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霍利
巴迪·霍利(英语:Buddy Holly,1936年9月7日—1959年2月3日),本名查尔斯·哈丁·霍利(Charles Hardin Holley),是20世纪50年代与猫王同时代的美国摇滚歌手和作曲家。他出生在德克萨斯州的拉伯克市的一个爱好音乐的家庭,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时期。他和两个兄长学吉他和唱歌,其音乐风格深受福音音乐、乡村音乐和节奏布鲁斯的影响。自高中时代开始,霍利和朋友在拉伯克市表演,并于1952年首次在电视上露面。1953年,他和好友鲍勃·蒙哥马利组建了“巴迪&鲍勃二人组”。1955年,霍利为自己的偶像“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做了三次开场演出,并在那一年立志以音乐为终身事业。“巴迪&鲍勃二人组”的音乐风格也从乡村音乐完全转变为摇滚乐。10月,霍利被来自纳什维尔的星探埃迪·克兰达尔发掘,后者为他签约了迪卡唱片公司。
巴迪·霍利 Buddy Holly | |
---|---|
男歌手 | |
出生 | 查尔斯·哈丁·霍利 Charles Hardin Holley 1936年9月7日 |
逝世 | 1959年2月3日 | (22岁)
职业 | 创作型歌手、音乐家、音乐制作人 |
配偶 | 玛丽亚·爱莲娜·霍利 (结婚1958-1959) |
音乐类型 | |
演奏乐器 | 主唱、 吉他 |
活跃年代 | 1955–1959 |
唱片公司 | 迪卡唱片公司、不伦瑞克唱片公司、珊瑚唱片公司 |
相关团体 | 巴迪&鲍勃二人组、 蟋蟀乐队、 皮克斯三合唱 |
著名乐器 | |
Fender Stratocaster, Gibson J-45 |
霍利在迪卡唱片公司的录音由欧文·布拉德利灌制,但他不甘心受制于布拉德利,并且对录音不满意,于是他找到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县城的音乐制作人诺尔曼·佩蒂,录制了歌曲That'll be the Day的样本唱片。接着佩蒂成了该乐队的新经纪人,并将这个样本寄给不伦瑞克唱片公司,后者将这首歌作为”蟋蟀乐队”的单曲发行, 蟋蟀乐队也成了霍利的乐队新名字。1957年9月,“蟋蟀乐队”作巡回演出之际,《那将是今天》荣登美国“最畅销专辑”榜及英国单曲榜的榜首。随后乐队的另一首单曲《佩吉·苏》于10月发行,也大获成功。
专辑《蟋蟀唧唧叫》于1957年11月发行,当时在英国专辑排行榜排名第五。1958年1月,霍利第二次参加埃德·萨利文秀,不久到澳大利亚和英国做巡回演出。1959年伊始,霍利组建了一支新乐队,成员包括后来成为乡村音乐之星的威伦·詹宁斯 (贝司)和托米·阿尔萨普(吉他),并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做巡回演出。1959年2月3日, 在艾奥瓦州克利尔莱克演出完后,霍利租了一家小型飞机前往下一站——明尼苏达州的穆尔黑德,但飞机起飞后不久坠毁,机上3名乘客(霍利、里奇·瓦伦斯和大波普)连同飞行员罗杰·彼得逊全部丧生。后来歌手唐·麦克林在创作的《美国派》的歌词中将这一悲剧称为“音乐死去的那一天”(The day the music died)。
在短暂的音乐生涯中,霍利的许多歌曲都由他亲自作曲和录制。他对后来的流行乐音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埃里克·克莱普顿、基斯·奥康纳·莫菲和艾尔顿·约翰。1986年,霍利成为第一批入选摇滚名人堂的艺术家之一,滚石杂志将霍利列为“100位最伟大艺术家”第13名。
生平
早年生活(1936-1955)
查尔斯·哈丁·霍利于1936年9月7日下午3时30分出生在德克萨斯州的拉伯克市,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两个哥哥——拉里和特拉维斯——和一个姐姐派翠西亚。童年时代的霍利诨名便是“巴迪”。当时美国经历着大萧条,霍利一家经常搬家,但都在拉伯克市;父亲劳伦斯·欧戴尔·霍利也更换了几次工作。他们是浸信会礼拜堂成员。[1]
霍利一家都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除了父亲劳伦斯外,其他成员都会唱歌或弹奏乐器。霍利的两个哥哥常在当地的达人秀表演。有一次霍利加入他们拉小提琴,但由于他不会拉,拉里便将琴弦粘起来,使琴拉不出声音。兄弟三人赢了比赛。[2]二战爆发后,拉里和特拉维斯参军服役,战后,拉里带回来一把吉他。霍利11岁时开始上钢琴课,但只上了9个月便放弃,改学吉他。起初他的父母给他买了一把夏威夷吉他,但他坚持要和哥哥一样的吉他。最后他如愿以偿,特拉维斯成了他的吉他老师。[3]
童年时代的霍利深受汉克·威廉姆斯、吉米·罗杰斯、汉克·斯诺和“卡特家族”组合的影响。初中时霍利结识了鲍勃·蒙哥马利,两人经常在一起练弹吉他和唱歌。[4]他们也听电台里的乡村音乐节目。与此同时,霍利也和其他高中校友一起演奏,其中包括桑尼·柯蒂斯和杰利·埃里森。[5]1952年,霍利和杰克·尼尔(Jack Neal)组成二人唱参加当地电视节目的才艺竞赛。尼尔退出后由蒙哥马利接替,两人组成“巴迪&鲍勃二人组”,1953年开始在KDAV电台的“周日派对”节目上表演,也在拉伯克作现场演出。[6]彼时霍利也深受那些深夜播放蓝调和节奏蓝调(R&B)的电台节目的影响。若当地转播时间停止,霍利会和柯蒂斯一起在车上收听只有在晚上才能收听到的外地电台。[7]此后,霍利将自己的早期乡村音乐风格同节奏蓝调结合起来。[8]
