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番茄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原文在en:Rotten Tomatoes。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烂番茄(英语:Rotten Tomatoes)是一个美国电影和电视评论线上汇整网站。该网站于1998年8月由杨生(Senh Duong)、帕特里克·李(Patrick Y. Lee)和史蒂芬·王(Stephen Wang)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三名大学生创办[2]。虽然“烂番茄”这个名称与观众在反对糟糕的舞台表演时扔烂番茄的做法有关,但最初的灵感却来自1992年上映的加拿大电影《莱奥洛》(Léolo)中一个以番茄为主题的场景[3]。
网站类型 | 电影和电视评论聚合以及用户社区 |
---|---|
持有者 | |
创始人 | 杨生、帕特里克·李、史蒂芬·王 |
网址 | rottentomatoes.com |
商业性质 | 是 |
注册 | 可选择 |
推出时间 | 1998年8月12日 |
历史
自2010年1月起,烂番茄归属于弗利克斯特(Flixster),而它又在2011年被华纳兄弟收购。2016年2月,烂番茄及其母网站弗利克斯特被出售给康卡斯特旗下的Fandango传媒[4]。华纳兄弟保留了合并后实体的少数股权,包括Fandango传媒[1]。
烂番茄的工作人员会搜寻各业馀或专业网站上刊载的特定电影或游戏评论,搜寻并整理资料后,工作人员会使用聚合数据(aggregate data)来决定评论是正面(“新鲜”,以一个鲜红的番茄作为标记)或负面(“腐烂”,以一个绿色被砸烂的番茄作为标记)。评比的电影不限于院线放映和电视播映,其他串流媒体如Netflix、Hulu、HBO Max、Amazon Prime Video、Disney+、Apple TV+的电影和戏剧影集也被纳入评论的对象。
网站会追踪所有的评论内容(一些主要的大型电影约能达到250篇)以及正面评价的比例。评论以60%为标准,若正面的评论超过60%以上,该部作品将会被认为是“新鲜”。反之,当该作品正面评价低于60%,则该作品会被标示为“腐烂”。此外,知名的影评人如罗杰·艾伯特、狄森·汤玛森(Desson Thomson)和史帝芬·杭特(Stephen Hunter,华盛顿邮报)等人会被列在网页上一个名为“精华荟萃(Top Critics)”的专区,将他们的影评独立呈现,同时也依然将这些知名作者的影评列入电影的整体评分计算中。
许多想看电影的民众都会参考这个网站,例如苹果iTunes Store和Google Play 电影也会加以连结评价,以便民众参考。
评分
专业评分
标志 | 评价 | 评分 | 备注[5] |
---|---|---|---|
认证新鲜 (Certified Fresh) |
70–100% |
| |
新鲜(Fresh) | 60–69% |
| |
腐烂(Rotten) | 0–59% |
|
烂番茄的专业影评同样存在数字评分制度,网站影评者可从0至10分给予电影评比分数。平均分数以(平均分数)/(满分10分)的格式呈现。也会依据评论者在原影评文章的评分进行转换。
每条专业影评者的评论,除了会显示给予该影视作品“新鲜”或“腐烂”的评价、针对作品的关键短评、提供完整的影评文章连结网址以外,若有在原影评写出给予作品的评分与评分标准,则会同时显示出来,常见原影评显示的评分标准有4星制、5星制、10分制、百分制,也有采用A+至F的评分。
金番茄奖
2000年起,烂番茄网站新设立“RT奖(Golden Tomato Award)”系统,根据网站的评级系统评选站内年度最佳评论精选电影[6] 。该奖项后来被更名为“金番茄奖(Golden Tomato Award)”,但没有任何实质颁奖典礼。评级标准为依据专业影评给予该作品的“新鲜”度、加权平均分数、累积的专业影评数目,整理出同类型作品的排行榜。除了评选年度最佳电影以外,金番茄奖还会评选年度最佳系列作品,其中包含戏剧系列、卡通系列、纪录片等。此外,也有影迷(剧迷)参与评选的粉丝最爱系列,范围涵括电影、戏剧、最喜欢的男女演员,还有年度最活跃(不限于萤幕前或幕后)人士。
电影分为全国上映和有限上映类别。有限发行被定义为在最初发行时在 599 家或更少的影院上映;平台发行,即最初在 600 家影院下发行但后来获得更广泛发行的电影,也属于此定义。任何在超过 600 家影院上映的电影都被视为全国上映。其中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电影也有两个类别,“用户(User)”类别代表用户中评分最高的电影,“发霉(Mouldy)”奖则代表年度最差电影。一部电影必须有40条(最初是20条)或更多的评分评论才能被考虑用于国内类别。它必须有 500 个或更多的用户评分才能被算在于“用户”类别。
