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此条目在对应语言版为高品质条目。 |
澳大利亚联邦(英语: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15]),通称澳大利亚、澳洲(Australia[16][17],缩写为AU、AUS)[注 3],是一个位于南半球中北部、东半球东部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国家。全国整体属于大洋洲(并非自成一洲),是该洲面积最大、南半球面积第二大和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囊括了整块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圣诞岛等数个海外岛屿,国土总面积约7,692,300平方公里,和美国本土的面积相近。截至2024年1月该国人口数已经突破2700万人[19][20]。该国没有陆上邻国,所有近邻国家均与其隔海相望。其中东南部有新西兰王国;东北部有巴布亚新几内亚及瓦努阿图、斐济等太平洋岛国;北部及西北部是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等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的首都为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大都市)[21]和墨尔本(市区)[22][23][24],其他主要城市有布里斯班、阿德莱德、珀斯、达尔文等,本土划分为六个州及两个领地。经济社会发展上,属于发达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澳大利亚联邦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英语) | |
---|---|
国歌:
| |
首都 | 堪培拉 35°18′29″S 149°07′28″E / 35.30806°S 149.12444°E |
最大城市 | 悉尼(大都市) 墨尔本(市区)[a] |
官方语言 | 联邦政府无硬性规定,一般使用英语。 |
国家语言 | 英语为主[4][5] |
族群 | |
宗教 | |
政府 | 议会制 联邦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
• 君主 | 查尔斯三世 |
• 总督 | 萨曼莎·莫斯廷 |
• 总理 | 安东尼·阿尔巴尼斯 |
• 首席大法官 | 史蒂芬·加格勒(Stephen Gageler) |
• 参议院议长 | 苏·莱恩斯(Sue Lines) |
• 众议院议长 | 密尔顿·迪克(Milton Dick) |
立法机构 | 澳大利亚议会 |
• 上议院 | 参议院 |
• 下议院 | 众议院 |
现役军人 | 84,865人 24,581(预备役,数据均为2,021年统计) |
独立 (自英国) | |
1901年1月1日 | |
1942年10月9日 (1939年9月3日已生效) | |
• 澳大利亚法令 | 1986年3月3日 |
面积 | |
• 总计 | 769万2,300平方公里(第6名) |
• 水域率 | 0.76% |
人口 | |
• 2023年估计 | 26,477,444[9](52名) |
• 2021年普查 | 25,422,788[10] |
• 密度 | 3.3(截至2,021年6月)[11]/平方公里(210名) |
GDP(PPP) | 2023年估计 |
• 总计 | 1.718万亿美元[12](第19名) |
• 人均 | 65,365美元[12](第20名) |
GDP(国际汇率) | 2023年估计 |
• 总计 | 1.707万亿美元[12](第13名) |
• 人均 | 64,964美元[12](第10名) |
基尼系数 | 0.33[13](2021年) 中 · 第11名 |
人类发展指数 | ▲ 0.944[14](2019年) 极高极高 · 第8名 |
货币 | 澳大利亚元(AUD) |
时区 | UTC+8至+10(跨时区[注 2]) |
• 夏令时 | UTC+8至+11(跨时区[注 2]) |
日期格式 | dd-mm-yyyy |
行驶方位 | 靠左行驶 |
电话区号 | +61 |
互联网顶级域 | .au |
“Australia”的各地常用译名 | |
---|---|
中国大陆 | 澳大利亚、澳洲 |
台湾 | 澳洲、澳大利亚 |
港澳 | 澳洲 |
新马 | 澳大利亚、澳洲 |
日本、韩国 | 豪州、濠洲 |
澳大利亚所处之大陆在远古时期即有人类居住生活,但其直至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才被发现从而与外部人类社会接轨,18世纪末期始成为英国殖民及囚犯流放的地点,后因发现珍贵矿藏而成为移民、投资兴业的热点。受益于地理位置较为孤立的特点,澳洲自被殖民以来几未受到国际战争波及,内部也鲜有战乱、冲突的发生,仅北部城市达尔文曾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事影响。但在两次世界大战及朝鲜战争等战役期间,均有澳洲籍士兵远赴欧洲、朝鲜半岛等主要战场支援联合王国、联合国等国家及组织的军事行动。在自身资源禀赋、欧洲成熟的近现代工农业文明植入和英国带来的良好商业法规共同组成的良性发展环境下,自19世纪中后期始,澳大利亚逐步被建设发展成为了自由民主程度、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国民生活质素均属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然而澳洲大陆上的原住民却因此在一些方面深受其害(包括“失窃的一代”等事件),事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曾为此致歉,并逐渐努力改善和保障原住民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各项权益,情况至今已大有改观。澳大利亚的独立运动与进程始自1901年,原有的六块英属殖民地(即现在的州份)组成了澳大利亚联邦,从此澳洲开始逐渐脱离英国并独立行使作为国家的主权,直至1986年通过法令完全脱离英国正式成为独立国家。唯君主立宪制未曾变动,至今仍尊英国君主兼任为澳大利亚国家元首。
从地理角度来看,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块大陆的国家。国际相关地理标准将澳洲大陆确定为全球最小的大陆,即凡是面积小于其的陆地均视为岛屿,大于等于其的方可视为大陆。[25]同样获益于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及较晚被发现垦荒开发的历史,澳洲当地为数众多的自然遗产鲜少遭遇各种开发及毁坏,使不少独特的古老珍贵动植物种(如鸭嘴兽、袋鼠、树袋熊和桉树等)得以存活至今,这些也构成了极高的游览观光及科学研究价值。澳洲政府亦非常重视对这些珍贵自然遗存的保护,比如提倡气候变化与珊瑚的存亡等[26],其与美国是并列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国家[27]。该国地广人稀,平均人均拥有国土面积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全国人口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各州、领地首府城市及西部沿海城市珀斯附近等地区。在人口集中聚居的地区城市化、现代化程度较高;人口稀疏却占据绝大多数面积的地区(如中西部沙漠、旱热区)等则反之,因其极端自然条件不甚适宜人类生存[28]。澳洲辽阔的国土横跨经纬度范围巨大,所以其有着不同气候下多样的自然景观,包括热带雨林、别称为“红色中心”的大维多利亚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滨及驰名遐迩的自然遗产大堡礁及乌鲁汝(艾尔斯巨石)[29][30][31]。澳大利亚是有人居住的大陆中最古老、最平坦、和最干燥的。
在人口的组成及文化谱系上,与美国类似,作为殖民地的历史使澳洲成为了一个本地原住民、各种族与各国籍移民人口混居的国家。各类移民及其后裔在现今人口比例中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欧裔为多,占到了83%。来自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移民和原住民目前占到总人口的17%。也因此该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聚合体,可览多国语言、习俗及特产于一域。但其根本性的政治、经济、流行文化、教育等元素的架构与体系仍与其曾经的宗主国英国相近甚至趋同,英语亦为其官方行政及民众生活中最主要的流通语言,在国旗的左上角也至今保留有整幅的联合王国国旗图案。
经济上,矿产资源开发、畜牧业、乳畜业、旅游观光以及中高等教育业等是该国获得收入的支柱产业,素有“骑在羊背上”与“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澳洲是全球第14大经济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10,并被瑞士信贷集团列为世界财富中值最高的国家[32]。澳大利亚的军事支出排名世界第13。澳大利亚的人类发展指数及生活质素、健康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经济自由度、媒体言论自由度、公民政治权利之保障等发展指标均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因而成为世界上的移民及留学热点之一,特别是吸引许多邻近的东亚及东南亚国家人口。澳洲被《福布斯》列于2020年退休宜居国的名单中[33]。
国际事务方面,澳洲是联合国、二十国集团、英联邦、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参与程度积极。因地理位置与亚洲东部及南部相近,其与新西兰和东亚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文化关联相对其它西方发达国家要高。双方经济互补性、相互依存度大。
词源
“澳大利亚”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为“未知的南方大陆”(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34]。
其英文“Australia”源于拉丁文“australis”,意为南方。20世纪初,口语化的称呼“Oz”开始流行[35]。“Aussie”亦同样成为澳洲人的口语化称呼[36][37][38][39]。早在古罗马,“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未知的南方大陆)”的假想开始出现[40],并常在中世纪被欧洲地理学家使用。在澳大利亚大陆被西方世界发现后,此名称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这片新大陆的名字。 [41]
在英语世界使用“Australia”这个名称的最早记录是在1625年的印刷物上。但直到18世纪末期前,这个名称是泛指整个南太平洋地区而非特指澳大利亚。1817年,澳大利亚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上,当时的新南威尔士总督拉克伦·麦觉理批准了此一名称,并建议当时殖民政府正式使用此词。到1824年,海军也正式认可了此名称。