1955年,霍利自高中毕业,决定以音乐为毕生的事业。他在拉伯克看“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现场表演后,更坚定了这一信念。那年,他为“猫王”做了三次开场演出。他的乐队也加入了低音大提琴手拉里·威尔伯恩(Larry Welborne)和鼓手杰利·埃里森,音乐风格也完全变成了摇滚。[7]10月,KDAV电台的帕比·戴夫·斯通(Pappy Dave Stone)订下了“比尔·哈利和他的彗星乐队”,并让霍利做开场演出。霍利的表演给来自纳什维尔的星探埃迪·克莱代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服了大奥普里的经理吉姆·邓尼(Jim Denny)帮霍利寻找一家唱片公司签约。斯通将霍利的演唱样带寄给邓尼,邓尼又将它转交给唱片制作人保罗·科恩。科恩于1956年2月,将“巴迪&鲍勃二人组”签约给迪卡唱片公司。[9]由于迪卡将霍利的姓误拼成了Holly(正确拼法是Holley),从此他以“巴迪·霍利(Buddy Holly)”之名进行音乐生涯。[10]
1956年1月26日,霍利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录音,由欧文·布莱德利录制。[11]之后他又在纳什维尔录制了两次录音,但是他对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创意发挥感到恼火。[9]1956年4月,,迪卡发行了单曲《Blue Days, Black Nights》,B面歌曲为《Love Me》。邓尼还请霍利做巡回演出,作为法伦·扬的开场秀。当时他们被称作“巴迪·霍利和双音调”(Buddy Holly and the Two Tones),迪卡后来将其改为“巴迪·霍利和三音调”(Buddy Holly and the Three Tones)。[9]随后迪卡发行了霍利的第二张单曲《Modern Don Juan》,B面为《You Are My One Desire》,但都不太成功。1957年1月22日,迪卡告知霍利不可续约,还坚持声明在之后的五年里,霍利不可以为其他任何公司录制相同的歌。
蟋蟀乐队时期 (1956–1957)
霍利对自己在迪卡唱片公司的时光很不满意。他听了巴迪·诺克斯的单曲《派对娃娃》(Party Doll)和吉米·伯温的《我将与你不离不弃》(I'm Stickin' with You)后备受鼓舞,决定去拜访录制并推行这两首歌的诺尔曼·佩蒂。他和吉米·埃里森、弹低音提琴的乔·莫尔丁和弹节奏吉他的尼基·沙利文,来到了佩蒂位于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县城的录音室,录下了《That'll Be the Day》的试样录音。乐队先前在纳什维尔也录过这首歌,不同的是这次霍利担任了主吉他手,他对此次录音很满意。于是佩蒂成了霍利的经纪人,并将录音寄到了位于纽约城的不伦瑞克唱片公司。由于当时霍利尚未同迪卡唱片公司解除合约,因此还不能以他的名字发布歌曲,遂改用乐队的名字发布。埃里森提出以“蟋蟀”(cricket)作为乐队的名字。同时不伦瑞克唱片公司给了获利一项发行《That'll Be the Day》基本合约,允许霍利对之后发行的歌曲能够自主掌控才艺的发挥和财政收入。[12]不伦瑞克唱片公司听了试样录音后称赞不已,没有对此录制新版本而直接发行了。录音B面歌曲《I'm Looking for Someone to Love》标明属于“蟋蟀乐队”(The Crickets)。后来霍利和佩蒂了解到不伦瑞克是迪卡的子公司。“蟋蟀乐队”的专辑归于不伦瑞克唱片公司名下,而霍利自己的专辑则由迪卡的另一家子公司——珊瑚唱片公司发行。于是霍利同时拥有了不伦瑞克和珊瑚两家公司的合同。[13]
歌曲《That'll Be the Day》于1957年5月27日发行。佩蒂让“蟋蟀乐队”同艾尔文·菲尔德参加巡演。菲尔德在《That'll Be the Day》登上摇滚音乐榜时注意到了这个乐队。他预约了 “蟋蟀乐队”去华盛顿、巴尔的摩和纽约亮相。8月16日至22日,乐队到纽约的阿波罗剧院演出。起初,观众对该乐队提不起兴趣,但渐渐地观众终于开始接受他们。彼时,《That'll Be the Day》也不断出现在各大音乐榜上。由于这首单曲的巨大成功,佩蒂也开始着手准备两张新专辑——一张霍利的独唱专辑和一张“蟋蟀乐队”专辑。[14]26日,霍利在美国广播电视公司的由迪克·克拉克主持的《美国舞台》中亮相。离开纽约前,霍利与“埃弗里兄弟”(The Everly Brothers)结为好友。[15]
9月23日,《That'll be the Day》在美国“最畅销歌曲榜”夺得头魁,11月在英国单曲榜连续三周都保持第一名。[16]9月20日,珊瑚唱片公司发行了《Peggy Sue》,B面为《Everyday》(霍利被标记为表演者)。到了10月,《Peggy Sue》在Billboard流行音乐榜排名第三,在节奏布鲁斯音乐榜则排名第二,而在英国单曲榜上,该曲得到了第六名的成绩。随着这首歌的不断成功,霍利亦收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当时他的乐队被称作“巴迪·霍利和蟋蟀乐队”(Buddy Holly and the Crickets)。[17]
在那年9月的最后一周,蟋蟀乐队成员飞回拉伯克与家人团聚。霍利的前女友爱珂·麦奎尔(Echo McGuire) 已和他分手。[18]除此之外,获利也曾和当地的一位名叫朱恩·克拉克(June Clark)交往过一段时间,但最终依然分手。[19]随后他意识到自己和爱珂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18]与此同时,佩蒂在俄克拉何马城同自己的乐队演出,并安排了一次录音。“蟋蟀乐队”乘车到达时,佩蒂临时搭了一间录音室。乐队在那里录制完单曲和专辑剩余的歌曲,佩蒂回到克洛维斯县城进行混音。[20]新专辑《The "Chirping" Crickets》于1957年11月27日发行,并在英国专辑榜排名第五。10月,不伦瑞克唱片公司发行了“蟋蟀乐队”第二首单曲《Oh, Boy!》,B面为《Not Fade Away》。《Oh, Boy!》在流行音乐榜和节奏布鲁斯音乐榜分别为第十和十三名。[17] 12月,霍利和“蟋蟀乐队”首次登上“埃德·沙利文秀”,演唱了《That'll Be the Day》和《Peggy Sue》。后来,尼基·沙利文因为不愿忍受长期巡演而退出了乐队。12月29日,剩余成员在“亚瑟·莫里派对秀”(The Arthur Murray Party)上再度献唱《Peggy Sue》。[21]
