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位

佛教徒成就劃分

果位梵语phala),或称圣果道果梵语ariya-phala[1],即修行位阶,为佛教中因修行的缘故而达到的程度,是修行的结果和验证,是证量的一种,也是出世间悉地成就的一种,属于四法宝的教、理、行、果之一的“果”。[2]

声闻乘和缘觉乘

声闻乘的果位为四向四果,“四沙门果”在《阿含经》等佛经中的定义是:

  • 须陀洹梵语स्रोतापन्न罗马化:Srotāpanna巴利语sotāpanna),又译为预流、入流,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初果圣者。
  • 斯陀含梵语सकृदागामिन्罗马化:Sakridāgāmin巴利语sakadāgāmin),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
  • 阿那含梵语अनागामिन्罗马化:Anāgāmin巴利语anāgāmin),意为“不来”或“不还”之义,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又称不还果。
  • 阿罗汉梵语अर्हत्罗马化:Arhat巴利语arahant),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3],也叫无学应供等。

声闻乘中,只有阿罗汉证得无馀涅槃,故其是依照正法修行证果的“圣者”。此外,“四向”义为修行达到“加行位(得到自我见证的量级)”,但未及“证果(得到自我实证的量级)”,正在向此“修证(自我实证)”。证得初果若不退转,必然会证得阿罗汉果;如在须陀洹果之前者为须陀洹向,证须陀洹果、而在斯陀含果之前者为斯陀含向,以此类推。

缘觉乘有两种。大乘佛教认为,在无出世的年代,性好寂静或行头陀,因为前世听法修行的缘故,今世没有听闻佛法而能独自以因缘观智慧,进而修行,并自悟证果,此果位即“辟支佛果”,汉译为“独觉”;而在听佛教导的情形下,能观察思维而得道者,称为“缘觉”,许多声闻乘弟子听佛悟道,故也可叫缘觉,如缘觉阿罗汉之称即是。

说一切有部三阶位

有部提出见道修道无学道三个阶位。见道等于入须陀洹修道即须陀洹至阿罗汉果向,无学道即阿罗汉果(阿罗汉又叫无学)。

菩萨乘

 

大乘佛教中,按天台宗判教理论,菩萨行的果位有五十二位的说法,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与妙觉[4]。其中,初信等于须陀洹果,三信等于斯陀含果,五信等于阿那含果,从七信位起便是四向四果中的阿罗汉果;妙觉佛位为无上正等正觉佛陀,即是一般所说的成就佛果、取正觉、成佛等。

金刚乘,修行密法能证得法身佛果,但不完全同于一般显教所言的正等正觉佛。[5]

参考文献

  1. ^ phala本意是果树所结的果,引申为佛教因果论中的果报,谓修行是因、证量是果。
  2. ^ 《中阿含经》复次,圣弟子诸漏已尽,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时,圣弟子名尽敷开,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尽敷开也。
  3. ^ 杂阿含经》卷9:“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风吹,不能动摇、不能穿过,彼无学者亦复如是。眼常识色,乃至意常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4. ^ 《佛学大辞典》【五十二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孙悟湖, 藏傳佛教,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01-05], ISBN 9787516209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