历史
原住民
澳大利亚原住民包括两个广泛的群体:澳大利亚大陆(以及包括塔斯马尼亚岛在内的周边岛屿)的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他们是一个独特的美拉尼西亚人。据估计,澳大利亚大陆的人类居住始于5万至6.5万年前,当时人们从现在的东南亚通过陆桥和短暂的海上通道迁移[42]。目前还不确定有多少移民潮可能促成了这些现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祖先[43][44][45]。阿纳姆地的Madjedbebe岩石避难所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人类栖息地。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遗骸,其年代约为41000年前[46][47]。
欧洲的探索和殖民
17世纪后,欧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为了寻找香料而陆续到达[48]。在小说《格列佛游记》中,“新荷兰”即是指澳大利亚大陆,“迪门兰”则是指塔斯马尼亚岛。1768年,英国库克船长乘坐奋进号由英国前往大溪地。1770年,英国宣布拥有澳洲主权[49]。1788年1月26日,英国航海家亚瑟·菲利普率领首批移民定居悉尼,并且升起英国国旗,澳洲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797年,麦卡瑟(John Macarthur)由好望角引进美丽诺羊,澳洲畜牧业开始快速发展。[50]
英国于1610年至1770年间将罪犯送至北美,其中包括美国及加拿大流放地,时间长达160年。[51]随后美国十三州殖民地的独立美国革命后,英国担心被送至加拿大北美殖民地的英国囚犯会联合美国来对付英国,因此英国面临另寻囚犯地的窘境,从1788年至1868年的80年期间,英国才转向澳洲送囚,同时协助开垦澳洲大陆。根据统计,这期间英国送至澳洲的总囚犯数为16万5千人左右[52],最后一批英国囚犯于1868年被送至西澳。[53]
联邦运动和当代
新南威尔斯州的贝瑟斯特、维多利亚州的巴拉瑞特发现金矿,自由移民开始激烈增长。[54][55][56][57][58]1901年1月1日,澳洲各殖民区改制为州,组成澳大利亚联邦,[59]成为大英帝国的联邦或自治领,归类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依其联邦法律,其国家元首是澳大利亚君主,与英国君主为同一人。[60]1914至1918年,澳洲参与主战场在欧洲大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也是战胜国之一。[61][62]1927年,首次澳洲联邦会议在坎培拉临时国会大厦举行,从此澳洲走向政治独立。1931年,澳洲取得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权,成为大英国协的独立国家。[63]1933年,西澳公投通过脱离英国而独立,但联邦国会予以否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澳洲跟随英国参战并对德国及意大利宣战,并参与一切盟军与轴心国的战役,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入侵澳洲的新几内亚领地,美澳联军成功抵挡日军攻势,1942年,日本帝国空军空袭达尔文,澳洲本土第一次被战火波及,日本海军亦曾驶至雪梨市海湾,令当时澳洲人民觉得日军会登陆澳洲本土,这个问题直到2年后日军败退、1945年日本投降才消失。1956年,墨尔本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澳洲举办的第一次夏季奥运会,亦是南半球国家以及英国本土外的英联邦国家的首次奥运会。
1967年,澳洲国会以全民公投废除对原住民的法律歧视,这是白人移居澳洲后的第一次改变。[64]
1986年,澳洲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前往澳洲签署《与澳洲关系法》,规定澳洲高等法院拥有终审权,位于英国伦敦的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将不再对澳洲拥有终审权[65]。
1999年举行澳洲实行共和制公投,决定是否改采共和体制取代现有君主立宪制,并且以总统为国家元首,但最后被否决[66]。其后工党领袖陆克文上任总理后,于2007年12月3日宣布将计划再举行类似公投来改变现行体制,并且直选总统[67],但最终不了了之。
2008年2月12日,时任澳洲总理的陆克文在多名原住民代表、国会议员和社会贤达的见证下,于联邦国会向原住民三次道歉,代表政府向原住民为失窃的一代和有损原住民族文化的政策郑重道歉[68][69]。
2023年10月14日,澳洲举行“原住民之声”公投,决定是否应该设立“原住民之声”机构并承认该机构列入宪法的地位。最后因近6成人反对,公投失败告终。[70][71]
地理
澳洲位于南半球、东半球,介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拥有澳洲大陆和塔斯曼尼亚等岛屿。澳洲四面环海,东南隔塔斯曼海与纽西兰为邻,北部隔帝汶海和托雷斯海峡与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相望。
澳洲占有大洋洲绝大部分陆地,总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沙漠和半沙漠面积达340万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44%。澳洲四面环海,海岸线较为平直,长达36,735公里。[72]
澳大利亚全境平均海拔300米,超过1,000米的山地面积低于1%,低于500公尺者达87%,乃地表起伏最和缓的大陆。西部是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多分布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1,000-1,200米的横断山脉。中部是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盛长草本植物,其中埃尔湖是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12米,以此为中心的大平原为大自流盆地。东部是古老山脉所形成的高地——大分水岭,大部分海拔800-1,000米,东南部的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米,是澳洲本土最高峰。东北部沿海的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73]
澳大利亚大盆地从卡奔塔利亚湾向南延伸至达令河北支流的上游,为世界最大的自流盆地。
澳大利亚主要河流有墨内河(2,520公里)及其支流,水量季节性强,干季易断流。
澳洲于2012年11月设立全球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以保护澳洲6块水域、共23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环境[74]。
气候
气候上西部高原和内陆沙漠属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仅100-300毫米;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000-2,300毫米,为全国多雨区,少部分属亚热带;东部新英格兰山地为南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年降水量500~1,200毫米。年均温北部为27℃,南部14℃。 [75]
澳洲是全球最干燥的大陆,饮用水主要是自然降水,并依赖大坝蓄水供水。政府严禁使用地下水,因为地下水资源一旦开采,很难恢复。 2006年起,圣婴现象影响扩大,导致降雨大幅减少,各大城市普遍缺水,纷纷颁布多项限制用水的法令,以节水渡过干旱。 [76]这一现象直到2008年后开始好转,东海岸每年的降雨量亦开始恢复正常。 [77]
生态
澳洲大部分是半干旱或荒漠地带,但生态环境极为丰富,包括从高地的石南荒原到热带的雨林,为全球17个超级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澳洲许多生物是当地独有,原因是澳洲大陆较古老、地理上长期孤立,和气候极端多变。其被子植物约85%、哺乳类动物约84%、鸟类超过45%,和近岸温带鱼类约89%是特有种。[78]澳洲许多生态区,和区内的生物已被人类活动和外来物种所威胁。联邦《1999年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法案》是保护濒危物种的根本法律。基于“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设立了许多受保护地区以保育独特的生态系统;64个湿地根据《湿地公约》而登记;另有16个世界遗产。“环境可持续指数”公布于2005年,澳洲在2006年排名全球第13。[79]
澳洲多数木本植物是常绿的,且很能适应火灾和干旱,例如桉树和金合欢。但近十年来,由于干旱恶化,东岸地区屡次发生森林大火;2009年,东岸地区的森林和部分民宅受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火灾侵袭,史称2009年澳洲热浪。2019年,再有严重火灾袭击澳洲东部。澳洲的豆科植物种类繁多且本地特有,它们能与根瘤菌和菌根真菌共生,因此较适应较贫瘠的土壤。澳洲出名的动物有单孔目(如鸭嘴兽和针鼹)、有袋类(如袋鼠、树袋熊和袋熊,其中拳击袋鼠还是澳大利亚的国家象征)、湾鳄和淡水鳄、鸸鹋和笑翠鸟等鸟类。澳洲的毒蛇数量在世界之最。[80]
澳大利亚野犬约引进于公元前3,000年,当时澳洲原住民与南岛人贸易。[81]人类最初定居后,许多动植物物种很快绝种,包括一些大型动物。欧洲殖民开始后,更多物种步向灭绝,包括袋狼。[82][83]
时区
澳大利亚的时区构成比较复杂,因为各个州的时间是该州政府或居民公投结果所决定。整体上全国时区介于UTC+8至UTC+10(夏令时期间为UTC+11)之间。由于只有个别州份使用夏令时,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间,同一经度上的地区会出现不同的地方时,如北领地与南澳大利亚州,以及昆士兰州和同处东部海岸的首都领地及维多利亚等州。此外,南澳大利亚州与北领地和其它州的时差并不是大多数情况下跨过一个时区所增减的1小时,具体情况如图所示。因此,在澳洲各州间旅行迁徙,要注意核对当地的时间。
例如,在非夏令时(4月-10月)期间,当西澳大利亚州的时间为00:00时,南澳大利亚州和北领地的时间即为01:30,昆士兰、新南威尔士、首都领地、维多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时间为02:00;而在夏令时(10月-次年4月)期间,同样设定西澳大利亚州的时间为00:00,此时北领地的时间是01:30,南澳大利亚州为02:30,昆士兰州为02:00,新南威尔士、首都领地、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州则为03:00。
政治
澳洲政治体制是联邦制度君主立宪议会制,设有联邦议会(包括参、众两院)、6个州各自的议会,此外两个自治领地也有自治议会。国家元首为澳大利亚君主,君主不在澳大利亚时由澳大利亚总督在联邦层面代表。联邦总督依据联邦行政会议的建议施政。名义上,内阁施政必须经总督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但是联邦政府总理和其内阁实际拥有大多数的行政权力。[84]澳洲君主在各州亦有州总督作为其代表,依据州政府的建议行事。