出国巡演 (1958)
1958年1月,“蟋蟀乐队”加入“全美最强青少年歌星”(America's Greatest Teenage Recording Stars)巡回演出。[22] 25日,霍利录制了歌曲《Rave on! 》,次日他第二回登上“埃德·沙利文秀”,演唱《Oh,Boy!》[22]。27日,他到夏威夷的檀香山演出,随后到澳大利亚进行为期一周的巡演。[23]2月,“蟋蟀乐队”在英国待了25天,进行了50场演出。[24]霍利的同名独唱专辑《Buddy Holly》也在这一个月发行。4月,迪卡发行了专辑《That'll Be the Day》,当中收录了霍利早年同布拉德利在纳什维尔录制的歌曲。[25]
5月,霍利在克洛维斯安排了新的专辑录制。他请了汤米·阿尔萨普 当主吉他手。他们一起录制了两首歌曲——It's So Easy和Heartbeat。霍利欣赏阿尔萨普的吉他演技,邀请他加入“蟋蟀乐队”。6月,霍利独自到纽约录制独唱歌曲。他请了一个爵士乐与节奏布鲁斯乐队伴奏,录制了《Now We're One》,还翻唱了鲍比·达林的《Early in the Morning》。[26]
在纽约逗留期间,霍利和玛丽亚·爱莲娜·圣地亚哥相识。就在第一次约会时,霍利向玛利亚求婚。两人于那年8月15日在霍利的故乡拉伯克市结婚。佩蒂对这桩婚姻持反对态度,他建议霍利不要将结婚的事实公之于众,以免让女粉丝伤心。佩蒂的态度使得他和活力之间开始出现摩擦,霍利也开始质疑佩蒂以往的经纪行动。其他“蟋蟀乐队”为佩蒂掌控了乐队所有的收益非常不满,也和佩蒂起了冲突。[27]
霍利和妻子玛丽亚经常去纽约的许多音乐场所。玛丽亚后来也提及霍利很热衷于学习指弹式弗拉门戈吉他,他也经常去她姨妈家弹钢琴。霍利还计划把摇滚乐与灵魂歌手结合起来,希望能和雷·查尔斯与玛哈丽娅·杰克逊合作一张专辑。他甚至想参加电影拍摄,为此还特意去上表演课。[28]
霍利做巡回演出时,玛丽亚也随行。为了不让他人看出他们已结婚的事实,玛丽亚以“蟋蟀乐队”秘书的身份掩饰。她负责乐队的服装和乐器的打理,亦亲自管理乐队的收入,而不像以往那样转交给在新墨西哥州的佩蒂。[29]玛丽亚还与她的姨妈让霍利相信,佩蒂正在把乐队在珊瑚-不伦瑞克唱片公司的版权转到其公司账户里。霍利因此计划要回版权并不再让佩蒂担任他的经纪人和录制人。在埃弗里兄弟的引荐下,霍利雇了律师就版权问题找佩蒂谈判。[30]佩蒂无法支付霍利的薪水,所有问题一触即发。当时霍利在纽约的推广人曼尼·格林菲尔德帮助他弄回大部分收入。格林菲尔德曾为霍利之前的巡演预定过演出,两人还口头协议,格林菲尔德可以得到预定收入的5%。后来,格林菲尔德认为自己也承担霍利经纪人的角色,应得到更高的薪酬,但霍利拒绝了他的要求,于是他起诉霍利。按照纽约的法律,霍利的音乐版权是在纽约产生的,不受其他州法律约束。款项被冻结至纷争结束。当时的佩蒂也无法将薪酬完全转给霍利,霍利认为佩蒂要为他失去的收入负责任。[31]
9月,霍利回到克洛维斯县城录制新歌。期间,他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让电台主持人威伦·詹宁斯录制歌曲。他为詹宁斯录制了单曲《Jole Blon》和《When Sin Stops (Love Begins)》。[32]霍利对纽约的音乐、录音和出版越来越有兴趣,于是他和妻子玛丽亚在格林尼治村的第五大道11号定居下来,录下了一系列原声歌曲,这其中包括《Crying, Waiting, Hoping》和《What to do》[33] 人们偶尔认为霍利录制这些歌曲的灵感源于他和麦圭尔关系的破裂。[34] 10月,霍利为珊瑚唱片公司录制新歌。在长达三个半小时里,霍利演唱了《It Doesn't Matter Anymore》、《Raining in My Heart》、《Moondreams》和《True Love Ways》。[35]
1958年12月,霍利终结了他和佩蒂的合作关系。由于乐队其他成员仍然让佩蒂当经纪人,佩蒂也依然持有版税,因此霍利离开“蟋蟀乐队”,不得不另组乐队,重新做巡回演出。[36]
不幸遇难 (1959)
1958年12月,霍利携妻回拉伯克度假,并参观了詹尼斯的电台。[37]为了准备冬季舞会派对巡演(Winter Dance Party tour),他集结了威伦·詹宁斯(电贝司)、汤米·阿尔萨普(吉他)和卡尔·班齐(鼓)组成乐队。霍利和詹宁斯在1959年1月前往纽约,同组织此次巡演的机构商量准备事宜。[38]随后搭火车到芝加哥与其他成员会合。[39]
冬季舞会派对巡演于1959年1月23日开始,首站设在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然而由于计划巡演时没有将路程距离列入考虑,旅程一长,后勤成了问题。更糟糕的是,在严寒天气,搭载乐队的巴士因为没有暖气,中途两次抛锚。霍利的鼓手甚至因此冻伤了脚。霍利决定另找出路。[40]2月2日,乐队到达艾奥瓦州克利尔莱克,演出还未开始,霍利为自己、威伦·詹宁斯和托米·阿尔萨普租了一架小型飞机。他计划演出后搭飞机,经 飞到下一站 ,这样他们便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并将衣物拿去浆洗。不过阿尔萨普输掉了同里奇·瓦伦斯的投硬币游戏,把座位让给了后者;詹宁斯则主动将座位让给了患流感的J.P.理查森(大波普)。[41]
负责开飞机的罗杰·彼得逊选择在严寒天气起飞,然而当时彼得逊尚未被认证能够进行仪器飞行。1959年2月3日凌晨1点刚过,飞机起飞不久便坠毁在梅森市外的一片玉米地里,机上所有人当场丧生。[42]彼得逊的遗体困在飞机残骸内,而其他人在撞击那一刻被抛出飞机。霍利的头部和胸部受到致命创伤,全身多处割伤,手臂和腿也有骨折。[43]
