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亮五事

条亮五事西晋郭冲所作,记载诸葛亮于当时所不为人知的五件异事,旨在称颂和神化诸葛亮。后来史书《三国志》编纂者陈寿认为其史料均不可靠,故弃而不用。后南朝史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解,运用掌握的史料一一驳斥,认为五事均纯属子虚乌有故意捏造。

事一 与法正辩法度

原文

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原缓刑弛禁,以慰其望。”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翻译

诸葛亮刑法严峻,对百姓苛刻,不管君子小人都心怀怨恨,法正劝说:“当初汉高祖刘邦入主关中,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感恩戴德,现在阁下却借助国家威力,称霸一州,刚刚攻克益州,但没有摁扶百姓;况且以主客之义,益州刚刚投降,原应该缓松弛法纪,休养生息,为的是建立百姓对蜀汉政权的威望。”诸葛亮回答说:“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政权无道推行苛政,一召匹夫起义秦政权便土崩瓦解,高祖顺应天下局势,于是才可以稳固政权。刘璋昏庸,自刘焉以来已经有几代,政法松弛,文官互相奉承,德政不兴,法律威望不在。蜀中人士又专权跋扈,已经丧失君臣之道;国君以高位尊宠臣下,僭越法度,积重难返,实际皆由此而生。现在我树立法律威严,法律施行则会感恩,并以爵位管辖百姓,爵位增加则知道荣耀;荣誉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就进退有度。这是治理国家之关键,于此才重要。”

裴松之批驳

难曰:案法正刘主前死,今称法正谏,则刘主在也。诸葛职为股肱,事归元首,刘主之世,亮又未领益州,庆赏刑政,不出于己。寻冲所述亮答,专自有其能,有违人臣自处之宜。以亮谦顺之体,殆必不然。又云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未闻善政以刻剥为称。

翻译

问:根据记载法正在刘备之前死,现在说法正进谏,则刘备肯定还在。诸葛亮只是重臣,政事决定权当在元首,刘备在世之时,诸葛亮未领益州牧,典庆赏赐刑罚政事根本不会由诸葛亮一人决定。如郭冲所叙述的诸葛亮之回答,大臣之间本各有职能所在,有违人臣相处之道理。以诸葛亮谦虚体顺之风度,料想肯定不会做出如此回应。又提及诸葛亮的刑法峻急,刻剥百姓,我从来都没有听过善政会以刻剥称著。

袁宏后汉纪》接纳此事迹。[1]

事二 观色而见刺客

原文

曹公遣刺客见刘备,方得交接,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如厕,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墙而走。

翻译

曹操派遣刺客来见刘备,刺客刚刚得以觐见,开始讨论讨伐魏之形势,非常得刘备中意。刺客刚刚想要接近刘备,请求尚未通过,既而诸葛亮进入,魏国刺客神色失措。于是诸葛亮有所觉察,亦知道此非一般人。过了一会,刺客上厕所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假如能得到此奇人,可以让其辅佐你左右。”诸葛亮问此人在何处,刘备回答说:“就是刚才起来的那位。”诸葛亮慢慢叹了一口气说:“我观察那个人的脸色不对劲而且神色有恐惧之意,视线走低而四处游走,奸形毕露,内藏不轨之心,肯定是曹操派来之刺客。”于是派人追捕,发现刺客已经翻墙跑掉。

裴松之辩驳

难曰:凡为刺客,皆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也。刘主有知人之鉴,而惑于此客,则此客必一时之奇士也。又语诸葛云“足以助君补益”,则亦诸葛之流亚也。凡如诸葛之俦,鲜有为人作刺客者矣,时主亦当惜其器用,必不投之死地也。且此人不死,要应显达为魏,竟是谁乎?何其寂蔑而无闻!

翻译

问:但凡是刺客,都是暴虎冯河之粗人,虽死无悔。刘备善于知人,而被此刺客所蒙骗,则此刺客定必是当时之奇士。刘备又对诸葛亮说到“足以助君补益”,说明才能稍逊与诸葛亮。但凡有如诸葛亮之智谋和能力,鲜有人愿意去做刺客,并且当时各个明主都爱惜人才,(曹操)一定不会让其亲赴死地。况且此人也没有死,一定成为魏国之显要人士,究竟此人是谁呢?为何湮没无闻呢?

事三 空城计

原文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在城中兵少力弱。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翻译

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遣魏延等军队合兵向东,只留有不足一万人守城。司马懿亲帅大军二十万抵挡诸葛亮,恰好与魏延军队错道,直接开到阳平,距离六十里路时,其侦查哨兵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当时诸葛亮也获知司马懿马上攻打阳平,大战在前,考虑与魏延军队合兵,但是军队已经走远,派人令军队回防,恐怕时间也来不及,将士失色,都不知道如何应对。诸葛亮神态自若,命令军中都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命令打开四方城门,出几个人与城门前扫地。司马懿经常说诸葛亮谨慎持重,但是很少见到其示弱,因此怀疑有伏兵,于是领军向北依山而走。第二天吃饭的时候,诸葛亮与身边的参谋说话时,拊手大笑,说“司马懿必然任我我示弱,应该有埋伏,循山而逃”。等司马懿的侦察兵回复情况禀报之,跟诸葛亮所言一致。后来司马懿知晓后,非常后悔。

