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德
王育德(台湾话:Ông Io̍k-tek,1924年1月30日—1985年9月9日),台湾作家、语言学家、政治运动者。台北高校第十六期毕业,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明治大学讲师、助理教授、教授;埼玉大学讲师;东京都立大学讲师,被认为是国际台语研究权威。他亦为战后第一代台湾独立运动代表性人物之一,为日本台湾青年社及其机关刊物《台湾青年》之创办者。
王育德 | |
---|---|
出生 | 日治台湾台南州 | 1924年1月30日
逝世 | 1985年9月9日 日本 | (61岁)
公民权 | 日本帝国(1924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49年) 日本(1949年-1985年) |
教育程度 | |
职业 |
|
亲属 | 王育霖(兄) |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王育德 |
台语白话字 | Ông Io̍k-tek |
台语罗马字 | Ông Io̍k-tik |
生平
家族
王育德于大正十三年(1924年)1月30日出生于台南州台南市本町2-65,王育德出身富庶家庭。父亲王汝祯(1880-1953)是海陆物产罐头的批发商,早年曾在杂货店当学徒。王汝祯13岁时其父去世,留下债务及25岁的后母。15岁时《马关条约》割台,王汝祯负起照顾后母及妹妹的责任,在日治时期累积财富,经营金义兴商行。昭和十五年(1940年)日本纪元二千六百年庆典上,王汝祯被选为台湾民间人士代表。[1]:1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景气好,王汝祯的生意急速发展。王汝祯曾于东门町大人庙借店铺、或买下高砂町员外境“和源”的旧店铺,但都马上不够用。大正七年(1918年)在本町草花街(现民权路)盖了两百多坪的住宅,包括王育德在内多名子女都住在这。[1]:30
王汝祯22岁时与元配洪铨结婚,然而元配不能生育。最后王汝祯娶妾毛新春,即王育霖与王育德的生母。然而毛新春婚后首先生下的女儿王锦香,随后王汝祯再纳苏扬为妾。王育德虽为毛新春所生,然而必须叫洪铨为“阿母”(a-bú),生母只能叫她“阿江”(a-e),“阿江”是种昵称,王育德也不清楚出处。据王育德回忆,“阿江”是在“阿母”与另位小妾“阿扬”(a-iâng)的联手下,饱受欺凌。在昭和九年(1934年)病逝,当时王育德才十岁。[1]:11
早年生平
由于王汝祯仍充满清朝时代的观念,王汝祯虽然对子女接受日式教育表示理解,但他认为只有孔孟之教才是真正的学问。因此王育德从五六岁就被强迫学习汉文,当时用台语学汉文。有时到私塾受教。[1]:17王育德曾受教于赵云石教汉文。昭和五年(1930年)4月,王育德进入末广町的末广公学校(今台南市中西区进学国民小学)。当时台南市有两所小学校及五所公学校。二年级升三年级时,王育德曾转考南门小学校未果。[1]:95-96
公学校时,发生九一八事变、上海事变,学校也灌输“日本是正义之国、支那是不义之国;日本军强大、支那军弱小”的观念,当时小孩子与朋友对骂时,脱口而出的便是“蒋介石、宋美龄、传染病、伤寒、霍乱、死了没关系”。有次王育德回家时仍一个人喃喃念著,被爱戏弄人的掌柜阿郭听到,就打岔说“蒋介石很了不起喔,死了可不行。”引起王育德生气,差一点出拳揍他。直到看到上海攻防战中,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才恍然大悟阿郭的话。这时转换过来的价值观持续到1945年,之后又重回以前的“蒋介石、宋美龄、传染病、伤寒、霍乱、死了没关系”,不过这一次的转换已经是真心的。[1]:119