遇难4天后,霍利的葬礼在他的家乡举行,抬棺人有杰利·埃里森、乔·莫尔丁、尼基·沙利文、鲍勃·蒙哥马利、桑尼·柯蒂斯和菲尔·埃弗里。[44]威伦·詹尼斯因为不得不留在冬季舞会派对巡演而没能参加葬礼。霍利的遗体葬在拉伯克市东部的城市公墓,墓碑上刻下了他的正确姓名拼写(Buddy Holley),还有他的Fender Stratocaster 吉他。[45]
当时霍利的妻子玛丽亚已经怀孕,但在电视上看到丈夫死讯的第二天流产了。霍利的母亲闻听噩耗后精神崩溃。由于玛丽亚的流产,有关当局在飞机失事数月后发布了一项方针,要求只能在通知遇难者家属后,方可对外公布遇难者的名字。[46]玛丽亚没有出席丈夫的葬礼,也从未去过丈夫的墓地。后来她说:“总而言之,我责怪我自己。他(霍利)离开的时候我身体不适没能随行。我当时怀孕有两个星期,我想让巴迪留下来陪我,但他已经决定去巡演了。这是我惟一一次没有和他在一起。我埋怨自己,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去了,巴迪就不会去搭乘那架飞机。”[47]
形象与风格
霍利的演唱风格以间断发声(歌声中加入嗝音)为特征,还能在正常声与假声中自由变换。[48]他的“结巴式发声”与打击型的吉他伴奏、独唱、双音(同时弹奏两个音符)和节奏蓝调和弦结合在一起。[49]他的吉他演奏总以埃里森的架子鼓为伴奏。[8]
霍利的第一把Fender Stratocaster吉他是在拉伯克以249.5美元买下的,也是霍利的标志性吉他。霍利选择它是因为这种吉他能发出巨大的声响。[50]这把1954年版吉他在1957年,霍利去密歇根州巡演时被盗,之后他在底特律演出又购买了一把1957年版的Fender Stratocaster吉他。终其一生,霍利有四五把这种吉他。[51]
起初,霍利和他的乐队都穿商业服饰登台。后来霍利结识埃弗里兄弟,唐·埃弗里带他的乐队去菲尔在纽约开的服装店,把常青藤服饰介绍给他们。兄弟俩还建议霍利把眼镜换成黑框的。[52]霍利还从一位老乡那里买下墨西哥产的眼镜,结果美国青少年开始寻求霍利同款眼镜,之后风靡一时,被称作“巴迪·霍利眼镜”。[53]
空难发生的那一刻,破碎的飞机残骸在冰雪覆盖的玉米地上散得随处可见。随后霍利的大部分遗物被找回,唯有他那标志性的黑框眼镜下落不明。后来在那年春天,雪融化后,当地法院人员拾到了这副眼镜,并交给了当地的警署。1959年4月7日,这副眼镜连同其他遗失的物品,在警署搬迁时又一次遗失,直到1980年,才在塞罗戈多县法院的库房中再度被找到。次年,这副失了镜片的眼镜物归原主,转交给了霍利的遗孀玛丽亚。现在已在巴迪·霍利中心博物馆展览。
《大英百科全书》称霍利“为摇滚乐贡献了一些独特的且有影响力的佳作”。[54] 《全音乐》将他定义为“早期摇滚中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人物”。 [55]《滚石》杂志则将霍利列为“100位最伟大艺术家”第13名。[56] 《每日电报》 称霍利是摇滚的“先驱和革命人物……一位多元化的天才……(他)和他人共同谱写的歌曲至今依然保持新鲜感且影响深远。” [57]
1986年,霍利入选第一届“摇滚名人堂”。 摇滚名人堂引用了霍利短暂音乐生涯里创作的大量歌曲,称之为“对流行音乐产生的深远持久的影响”。霍利因为亲自作曲, 还加入了双轨录音及管弦乐 ,被称作“先驱”,还被称作是“最先将两把吉他、贝司和架子鼓的组合引入摇滚乐队并推广为摇滚 乐队的标准模式的人物”。[58] 作曲家名人堂也于同年将霍利选入,称其贡献“改变了摇滚的面貌”。[59]霍利和佩蒂一道创造出了多重配乐和混响。{sfn|Wishart, David|p=540|2004}}霍利成为“对摇滚乐产生重要影响的先驱之一”,对60年代的摇滚艺术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49]
1980年,雕塑家格兰特·斯毕德雕刻了霍利弹奏吉他的塑像。该塑像现矗立在拉伯克市名人大道上。另有巴迪·霍利中心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关于霍利的纪念品和艺术画廊。博物馆位于“蟋蟀乐队”大道上。[60] 1997年,美国国家唱片艺术及科学学会 给霍利颁发了格莱美终身成就奖。[61]2000年,霍利还入选了艾奥瓦州摇滚名人堂。2010年,出于磨光的需要,塑像被移走,新的名人大道开始修建。2011年5月9日,拉伯克市为巴迪和玛丽亚·爱莲娜·霍利广场举行了一场剪彩礼,这里便成了霍利塑像和名人大道的新所在地。[62] 同年,好莱坞新光大道添上了霍利的专属五角星,以纪念霍利75岁诞辰。[63]
人物影响
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青少年时期初遇不久,在一档名叫《帕拉斯剧院周六夜》的节目上首次看到霍利的表演。[64]他们钻研了霍利的歌曲,模仿他的表演风格和情感抒发,还根据霍利的形象决定他们的形象。当时他们的乐队叫“采石者乐队”(The Quarrymen),1958年首次录音时翻唱了霍利的名曲《That’ll Be the Day》。[65]后来他们受到“蟋蟀乐队”以昆虫起队名的启发,改名为“甲壳虫乐队”,也称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后来列侬和麦卡特尼也提到他们深受霍利的影响。[66]
1964年2月9日,披头士乐队首次上“埃德·萨利文秀”。在演出间隙,列侬曾向CBS的协调人维·卡兰德拉(Vic Calandra)问起当时霍利的演出。卡兰德拉也称,列侬和麦卡特尼不止一次地表达他们对霍利的欣赏。[67]在1964年的《Beatles for Sale》专辑还收录了披头士乐队翻唱的《Words of Love》。1969年1月该乐队录制专辑《Let It Be》时还演唱了霍利曾唱过的《Mailman, Bring Me No More Blues》,列侬在其中模仿了霍利的歌唱风格。[68]1975年,列侬还翻唱了霍利的标志性歌曲《Peggy Sue》。[69]麦卡特尼则拥有霍利的歌曲大全。[70]
