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痘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3月16日) |
牛痘(英语:Cowpox)是发生在牛身上的一种传染病,症状通常是在母牛的乳房部位出现局部溃疡。牛痘由牛痘病毒引发,而该病毒是天花病毒的近亲。如果挤奶工的皮肤上有伤口,该病会透过与牛只的接触而传染给人类,患者皮肤上出现丘疹,这些丘疹慢慢发展成水泡、脓疱,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症状,比如发热,出现淋巴结炎、淋巴管炎。通常,人感染牛痘大约经过3至4周就可以痊愈。
牛痘 | |
---|---|
牛痘病毒 | |
科学分类 | |
(未分级): | 病毒 Virus |
域: | 多变 DNA 病毒域 Varidnaviria |
界: | 班福病毒界 Bamfordvirae |
门: | 核质病毒门 Nucleocytoviricota |
纲: | 痘疹病毒纲 Pokkesviricetes |
目: | 克希特恩病毒目 Chitovirales |
科: | 痘病毒科 Poxviridae |
属: | 正痘病毒属 Orthopoxvirus |
种: | 牛痘 O. C. virus
|
二名法 | |
Orthopoxvirus Cowpox virus |
牛痘 | |
---|---|
牛痘病患 | |
症状 | 囊泡、低热[*] |
类型 | 痘病毒科传染病[*]、病毒感染、人畜共通传染病、疾病 |
病因 | 牛痘病毒[*] |
诊断方法 | 体格检查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传染病科、兽医学 |
ICD-11 | 1E72 |
ICD-10 | B08.0 |
ICD-9-CM | 051.0 |
eMedicine | 1131886 |
MeSH | D015605 |
18世纪后,牛痘用作免疫接种以预防高传染性的天花,也是免疫接种的首度成功案例。
该病的病例多在欧洲,尤以英国为最多。而该病毒可在牛只、猫以及田鼠等身上找到。人类患病的个案极少,潜伏期为9-10日,但对患有免疫系统缺陷的病人来说,感染牛痘病毒足以致命。
预防天花感染的机制
人体的免疫系统一般是藉著识别病毒表膜的抗原,针对病毒抗原的结构,制造“抗体”,“标记”病毒以及受感染的细胞,以诱导人体的免疫机制对其进行攻击。
由于牛痘病毒具有与天花病毒相似的抗原,曾经感染牛痘病毒的人类,其免疫系统因而产生的抗体不仅可针对牛痘病毒,也能有效对抗天花病毒。有效接种者一旦感染天花,免疫系统就可迅速制造针对天花病毒的抗体,以阻止天花病毒进一步入侵身体。不过现时对抗天花病毒(smallpox virus)而用来制备“天花疫苗”的是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并非野外找到的牛痘病毒(cowpox virus),是两个不同的病毒品种[1]。
天花病毒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毒,它的DNA携带187个基因,186,000对DNA碱基[2],其中100个基因成为科学家研究人类免疫系统的钥匙,以寻求天花病毒极其致命的线索。
人痘预防
在古代,天花主要是大部分儿童夭折的原因,即使幸存,多数患者都会因天花而导致失明、痉挛、残疾和毁容等后遗症。根据研究,十八世纪的英格兰每十人有一人死于天花,1783年到1802年格拉斯哥(英国第三大城市)有三分之一儿童死于天花。
在“牛痘接种术”未被推广前,一般民众都以“人痘接种术”作为预防天花的手段,办法是把天花病患者身上的痘痂制浆(脓),以小刀拭在受种者的皮肤之下,使之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另一个方法,就是让受种者穿上天花患者的衣服,称为“痘衣法”。公元1715年,玛丽·沃特·摩塔(倡导天花接种而闻名,也是贵族诗人和作家)跟随丈夫外交官到奥斯曼帝国,她注意到土耳其人有种人痘的习惯,当她返回英格兰时劝卡洛琳公主对儿童推广(种痘)。
可是,这种方法有严重缺点:因为受接种的人是得到了真正的天花,故此有很大机会死亡,危险性甚高。而且受种者对天花完全产生抵抗力之前,会把天花传染给身边的家人,因此对天花未有抵抗力的家人必须被隔离。
牛痘接种术
研发历史
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是第一个发明并推广牛痘接种,以预防天花的人。
爱德华·詹纳从小被牧师所养大,只有一位哥哥,后来他在伦敦,受到他的老师约翰·亨利(提倡医药使用科学方法,当时权威外科医师)的赏识,有了前往澳大利亚的机会,但他选择留在格洛斯特郡当乡村医生,当时他第一次从挤牛奶的女工听到牛痘的民间故事,只要感染这个轻微的疾病(牛痘)就会对牛痘免疫,不会再患同样的疾病,同时对天花也能终身免疫。
公元1796年5月14号,他在伯克利村找了莎拉·妮尔姆思的一名挤奶女工人,取了她感染的组织,并在一名八岁男孩詹姆斯·菲普斯(James Phipps)的手臂划出小伤口,让他感染症状轻微的牛痘。男孩康复后,在7月1号爱德华·詹纳再次对他植入天花病毒,这次男孩没有再得到天花。
不过在研究牛痘对天花预防性的过程中,他饱受抨击与批评,现代观点认为他将人当作白老鼠,测试疫苗疗效,是违反科学道德。而在当时,人们主要是讥笑他,说道种过牛痘疫苗的人们会长出牛角和牛毛。在疫苗研发成功后,他接种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导致与妻子纠纷,甚至被说是发狂想杀了自己的儿子。不过在詹纳的坚持下,他的儿子在接种后一直相安无事,也没有感染天花。因为这是免疫接种的首度成功案例,因此种痘也被引申为“疫苗接种”的意思。
或许受舆论影响,爱德华·詹纳没有再做其他相关实验,而是直接进行了发表。因为他是当地科学辩论会的成员,且有良好的社经关系,对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家或贵族叙述他的发现,不久各个国家开始进行(牛痘)的实验,1799年普鲁士的露易莎公主向他致信,随后受到乔治三世(英国国王)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同年《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珍·奥斯汀在一场宴会中聆听了这篇论文,隔年1801年皇家海军全面接种牛痘,俄国皇后将第一名接种牛痘的儿童赐名瓦奇诺夫(Vaccinof),根据研究,当时欧洲有十万人因此获救。1804年法皇拿破仑为他铸造一枚徽章,也因为他的缘故,为他释放了英国战俘以示尊敬。
接种效果
爱德华·詹纳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比传统“人痘接种术”更安全,因而广泛被各国采用。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地球上的人类已免于天花疾病”,天花已在地球上被灭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