电影还会根据电影类型进一步分类。除了非英语电影外,每部电影仅适用于一种类型,非英语电影则可以同时包含在其类型和相应的“外国电影”类别中。一旦一部电影被认为合乎资格,它的“票数”就会被计算在内。网站列表中的每个评论家都获得一票(依据他们的评论决定),所有投票者的权重均等。由于评论是透过手动和其他方式不断添加的,每年都会启动新评论不计入金番茄奖的截止日期,通常是新年的第一天。没有评分的评论则不计入金番茄奖的评比结果。
已知电影评选分为“最佳电影”、“最佳全国发行电影”、“最佳有限上映电影”、“最佳串流媒体电影”、“最佳外语电影”、、“最佳导演处女作电影”、“最佳电视电影”,另设有西班牙语、英语、澳大利亚最佳电影的奖项。
依据电影类型,则分为“最佳动作冒险片”、“最佳动画片”、“最佳漫画电影”、“最佳纪录片”、“最佳爱情片”、“最佳喜剧片”、“最佳剧情片”、“最佳儿童和家庭片”、“最佳音乐剧和音乐电影”、“最佳奇幻/科幻片”、“最佳恐怖片”、“最佳惊悚片”。
观众指数和观众影评
烂番茄除了提供专业影评者的评分,也设立能让该网站登录会员给予0至5星评分的制度。2019年5月,网站引进投票系统,让网站会员和非会员使用者皆可针对影片进行投票评比,观众投票的评分指数以桶装爆米花的图案显示,正面评价为主(好评度60%以上)的电影标志是红白相间的爆米花桶,负面评价居多(好评度低于60%)的电影标志则是倾倒的绿白相间爆米花桶。使用者可在不参与投票的状态发表影评,而该影评亦不会被计算于观众平均评分里[7][8]。
“What to Know”
增设“What to Know”项目前,烂番茄网站仅会在一定人数的专业影评者对指定电影提交影评后,显示影评者对该电影的共识影评[9]。2021年2月,烂番茄网站增加“What to Know”项目,可同时显示专业影评者和观众对电影的概略评价[10] 。初期增设观众评语系统时,仅有较重要的观众和较新的电影能够进行评比,其后发表时间较久的电影亦被纳入评比范围里[10]。
“评论家共识”和“观众评语”
烂番茄网站列出的每部电影,都会显示一段影评人针对该电影作出简短的影评概略介绍,称作“评论家共识”(英语:Critical Consensus)。这些简介评语由烂番茄网站的长期驻站作者杰夫·吉列斯(英语:Jeff Giles)依照烂番茄网站影评人对指定电影的评比分数所撰写[11]。
2021年2月,烂番茄网站增设与“评论家共识”系统相仿的“观众评语(英语:Audience Says)”系统,提供给参与投票的使用者或网站会员递交影评。在部落格备忘录中,烂番茄工作人员注记每部被评比的电影,如果有像是争议或问题这类影响电影的外来因素,他们便会增添进“观众评语”项目里,确保提供使用者最贴切的资讯和作出观影选择[10]。
年度100部最佳电影
烂番茄除了每年从该年度发行的电影中评选出站内最佳评论精选电影的“金番茄奖”以外,自1950年起,还设置、计算每年度特定电影总积分排行榜的“100部最佳电影(英语:Top 100)”。参与评比的影评家都会获得权重相等的一票,被纳入排行榜的电影必须有至少40条以上的评论,符合条件的电影根据其调整后的加权分数进行排名[12]。
本地化版本
Fandango收购烂番茄后,该网站在英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本地化版本已停止。然而该网站的墨西哥版本Tomatazos 仍维持运作。
API
烂番茄的API供对评论家和观众评分和评论的有限访问,允许开发人员将烂番茄数据整合到其他网站上。2022年起,API 访问权限仅限于必须通过申请流程的经批准的开发人员[13]。
其他相关
烂番茄会公布最新电影、戏剧、电视节目的预告、影视新闻、电影和电视指南。在电影和电视指南与影视新闻里,烂番茄会整理出年度最受期待电影,也会依据年分、类型、主题、相关导演和演员等条件,评选最佳和最差电影和戏剧名单。逢颁奖季时也会整理电影获奖排行榜。
烂番茄还有附设的Podcast,针对特定导演、演员、影视进行专题评论。
现实影响
好莱坞的主要制片厂将该网站视为影响电影营销的威胁,例如2017年的《加勒比海盗 神鬼奇航:死无对证》、《海滩救护队》、《神鬼传奇 (2017年电影)》等几部大片预计将各别收获 9000 万美元、5000 万美元和 4500 万美元的首映票房,但最终仅获得 6260 万美元、2310 万美元、 3160 万美元的首映票房成绩。这三部电影在烂番茄获得的好评度分别是30%、19% 和 16%,被指责破坏了电影的应有票房营利。同年夏季上映的《神力女超人 (2017年电影)》、《蜘蛛人:返校日》等电影则在烂番茄获得92%的好评度,获得100多万美元或超过预期的首映票房收入[14][15][16]。