1959年1月31日(即霍利遇难前两天),当时17岁的鲍勃·迪伦在明尼苏达州的杜鲁斯观看了霍利的演出。1998年,迪伦在发表获得格莱美年度专辑奖的感言时提到这一经历时说:“……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在杜鲁斯国民警卫队军械库观看巴迪·霍利的表演。我离他只有三英尺远,他看到了我。我在录制歌曲的时候就觉得霍利一直就在我的身边。[71]
米克·贾格尔曾在英国伦敦的伍尔奇看过霍利的演出,特别记得霍利演唱《Not Fade Away》。1964年,滚石乐队翻唱了这首歌,也获得成功。[72]基思·理查兹也受这首歌的激发,他后来提到:“(霍利)的影响传到披头士乐队,又传到滚石乐队......他活在每个人的心中。”[73]
美国歌手唐·麦克林在1971年以霍利的空难为主题,发表了成名曲《美国派》。歌词中将这一悲剧称为“音乐死去的那一天”。麦克林也用与该曲同名的专辑向霍利表示致敬。[74]2015年,麦克林写道:“无论现在巴迪·霍利是否在世,他都会享有声望,因为他的成就……他才22岁时就已经录下了50首歌,绝大多数出自他的手笔……在我和许多人眼里,就是一个成功......巴迪霍利和他的’蟋蟀乐队’就是所有摇滚乐队的模仿对象。”[75]
埃尔顿·约翰的音乐造诣也受到霍利的影响。他13岁时便戴金丝框眼镜模仿霍利。[76]冲击合唱团也深受他的影响,在他们的歌曲《Corner Soul》中就有提及霍利。吉他手埃里克·克莱普顿在其自传中曾提到他第一次见到霍利和他的Fender Stratocaster吉他时的情景。他购买的人生第一张音乐专辑就是“蟋蟀乐队”的《The Chirping Crickets》。[77]
歌手鲍比·维的音乐生涯也正是从霍利去世后开始的。霍利遇难后,鲍比·维代替他继续冬季舞会派对巡演。从歌曲《Rubber Ball》中可以听出霍利对维的深远影响。[78] 英国有一乐队“赫里斯合唱团 ”(The Hollies)也常被认为是为了纪念霍利起的名字。[79] 1978年滚石杂志在采访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时说到:“每天晚上我上场之前都会放巴迪·霍利的歌,这可以让我保持一颗平常心。”。[80] “感恩至死”乐队也经常在演唱会演唱霍利的歌《Not Fade Away》。[81]
影视音乐中的形象
1978年,好莱坞导演斯蒂夫·拉什根据霍利生平拍摄了传记片《巴迪·霍利传》(又名《英才恨》),饰演霍利的加里·布西还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提名。然而这部电影因为许多情节与事实严重不符而饱受诟病。[82]这也促使保罗·麦卡特尼于1985年自己拍摄并主持了关于霍利生平的纪录片,并命名为《巴迪·霍利的真实故事》(The Real Buddy Holly Story)。该纪录片采访了霍利生前的诸多好友,包括基斯·理查兹(Keith Richards)、埃弗里兄弟、桑尼·柯蒂斯、杰利·埃里森和霍利的家人,麦卡特尼本人也参与其中。[83]
1987年的电影《青春传奇》中,由马歇尔·克伦肖饰演霍利。克伦肖在电影中翻唱了霍利的歌曲《Crying, Waiting, Hoping》,该曲亦收录进电影原声碟中。[84]20世纪80年代,有关霍利生平的音乐剧《Buddy – The Buddy Holly Story》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演,该音乐剧重现霍利一生的真实性比电影版要强。[85]
在1994年,由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电影《低俗小说》中,霍利以餐厅员工的身份客串,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主题的餐馆里。此外,在一部名为《Quantum Leap》的科幻电视节目里,霍利也曾亮相。[86]
音乐专辑
“蟋蟀乐队”
- 《The "Chirping" Crickets》 (1957)
- 独唱
- 《Buddy Holly》(1958)
- 《That'll Be the Day》(1958)
合辑
- 《The Buddy Holly Story》(1959年2月28日)
- 《The Buddy Holly Story, Vol. 2》(1960年4月)
- 《Reminiscing》(1963年2月)
- 《Showcase》(1964年5月)
- 《Holly in the Hills》(1965年1月)
- 《The Best of Buddy Holly》(1966年4月)
- 《Buddy Holly's Greatest Hits》(1967年3月)
- 《Giant》(1969年3月)
- 《Buddy Holly: A Rock & Roll Collection》(1972年8月)
- 《20 Golden Greats》(1978年2月17日)
- 《The Complete Buddy Holly》(1979年)
- 《Love Songs》(1981年)
- 《The Great Buddy Holly》(1982年11月)
- 《For the First Time Anywhere》(1983年2月)
- 《From the Original Master Tapes》(1985年)
- 《True Love Ways》(1989年2月)
- 《Words of Love》(1993年2月8日)
- 《Greatest Hits》(1996年9月24日)
- 《The Very Best of Buddy Holly》(1996年11月25日)
- 《The Very Best of Buddy Holly & the Crickets》(1999年)
- 《Not Fade Away》(2008年)
