良型核融合炉米诺夫斯基·约涅斯科型反应炉(Minovsky-Ionesco reactor)和旧有的最大分别,是使用I力场(I-field)来拘束并催化核融合原料及反应。而这个反应亦会生产出米氏粒子而令核融合炉达至一定程度的自行循环作业。这个反应环境和现实中1950年代研究的缈子触媒核融合非常相似。这一种非常有效率的设计,使得反应炉的大小能够缩小至原有同出力的核融合炉的五分之一。因此这种小型核融合炉就被使用在机动战士上面。

米加粒子

因为正负米诺夫斯基粒子之间的互斥力、使得在压缩I-Field的时候需要使用大量的能量。只要有足够的能量被使用在压缩I-Field上面、那么正和负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就会融合成为不带电荷的米加粒子。这种过程称为缩退、在现实中被使用来形容气体在一个高热的温度下、被压缩而成为液体的过程。在米诺夫斯基物理学中、米加粒子在缩退之后、能量会转换成为米加粒子的动能(速度)。因为不再被电磁场所拘束、因此就会突破用来压缩米诺夫斯基粒子的电磁场。在碰触到其他物质而失去能量变回正负米诺夫斯基粒子前、都会继续前进。一般来说、米加粒子的武器会在压缩的I-Field外面另外再有一层I-Field, 以作为拘束及集束米加粒子使用。因为米加粒子虽然呈电中性而不会被电磁场所拘束、但是米加粒子和米诺夫斯基粒子之间还是有互相的作用力(在现实中并不能被纳入四种基本力、而应该归纳为第五种)、因此可以使用I-Field来拘束。在以电磁场改变形状后成为枪管状的I-Field集束之下、米加粒子就会沿著那个方面前进、这种高速的粒子炮和一般的粒子炮不同、并不带有电荷、因此并不可以被单纯的电磁场影响而改变轨道。因此在UC 0070开始、吉恩开始利用这个原理来研发米加粒子炮。而联邦军在知道其存在之后、亦马上著手研发。

这一类型的新武器在一般情况下都被称为光束兵器、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分为两种、第一种利用米加粒子、另一种则是直接利用基本的米诺夫斯基粒子。

新类型人科技

有关新类型人、请参考新类型人条目。

新类型人新人类(Newtype或简称NT)、因为有著特殊的空间感以及感应能力、因此在宇宙世纪中有不少的技术是以此为基础研发。其中包括远隔操控以及加强机体反应速度的精神感应系统。亦有利用新类型人优良的空间感及近乎预知能力的负时间值反应速度的作业系统。

详细技术系统条目新参照新类型人应用技术条目。

质量投射器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推进装置

在UC的世界中,质量投射器的使用是根据现实中70年代美国提出的太空殖民计划中,月面的固定式质量投射器使用方式作为参考。在剧中由UC时代初就一直使用,原本作为月球表面投射挖掘到的矿藏L2点以便运送到其他L点作为兴建太空殖民卫星的资源。在UC的故事中,除了上述参考现实的用法外,亦作为月面都市及月面基地发射太空船补给品发射台。第一次降下作战前夕,吉翁方利用月球的质量加速器向地球方进行轰炸[11]。吉翁方面亦有利用月面的质量加速器向地球投放质量弹的“水天之泪”作战。

在小说GUNDAM前哨战和剧场版机动战士GUNDAM 逆袭的夏亚中亦有作为把MS由月面送到战场的做法。而在V GUNDAM中,则有被使用为定期送出贵重个人物品的服务以及把遗物投射出太空的功能。另外,在美洲加州基地(机动战士GUNDAM)、新香港机场(机动战士GUNDAM 逆袭的夏亚)、欧洲的直布罗陀亦有设置辅助推进用质量投射器。在机动战士GUNDAM UC中,也有主角使用质量投射器把燃料不足的MS δ(Delta)plus投射往地球。

参考资料

  1. ^ Gundam Century Renewal Version结语
  2. ^ Gundam Officials结语
  3. ^ Gundam Century renewal version结语
  4. ^ G20. [2012-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2). 
  5. ^ The Times, 1 November 2008
  6. ^ 巨大ロボット诞生―最新ロボット工学がガンダムを生む (Birth of Giant Robot - Latest Robotics Engineering birth from Gundam), ISBN 487966801X, Shuwa system co., Ltd.
  7. ^ 宇宙世纪科学読本―スペース・コロニーとガンダムのできるまで (Universal Century Science digest - From Space colonies to what Gundam can do), ISBN 4048531557, Kadokawa Shoten Publishing Co., Ltd.
  8. ^ 8.0 8.1 Gundam Sentinel special edition Gundam Wars III, ASIN: 4499205301, 大日本絵画 (Dai Nippon Kaiga Co. Ltd.), Sept, 1989. (May, 2006, 11th edition)
  9. ^ 科学.谜?なぜ?読本, Science, Mystery? Why? Digest, 宝岛社, Takarajima sha, ISBN 978-4-7966-7118-7, P166, GUNDAM中的米诺夫斯基粒子是甚么?
  10. ^ Gundam and World War II, Doitsu Suzuki, Kosaido Shuppan, ISBN 4-331-50999-0
  11. ^ 地球侵攻作戦. 宇宙世紀の歴史が動いた (日语).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