澳洲选举采用强制投票制度,拥有选举权的澳大利亚公民必须参加投票,没有参加投票的选民需要给出合理解释,否则需要缴纳罚款。[85]
在联邦层面议会阵营大致分为执政党和反对党,两大阵营分别为中间偏左的澳大利亚工党和由澳大利亚自由党与澳大利亚国家党组成中间偏右的执政联盟。还有若干个小党如澳大利亚绿党和澳大利亚民主党等。各州及领地层面的情况则各有不同,参见下表。
行政区 | 联邦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
维多利亚州 Victoria |
新南威尔士州 New South Wales |
昆士兰州 Queensland |
塔斯马尼亚州 Tasmania |
南澳大利亚州 South Australia |
西澳大利亚州 Western Australia |
首都领地 Capital Territory |
北领地 Northern Territory |
---|---|---|---|---|---|---|---|---|---|
执政党 | 澳大利亚工党 | 澳大利亚工党 | 澳大利亚工党 | 澳大利亚工党 | 澳大利亚自由党 | 澳大利亚工党 | 澳大利亚工党 | 澳大利亚工党 | 乡村自由党 |
反对党 | 自由党—国家党联盟 | 澳大利亚自由党 | 自由党—国家党联盟 | 自由国家党 | 澳大利亚工党 | 澳大利亚自由党 | 自由党—国家党联盟 | 澳大利亚自由党 | 澳大利亚工党 |
起始日期 | 2022年5月 | 2014年12月 | 2023年3月 | 2015年2月 | 2014年3月 | 2022年3月 | 2017年3月 | 2012年10月 | 2024年8月 |
政府架构
澳洲联邦的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现任澳大利亚君主是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他同时也是英国和其他英联邦王国的国家元首。澳洲总督代表国王行使权力,有权解散国会,但实务上仅在总理建议下为之。历史上最著名的宪政危机发生在1975年,当时由于执政工党和在野自由党联盟分别控制两院,在野党拒绝支持预算案,总督其后突然解除总理的职务。[86]
- 立法权:在联邦议会(Parliament)。由参议院(The Senate)、众议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组成。
- 行政权:内阁。成员有联邦总理及各部会首长。澳洲联邦总督和各州总督由内阁提名。
- 司法权:在最高法院和其他联邦法院、州法院。
众议院目前共151个席位,基本以各个州人口数分配,实行单一选区制,以排序复选制产生。众议院多数党组成联邦内阁,其党魁为联邦总理。
参议院具有立法审议权,参议院席位无关人口数,每州各12席,北方领地和首都特区各只2席,共76席。两院每三年改选一次。众议员任期三年,参议员任期六年(注:首都和北方领地的参议员任期是三年),故后者每次只改选半数。
机构及职务 | 澳大利亚君主 Monarchy of Australia |
澳大利亚总督 Governor-General of Australia |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 总理 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 |
澳洲高等法院 首席大法官 Chief Justice of Australia |
澳大利亚参议院 议长 President of the Australian Senate |
澳大利亚众议院 议长 Speaker of the Australia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
---|---|---|---|---|---|---|
照片 | ||||||
姓名 | 查尔斯三世国王 King Charles III |
萨曼莎·莫斯廷 Sam Mostyn |
安东尼·阿尔巴尼斯 Anthony Albanese |
史蒂芬·加格勒 Stephen Gageler |
苏·莱恩斯 Sue Lines |
密尔顿·迪克 Milton Dick |
出生地 | 英国伦敦 | 澳大利亚堪培拉 | 澳大利亚悉尼 | 澳大利亚Sandy Hollow | 澳大利亚珀斯 |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
出生日期 | 1948年11月(76岁) | 1965年9月(59岁) | 1963年3月(61岁) | 1958年7月(66岁) | 1953年12月(71岁) | 1972年7月(52岁) |
就任日期 | 2022年9月 | 2024年7月 | 2022年5月 | 2023年11月 | 2022年7月 | 2022年7月 |
所属党派 | 无 | 无 | 澳洲工党 | 无 | 澳洲工党 | 澳洲工党 |
北领地与首都领地
北领地实行高度地方自治,因为澳洲原住民的文化根深蒂固。北领地经济以旅游业为主,人口约25万,首府达尔文有10万名居民。首都领地则主要为国家公共行政相关的人士所居住与生活。
印度洋和其他领地
澳大利亚在印度洋有多个岛屿,其中有人居住的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群岛组成澳属印度洋领地,而临近新西兰的诺福克岛也有一定的自治权,上述地区和几个无人岛统称为外部领地(External territories)。
外交
澳洲政府自1931年后一直采取比较温和的外交政策,在极力保持同美国、英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维持盟友关系的同时,亦在1980年代开始后因为地理位置因素积极的拓展同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近年来与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及中华民国交往密切。而作为英联邦中的主要国家之一,澳洲是英联邦论坛中的主要首脑成员国之一[89]。虽然澳洲与其前宗主国英国一直关系密切,然而到1990年代,澳大利亚共和运动开始发展,2010年下半年,工党领袖,时任总理茱莉雅·吉拉德上台后明确表示,澳大利亚适宜于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退位后,考虑改为共和制国家。
澳洲政府在其2004年的外交白皮书中表示:其基本外交的政策是重视澳洲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并且借助经贸互动促进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90],即强化美澳同盟的前提下与亚太地区国家发展。近几十年来,某程度上,澳洲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推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发展[91][92][93],这亦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凯恩斯集团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形成[94][95]。澳洲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创始会员国之一[96][97],并与美国签署了澳美自由贸易协定,此外澳洲亦与纽西兰签订有紧密经济合作协议[98]。截止到2010年,澳洲政府与日本政府持续进行关于自由贸易和双边互信等一系列亲密合作伙伴的谈判,并且签订了多个双边自由贸易协议[99]。澳洲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的亲密盟友包括北约诸国和日本。
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澳洲亦在多年来坚定致力于外交上的多边主义,在联合国和多个国际组织的援助计划下,澳洲曾经援过的发展中国家逾60个,2005年至2006年度的海外援助计划逾250亿美元[100],但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来计算,这个数字则微不足道。1971年,澳洲与英国、纽西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共同签署五国联防(FPDA)协定。通过该协定,澳洲与英国以及纽西兰将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任何一方受到军事滋扰时共同帮助防御,澳洲通过该协定迅速的扩大了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并且逐渐开始将自己的军事以及经济势力扩展至东南亚地区,成为一个政治以及军事上的多边国家[101]。
军事
澳大利亚联邦的国家武装力量为澳大利亚国防军,其中包括澳大利亚陆军、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和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截至2020年7月共有90,070名官兵在役(包括60,330名常规军和29,740名预备役士兵)[102],其中皇家澳洲海军配备了柯林斯级潜艇柴电潜艇、纽澳军团级巡防舰、阿德莱德级巡防舰和霍巴特级驱逐舰等,于1940年代至1980年代亦曾经配置有墨尔本号航空母舰。澳洲国防军在近期的编制以及架构均保持在防卫性质,鲜有离岸攻击或者入侵别国的远期计划。但在近期美国和北约发起的大型战争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澳军的身影。国防军总司令人选经由内阁提出,由总督委任,负责军队日常行动。而其他行政上的工作,则由国防部及其部长负责[103]。
澳洲皇家空军是当今世界上装备最为精良的空军力量之一,在与美国等盟友国共同研发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战斗机:F-35闪电II战斗机后亦订购了72架该机型,并将于2018年以后进行装备。目前皇家空军装备有75架F/A-18黄蜂式战斗攻击机、21架P-3猎户座海上巡逻机等。
澳洲宪法一直将无核化视为其重要国策之一,不仅民用设施,在军事领域亦禁止任何核武,不过保留核动力的使用(AUKUS);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实施这一计划的西方大国。澳军曾经参与过的大型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韩战、越南战争、波斯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2010年-2011年澳洲的年度军费开支为257亿美元,在全球各国中排名第14位[104],但是只占据全球军费总支出的1.2%[105]。澳洲国防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有参与联合国维和部队在世界各地的救灾和各地武装冲突的维和任务;截止2009年,大约有3,300名澳洲国防军分布在包括所罗门群岛,阿富汗,东帝汶等12个国家和地区执行维和任务[106]。
行政区划
利亚湾
六州为:
- 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简称为NSW),面积800,642 km²,首府悉尼(Sydney)