- 《Down the Line: Rarities》(2009年1月27日)
- 《Memorial Collection》(2009年2月10日)
- 《Not Fade Away: The Complete Studio Recordings And More》(2009年10月30日)
参考文献
- ^ Gribbin, John 2012,第12页.
- ^ Gribbin, John 2012,第13页.
- ^ Gribbin, John 2012,第14页.
- ^ Norman, Philip 2011,第34页.
- ^ Scott Schinder, Andy Schwartz 2007,第80页.
- ^ Lehmer, Larry 2003,第6页.
- ^ 7.0 7.1 Lehmer, Larry 2003,第7页.
- ^ 8.0 8.1 Wishart, David 2004,第540页.
- ^ 9.0 9.1 9.2 Carr, Joseph; Munde, Alan 1997,第130页.
- ^ MacDonald, Les 2010,第17页.
- ^ Scott Schinder, Andy Schwartz 2007,第97页.
- ^ Amburn, Ellis. Buddy Holly: A Biography. St. Martin's Griffin. April 22, 2014: 101 [2016-09-11]. ISBN 97814668685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 ^ Carr, Joseph; Munde, Alan 1997,第131页.
- ^ Lehmer, Larry 2003,第17页.
- ^ Lehmer, Larry 2003,第18页.
- ^ Lehmer, Larry 2003,第19页.
- ^ 17.0 17.1 Gribbin, John 2012,第57页.
- ^ 18.0 18.1 Norman, Phillip 1996,第156页.
- ^ Norman, Phillip 1996,第127页.
- ^ Gribbin, John 2012,第58页.
- ^ Moore, Gary 2011,第127页.
- ^ 22.0 22.1 Moore, Gary 2011,第128页.
- ^ Norman, Philip 2011,第189页.
- ^ Scott Schinder, Andy Schwartz 2007,第88页.
- ^ Scott Schinder, Andy Schwartz 2007,第90页.
- ^ Scott Schinder, Andy Schwartz 2007,第91页.
- ^ Scott Schinder, Andy Schwartz 2007,第92页.
- ^ Norman, Philip 2011,第281页.
- ^ Norman, Philip 2011,第274页.
- ^ Norman, Philip 2011,第280页.
- ^ Laing, Dave 2010,第153页.
- ^ Carr, Joseph; Munde, Alan 1997,第155页.
- ^ Norman, Philip 2011,第274-278页.
- ^ Webber, Julian Lloyd 2015.
- ^ Norman, Philip 2011,第276-278页.
- ^ Norman, Philip 2011,第284-285页.
- ^ Jennings, Waylon; Kaye, Lenny 1996,第51页.
- ^ Jennings, Waylon; Kaye, Lenny 1996,第58, 59页.
- ^ Jennings, Waylon; Kaye, Lenny 1996,第62页.
- ^ Everitt 2004,第13页.
- ^ Texas Monthly, January 1988; p.1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ssociated Press staff 1959.
- ^ Coroner's report on Charles H. Holley, by Ralph E. Smiley, Cerro Gordo County, Iowa (PDF). Autopsyfiles.org. February 4, 1959 [December 1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08).
- ^ Amburn, Ellis 2014,第347页.
- ^ Amburn, Ellis 2014,第348-52页.
- ^ Suddath, Claire 2009.
- ^ Kerns, William 2008.
- ^ Rolling Stone staff 2001.
- ^ 49.0 49.1 Henderson, Lol; Stacey, Lee 2014,第296页.
- ^ Amburn, Ellis 2014,第59页.
- ^ Hunter, Dave 2013,第87页.
- ^ Norman, Phillip 1996,第144页.
- ^ Jones, Steve 2014,第175页.
- ^ Crenshaw, Marshall 2015.
- ^ Eder, Bruce 2015.
- ^ Mellecamp, John 2011.
- ^ Norman, Phillip 2015.
- ^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staff 2015.
- ^ Songwriters hall of Fame staff 2002.
- ^ Buddy Holly Center staff 2014.
- ^ Hollywood Reporter Staff 1997.