二十世纪影业有鉴于此,在 2015 年委托进行了一项名为“烂番茄与票房(英语:Rotten Tomatoes and Box Office)”的研究,这项研究表明网路与社交媒体的结合,将令电影业趋向日益艰难的处境[17]。其他制片厂亦委托针对该主题进行多项研究,发现其中70%的人表示,如果烂番茄评分为 0%-25%,他们对观赏该电影的兴趣也会跟著降低,同时调查结果显示该网站对25岁以下的年轻族群影响更加显著[16]。
烂番茄网站的评分分数,已经达到了电影公司发现具有威胁性的网路无处不在的水准。这些评分不但会定期发布在Google搜索结果中,用于搜索被审查的电影,还在 Fandango热门的购票网站及其移动应用程序 Flixster 中占据显著位置,造成人们抱怨烂番茄给予电影负面的评比分数,损害了电影的表现[18]。其他人则认为如果电影在烂番茄获得不尽理想的评比,电影制作人和制片厂只能将责任归咎于自己,原因是烂番茄只是反映影评人对电影的接受程度[19]。美国媒体测量和分析公司“ComScore”的保罗·德加拉贝迪安(英语:Paul Dergarabedian)亦表达类似的言论,称“电影工作室对抗‘烂番茄效应’的最佳办法,就是制作更出色的电影,简单明了”[16]。
某些制片厂曾建议禁止或取消上映前的影评试片,以应对电影上映前影响预售和首映周末数量的负评[15]。2017年9月,索尼动画制作索尼禁止评论家对《表情符号电影》进行评论,直至电影发行前的星期四中午为止。这部电影最终获得了 9% 的收视率(包括前 25 条评论后的 0%),仍以2400万美元的票房开拍,与预期持平。索尼影业全球营销和发行总裁贾许·格林斯坦(英语:Josh Greenstein)说道:“《表情符号电影》是为 18 岁以下的人制作的……,所以我们想给这部电影提供最好的机会。还有哪部票房低于8%的大范围发行的电影,已经在上映了获得超过 2000 万美元的票房?我想没有。”。相反的,华纳兄弟公司也没有为电影《全家就是庄家》进行评论预演,直到它上映的那一天,电影的收视率才达到16%,但电影的开画票房仍然只有870万美元,同时是威尔·法洛的从影生涯里最低的开映票房成绩[16]。这种行销策略可能适得其反,并引起了诸如罗杰·埃伯特等有影响力的评论家的强烈反感[20] 。此外,由于这种营销策略,扣留评论的本质可以从公众那里得出“电影的品质低劣”的早期结论[21]。
2019年2月26日,针对诸如《惊奇队长》、《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等多部电影的用户评论被轰炸的问题,烂番茄宣布在电影公开发行之前,将不再接受用户评论。该网站还宣布计划引入一个“已验证(Verified)”评论系统,并且将“想看”的统计资料改成用数字表示,这样它就不会与观众分数混淆[22][23]。
外界评价
烂番茄曾获颁2020年度的人民之声娱乐类网络奖[24]。仍不乏从影人员对其批评的意见。
2010年1月,纽约影评人协会成立75周年之际,时任主席艾蒙德·怀特(ArmondWhite)特别列举烂番茄一般的电影评论聚合器,作为“互联网对个人言论进行报复”的案例,艾蒙德称这些媒体的运作方式是“将评论者推到一个网站上,并给离散的评论者分配虚假的热情百分比”,并表示这类网站“提供共识,以替代评估”[25]。导演兼制片人布莱特·拉特纳批评烂番茄“将数百条从印刷品和在线资源中挑选出来的评论,缩减为大众化的总分”,同时认为“这是当今电影文化中最糟糕的事情”[26]。同样提出指谪的作家麦克斯·兰迪斯则在他参与编剧的电影《怪物》获得烂番茄24%的好评度后,撰文称烂番茄“将所有评论分解为‘是’或‘否’两个字,以一种破坏性的任意方式将评论二元化”[27]。
其他提出批评的人士尚有美国导演马丁·史柯西斯、女演员梅莉·史翠普。马丁在《好莱坞报导》撰写的专栏文章批评“烂蕃茄和影院评分宣传电影就像母亲一样,电影作品必须‘立刻被喜欢’才能获得成功”[28]。梅莉·史翠普则在2015年宣传电影《女权之声:无惧年代》(烂番茄好评度73%)时指谪烂番茄不成比例地代表了男性影评人的观点,导致两性影评比例失衡,对女性主导电影的商业表现产生了不利影响,说道:“我向你保证,男人和女人不一样,他们喜欢不同的东西。”、“有时他们喜欢同样的东西,但有时他们的品味会有所不同。如果将烂番茄完全轻视为推动美国票房的一套品味,那是绝对的。”[29]评论家们则对“某人的性别或种族背景会决定他们对艺术的反应”的观点提出质疑[25]。