- 昆士兰(Queensland,简称为QLD),面积1,730,648 km²,首府布里斯班(Brisbane)
- 南澳大利亚(South Australia,简称为SA),面积983,482 km²,首府阿德莱德(Adelaide)
- 塔斯马尼亚(Tasmania,简称为TAS),面积68,401 km²,首府霍巴特(Hobart)
- 维多利亚(Victoria,简称为VIC),面积227,416 km²,首府墨尔本(Melbourne)
- 西澳大利亚(Western Australia,简称为WA),面积2,529,875 km²,首府珀斯(Perth)
二领地是:
经济
综述
澳大利亚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亦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09]2023年,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约1.7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6.5万美元。[110]澳大利亚是世界十大农产品出口国和六大矿产资源出口国之一。[111]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坐在矿车上的、手持麦穗的国家。”澳大利亚的金融业,商业和服务业也极为发达。此外,澳大利亚的旅游业也在全球名列前茅。[111]
金融货币
澳洲的货币是澳币,但最初是随英国采用英镑。后来发展自己的币制──澳洲镑,币值同于英镑。当时一镑有20先令;一先令有12便士。因此每镑有240便士。1966年,澳洲推行十进位制,亦同时改革货币。当时已是十进位制的1美元约价值0.5英镑,新的澳币改为与美元作等值连结。一澳币等于0.5旧澳洲镑,即0.5英镑。一澳币有100分,因此每一澳分约等于1.2便士。2002年起,澳洲改革币质,新纸币内含胶质,不易破烂、耐用美观;不同面值的纸币有不同特色的透明“窗口”,是全球最先采用此设计的国家。2010年,澳币正式取代瑞士法郎的国际地位,成为全球第五大流通货币。[112] 澳大利亚金融业极为发达,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银行总价值第三高的国家,仅次于中国和美国。澳大利亚四大银行的市值甚至超过了欧元区所有国家所有银行的总和。[113]
澳洲四大金融集团是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 Bank)、澳洲国民银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澳新银行(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和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
旅游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澳大利亚得到长足而迅速的发展。因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加之发达的经济,澳大利亚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圣地。主要旅游景点有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大桥、悉尼塔(南半球第二高建筑)、黄金海岸、大堡礁、北艾尔湖、墨尔本艺术馆、原住民发祥地卡卡杜国家公园及原住民文化区威兰吉湖区等。
对外贸易
澳大利亚为贸易强国,是世界十大农产品出口国和六大矿产资源出口国之一。小麦出口量高居在于世界第二位。主要出口商品有煤、黄金、铁矿石、原油、天然气、铝矾土、牛肉、羊毛、小麦、糖、饮料等。主要进口商品有航空器材、药物、通讯器材、车辆、原油、精炼油和汽车配件等。[114]澳大利亚的主要贸易对象有中国大陆、日本、台湾、美国、纽西兰、香港、德国、英国、南非、沙特阿拉伯、印度、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其中,日本、美国、纽西兰、中国及新加坡为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由于农业占了澳洲经济的五分之一,因此自然生态检疫上和纽西兰一样严格,对外来物种有极严格的检查。以保护澳洲自然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
澳洲的科学技术在能源利用领域、医学及化学领域、市场资源管理、农业及畜牧业领域等贡献良多。在医药领域,一些大学以及众多学者对于人类器官移植基础以及免疫学,人类大脑神经,利用细菌以及微生物学方面为全球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其中霍华德·弗洛里男爵曾于1945年因为与德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共同研究出盘尼西林(青霉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澳洲是核融合科技的发源地。[115]核融合程序于1932年由澳洲科学家马克·奥利芬特发现;随后于1950年代早期,他在澳洲国立大学(ANU)成立了全球知名的电浆核融合研究机构(Fusion Plasma Research)。ANU校内的H-1NF是全球核融合与电浆研究的重镇,目前也是南半球唯一的核融合研究设施。
澳洲是全球利用太阳能能源最为广泛与先进的国家之一,太阳能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工业,农业,民用设施等领域。自1990年代开始后,澳洲大量兴建太阳能发电厂以取代核电站的作用,太阳能能源与风力发电在全国被大力推广。根据2024年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的报告,若澳洲推行核能计画,可能会导致电费大幅上涨。该报告指出,建设核电厂的成本高昂,核能发电的成本可能是现行电力成本的1.5到3.8倍。这引发了对核能是否经济可行的广泛讨论,并强调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116]此外墨尔本亦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太阳能动力供给城市交通灯以及储存太阳能供应路灯电力的城市。澳洲的农业及畜牧业拥有先进的管理体制与极高现代化的设备,是全球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培育农作物,渔业以及饲养牲畜方面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并保有先进的无污染培植饲养环境,令农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澳洲亦是全球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全国设有多个海洋生物研究机构,丰富的海洋资源得以被充分的利用,生物食品业亦异常发达。
工业科技方面,十九世纪以来至二十世纪中叶澳洲受到英国影响,设立众多重工业企业,这其中有现在已是通用汽车旗下的霍顿汽车、大型车身生产企业傲群、采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公司的前身布罗肯希尔控股公司以及力拓集团等,科技方面亦有Altium公司,金属风暴。澳洲的科技公司总部多设立于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墨尔本工业以及高科技企业云集,亦有南半球矽谷之称。同时,悉尼作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大多数的金融、贸易、高端服务业、旅游业的大型公司把总部设于此。
交通运输
综述
澳洲有公路810,641公里(2004年)、铁路38,550公里(2006年)、机场461座(2007年)、河运航道2,000公里(2006年)。澳洲的交通系统发达,特别在主要大都会,如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本,皆有大型国际机场和畅通的大众运输系统,如城市火车和城市高速公路。在大多数的城镇道路上,汽车限速一般是每小时60公里,学校周围则是每小时40公里。高速公路则是每小时80以至100公里,在城市以外的高速公路限速则是每小时110公里。[118]澳洲地广人稀,大城市的间距通常很遥远,公路是主要交通设施,人均拥有汽车数量则为世界国家中最高的之一。汽车延续了英联邦制度的左侧行驶,驾驶员座位亦在汽车右侧,与宗主国英国、日本、香港及新加坡相同。由于澳洲远离其他大陆,海运港口是国家与外界经济沟通的重要命脉;墨尔本港是澳洲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曾经是世界50大港口之一。澳洲其他的主要港口还有悉尼港及布里斯班港等。澳洲的公共交通系统在悉尼和墨尔本比其他国内城市发达[119],均有城市火车、有轨电车、公共巴士和轮渡,其中纵横交错在大墨尔本地区的墨尔本轨道交通系统是世界上长度最长的轨道交通之一[120]。
公路及铁路
澳洲采矿业发达,国内运输大量使用火车、长途汽车,公路和铁路运输系统因此发达。在专为运输而设的公路上,可看到澳洲特有的公路列车,即一辆高性能卡车头拉著数节拖车和货柜在行驶,有时延伸长达50米(165英尺)。火车系统也很普遍应用在工业运输。一般国民在选择境内旅行或是商务活动多采用飞机,甚至自驾汽车,导致澳洲的铁路客运并不发达。[121]
水运及航空
大洋洲是亚洲与南美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和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及食物的供应站,又是世界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凭此优势澳大利亚形成了两个排名世界前三十的大型港口悉尼与墨尔本。同样凭此优势澳大利亚形成了很多重要的机场,如悉尼、墨尔本、堪培拉、布里斯班、珀斯、阿德莱德。[122][123][124]
人口
由于没有使用黑人奴隶的历史,以及近邻印度尼西亚人并不像墨西哥人大量移民美国那样大量移民澳大利亚,因而澳大利亚的白人比例远高于与其同为移民国家的美国,亚洲裔不到100万人。多数澳洲白色人种的祖先是19、20世纪的英国移民。来自其他国家者也很多,澳洲与美国一样是外来移民人口比例占绝多数的国家,其外来移民数量更居世界第一。例如欧洲的德国、希腊、意大利和一些亚洲国家或地区,如香港、台湾、中国大陆、日本、印度和穆斯林国家。澳洲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总人口的0.1%。根据2018年人口普查,有85.67%的人自称为澳大利亚人(多数为欧洲移民后裔),接著是英格兰裔澳大利亚人的31.65%、爱尔兰裔澳大利亚人9.08%、苏格兰裔澳大利亚人7.56%、意大利裔澳大利亚人4.29%、德裔澳大利亚人4.09%、东亚裔5.37%以及希腊裔1.84%[125]。
近年来澳洲东岸的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如悉尼和墨尔本以其高福利、高薪水以及良好的经济氛围吸引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北美以及南美的新移民。[126]孟加拉国和叙利亚近年来超过英国等欧洲国家成为澳洲单年度最大移民的来源国[127]。
