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乔 (1934年)

李乔(1934年6月15日),小说家、文化评论家。本名李能棋,笔名李乔及壹阐堤台湾苗栗县客家裔作家。他早先以笔名李乔发表小说,以另一笔名壹阐堤发表论述,而后因受洗基督徒停止使用笔名壹阐堤[1]。1968〈那棵鹿仔树〉获第三届台湾文学奖、1981获第四届吴三连文艺奖、1993年以《台湾文化造型》获第十四届巫永福评论奖、1995获台美基金会人文科学奖、1999年获盐分地带文艺营台湾文学贡献奖、1999年获文学台湾基金会第三届台湾文学奖、2006获第十届国家文艺奖、2007年获首届客家终身贡献奖、2013年《V与身体》获台湾文学金典奖、2019年获第38届行政院文化奖,并曾任2000年至2006年总统府国策顾问[2]其文学著作《寒夜》三部曲其中第一部曲是首部被拍成客家语连续剧的作品;该作品属公共电视台监制“公视文学大戏”之一。他也是“支持调降文言文比例,强化台湾新文学教材”共同发起人之一。[3]

李乔
出生 (1934-06-15) 1934年6月15日90岁)
日治台湾新竹州大湖郡大湖庄(今苗栗县大湖乡
职业作家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34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至今)
教育程度台湾省立新竹师范学校(今国立新竹教育大学
体裁小说
代表作寒夜》三部曲
奖项国家文艺奖(2006)
吴三连奖 (1981)
台湾文学奖 (1968)

生平

李乔出生于台湾苗栗县大湖乡的番仔林山区。自小家境清寒,父亲李木芳因参与抗日运动而长年不在家,家中经济来源依靠母亲一人耕作,因此对于母亲相当尊敬。幼年时因父亲身分而受欺负,且因为家中经济困顿,也曾面临弟妹的死亡,而小时的经历也因此影响其写作风格。1950年毕业于新竹县立大湖初级职业学校(大湖职校)蚕丝科,1954年毕业于台湾省立新竹师范学校(今国立新竹教育大学),于大学求学过程中,接触到国文与西方哲学,此些阅读经验使李乔的作品中有著佛学的思想,并且也擅长运用意识流、内心独白技巧等的心理摹写。新竹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任教中学小学二十多年,新竹县长邱镜淳也是其学生。[4]1981年退休。1985年李乔招集苗栗各地方热心人士,经一番努力后由新闻局获准筹设广播电台,于1989年12月3日依民法暨大众传播财团法人监督准则成立财团法人苗栗客家文化广播电台,于1990年6月23日获得行政院新闻局广播执照,并于1990年6月23日当日正式开播。李乔并推选为财团法人苗栗客家文化广播电台第一届董事长。1962年首度发表短篇小说《阿妹伯》,1963年以短篇小说《苦水坑》荣获“自由谈”征文首奖。1980年出版以台湾日治历史和战争为背景、横跨家族三代的《寒夜三部曲》小说,由《寒夜》、《荒村》、《孤灯》三大长篇组合。1981年荣获吴三连文艺奖。2006年荣获第十届国家文艺奖。1983年元月,陈永兴接办《台湾文艺》,李乔出任主编。1994年二月,《台湾文艺》改版,李乔出任第八任负责人,为期二年。1996年10月6日,建国党台北市士林区创党,李乔当选建国党“决策委员”之一。1999年接任第七届台湾笔会会长,迄2002年七月任满。1997年十月起,主持大爱电视台节目‘客家周刊’,推展客家文化。2000年策划主持公共电视台类戏剧‘文学过家 说演剧场’,推动客语文学。其‘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也率先由公共电视台改编为第一部客语文学连续剧,于2002年3月播出。[2]

写作风格

李乔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小说为主,兼及论述、散文。自小家境贫寒,因父亲参与抗日而长日不在家,经济全由母亲务农养大家中三子一女,因为将母亲视为极重要且尊敬的角色[5],此些也体现于李乔的作品之中。于台湾省立新竹师范学校(今国立新竹教育大学)就学时接触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与西方哲学,使李乔开始阅读文学宗教哲学的相关书籍。因为佛教,使得李乔对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由崇拜转为批判[1],而李乔的作品亦不断书写人与生命的脆弱[1],自述创作倾向是“大多偏重在社会大众生活面的描绘,为无告的小民作微弱的代言”,因此小说呈现了坚定不移的写实风格,题材多触及生命的痛楚和无奈。 李乔小说写作特色十分多元,有运用西方意识流、内心独白等写作技巧,带有现代主义色彩,如〈人球〉、〈寂寞双簧〉等;描写台湾人民在苦难时代下的挣扎与奋斗,如〈蕃仔林的故事〉、〈山女〉等;批判工商社会造成人的心灵扭曲与异化,如〈恍惚的世界〉、〈老何和老鼠〉等;另外亦有描写政治人物丑恶面貌的政治小说,如〈告密者〉等。后期则热衷于长篇创作,呈现浓厚的写实主义色彩,李乔自认为平生最重要的一部书是“寒夜三部曲”,包括《孤灯》、《寒夜》、《荒村》,是记述台湾开发及历史事件的小说,以日治为时代背景,深刻的凸显了民族的苦难和人性的尊严,颇具史诗气魄、母爱的光辉和人对土地的依恋,也是李乔在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

