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化(英语:Abstraction)是指缩减一个概念或是一个现象的资讯含量来将其广义化Generalization)的过程,此时只保存特定的资讯。例如,将一个皮制的足球抽象化成一个,只保留一般球的属性行为等资讯。相似地,亦可以将快乐抽象化成一种情绪,情绪以外的资讯量都被剔除。

抽象化的过程普遍存在于所有人类社会的思维过程当中,也是所有人类语言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抽象化的过程是普世文化通则之一。

降低复杂度

抽象化主要是为了使复杂度降低,以得到论域中,较简单的概念,好让人们能够控制其过程或以综观的角度来了解许多特定的事态。

思考过程

哲学里,“抽象化”是一种将观念抽离原本客体思想过程

抽象化使用了简单的手法,其将具体的细节保留成含糊、暧昧或无定义的样子;因此对于抽象事物的有效沟通,需要在沟通的发受者之间,有著某种直觉或共同的经验。

 
猫坐在垫子上 (图1)
 
猫坐在垫子上的概念图 (图2)

例如,许多的物件都可以说是红色。同样地,许多的东西可以在一个表面上(如“图1”)。红色和“在…上”之关系等性质都是实质物件的抽象化。尤其是,“图2”的概念图只标示了三个方格、两个椭圆和四个箭头(和其九个标签),但“图1”则表现出了更多个图像上的细节,其内含在图内的大量关系,比在“图2”中的九个明显的细节要多得许多。

“图2”明显地详述出图表中物件之间的关系。例如,“agent”和“CAT:Elsie”之间的箭头图示著一个“是个”关系的例子,而“location”和“MAT”之间的箭头也有著同样的意义。在动名词“SITTING”和名词“agent”与“location”之间的箭头表示了图表中的基本关系:“agent is SITTING on location”,其中的“Elsie”会是“CAT”的一个实例。

虽然“在…上”的描述(图2)比“猫在地垫上”的图像(图1)更为抽象,由具体事物中所抽离出的抽象事物之描述却会有点含糊不清,此种含糊或暧昧即为抽象化的特征之一。因此,如报纸之简单的事物有可能可以被分成六个等级,例如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在《哥德尔、埃舍尔、巴赫》(1979年)这本书中由抽象至具体排出之对含糊的描述:

(1)一份刊物

(2)一份报纸
(3)《旧金山纪事报》
(4) 5月18日的《旧金山纪事报》
(5)我的5月18日的《旧金山纪事报》
(6)我首次捡起时的我的5月18日的《旧金山纪事报》(而现在则不是我的了,因为我在几天后丢进火炉里烧了)

抽象化可以因此以不失其一般性的方式包含著每个细节的层级。而或许一个侦探或一位哲学家/科学家/工程师可以以此来得知某些事实,以对细节渐进加深的方式,进行破案或破解难题。

指称对象

抽象化有时会有些含糊不清的指称对象;例如,“快乐”(当做为一个抽象化)可以指涉成能使人快乐的人事物。相同地,“建筑”不只指涉著安全、功能性建筑的设定,也指涉著创作和创新的元素,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建造、空间利用及试图引起建造者、拥有者、观看者和使用者的情绪反应等问题。

具现化

不存在于任一特定地点和时间的事物通常会被认为是抽象的。相对地,此类抽象事物的例子或元素则可能会存在于许多不同的地点及时间内。此类的抽象事会被称做是“多重具现”的。

但不必然需要将“抽象”的观念定义成能具现的观念,也不必然需要将“抽象化”定义成具现化的相反作用。这样做会令“猫”和“电话”这些不随外观而变的概念,变为抽象的观念,而一个特定的猫或一个特定的电话则会是“猫”或“电话”等概念的一个例子。尽管“猫”和“电话”等概念为“抽象化”的概念,但在上面“图2”之事件的意思之下,其并非是“抽象”的。

物质性

一个物理物件(一个概念或一个字的可能指称对象)被认为是“具体”的(非抽象的),若它是一个会出现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的“特定个体”的话。

抽象的事物有时可以被定义成不存在于现实或只存在于感官经验上的事物,如红色。但该定义会有如何决定哪些事是真实的(即哪些事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之困难性。例如,很难去决定如“神”、“三号”和“女神”等概念是真实的,还是抽象的,亦或是两者都有。

解决此类困难的一种方法是将其述语不论事物是一真实的、抽象的、具体的或一特定性质(如“好”)等都将其做为一个一般性的词汇。有关事物性质的问题故而会是个有关其述语的命题,其中的命题则仍然需要由研究者来判断真伪。在上面的“图2”中,如连接著方格和椭圆间箭头的图像间之关系可以标示著述语。不同抽象化的等级可以以多层的箭头依序地连在一起来标记。