澳洲统计局估计在2021年7月30日,全国人口为25,795,807人[128],各大城市(2016年6月30日资料)[129]和各州、北方领地与首都的人口(2009年3月底)如下[130]:
澳洲人口分布列表
| |||
首府
|
首府人口
|
所属州或领地
|
所属州或领地总人口(已包括首府)
|
5,260,000人[131]
|
7,076,500人
| ||
4,976,725人[132]
|
5,496,400人
| ||
2,004,262人
|
4,380,400人
| ||
1,658,992人
|
2,224,300人
| ||
1,187,466人
|
1,618,200人
| ||
212,019人
|
501,800人
| ||
349,900人
|
351,868人
| ||
124,760人 |
223,100人
|
排名 | 名称 | 州|州 | 人口 | 排名 | 名称 | 州|州 | 人口 | ||
---|---|---|---|---|---|---|---|---|---|
1 | 悉尼 | 新南威尔士州 | 5,259,764 | 11 | 吉朗 | 维多利亚州 | 289,400 | ||
2 | 墨尔本 | 维多利亚州 | 4,976,157 | 12 | 霍巴特 | 塔斯马尼亚州 | 251,047 | ||
3 | 布里斯班 | 昆士兰州 | 2,568,927 | 13 | 汤斯维尔 | 昆士兰州 | 181,665 | ||
4 | 珀斯 | 西澳大利亚州 | 2,192,229 | 14 | 凯恩斯 | 昆士兰州 | 155,638 | ||
5 | 阿德莱德 | 南澳大利亚州 | 1,402,393 | 15 | 达尔文 | 北领地 | 148,801 | ||
6 | 黄金海岸–堤维德岬 | 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 | 706,673 | 16 | 图文巴 | 昆士兰州 | 143,994 | ||
7 | 纽卡斯尔–梅特兰 | 新南威尔士州 | 509,894 | 17 | 柏拉瑞特 | 维多利亚州 | 111,702 | ||
8 | 堪培拉–昆比恩 | 澳大利亚首都特区/新南威尔士州 | 482,250 | 18 | 本迪戈 | 维多利亚州 | 102,899 | ||
9 | 阳光海岸 | 昆士兰州 | 355,631 | 19 | 奥尔伯里–沃东加 | 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 | 97,676 | ||
10 | 卧龙岗市 | 新南威尔士州 | 305,880 | 20 | 朗瑟士敦 | 塔斯马尼亚州 | 93,332 |
语言
根据澳大利亚政府2016年的调查,在澳大利亚居住的人们在家中最普遍使用的语言,根据人数多少排序,依次是英语(72.7%),官话(2.5%), 阿拉伯语(1.4%),粤语(1.2%),越南语(1.2%)以及义大利语(1.2%)[134]。英语在从第一代英国移民到来后,就是澳洲最通用语言。原住民则部分保留著有使用母语者。[135][136]而许多第一第二代移民通常都是双语人士。
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数量于欧洲殖民者初到澳洲时大概有250种语言,如今还剩20种原住民语言仍在各年龄层使用[137][138],其中110种语言于年长者使用[138]。根据2006年调查,52,000名澳洲原住民在家中使用原住民语言,约占12%的原住民总人口[139]。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手语为5,500名听觉障碍人士的主要语言[140]。
宗教
澳洲没有国教;是一个世俗国家。《澳洲宪法》(Australian Constitution)第116条规定澳洲是一个宗教信仰之自由国度,任何人有信仰任何宗教的权利及自由[141]。
根据2016年的人口普查,有52.2%的澳洲人表明自己是基督徒,其中包括22.6%是罗马天主教教徒、13.3%为圣公宗;[142]。虽然澳洲不是基督教国家,但基督宗教仍为澳洲的最大宗教。
文化
澳洲受其地理位置影响,很容易被误解成文化沙漠,然而由于澳洲逐渐与殖民母国英国的疏离,澳洲目前的主流文化自1960年代崛起,其各类的艺术、文学、音乐及电影等文化与世界主流文化接轨,澳洲原住民文化亦与主流的欧洲裔白种人文化同化,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澳大利亚文化”。[143]
澳洲主流文化源自英国文化,[144]在1940年代前,远离欧美大陆而在文化方面显得异常孤立。[145][14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著美国兴起和1960年代后新一代移民的成长,[147][148]带给澳洲一股转向以美英为主的多元文化热潮,使澳洲逐渐成为世界主流文化的输出国之一。澳洲也在电影、文学、流行音乐和艺术取得巨大成功,出现多位世界级大师,贡献于世界文化艺术。[144][149]
但是1980年代起,许多澳洲新生代崇尚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美国文化,原有的英国文化则被视为传统文化,慢慢被取代。
文学
澳洲文学发展可以大略分成以下阶段:
口传时期(1788年以前):在欧洲人到来以前,澳洲原住民没有语言文字。个人的言语可能经由口耳相传,但整体语言系统直到二十世纪才有所系统性的发展。然后,他们的歌谣、吟唱、传说和故事在各民族间因为没有共同语言因此并相当分歧。而这些创作也因此常常不为本民族之外的人们所理解,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才逐渐被研究。
殖民时期(1788~1888):从1788年新南威尔斯登陆后开始,就不断出现对于这片新大陆的研究报告。当时大众对于罪犯的新生活并不感兴趣,反而是对新大陆的动植物与土地河流等自然景观感到兴趣,大部分的出版书籍都与探索与冒险的内容和摘要为主。而同时出现的还有怀乡文学,有些在澳洲待过一段时间的作家透过诗集和作曲等抒发对于家乡的思念,例如Barron Field的First Fruits of Australian Poetry。
国族主义扩张时期(1888~1939):此时期民族主义和各州联邦的运动显著增长,关于澳大利亚人的口号开始被呼喊,充满了国族主义色彩。J. F. Archibald创办的《公报》杂志,提出澳大利亚属于澳大利亚人的口号,宣传众人平等的观念,具有社会主义的色彩。公报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形成公报派,促进了澳大利亚的文学发展。
国际化阶段(1940~196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一批具有才华的作家和艺术家开始出现。包括Southerly和Meanjin在内的文学杂志都关注促进澳大利亚的写作。并且国际阅读公众对澳大利亚写作的兴趣也在增长。此时期开始发展本土意识的文学。
走向自由主义(1970以后):在20世纪70年代后,澳洲文学摆脱了所有的限制,开放包括性、挑衅或科幻等题材。事实上,他们的价值观允许自由主义,他们的故事在道德层面上反映当代社会和政治,因此每个人都非常警惕个人遭遇的讽刺可能性。而在此之后澳洲原住民意识逐渐崛起,原住民文学的作品开始出现,他们的作品通常直接反映在白人社会中的处境与地位。[150]
1973年,澳洲政府成立艺术理事会文学委员会,文学开始大力发展,在国际上已具有一定成就,本土文学创作则受国际瞩目。例如早期马库斯·克拉克于1874年创作《无期徒刑》。19世纪晚期,澳洲的丛林诗人为寻求更多自己的“澳洲化”归属感,而与英国传统文化决裂。小说自1920年代起,在世界文学界中越发重要,澳洲亦如此。此一阶段的优秀澳洲文学作品有《库纳尔杜》、《卡布里康尼亚》和《可怜的家伙,我的故乡》。
帕特里克·怀特是澳洲文学巨匠之一,1973年他以《风暴之眼》(The Eye of the Storm)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澳洲人首获此奖者。[151]当今澳洲文学巨匠是来自西澳州的蒂姆·温顿(Tim Winton)、彼得·凯里与布赖斯·考特尼(Bryce Courtenay),他们主要作品包括:《云街》、《乘客》、《尘土音乐》、《奥斯卡和陆辛达》、《凯利帮的真实故事》、《一个人的权势》、《愚人节》、《托摩和霍克》、《杰西卡》。
托马斯·肯尼利是近代澳洲为世界文坛贡献的最优秀文学作家之一。他曾是牧师,主要作品有《云雀和英雄》、《铁匠吉米的赞歌》、《辛德勒名单》。其大部分作品都已拍成电影,包括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1993年),导演是荷里活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澳洲其他著名作家还有墨累·贝尔、大卫·马洛夫、科林·麦卡洛等。 澳洲现代知名文学还有《疯狂树屋》《就是》等系列。
艺术
澳洲的绘画和建筑风格很不同于其他大洲。[152]1850年代,澳洲不少画家放弃原有欧洲画派中心的创作思想,因为它无法充分呈现出澳洲景色的特殊风格。[153]这时期的代表画家有ST·吉尔、汤姆·罗伯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澳洲艺术领域维持既有固执而保守的风格,鲜少展开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方面的革命。社会现实派画家则以诺伊尔·库尼汉、乔西·伯格纳为首,刻画新移民和劳动阶层的痛苦生活,成为1950年代澳洲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澳洲知名艺术家另还有艾尔伯特·纳马特吉拉、西德尼·诺兰、唐纳德·弗兰德、拉塞尔·德赖斯等。[154][155]
今日澳洲是公认的世上最具艺术活力国家之一,丰富多彩,具有独特性。当代著名设计师肯·多恩、布雷特·怀特利等人,将澳洲艺术推向世界领域,并取得国际地位。习惯戴贝雷帽的澳洲当代艺术大师罗尔夫·哈里斯(Rolf Harris)乃代表性人物。[156]200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钦点他为八十岁诞辰庆典画像。[157]
澳洲淘金热在1840年代展开,澳洲建筑风格同时趋向华丽典雅。澳洲基本是著重遗产保护的。现今的重要建筑,如始建于1893年的悉尼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坎培拉国立美术馆、墨尔本维多利亚艺术中心,雪梨歌剧院(丹麦建筑师乌特松设计,澳洲建筑师彼得·霍尔完成)等。首都堪培拉乃预定规划、以祥和四方为尚的人造城市,在当时被视为建筑师的“操练场”。[158]
澳洲城市的居民建筑通常是成片的低矮小楼,带有花园,每栋约占地1/4英亩,大于许多西欧国家、略小于美国。有些建筑则保留原始建材的特色,如将砖、木头裸露在外,具有垦殖时代的感觉。澳洲气候适合全盘引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中海和亚洲热带地区的建筑风格。澳洲建筑业很注重节能环保,法律严格规定了许多建材用料的标准。
音乐
澳洲有多位世界级歌剧演员,著名歌唱家包括1880年代的女高音内莉·梅尔巴女爵士(Dame Nellie Melba)和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琼·萨瑟兰。著名男中音如约翰·布朗利(John Bvrownlee)和彼得·道森(Peter Dawson)。歌剧创作以玛格丽特·萨瑟兰最杰出,她创作许多经典的音乐曲目。珀西·格兰杰创作的歌剧《乡村花园》(1907年),闻名世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下半叶有著名作曲家斯克尔索普等。著名指挥大师理察·波宁吉是澳洲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人之一,多次为帕瓦罗蒂和世界知名芭蕾舞剧团录制唱片。此外,钢琴大师艾琳·乔伊恩和古典吉他手约翰·威廉斯亦为世界知名的澳洲音乐家。[159]
