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灭战理论
歼灭战理论(德语:Vernichtungsgedanke)为普鲁士的一种军事理论。本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自腓特烈大帝时期,由于普鲁士位置处于欧洲大陆之中心,强敌环伺,且并无有著英国海岛环境可守、俄罗斯广阔幅员可退等进行持久战的条件,故为了防止众敌集结起来对付普鲁士,其军事思想转化为使国家全无后顾之忧、免除战事陷入僵局,且尽可能只一次仅面对单一战争的作法,即遂行将敌人军事力量彻底消灭的“歼灭战”。为执行歼灭战,普鲁士军对其部队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训练与指挥管理,在著名军事思想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战争论》中亦可看到相当的歼灭战理论。
歼灭战的应用可于普鲁士数次战争中见得,诸如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皆有所为。然而随著军事科技之进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防守火力远较进攻火力强大许多,尤其是机关枪或是长距离火炮等武器。继承普鲁士的德意志帝国在战争爆发前就已拟定了典型歼灭战的《施里芬计画》,在战争爆发后初期便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快速进击,兵临法国首都巴黎邻近的马恩河之下,之后德军被迅速集结而来的英法联军合防,这场“马恩河奇迹”即以德军的失败坐收。随后,德军一直尝试联军的防守,以进行包围歼灭战,但不断被围堵,最终形成西线的壕沟战僵局,令德军无从执行大规模的歼灭战,最终在1918年发动“皇帝会战”失败后,德军西线崩溃而战败。
到了1939年,战车与飞机等新武器使攻击方火力再度上升,德军在战间期时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检讨,将新武器结合其旧有的军事理论,包括歼灭战、机动战与侧翼打击等,形成一种新式的战争学说,西方盟国将其称之“闪击战”。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1940年的法国战役、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和1943年的卫城作战皆是德军融入歼灭战思想而策划的军事行动。
这是一篇与战争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