著作列表

  • 《阿妹伯》,1962年10月
  • 《苦水坑》,1963年,获“自由谈”征文首奖
  • 《飘然旷野》,1965年
  • 《恋歌》,1968年
  • 《晚晴》,1968年
  • 《人的极限》,1969年
  • 《山女──蕃仔林故事集》,1970年
  • 《山园恋》,1971年
  • 《痛苦的符号》,1974年
  • 《恍惚的世界》,1974年
  • 《李乔自选集》,1975年
  • 《青青校树》,1978年
  • 《心酸记》,1980年
  • 《寒夜三部曲》,1980~1981年
  1. 《寒夜》
  2. 《荒村》
  3. 《孤灯》
  • 《情天无恨──白蛇新传》,1983年
  • 《告密者──李乔短篇小说自选集》,1985年
  • 《蓝彩霞的春天》,1985年
  • 《共舞》,1985年
  • 《强力胶的故事》,1985年
  • 《凶手》,1985年
  • 《慈悲剑》,1993年
  • 《李乔集》,1993年
  • 《埋冤.一九四七埋冤》,1995年
  • 《李乔短篇小说精选集》,2000年
  • 《大地之母》(《寒夜三部曲》精华版),2001年
  • 《情归大地》(改编为电影《一八九五》),2008年
  • 罗芳伯传奇》剧本
  • 《幽情三部曲》,2010~2013年
  1. 《咒之环》
  2. 《V与身体》
  3. 《散灵堂传奇》
  • 《情世界:回到未来》,2015年
  • 《生命剧场》,2018年

文学创作、评论及成就奖项:

  • 1968,第三届台湾文学奖。以〈那棵鹿仔树〉获奖。
  • 1981,第四届吴三连文艺奖。(小说类)
  • 1993,第十四届巫永福评论奖。以《台湾文学造型》获奖。
  • 1995,台美基金会人文科学奖。(成就奖)
  • 1999,盐分地带文艺营台湾文学贡献奖。
  • 1999,文学台湾基金会第三届台湾文学奖。(小说成就奖)
  • 2013,台湾文学金典奖图书类长篇小说奖。《V与身体》

寒夜三部曲

  李乔的《寒夜三部曲》由《寒夜》、《荒村》、《孤灯》三部长篇构成,计约一百万言,成于一九七○年代后半,为台湾文学中典型的大河小说。可称之为一部雄伟的史诗,也是台湾文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寒夜》写的是土地的故事。共三十五万字,写于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九年。故事时间是一八九○年至一八九七年,故事地点是台湾中部山区。

  《荒村》写的是台湾人民抵抗不义强权的故事。共三十七万字,写于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一年,故事时间是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七日,“始政纪念日”于苗栗城隍庙前文化演讲会起,至一九二九年夏,刘阿汉出狱不久死亡为止。主要地点包括:大湖郡、苗栗郡、新竹街、中坜郡、凤山、二林等地。

  《孤灯》写的是回归故乡与大地合一的故事。共三十六万字,写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故事时间是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数月之间。故事地点包括;大湖区、蕃仔林山村,菲律宾吕宋岛。

相关评论

  • 锺肇政:“非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在那接受、凝视与发掘苦难的过程中,李乔不仅领略了人生况味,而且对人性的丑恶鄙劣,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6]
  • 叶石涛:“他是一只怀著悲天悯人、大慈悲胸怀的蜘蛛。他虎视眈眈凝视被捕获的猎物,冷静地观察猎物的挣扎形象,研究猎物的因果关系及轮回样相,记录了他们内心深处不易看见的魍魉的恣意跋扈…”[7]
  • 锺铁民:“满脑子奇特的思想,当他有了一个观念后,他就能很快的表现出来。他可以随手塑造活灵活现有生命也有个性的人物,也能编制种种连他自己都觉得难以相信的故事。但我们读来并不觉得他的故事牵强,因为他有话要说,而他把他的话说出来了…”[8]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施叔青访问,黄筱威纪录,〈平原之女与山林之子对谈〉,《印刻文学生活志》1卷2期,(2004.10),页33、39、40
  2. ^ 2.0 2.1 彭, 瑞金.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7李喬》. 台湾. 2012: 6–15. ISBN 9789860321067. 
  3. ^ 調降文言文比率 鍾肇政等135位作家連署支持. 自由时报. 2017年9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9月11日) (中文). 
  4. ^ 彭瑞兰. 李喬《散靈堂傳奇》新書座談會. 《大纪元时报》. 2013-12-14 [201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中文(台湾)). 
  5. ^ 李乔,《重逢──梦里的人》(台北:印刻,2005),页296。
  6. ^ 李乔. 《戀歌》. 台北市: 水牛出版社. 1968: 25. 
  7. ^ 郭丽娟. 〈滔滔奔騰的河流──寒夜裡點燈的李喬〉. 台湾光华杂志 (行政院新闻局). 2007-02, 32 (2): 104-113. 
  8. ^ 曹瑞原导演,吴谦执行制作. 作家身影:李喬. [202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