澳洲的流行音乐领域在西方流行乐坛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160]尤其是曾产生大量的国际知名的摇滚乐团,.[161]如比吉斯(Bee Gees)结合抒情和摇滚发挥到极致,创作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广受全世界欢迎。AC/DC则为当今全球摇滚乐团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著名乐团,其音乐理念和文化辐射已经成为澳洲乃至西方社会中的主要文化象征之一。[162]其他的著名乐队还有轻松节拍、电波鸟人乐团、You Am I乐团、新浪潮、工作的人们、狼母、午夜的油、小河乐团、犹豫的哀伤、生病的小狗、再一个比约恩(Björn Again)、空中补给、野人花园和Jet。重量级的流行乐歌手则有凯莉米洛、奥莉薇亚·纽顿-强、Helen Reddy、希雅。
电影
澳洲电影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澳洲即开始制作电影,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二战后的澳洲电影业处于停顿状态。直至1970年代,工党领袖惠特兰为首的执政党政府设立澳洲电影发展公司,后更改名为澳洲电影委员会(AFC)。电影委员会设立了政府自己的电影制片机构澳洲电影局,拍摄大量的电影,成为澳洲史上第一轮的电影制作热。报纸专栏作家和广告业巨头菲利普·亚当斯是当时积极参与电影热的名人之一。[163]
至今,澳洲制片人和导演以其独特风格为自己在全球电影业赢得了无可争辩的地位,且有力地影响了荷里活。澳洲旅美电影人在荷里活因此被称为“桉树叶帮”,包括现今活跃于荷里活的多位制片人、导演和演员。著名导演有巴兹·鲁尔曼、亚历士·普罗亚斯、乔治·米勒和温子仁等,著名演员包括 妮可·基嫚、凯特·布兰琪、休·杰克曼、盖·皮尔斯和蜜雅·娃丝柯思卡等[163]。
社会生活
人民生活
澳洲是一个高福利国家,福利的种类多而齐全,主要包括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及家属优抚金、残疾人救济金、退休金以及家庭补贴等。2008年12月,就业人数为10,804,000(占国家的一半人口),失业人数为504,000,全职成年职工人均周工资1,165.3澳元,家庭消费开支同比增长0.7%。然而,澳洲亦是一个税率极高的国家,最高达到49% (2015财政年)。
盖洛普民意测验中心(Gallup)公布2010至2012年“潜在净移民指数调查”(Potential Net Migration Index)发现,全球最具移民吸引力排名,亚太地区澳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沙乌地阿拉伯及科威特)[164]。
医疗保健
澳洲拥有完善的联邦医疗保健系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医疗保健系统的总排名(2009年),澳洲名列全球各国第12位。[165]澳洲的公民和永久性居民都可以在全国任意的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资料显示,在2006年至2010年的世界各国人口预期寿命排名中澳洲以平均寿命81.2岁排在世界各国第五位。[166]
澳洲的医疗保健体系会发给任何澳洲公民和澳洲永久性居民由公共事业部下属的政府机构Medicare制造并带有磁条的医疗保健卡[167],患者使用医疗保健卡前往任意医院就医将被医院记录在案,从而为每一个国民建立起一套强大的个人病例记录系统。而根据澳洲与其他西方国家签订的《医疗保障体系的互惠协议》(RHCA),所有澳洲公民和永久性居民持有Medicare卡可以前往如下任意国家享有免费医疗:英国、瑞典、荷兰、比利时、芬兰、挪威、斯洛文尼亚、马尔他、意大利、爱尔兰和纽西兰。[168]近年来,澳洲政府积极鼓励扩大私人医疗保险;所有公民投保私人医保可享受政府的保费补贴,这可以减少公立医疗单位的压力。至2006年6月,约43%的人参加各种私人医疗保险。
教育
澳大利亚教育为世界知名[169][170],全国有1所国立大学(联邦政府立法成立)、36所公立大学(州政府立法成立)、3所私立大学,以及两所国际大学。1990年代,各所大学皆已经升格为综合型大学,且于海外广设分校。截至2023年,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有10所大学的排名进入了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6所大学的排名进榜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大,3所大学获得商学院三重认证。澳洲不同于美国,其最知名高等学府皆为公立。澳洲每年吸引到世界各地学生前往留学,是全球重要的教育枢纽之一,亦是澳洲经济的最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高等教育
在澳洲对于学士学位和以上之教育以高等教育称之,目前全澳共有42所高等教育院校,其中37所为公立大学(含1所国立大学)、3所为私立大学,还有2所为国际大学。
大学一词在澳洲有联邦法律保护,须经专家学者及政府针对相关学术、财务等方面之品质评估与认可,且由国会或州议会立法通过,方准设立。通过以后,无论公立或私立,皆获授权允自行核可开设课程以及颁授证书、文凭和学位并由澳洲教育部以学程名录[171](Commonwealth Register of Institutions and Courses for Overseas Students,简称CRICOS)管理之。
澳洲各大学的竞争力排名,随著政府评鉴标准的多样化而浮动。由于每一所高等学府都需要政府部门补助其校务发展经费,因此皆须即早定位出可长可久的发展特色和卓越的教学科系或研究系所,以利争取经费、招生和全球学术评等。澳洲现有三大校际联盟,目的都是在逐年递减的联邦教育预算趋势中,提醒教育部增加或维持对大学教育品质的支持。
八所最著名的大学组成了八大盟校(Group of Eight)[172]:
接著是由四所著名大学组成澳大利亚科技大学联盟,[173],以理工、社会科学、创新研发,和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享誉澳洲[174]:
第三个校际联盟澳大利亚创新研究大学联盟则由六所大学组成,[175]以商业、艺术、人文、教育、设计产业等见长于世,[176]占全国入学率15%,[177]目标是建立共享的科学研究应用中心[178]:
体育
澳洲是体育运动大国,体育在全国各年龄段人口中都非常普及[179]。国际运动竞技场上,澳洲的许多运动如澳式足球、联盟式橄榄球、橄榄球、板球、篮球、网球、游泳、赛车、单车、赛艇、曲棍球、篮网球[180][181][182][183][184][185][186][187]等均名列世界前茅,足球、赛马、高尔夫球和田径等也是国内流行的运动[188][189]。
澳洲本土举办过两次奥运会[190],分别是1956年墨尔本奥运和2000年悉尼奥运,亦曾经参与了自第一届奥运会至今的大部分赛事[191]。澳洲曾经举办过四次英联邦运动会,并出席了英联邦运动会历届赛事[192]。虽然现有仅有约2300万人口,但数十年来却一直位居夏季奥运会金牌榜的前六名,游泳和田径项目通常带来许多奖牌,其中游泳项目曾为澳洲赢得最多的金牌,亦是澳洲长期以来最为引以为傲的项目之一,其中不乏伊恩·索普[193]这样的泳坛巨星[194][195][196],其曾获得5枚奥运金牌,是澳洲迄今的最高纪录;著名的游泳运动员还有格兰特·哈克特、乔迪·亨利、莉比·伦顿、艾丽斯·米尔斯和彼得里娅·托马斯等。
澳洲是全球网球运动的圣地之一,四大满贯之一的澳洲网球公开赛每年一月在墨尔本公园进行。墨尔本的亚伯公园赛道则是一级方程式赛车(F1)的一个比赛分站。澳洲有多位得过大满贯赛事的网坛巨星,如柏·卡殊、罗德·拉沃、帕特里克·拉夫特、莱顿·休伊特、艾丽西亚·莫利克、萨曼莎·斯托瑟、玛格丽特·考特和约翰·纽康姆等。
澳式足球为澳洲特有,并且是澳洲最受欢迎的运动,澳大利亚澳式足球联盟(AFL)是澳洲入场观众最多和收视率最高的运动赛事。继AFL后,全国橄榄球联赛(NRL)是澳洲第二受欢迎的职业联赛,在昆新两州和坎培拉甚至比AFL更受欢迎,并且是世界最高水准的职业联盟式橄榄球联赛。此外,超级橄榄球联赛、谢菲尔德盾和大爆炸联盟也是澳洲相当流行的体育联赛。
近年来篮球和足球亦迅速普及,澳洲国家篮球联赛是世界一流水准的职篮联盟,澳洲篮球国家队是世界篮坛强权之一,屡次制霸亚太地区并在奥运及世界杯篮球赛取得佳绩;澳洲职业足球联赛在建立后发展迅速,不断有新球会加盟,澳洲国家足球队近年来成为澳洲颇受欢迎的集体运动队伍之一[197],2006年退出大洋洲足协加入亚洲足协,在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中表现出色,打入16强后,输给后来得到世界冠军的意大利国家足球队,2009年更是以世界杯外围赛十强赛8场不败的战绩再次打进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决赛阶段,不过最终在首圈被淘汰。2015年1月,澳洲为东道国举办了亚洲杯足球赛,并在最终的决赛中击败宿敌韩国国家足球队首次获得冠军[198]。2023年作为东道国举办2023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赛。相形之下,棒球在澳洲显得冷门,不过在澳洲棒球联盟成立后,澳洲棒球发展迅速,并有许多球员在美国职棒体系打拼。
注释
- ^ Sydney is the largest city based on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BS) Greater Capital City Statistical Areas (GCCSAs). These represent labour markets and the functional area of Australian capital cities.[2] Melbourne is larger based on ABS Significant Urban Areas (SUAs). These represent Urban Centres, or groups of contiguous Urban Centres, that contain a population of 10,000 persons or more.[3]
参考文献
- ^ It's an Honour – Symbols – Australian National Anthe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d DFAT – "澳大利亚的国歌"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10-15.; 国家象征 (PDF). 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手册 29. 2005 [2002] [2007-06-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6-11).
- ^ Regional population. abs.gov.au.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0).