2017年,烂番茄根据早期的评论,特意保留《正义联盟》的评论家评分,直至该电影《观赏或略过》(See It / Skip It)的集数在其发布前的星期四首映为止。一些评论家认为此举是为了推广这部网络连续剧,也有评论认为此举是出于华纳兄弟的故意利益冲突,原因是华纳兄弟对这部电影和烂番茄的所有权,以及当时对DC扩展宇宙电影系列的冷漠批评[30]。2022年12月,《每日电讯报》的影评家罗比·柯林(英语:Robbie Collin)在个人推特引用烂番茄评论《阿凡达:水之道》的影评文章时,批评烂番茄的评分制度,称“我知道烂番茄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卖票,但他们的评论综述总体而言掩盖了一个事实,即五分之一的评论家在他们自己的汇总页面上,没有给这部电影评分,显然,我们是少数——就目前而言!但是假装替代观点不存在很奇怪。”[31]。
除了影评家评分机制以外,当电影出现两极分化的评价时,烂番茄的观众评分与影评人的评分差距,还有烂番茄网站针对防范评论轰炸评分的措施,也是媒体时常议论的焦点,例如《小美人鱼 (2023年电影)》在2023年5月上映后,烂蕃茄的评论家给予该片的好评度为67%(顶级评论家的好评度为47%),共计有超过2500名观众给予该片95%好评度,但是该网站包含未认证观众在内,共计超过10000名观众给予该片的好评度为52%,《Forbes》的影评家艾瑞克·凯文(英语:Eric Kain)撰文评论道:“《小美人鱼》的烂番茄用户评论有些可疑。考虑到文化战争的正常运作方式,我完全希望这部电影在评论家中的表现要好于在观众中的表现。我觉得这部电影在观众中的得分比在评论家中的得分高得多,这完全是荒谬的。与普通影迷相比,影评人虽然在政治上并不完全一致,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更有可能同情社会正义政治,并且对对心爱的经典电影所做的改变反应较少。我希望这部电影有广泛的负面和正面评论,并且得分与评论家得分相差无几。我知道烂番茄正在认真对待用户评论的节制,并试图防止评论轰炸,但这些分数似乎被夸大了,超出了一部受到评论家如此冷淡待遇的电影的现实可能性。”[32]。
争议事件
2023年9月,《Vulture》报导道,电影公关公司曾试图使用手段来让旗下电影获得更好评价。例如2018年公关公司Bunker 15操作了改编自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Ophelia》的评价,初上映时电影在烂番茄网站上仅获得40%的差评,但Bunker 15就以50美元邀请一些影评人来写好电影,令电影提高至62%。改公关公司的操作手法,引起烂番茄网站的注意,随即将所牵涉的评论下架,并针对个别影评人作出警告,表示站方相当认真看待分数的公信力,绝不容许任何操弄行为。事件发生后,在电影业界造成争议,更出现质疑烂番茄公正度的评论与批判[33]。
另见
参考
- ^ 1.0 1.1 Spangler, Todd. Rotten Tomatoes Revamps Movie Audience Scores to Focus on Verified Ticket Buyers. Variety (magazine). 2019-05-23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NBCUniversal’s Fandango acquired the reviews-aggregation site in 2016 from Warner Bros., which retains a 30% stake in Rotten Tomatoes.
- ^ How Rotten Tomatoes became Hollywood's most influential — and feared — website. Los Angeles Times. [2018-04-18]. ISSN 0458-30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8).
- ^ "the Scenes at Rotten Tomatoes" by Simon Van Zuylen-Wood. wired.com. January 21, 2020. Accessed February 1, 2020.
- ^ Pallotta, Frank. Fandango acquires review site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CNNMoney. [2018-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8).
