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埜(?—1260年),字子文,号潜斋,南宋大臣、诗人、词人、书法家。原籍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婺州金华县(今浙江省金华市)人,宝章阁待制介王介之子,真德秀门人。

王埜自幼好学,以父王介荫补官,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在潭州(治今湖南省长沙市)任职时,被湖南宣抚使真德秀看重,把他招到幕府。王埜于是执弟子之礼。真德秀想要教给他写文章,王埜说:“我之所以求学,是因为探求义理之奥。文章词科只是记性好的人才能。”真德秀更加器重他。绍定初年,汀州邵州有盗乱,王埜被征召为幕府参赞,摄邵武县端平元年,摄邵武军事。在唐石出现盗贼,王埜亲自率兵讨伐。后为枢密院编修兼检讨。当时襄阳、益州告急,安抚武昌的史嵩之首倡和议,王埜表示反对:“今日之事应该先定规模,并力攻守。”上疏提议八事。继而担任副都承旨,奏请“出军,断绝和议使,命淮东、淮西夹攻。不然,事情就麻烦了。”宋理宗深以为然,令枢密院下三达谕旨给三方统帅。嘉熙元年,轮流奏对,选取关系安危之事四件,而专用司马光仁、明、武的角度说明。再次推广之前所奏八事,以宋孝宗讲军之事激励宋理宗的决心。

淳祐初年,王埜从江西进京,上奏祈天永命十事。史嵩之在服丧期间起复,全国反对,王埜上疏请求让他守完丧期,后来又说对史嵩之应当明确拒绝而最终排斥,严格君子小人之界。转任礼部尚书,上奏十事,最后说:“陛下一心一意,是十事之纲领。”前后奏陈,都确凿可行。担任两浙转运判官,以察访使的身份视察江防,从嘉兴至京口增修官民兵船和守险用具。转任江西转运副使、知隆兴府,当时以粮米运输不便,就在湖口建造转般仓。

王埜转任权镇江知府,兼都大提举浙西兵船。江面几千里,调兵防御,以守长江比守淮河更加重要,瓜洲渡江面狭窄,请免除镇江水军调发,专一守卫长江,安排游击军就像吕蒙所言“蒋钦率领万人巡逻江上”,增创水舰,对巩固江防颇有建树。在扬子江演习水战,他登上金山指挥。当年冬天,扬子桥有警报,急调汤孝信所领游击军救援并且击退敌人。

淳祐末年,王埜转任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兼三郡屯田、行宫留守。巡察长江,引领水军大规模阅兵,战船相接差不多三十里。登高望远,考求山川险要,表示以屯田至为重要。修整行宫殿室,推广京口的办法,创游击军一万二千人,蒙冲舰船一万艘,长江上非常太平。宝祐二年(1254年),拜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吴郡侯。因为与宰相不合,被谏官弹劾,罢任,以前职主管洞霄宫。去世后,赠七官,位特进

王埜通过真德秀了解朱熹之学,凡是朱熹门人高足,必加敬礼。知建宁府时,创建安书院,祭祀朱熹,以真德秀配享。有奏议、文集若干卷。王埜工于诗,书法唐朝欧阳询,署书题字清秀有力。金华宝婺观中八咏楼匾,智者寺倚松亭匾“灵源胜地”四大字,赤松山亭额及江宁雨花台緫秀堂匾,都是王埜所书。现在存词三首。

延伸阅读

[]

 宋史/卷420》,出自脱脱宋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