- ^ Turnbull, Tiffanie. Melbourne overtakes Sydney as Australia's biggest city. BBC News. 2023-04-17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 ^ 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s (PDF). multiculturalaustralia.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24).
- ^ 澳大利亚境内英语使用人口占主体,但占据相当比重的移民族裔和本土原住民仍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自己的语言,所以英语的使用为主但不绝对。
- ^ 包括澳大利亚裔,澳大利亚官方将澳大利亚裔视为至少拥有一部分欧洲裔的盎格鲁-凯尔特人的血统。
- ^ Religious affiliation in Australia. 2022-04-07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9).
- ^ 总数不是100%,因为未包括信仰其它宗教、未表明信仰和未进行统计的人群。
- ^ National, state and territory population.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22-06-28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9).
- ^ Population: Censu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22-06-28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 ^ Population Density.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22-07-26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30).
- ^ 12.0 12.1 12.2 12.3 Australi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023-04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 ^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welfare data. 2021-09-16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1).
- ^ Australia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10).
- ^ 澳大利亚宪法. ComLaw. 190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2) 使用
|archiveurl=
需要含有|url=
(帮助).3.女王应当合法,枢密院的建议,通过宣言,宣布在一天在任命后,不迟于后一年的流逝,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澳大利亚南部,昆士兰和塔斯马尼亚州,而且,如果陛下满意西澳大利亚人民同意,西澳大利亚,应当在联邦联邦在澳大利亚联邦的名称.
已忽略未知参数|=
(帮助); - ^ Macquarie ABC Dictionary. The Macquarie Library Pty Ltd. 2003: 56. ISBN 1-876429-37-2.
- ^ Australia. Oxford Dictiona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04 [201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9).
- ^ 澳民眾请愿承认我国 外交部:欢迎不介入. 中时新闻网.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全澳人口突破2700萬 專家憂嚴重影響住屋基建規劃 | SBS Chinese. [202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8).
- ^ 澳洲人口提早突破2700萬人 滿足房屋需求成難題. [202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8).
- ^ Regional population. abs.gov.au.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0).
- ^ 存档副本.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 ^ 存档副本.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5).
- ^ 存档副本.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 ^ 澳洲大自然——最古老的大陆 《华夏文学》2010年7月13日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4-09
- ^ 澳將氣候變遷目標入法 盼2030年減碳43%.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世界遺產中心表單 UNESCO. Whc.unesco.org. 2016-07-25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 ^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Main Features -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www.abs.gov.au. [2017-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澳大利亚英语).
- ^ European discovery and the colonisation of Australia. Australian Government: Culture Portal.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Water, Heritage and the Arts,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8-01-11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3).
[The British] moved north to Port Jackson on 26 January 1788, landing at Camp Cove, known as 'cadi' to the Cadigal people. Governor Phillip carried instructions to establish the first British Colony in Australia. The First Fleet was under prepared for the task, and the soil around Sydney Cove was poor.
- ^ 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157, 254.
- ^ Both Australian Aborigines and Europeans Rooted in Africa – 50,000 years ago. News.softpedia.com. [201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1).
- ^ 房价上涨益处突显 澳洲人成全球最富有国民. acbnewsonline.com.au.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Barrett, William P. The Best Places To Retire Abroad In 2020. Forbes.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英语).
- ^ Wade, Nicholas. Australian Aborigine Hair Tells a Story of Human Migra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9-22 [2015-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Why is Australia called Oz?. 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 2006-10-08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Macquarie Dictionary 5th Edition. Macmillan Publishers Australia. 2010. ISBN 9781876429669.
- ^ Kennett, Jeff. C'mon Aussie, let's grow up. Herald Sun. 2011-11-11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7).
- ^ South Australia's only Travel Show. South Aussie With Cosi.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Wall, Mick. AC DC: Hell Aint a Bad Place to Be. London: Orion Publishing group. 2012. ISBN 978-1-4091-1535-9.
- ^ Wilford, John Noble. The Mapmakers, the Story of the Great Pioneers in Cartography from Antiquity to Space Age. Vintage Books, Random House. 1982: 139. ISBN 978-0-394-75303-4.
- ^ Ambrosius Aurelius Theodosius Macrobius, Zonenkarte. Retrieved 7 July 2014.
- ^ Gillespie, Richard. Dating the first Australians. Radiocarbon. 2002, 44 (2): 455-472.
- ^ Jacques, Martin.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 Penguin Books. 2014: 502. ISBN 9781101151457. OCLC 883334381.
- ^ It's official: Admiral Zheng beat Cook to Australia. The Age. 2002-11-25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英语).
- ^ Full text: Hu's speech.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3-10-24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英语).
- ^ Tuniz, Claudio; Gillespie, Richard; Jones, Cheryl. The Bone Readers: Science and Politics in Human Origins Research. Routledge. 2016: 43 [2024-01-26]. ISBN 978-1-3154-188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3).
- ^ Castillo, Alicia. Archaeological Dimension of World Heritage: From Prevention to Soci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Science. 2015: 41 [2024-01-26]. ISBN 978-1-4939-028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3).
- ^ Briscoe, Gordon; Smith, Len. The Aborginal Population Revisited: 70,000 years to the present. Canberra, Australia: Aboriginal History Inc. 2002: 12. ISBN 978-0-9585637-6-5.
- ^ Purchas, vol. iv, p. 1422–32, 1625. This appears to be variation of the original Spanish "Austrialia" [sic]. A copy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an be read online
- ^ The Macarthurs and the merino sheep. Australia.gov.au. 2007-07-13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6).
- ^ 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464–65, 628–29.
- ^ Penal transportation - Wikipedia. En.wikipedia.org.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1998 Special Article - The State of New South Wales - Timeline of History Reproduced from New South Wales Year Book, 1998 (ABS Catalogue No. 1301.1). Abs.gov.au.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2).
- ^ Bate, Weston. Lucky City: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Ballarat 1851–1901 (1978)
- ^ Bate, Weston. Life After Gold: Twentieth-Century Ballarat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93)
- ^ Goodman, David. Gold Seeking: Victorian and California in the 1850s (1994)
- ^ Jacobs, Wendy. Ballarat: A Guide to Buildings and Areas 1851–1940 Jacob Lewis Vines Conservation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1981)
- ^ Molony, John. Eureka, (1984)
- ^ 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243–44.
- ^ "History of the Commonwealth". Commonwealth Network.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Retrieved 16 February 2015.
- ^ Otto, Kristin (25 June – 9 July 2007). "When Melbourne was Australia's capital city". Melbourne, Victoria: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 April 2010. Retrieved 29 March 2010.
- ^ Reed, Liz (2004). Bigger than Gallipoli: war, history, and memory in Australia. Crawley, WA: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p. 5. ISBN 978-1-920694-19-7.
- ^ 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 609.
- ^ Woodard, Garry (11 November 2005). "Whitlam turned focus on to Asia". Melbourne: The Age. Retrieved 30 March 2010.
- ^ "Australia Act 1986". Australasian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Retrieved 17 June 2010.
- ^ "Newspoll: January 2007 republic poll (PDF)". Retrieved 2011-02-18.
- ^ 新華網:澳洲新总理欲“炒”英女王. News.xinhuanet.com.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7).
- ^ 坦承同化政策錯誤澳政府道歉. Libertytimes.com.tw. 2016-12-19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9).
- ^ Kevin Rudd's apology. YouTube.com. 2008-02-12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原住民之声”的前世今生:一文读懂公投的前因后果. ABC新闻. 2023-09-06 [2023-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0).
- ^ 澳洲「原住民之聲」公投失敗 近6成人反對. 星岛日报. 2023-10-14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 ^ "State and Territory Government". Government of Australia. Retrieved 23 April 2010.
- ^ "The World Factbook 2009". Washington, D.C.: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0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4 March 2010. Retrieved 29 March 2010.
- ^ 澳洲设全球最大海洋保护区. 联合早报. 2012-11-17.
- ^ 澳洲地理-澳洲移民局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12-28.
- ^ http://e-info.org.tw/node/1923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澳洲干旱昆士兰省将被迫饮用再生水
- ^ "Administrator of Norfolk Island". Australian Government Attorney-General's Department.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6 August 2008.
- ^ AboutBiodiversity [关于生物多样性]. 环境与遗产部. [2007-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5).
- ^ 2005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pg.112) [2005年环境可持续指数(第112页)] (PDF). 耶鲁大学. [2007-05-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6-14).
- ^ Sinha, Kounteya. No more the land of snake charmers.... 《印度时报》. 2006-07-25 [200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 ^ Savolainen, P. et al. 2004. A detailed picture of the origin of the Australian dingo, obtained from the study of mitochondrial D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12387–12390 PMID
- ^ Additional Thylacine Topics: Persecution. The Thylacine Museum. 2006年 [2006-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 ^ National Threatened Species Day. 澳洲环境与遗产部. 2006年 [2006-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 ^ "How Australia's Parliament wor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ustralian Geographic. Retrieved 16 June 2014.
- ^ Voting within Australia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ustralian Electoral Commission. [2019-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澳大利亚英语).
- ^ The World Factbook 2009. Washington, D.C.: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09 [201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4).
- ^ Glossary of Election Term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 ^ State of the Partie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8).
- ^ Commonwealth Heads of Government Meeting. Commonwealth website. Pall Mall, London: Commonwealth Secretariat. 2009 [201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6).
- ^ 中華民國外交部 澳洲. [200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0).