- ^ Kerns, William 2011.
- ^ Duke, Alan 2011.
- ^ Humphries, Patrick 2003,第73页.
- ^ Gaar, Gillian 2013,第238页.
- ^ Riley, Tim 2011,第67-70页.
- ^ Harris, Michael 2014,第192-193页.
- ^ Margotin, Phillipe; Guesdon, Jean-Michael 2014,第186页.
- ^ Blaney, John 2005,第163页.
- ^ BBC News staff 2003.
- ^ Shelton, Robert 2011,第37页.
- ^ Norman, Philip 2011,第12页.
- ^ Amburn, Ellis 2014,第274页.
- ^ Crouse, Richard 2012,第86页.
- ^ McLean, Don 2015.
- ^ Goldrosen, John 1979,第8页.
- ^ Clapton, Eric 2010,第19页.
- ^ Dean, Maury 2003,第73页.
- ^ Eder, Bruce 1996.
- ^ Deardorff II, Donald 2013,第16页.
- ^ Meriwether, Nicholas 2013,第134页.
- ^ Flippo, Chet. The Truth Behind 'The Buddy Holly Story'. Rolling Stone. September 21, 1978 [December 1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8).
- ^ Lehmer, Larry 2003,第174–176页.
- ^ Green, Stanley 1999,第267页.
- ^ Eiss, Harry 2013,第154页.
- ^ Phillips, Mark; Garcia, Frank 1996,第358页.
- Sources
- Amburn, Ellis. Buddy Holly: A Biography. St. Martin's Press. 2014. ISBN 978-0-312-14557-6.
- Associated Press staff. Iowa Crash Kills 3 Singers; Rock 'n' Roll Stars and Pilot Die as Chartered Craft Falls After Its Take-Off. New York Times. Associated Press. 1959: 1 [November 13,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1).
- BBC News staff. Sir Paul's fortune boosted. BBC News (BBC). 2003 [January 2,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1).
- Blaney, John. John Lennon: Listen to This Book. John Blaney. 2005. ISBN 978-0-954-45281-0.
- Buddy Holly Center staff. The Buddy Holly Center - History. The Buddy Holly Center. The City of Lubbock. 2014 [March 25,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5).
- Carr, Joseph; Munde, Alan. Prairie Nights to Neon Lights: The Story of Country Music in West Texas. Texas Tech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89672-365-8.
- Clapton, Eric. Eric Clapton: The Autobiography. Random House. 2010. ISBN 978-1-409-06039-0.
- Corbin, Sky. The Waylon Jennings Years at KLLL (Part Five). KLLL (KLLL Lubbock).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 Crenshaw, Marshall. Buddy Holly (American Musicia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15 [March 2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4).
- Crouse, Richard. Who Wrote The Book of Love?. Random House Digital. 2012. ISBN 978-0-385-67442-3.
- Dean, Maury. Rock and Roll: Gold Rush. Algora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0-875-86227-9.
- Deardorff II, Donald. Bruce Springsteen: American Poet and Prophet. Scarecrow Press. 2013. ISBN 978-0-810-88427-4.
- Duke, Alan. Buddy Holly's Officially a Hollywood Star. CNN (Turner Broadcasting System, Inc). 2011 [March 2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4).
- Eder, Bruce. Just One More Look at The Hollies. Goldmine. 1996, 22 (14).
- Eder, Bruce. Buddy Holly - Biography.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5 [March 2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Eiss, Harry. The Mythology of Danc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1-443-85288-3.
- Everitt, Rich. Falling Stars: Air Crashes That Filled Rock and Roll Heaven. Harbor House. 2004. ISBN 978-1-891799-04-4.
- Fletcher, Tony. The Clash: The Music That Matters. Music Sales Group. 2012. ISBN 978-0-857-12749-5.
- Gaar, Gillian. 100 Things Beatles Fans Should Know & Do Before They Die. Triunph Books. 2013. ISBN 978-1-623-68202-6.
- Goldrosen, John. The Buddy Holly Story. Quick Fox. 1979. ISBN 978-0-825-63936-4.
- Green, Stanley. Hollywood Musicals Year by Year. Hal Leonard Corporation. 1999. ISBN 978-0-634-00765-1.
- Gribbin, John. Not Fade Away: The Life and Music of Buddy Holly. Icon Books. 2012. ISBN 978-1-848-31384-2.
- Harris, Michael. Always On Sunday: An Inside View of Ed Sullivan, the Beatles, Elvis, Sinatra & Ed's Other Guests. Word International. 2014.
- Henderson, Lol; Stacey, Lee. Encyclopedia of Music in the 20th Century. Routledge. 2014. ISBN 978-1-135-92946-6.
- Hollywood Reporter Staff. Highest Honor. Hollywood News Reporter (The Index-Journal). 1997 [March 24, 2015] –通过Newspapers.com.
- Humphries, Patrick. Elvis The #1 Hit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Classics.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0-740-73803-6.
- Hunter, Dave. The Fender Stratocaster: The Life & Time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Guitar & Its Players. Voyageur Press. 2013. ISBN 978-0-760-34484-2.
- Jennings, Waylon; Kaye, Lenny. Waylon: An Autobiography. Warner Books. 1996. ISBN 978-0-446-51865-9.
- Jones, Steve. Start You Up: Rock Star Secrets to Unleash Your Personal Brand and Set Your Career on Fire. Greenleaf Book Group. 2014. ISBN 978-1-626-34070-1.
- Kerns, William. Buddy and Maria Elena Holly married 50 years ago. LubbockOnline.com (Lubbock Avalanche-Journal). 2008 [March 25,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23日).
- Kerns, William. Buddy and Maria Holly Plaza dedication attracts large turnout. Lubbock-Online.com (Lubbock Avalanche-Journal). 2011 [March 25,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4).