裴松之辩驳

难曰:案阳平在汉中。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于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就如沖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沖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沖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沖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翻译

问:按记载阳平在汉中。诸葛亮在阳平时,司马懿还只是荆州都督,镇守宛城,直到曹真死后,才与诸葛亮相抗衡。魏明帝曾经派遣司马懿从宛城途径西城伐蜀,正值大雨,未成。这前后,在阳平根本没有战争记载。即便如郭沖所言,司马懿既然统领而是多万军队,已经探知其兵少力弱,如果怀疑有伏兵,正可以设防慢攻,何至于迅速撤退?根据魏延传记载,“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即请兵万人,与其分道在潼关相会,诸葛亮并未答应;魏延认为诸葛亮怯弱,感叹自己才华不能完全发挥。”诸葛亮既然都不让魏延率兵万人独自统帅,怎么可能如郭沖所说,突然让重兵交予魏延,而自己领弱兵独自守城?况且郭沖与扶风王司马骏说,彰显司马懿的劣迹,当人子揭其父的短处,理所不容,居然说“扶风王慨然赞同郭沖所说”,就可以知道该叙事都为子虚乌有。

事四 孔明拒贺

原文

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于是蜀人咸知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

翻译

诸葛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投降,又围天水,攻克冀城,生擒姜维,俘虏数千人还成都。人人皆向诸葛亮道贺,但是诸葛亮愀然有戚容,回复众人说:“普天下的百姓,莫不是大汉子民,现在蜀汉政权尚未统一,而使百姓们遭受战争之苦。即使有一人罹难,都是我本人的罪过,拿百姓的苦难来祝贺我,实在愧不敢当。”于是蜀国人都知道诸葛亮意在吞灭魏国,而并非只是拓宽疆土。

裴松之辩驳

难曰: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以何为功,而蜀人相贺乎?

翻译

问曰:诸葛亮很早就有吞灭魏国的志向,不至于到此时才会被众人所知,而且当时出祁山没有什么重大战果,将士部下都有伤亡,三郡虽然归降但没有能够为蜀汉所管辖。姜维,也就是天水的一介匹夫罢了,招降后对魏国又有什么损失呢?即便攻克西县生擒数千人,仍然不能弥补丧失街亭的军事过错,凭借什么为功劳,而蜀人又怎么可能去祝贺呢?

事五 取信与军

原文

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潜军密进,规向剑阁。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陈,幡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遣令去。于是去者感悦,原留一战,住者愤踊,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不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宣王,一战大克,此信之由也。

翻译

魏明帝曹睿亲征蜀汉,到了长安,派司马懿率领张郃等各路人马,雍州、凉州三十多万的精锐士卒,潜伏军队秘密前进,回头向剑阁进军。诸葛亮当时在祁山,整顿战旗和兵器,守在山势险要的地方,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在岗防卫的有八万人。当时魏军刚刚列阵进攻,双方部队接近,正要交锋。僚属们都说魏军人数众多,兵力强盛,不依靠强大的军力是无法抵抗的,最好停止换岗制度一个月,来壮大我方的声势。诸葛亮回答说:“我统帅军队作战,以诚信作为根本,达成自己的愿望却失去信义,这是古人也会感到惋惜的;将要返家的士兵收拾好行李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翘首以盼,数著日子等待丈夫的归来,虽然时下我们面临被征讨的困难,但却不能违背大义。”(诸葛亮命令长官)都催促调遣士兵回乡。于是可以回乡的士兵都感到高兴,愿意留下一战,驻扎在此的士兵都精神踊跃,想用死来报答。(士兵们)互相说:诸葛大人的恩德,我就算是战死也无法报答。”等到战斗的时候,没有谁不是拔刀争取向前,凭借一人抵挡敌方数人的。(最后蜀军)杀死了张郃,击退了司马懿,这场战争给魏军造成了严重打击,这都是因为(诸葛亮)诚信的原因啊。

裴松之辩驳

难曰:臣松之案:前出祁山,魏明帝身至长安耳,此年不复自来。且亮大军在关、陇,魏人何由得越径向剑阁?既在战场,本无久住之规,而方休兵还蜀,皆非经通之言。孙盛、习凿齿搜求异同,罔有所遗,而并不载沖言,知其乖剌多矣!

翻译

问曰:根据微臣裴松之的推断:诸葛亮先前出祁山时,魏明帝曹睿确实在长安,而他这一年没有自己率军前来。况且诸葛亮率领大队人马驻扎在关中、陇山一带,魏国军队凭什么得以越过诸葛亮的军队径直奔向剑阁?诸葛亮既然在战场,本来就没有长久驻军的规矩,而当罢兵还蜀,都不是说得通的话。孙盛和习凿齿所搜寻的史料很少有遗漏,却不记载郭沖所说的,是因为知道他的说法荒谬之处太多了啊!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