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语: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缩写IPCC;又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政府间气候变迁小组[1])是一个附属于联合国之下的跨政府组织,在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合作成立,专责研究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气候变迁。该会会员限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之会员国。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使用世界气象组织旗帜
简称IPCC
成立时间1988
创始人联合国大会
类型事务委员会(Panel)
法律地位活跃
总部日内瓦 编辑维基数据
主席
英国 詹姆斯·斯基英语James Skea
副主席
马里尤巴·索科纳英语Youba Sokona
奖项诺贝尔和平奖(2007年)
网站ipcc.ch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本身并不进行研究工作,也不会对气候或其相关现象进行监察。其主要工作是发表与执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关的专题报告[2]。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要根据成员互相审查对方报告及已发表的科学文献来撰写评核[3]

IPCC有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WGI)评估气候变化的物理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WGII)评估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的后果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选项。第三工作组(WGIII)评估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去除大气层之温室气体的方法。[4]

IPCC协助各国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草拟了《京都议定书》,协议目标是要在2010年时,让全球碳排放量比1990年时减少5.2%,目前已有170多国核准该协议。

IPCC于2007年12月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们“努力建立并推广人为造成之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并为人们对抗气候变化的因应措施奠定了衡量的基础”。同时获奖的还有美国前副总统艾尔·高尔,以表彰他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以及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 [5]

IPCC已分别在199019952001200720132022年发表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6]IPCC主席帕卓里博士曾公开呼吁:“假如在2012年前没任何行动的话,就太晚了。接下来的两、三年是决定我们未来的关键时刻”。[7]

IPCC于2021年8月9日发表第六次评估的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物理科学基础》[8],2022年2月28日发布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9],2022年4月4日发布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10],并于2023年3月20日先行释出《气候变化2023:第六次评估综合报告》之〈决策者摘要〉。[11][12][13]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除了《综合报告》较为精简(170页)[14],其馀篇幅少则2,900馀页、多则将近4,000页,读者可从各报告之《决策者摘要》(SPM)入手较为简易,中译版请见附注。[15][16]第六次评估另有三份特别报告:《全球升温1.5°C》[17][18]、《气候变化和土地》[19]及《气候变化中的海洋与冰冻圈》。[20][21][22]

参见

参考文献

  1. ^ 国家教育研究院. 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 [201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 
  2. ^ Principles governing IPCC work (PDF). IPCC. 2006-04-28 [2007-07-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7-12). 
  3. ^ About IPCC – Mandate and Membership of the IPCC. IPCC. 2007 [200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5). 
  4. ^ 關於IPCC—工作組. IPCC.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英语). 
  5. ^ 2007 Nobel Peace Prize Laureates. [11 Octo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5). 
  6. ^ IPCC's Reports. IPCC.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英语). 
  7. ^ Elisabeth Rosenthal. U.N. Report Describes Risks of In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1-17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英语). 
  8. ^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IPCC.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13) (英语). 
  9. ^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IPCC.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英语). 
  10. ^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PCC.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2) (英语). 
  11. ^ AR6 Synthesis Report (SYR). IPCC.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4) (英语). 
  12. ^ AR6 Synthesis Report - Climate Change 2023. IPCC. 2023-03-19 [202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0) (英语). 
  13. ^ 潘姿吟. 聯合國發布「人類求生指南」 氣候炸彈進入倒數10年. ETToday. 2023-03-21 [202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2). 
  14. ^ AR6 Synthesis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23(Full volume) (PDF). [2023-08-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25) (英语). 
  15. ^ 解讀IPCC氣候報告. 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4). 
  16. ^ IPCC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 第二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決策者摘要中文翻譯. 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 2022-03-01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17. ^ Global Warming of 1.5 ºC. IPCC.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英语). 
  18. ^ IPCC-SR15 中文相關資料. [2023-03-14]. 
  19. ^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IPCC.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英语). 
  20. ^ 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IPCC.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英语). 
  21. ^ 2019台達氣候沙龍-海洋特別報告. [2023-03-14]. 
  22. ^ 深入:解析土地利用與氣候變化非自由延續相關. 环境资讯中心. 2019-08-14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