- Laing, Dave. Buddy Holl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253-22168-1.
- Lehmer, Larry. The Day the Music Died: The Last Tour of Buddy Holly, the Big Bopper and Ritchie Valens. Music Sales Group. 2003. ISBN 978-0-825-67287-3.
- MacDonald, Les. The Day the Music Died. Xlibris Corporation. 2010. ISBN 978-1-469-11356-2.
- Margotin, Phillipe; Guesdon, Jean-Michael. All The Songs: The Story Behind Every Beatles Release. Black Dog, Leventhal. 2014. ISBN 978-1-603-76371-4.
- McLean, Don. Don McLean: Buddy Holly, rest in peace. CNN (Turner, Inc). 2015 [March 26,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Mellecamp, John. 100 Greatest Artists. Rolling Stone. Wenner Media, LLC. 2011 [March 2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7).
- Meriwether, Nicholas. Studying the Dead: The Grateful Dead Scholars Caucus, An Informal History. Scarecrow Press. 2013. ISBN 978-0-810-89125-8.
- Moore, Gary. Hey Buddy: In Pursuit of Buddy Holly, My New Buddy John, and My Lost Decade of Music. Savas Beatie. 2011. ISBN 978-1-932-71497-5.
- Norman, Phillip. Rave on: The Biography of Buddy Holly. Simon & Schuster. 1996. ISBN 978-0-684-80082-0.
- Norman, Philip. Buddy: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of Buddy Holly. Pan MacMillan. 2011. ISBN 978-1-447-20340-7.
- Norman, Phillip. Why Buddy Holly will never fade away. The Telegraph (Telegraph Media Group Limited). February 3, 2015 [August 27,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Phillips, Mark; Garcia, Frank. Science Fiction Television Series: Episode Guides, Histories, and Casts and Credits for 62 Prime-Time Shows, 1959 through 1989. McFarland. 1996. ISBN 978-1-476-61030-6.
- Riley, Tim. Lennon: The Man, the Myth, the Music. Random House. 2011. ISBN 978-1-448-11319-4.
-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staff. Buddy Holly Biography.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 Inc. 2015 [March 2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8).
- Rolling Stone staff. Buddy Holly Biography. Rolling Stone. Wenner Media, LLC. 2001 [March 2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2).
- Scott Schinder, Andy Schwartz. Icons of Rock: An Encyclopedia of the Legends Who Changed Music Forever 1. Greenwood. 2007. ISBN 978-0-313-33845-8.
- Shelton, Robert. No Direction Home - The Life And Music Of Bob Dylan. Omnibus Press. 2011. ISBN 978-0-857-12616-0.
- Songwriters hall of Fame staff. Buddy Holly. Songwriters Hall of Fame. American National Academy of Popular Music. 2002 [March 2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Suddath, Claire. The Day the Music Died. TIME magazine (Time Inc.). 2009 [February 23,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6).
- Uslan, Michael; Solomon, Bruce. Dick Clark's the First 25 Years of Rock & Roll. Dell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ISBN 978-0-440-51763-4.
- Webber, Julian Lloyd. Buddy Holly's heartbreak songs. The Telegraph (Telegraph Media Group Limited). 2015 [May 11,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Wishart, David. Encyclopedia of the Great Plains.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4. ISBN 978-0-80-324787-1.
拓展阅读
- Bustard, Anne (2005). Buddy: The Story of Buddy Holly. Simon & Schuster. ISBN 978-1-4223-9302-4.
- Comentale, Edward P. (2013). Chapter Five. Sweet Air: Modernism, Regionalism, and American Popular So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ISBN 978-0-252-07892-7.
- Dawson, Jim; Leigh, Spencer (1996). Memories of Buddy Holly. Big Nickel Publications. ISBN 978-0-936433-20-2.
- Gerron, Peggy Sue (2008). Whatever Happened to Peggy Sue?. Togi Entertainment. ISBN 978-0-9800085-0-0.
- Goldrosen, John; Beecher, John (1996). Remembering Buddy: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New York: Da Capo Press. ISBN 0-306-80715-7.
- Goldrosen, John (1975). Buddy Holly: His Life and Music. Popular Press. ISBN 0-85947-018-0
- Dave Laing, Professor. Buddy Holly (Icons of Pop Music).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53-22168-4.
- Mann, Alan (1996). The A-Z of Buddy Holly. Aurum Press (2nd edition). ISBN 1-85410-433-0 or 978-1854104335.
- McFadden, Hugh (2005). Elegy for Charles Hardin Holley, in Elegies & Epiphanies. Belfast: Lagan Press.
- Peer, Elizabeth and Ralph II (1972). Buddy Holly: A Biography in Words, Photographs and Music Australia: Peer International. ASIN B000W24DZO.
- Peters, Richard (1990). The Legend That Is Buddy Holly. Barnes & Noble Books. ISBN 0-285-63005-9 or 978-0285630055.
- Rabin, Stanton (2009). OH BOY! The Life and Music of Rock 'n' Roll Pioneer Buddy Holly. Van Winkle Publishing (Kindle). ASIN B0010QBLLG.
- Tobler, John (1979). The Buddy Holly Story. Beaufort Books.
- VH1's Behind the Music "The Day the Music Died" interview with Waylon Jennings
外部链接
- Buddy Holly news archives at the Lubbock Avalanche-Journ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uddy Holly and the Crickets.com
- Buddy Holly Lives.inf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巴迪·霍利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
- Buddy Holly在MusicBrainz上的页面(英文)
- 在Find a Grave上的巴迪·霍利
- Buddy Holly – sessions and cover songs
- Telegraph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the last songs written by Buddy Holly
- 'The Day the Music Died' at The Death of Rock: The Archi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Texas Experience – John Connally Presents Buddy Holly, from the Texas Archive of the Moving Image
- 音乐剧《巴迪·霍利的故事》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