- ^ Rotten Tomatoes: Licensing. Rotten Tomatoes. [2016-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 ^ 2nd Golden Tomato Awards. Rotten Tomatoes. January 1, 2013 [April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8).
- ^ Ha, Anthony. Rotten Tomatoes will start verifying ticket purchases for audience reviews. TechCrunch. May 23, 2019 [December 22,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 ^ Lopez, Napier. Rotten Tomatoes' new Audience Score makes you prove you've seen the movie. The Next Web. May 24, 2019 [December 22,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 ^ Mendelson, Scott. Rotten Tomatoes Is A Fine Site, But You're Using It Wrong. Forbes. [2021-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英语).
- ^ 10.0 10.1 10.2 RT Staff. WE'VE UPDATED OUR SCORE BOXES. Rotten Tomatoes. February 1, 2021 [April 6,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0).
- ^ Barnes, Brooks. Attacked by Rotten Tomato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9-07 [2019-05-15].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 ^ TOP 100 MOVIES OF 2022. Rotten Tomatoes. 2022-08-20 [2022-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 ^ Welcome to the Rotten Tomatoes® Developer Network. Fandango Media, LLC. [202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 ^ Mendelson, Scott. Rotten Tomatoes, Netflix And A Perfect Storm That Dooms Hollywood. Forbes. June 13, 2017 [June 14,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 ^ 15.0 15.1 How 'Pirates' & 'Baywatch' Are Casualties Of Summer Franchise Fatigue At The Domestic B.O.. Deadline Hollywood.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May 28, 2017 [July 20,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9).
- ^ 16.0 16.1 16.2 16.3 Studios Fight Back Against Withering Rotten Tomatoes Scor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08-02 [202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 ^ Lee, Chris. How Hollywood Came to Fear and Loathe Rotten Tomatoes. Vanity Fair. June 9, 2017 [October 29,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 ^ Barnes, Brooks. Rotten Tomatoes won't be getting fresh ratings from Hollywood. Toronto Star (Torstar Corporation). New York Times. 2017-09-98 [201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 ^ Lee, Chris. How Hollywood Came to Fear and Loathe Rotten Tomatoes. Vanity Fair. 2017-06-09 [2017-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 ^ Knight, Chris. Why Hollywood doesn't want you to see Tulip Fever, which has been buried deep for three long years. National Post. 2017-08-31 [2017-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1).
- ^ Dickey, Josh. There's a secret way to predict a movie's Rotten Tomatoes score. Mashable.com. 2017-09-05 [201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5).
- ^ Polo, Susana. Rotten Tomatoes will no longer allow audiences to review movies before release. Polygon. 2019-02-26 [2019-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6).
- ^ Rotten Tomatoes takes on trolls by removing 'want to see' scores. Engadget. [2019-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6).
- ^ Kastrenakes, Jacob. Here are all the winners of the 2020 Webby Awards. The Verge. 20 May 2020 [22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1).
- ^ 25.0 25.1 White, Armond. Do Movie Critics Matter?. First Things. April 3, 2010 [June 2,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 ^ Hibberd, James. Rotten Tomatoes Is 'the Destruction of Our Business,' Says Director. Entertainment Weekly. March 23, 2017 [June 2,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5).
- ^ Birrell, Mark. Critical Mass: Rotten Tomatoes and the death of individuality. The Spread. April 16, 2017 [July 17,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 ^ Scorsese, Martin. Martin Scorsese on Rotten Tomatoes, Box Office Obsession and Why 'Mother!' Was Misjudged (Guest Colum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October 10, 2017 [April 1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 ^ Meryl Streep Rips Rotten Tomatoes for 'Infuriating' Lack of Female Critics. TheWrap. 7 October 2015 [27 April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 ^ Raftery, Brian. 'Justice League', Rotten Tomatoes, and DC Fans' Persecution Complex. Wired. 2017-11-20 [2019-05-15]. ISSN 1059-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robbiereviews. I know RT primarily exists to sell tickets, but a bit feeble for their review roundup to gloss over the fact that one in five critics *on their own aggregation page* didn’t rate the film (推文). 2022-12-14 [2022-12-15] –通过Twitter (英语).
- ^ There’s Something Fishy About ‘The Little Mermaid’ Audience Review Scores — Update — The Critics Must Be Crazy. Forbes. 2023-05-31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 ^ 爛番茄被爆分數曾被電影公關公司操縱 賄賂影評人50美元就搞掂?. 香港01. 2023-09-10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0).
外部链接
- RottenTomatoes.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烂番茄的X(前Twitter)账号(英文)
- 烂番茄的Facebook专页(英文)
- YouTube上的烂番茄频道(英文)
- 烂番茄的Tumblr博客(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