哲学里的抽象化

哲学中的抽象化是指认知某类个体内的普遍性质之概念形成及形成其性质概念之准则的过程。抽象化的概念对于了解某些围绕著经验主义普遍论争之间的哲学争议是非常重要的。这在最近的述语抽象化之下之形式逻辑中变得很受欢迎。另一个讨论抽象化的哲学工具为思想空间

本体状态

如石头和树木等物理物件存在的方式和抽象概念或关系的性质存在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如“图1”中所存在的具体特点个体等描绘的方式及和存在于“图2”中所描述的概念的方式不同。其之间的不同说明了“抽象化”这个词的本体有用性。这个词应用在性质和关系上可以显示出一事实:若其存在,则其虽然不存在于这个时间或空间之内,但其在现实中的例子则会存在,并可能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或许会使人感到困惑的,有些哲学会将“比喻”(性质的例子)指涉成一种“抽象特点”,如一个特定苹果的特定个红色即是一个“抽象特点”。

语言学里

具体化被认为是将“社会”或“技术”等抽象概念,视做有如具体事物的一种逻辑谬误。在语言学里,这被称为“转喻”,即为:将其抽象的概念,以某种表示著具体物件的名词来指涉。转喻会使得抽象和具体事物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如霍雷肖·纳尔逊曾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说过:“大英帝国期望每个子民都负起自己的责任。”其中的“大英帝国”、“子民”、“责任”等名词皆为如此。

压缩

抽象化可以看做是将多重个不同的组成资料映射至在这些组成资料里有著相似性的一个抽象的资料中,如将许多个有著实体的不同猫咪们映射至一个抽象化的“猫”上。这个概念架构强调著组成和抽象资料间内在的相等,并以此避免了因“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问题。在此意义之下,抽象化的过程需要有在物件之间对相似性的确认,以及将物件以抽象化(其亦为一个物件)来相联连的过程。

例如,上面的“图1”描述著“猫在地垫上”具体的关系。

一串的抽象化因此可以由从感官知觉所产生之神经刺激到如颜色或形状等基本的抽象化,再到如一只特定的猫之经验上的抽象化,再到如猫的“观念”的语义抽象化,再到如“哺乳类”之物件的类别或甚至是和“动作”相对之“物件”之分类。

例如,上面的“图2”表示了“agent sits on location”的抽象化。

这个概念架构不需要有著特定的阶层生物分类学(如上面所提之猫和哺乳类),而只需要一个对细节有著逐次的压缩

抽象化的神经学

一些对人类大脑的研究显示出右脑和左脑之间在掌控抽象化的程度上会有所不同。例如,由重新检视人类机能障碍的后设分析中可以发觉在使用工具时比较会使用到左脑的部份。 [1]

艺术里的抽象化

大多数在艺术中一般会将“抽象”当做是抽象画同义词。但它可以是指任何由现实世界中精炼出的物件或图像,或者是完全无关的其他概念。在最现实的意义之下,抽象画并不是真的是抽象的。

艺术家罗伯特·斯塔克写道:

“距离放弃了形式的风景画且改去发觉不具表现主题地将颜料自由地涂在画纸上之更直接的表现方式,已经过了有十年的时间了,我也发展出了一个新的词汇;明和暗、暖和冷、making marks、brush-strokes like heart-rhythms。每一天都是一次独自的作画能力之测试。每一张画作都会被不断地被更改、被重制、被擦掉或被重画,只要它还留在这个工作室里……(下略)

心理学里的抽象化

荣格对抽象化的定义,将思考过程扩展至包含四个互斥互补的心理功能:知觉、直觉、感情和思维。它们一起形成一个异化著抽象化过程的总体架构。当抽象化作用在相对立的功能之一时,其会排除到其他功能及如情绪等不相关事物在同一时间内的影响。抽象化需要对心里面功能的结构分歧做选择性的运用。抽象化的相对为具体化。“抽象化”是荣格在《心理类型》第六章中57种定义的其中一种。

正像抽象的情感感觉直觉,也存在著抽象的思维。抽象思维所拣选的内容,以其具有的理性的和逻辑的性质,而有别于其他不相干的因素。抽象情感对具有情感价值的特征内容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抽象感觉和抽象直觉亦是如此……我把抽象情感和抽象思想放在同一层次上。抽象感觉是审美的感觉,它区别于感官的感觉,抽象直觉是象征的直觉,它与幻想的直觉相对。

另见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

  1. ^ James W. Lewis "Cortical Networks Related to Human Use of Tools" 12 (3): 211-231 The Neuroscientist (June 1, 2006).
  • Eugene Raskin, Architecturally Speaking, 2nd edition, a Delta book, Dell (1966), trade paperback, 129 pages
  •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3rd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1992), hardcover, 2140 pages, ISBN 0-395-44895-6
  • Jung, C.G. [1921] (1971). Psychological Types, Collected Works, Volume 6,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01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