- ^ S Korean President backs anti-protectionism move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9-03-04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3).
- ^ Crean calls for Govt to 'mobilise anger' over US steel tariffs.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 2002-03-07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 ^ Simon Crean. The Triumph of Trade Liberalisation Over Protectionism.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3).
- ^ Gallagher, P. W. Setting the agenda for trade negotiations: Australia and the Cairns group.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88, 42 (1 April 1988): 3–8. ISSN 0004-9913. doi:10.1080/10357718808444955.
- ^ APEC and Australia. APEC 2007. 2007-06-01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 ^ Australia:About.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0).
- ^ Australia - Member information.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5).
- ^ 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Canberra, ACT: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201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8).
- ^ Japan-Australia Relation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2010-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3).
- ^ Budget 2005–2006. Budget.gov.au. 2017-05-09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 ^ Arvanitakis, James; Tyler, Amy. In Defence of Multilateralism. 2008-06-03 [201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7).
- ^ Department of Defence 2020,第116页.
- ^ Khosa, Raspal. Australian Defence Almanac 2004–05. Canberra: 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2004: 4.
- ^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Defence (2010). Budget 2010-11: Portfolio budget overview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3-13.
- ^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2010). "SIPRI Yearbook 2010—Military expendi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8. Retrieved 28 June 2010.
- ^ Global Operation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4-10.. Retrieved 9 March 2009.
- ^ State and Territory Government. Government of Australia.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12).
- ^ Governor-General's Role. Governor–General of 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1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4).
- ^ Cassen, Robert. Rich Country Interests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United Kingdom: Taylor & Francis. 1982. ISBN 0-7099-1930-1.
- ^ Australia, wealthiest nation in the world. 2011-10-20 [201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1).
- ^ 111.0 111.1 Australian's the world's wealthiest.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1-10-31 [201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0).
- ^ On the International Realignment of Exchanges and Related Trends in Self-Regulation – Australian Stock Exchange (PDF). [2010-01-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2-13).
- ^ Australia. 2010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201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30).
- ^ 香港貿發局:澳洲市場概況. Developed-markets-research.hktdc.com.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7) (中文).
- ^ 国科会国际合作简讯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1-19., Taiwan, 2005 NO. 7
- ^ 澳洲電費飆漲,原因竟是因為核電廠和核電不便宜?. RSMedia. 2024-09-22 [2024-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4).
- ^ Nobel Australians - 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Science.org.au.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4).
- ^ Tranquil travel: violence on our public transport networks. theconversation.com. 2014-03-31 [2015-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Urban Australia: Where most of us li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SIRO. Retrieved on 15 July 2012.
- ^ Year.Bobbk.Australia 2006 Transport ISSN 0312 4746
- ^ Transport in Australia. iRAP. [2009-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5).
- ^ Martin Byrne. A new tanker ship for Australia (PDF). Letter from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and Power Engineers to the Federal Minister. www.aimpe.asn.au. 2009-10-22 [2009-11-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2-18).
- ^ Paul Robinson. Maritime unions slam use of 'cheap' foreign labour. The Age. www.theage.com.au. 2002-03-26 [2009-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Liz Porter. Shipping out, and definitely not shaping up. The Age. www.theage.com.au. 2002-07-14 [2009-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4).
- ^ 20680-Ancestry by Country of Birth of Parents - Time Series Statistics(2001, 2006 Census Years)-Australia. 澳洲统计局. 2007-06-27 [2008-12-30].
- ^ More US Citizens move to Australia Thursday, January 06, 2011. Migrationexpert.com.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8).
- ^ 印度成为澳洲 最大移民来源国. 联合早报. 201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7).
- ^ Population clock Nov 2017. Abs.gov.au.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3218.0 - Regional Population Growth, Australia, 2007-08. Abs.gov.au.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 ^ 3101.0 - Australian Demographic Statistics, Mar 2009. Abs.gov.au.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1).
- ^ 3218.0 - Regional Population Growth, Australia, 2008-09.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0-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8).
- ^ 2006 Census Tables : Country of Birth of Person by Year of Arrival in Australia —Melbourne.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8-02-08 [2009-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5).
- ^ Regional Population, 2021. 澳大利亚统计局. 2022-02-11.
- ^ Statistics, c=AU; o=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ou=Australian Bureau of. Main Features - Cultural Diversity Article. www.abs.gov.au. 2017-06-28 [2020-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5) (英语).
- ^ A Snapshot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 (PDF).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s. 2009-12: 8. ISBN 978-0-9807246-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4-08).
- ^ Agence France-Presse/Jiji Press, "Arabic Australia's second language", The Japan Times, 16 April 2011, p. 4.
- ^ A mission to save indigenous languages. Australian Geographic.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 ^ 138.0 138.1 National Indigenous Languages Survey Report 2005.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rts. [2009-09-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7-09).
- ^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4713.0 –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Australians, 2006. Canberra: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0-05-04 [201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7).
- ^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680-Language Spoken at Home (full classification list) by Sex – Australia. 2006 Census Tables : Australia. Canberra: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7-06-27 [201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3).
- ^ 141.0 141.1 Religion in Australia.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8-07-11 [2019-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5).
- ^ Professor Gary Bouma's book, Australian Soul: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 About Australia: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201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5).
- ^ 144.0 144.1 Teo and White, pp. 121–23.
- ^ Jupppp 796–802
- ^ Teo and White, pp. 118–20.
- ^ 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98–99.
- ^ Teo and White, pp. 125–27.
- ^ Jupp, pp. 808–12, 74–77.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ustralian literatur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W. Mitchell
- ^ Lundkvist, Artur.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3: Presentation Spee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bel Lectures, Literature: 1968-1980. Eds. Tore Frängsmyr and Sture Allén.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 ^ Australian a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Retrieved 27 August 2014.
- ^ "Social and Person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ydney Morning Herald 7 February 1935 p.13. Retrieved 27 November 2012.
- ^ 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469–70.
- ^ 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 85.
- ^ Rolf Harris abandons appeal of conviction for assaulting four girls in Britain. Abc.net.au. 2014-12-02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The Culture-Australia By Iisa·Sharp ISBN 978-7-5637-1607-4
- ^ Macquarie ABC Dictionary. The Macquarie Library. 2003. ISBN 978-1-876429-37-9.
- ^ Year.Bobbk.Australia 2006 Film and video 367 ISSN 0312 4746
- ^ Slim Dusty – Chronicler of the Bus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istoryofcountrymusic.com.au (2003-09-19). Retrieved on 2011-04-14.
- ^ Roberts, David. British Hit Singles & Albums 19th. London: Guinness World Records Limited. 2006: 266. ISBN 1-904994-10-5.
- ^ Frank Ifield Awards. AllMusic. [2014-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4).
- ^ 163.0 163.1 The Culture-Australia By Iisa·Sharp 236 ISBN 978-7-5637-1607-4
- ^ [王怡文,《亚太最吸引移民国家 澳洲居首》,中央社,2014年2月5日,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2050112-1.asp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 "Overall Health system attainment in all Member Sta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9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cessed 29 November 2006.
- ^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06 revi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able A.17 for 2005-2010
- ^ 澳大利亞的國民健保卡 Medicare 介紹. 2019-02-16 [202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中文).
- ^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Human Sevices: Reciprocal Health Care Agreements. Humanservices.gov.au.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 ^ 澳洲高等教育系統僅次於美、英 排名世界第三. Epaper.edu.tw.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澳洲教育系統品質於世界經濟論壇排名世界第九. Epaper.edu.tw.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CRICO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10-05.
- ^ Go8 Indicators. Go8.edu.au.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4).
- ^ Australian Technology Network - Griffith Universit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6-06.
- ^ About the ATN - ATN Homepag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10-14.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2014. [2015-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ARWU2013.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ustralia. Top Universities. [2015-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 ^ QS Top 50 Under 50. Top Universities. [2015-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5).
- ^ 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162–163.
- ^ A brief history. Cricinfo.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6).
- ^ Women's World Cup history. BBC News. 2005-03-15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2).
- ^ Australia lift Women's World Cup. BBC News. 2005-04-10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2).
- ^ Results Archive. International Hockey Federation.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7).
- ^ History. World Netball Championships 2011.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4).
- ^ History. Rugby League World Cup 2008.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7).
- ^ Rugby World Cup History | 1999. BBC News. 2003-10-07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2).
- ^ Rugby World Cup History | 1991. BBC News. 2003-10-07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2).
- ^ Track World Championships 2010 – Bane VM 2010. Cyclingworld.dk. 2010-03-28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31).
- ^ 2009 Pruszkow WCH are a history now!. track-pruszkow2009.com. 2009-03-29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 ^ Oxlade, Chris; Ballheimer, David. Olympics. DK Eyewitness. DK. : 61. ISBN 0-7566-1083-4.
- ^ 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479–480.
- ^ Flag Bearers. Australian Commonwealth Games Association.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6).
- ^ Australia's Greatest Olympian.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 ^ Swimming's big splash. BBC Sports. 2004-07-05 [2006-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Gordos, Phil. Phelps causes biggest splash. BBC Sports. 2004-08-21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100 of our Finest. Australian Olympic Committee. [200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8).
- ^ 《墨尔本时代报》2009年6月16日3版
- ^ Jason Kagi. Socceroos win Asian Cup with 2-1 triumph over South Korea. Abc.net.au. 2015-02-01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