小学毕业后,王育德将升学目标设定在王育霖考取的台北高等学校,然而在国语(日语)科失败。[1]:123-124昭和十一年(1936年),王育德考入第二志愿的台南州立台南第一中学(今台南二中),以近乎满分考上。[1]:125同学中包括叶盛吉。
在学校里,王育德曾受到内地人(日本人)的针对与欺负。尤其在1937年“支那事变”(即卢沟桥事变)后,日本皇军连战连胜的气势感染到了内地人态度。[1]:133当时学生必须撰写“支那事变日志”,每星期交给学年主任检阅。一提及南京陷落,就得称誉皇军勇猛;一谈到蒋介石逃到重庆,就得嘲笑支那软弱;一知道开始征用台籍军伕,就不得不写:这是台湾人的神圣义务。有时王育德试著写出真正的心情,就被用红笔写不够深入。[1]:142
昭和十五年(1940年)4月,在台南一中四年修了后。王育德通过台北高等学校文科甲组考试,进入台北高等学校。同班40人中有7名本岛人,包括王育德和邱炳南。[1]:179-181
大学及战后回台
昭和十七年(1942年),王育德提早自台北高等学校毕业。也循当时一般富家子弟的脚步,远赴日本就读。秋天,王育德报考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落榜,[1]:222最后于昭和十八年(1943年)进入第二志愿文学部支那哲文学科就读。[1]:228他的求学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昭和十九年(1944年),随著日军节节败退,王育德拜访王育霖下,认为日本会输掉战争,到时美国空军将对日本内地展开全面袭击,如此内地将陷入混乱。远离故乡的留学生即使要买黑市也没有门路。当时其父催促回故乡的讯息抵达,因此两兄弟决定分开危险,一人回台、一人留在内地。由于王育霖已在京都地检处工作,因此是王育德回台。[1]:236
王育德仍然拥有诗词、语言研究方面的才华,诗、戏剧及语言学,才是他主要兴趣的所在。战后国民党政权初期,王育德受廖继春邀请,任教于台南一中,推行台语话剧,并自行以台语撰写剧本演出,他的第一个剧本是“新生之朝”。
流亡日本
二二八事件后,其兄王育霖无故被杀,王育德先是逃到香港去,并于1949年再由香港转往日本,并重回东京大学继续其未完成的学位。
他先是加入廖文毅所主导的“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但两个人的个性完全不同,对台湾之历史、独立运动、以及台湾独立本身,也各有不同的意见,看法南辕北辙,难以合作超过两年以上。特别是他们对二二八的见解有相当的差异,王育德并不同意廖文毅将二二八事件视为是一种“革命”的看法。基本上,他对廖文毅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持保留态度,虽然认同在当时那种背景下,廖文毅仍然有值得赞扬的“贡献”,他本人却宁可以学术界为其利器,口诛笔伐,从事各色各样的台湾研究工作。
1961年6月,时任农复会官僚的李登辉利用到日本出差的空档,和友人密访王育德。王育德在6月16日的日记上写道:“晚上回到家,李东辉(“东辉”与“登辉”日语发音同音)先生来访…确实是一位令人有好感的人物,来到日本后,第一次遇到这么棒的台湾人。对将来的独立可寄予厚望。”[2]:126两周后,王育德回访李登辉的东京落脚处,在日记上记著“像他这样的好男儿,台湾只要有一百个,要建设理想国度绝非痴人说梦。期待能满是元气的再会。”[2]:130
发行《台湾青年》
1960年2月,时任明治大学讲师的王育德与东京大学留学生黄昭堂、廖建龙等六人,共同成立另外一个鼓吹台湾独立的团体——“台湾青年社”(Taiwan Chinglian Associates),同时也开始创办日文版的《台湾青年》(The Taiwan Youth)双月刊。
创刊于同年4月10日的第1期《台湾青年》,在其发刊辞上对《台湾青年》的由来做了历史上的溯源,说明这本刊物是继承林呈禄、谢春木、刘明朝、黄呈聪等诸位先辈于1920年所创刊的同名杂志,同时也延续其追求台湾人自由和幸福的精神。不久,许世楷、张国兴等台湾留日学生也相继加入这份刊物的编辑工作。
当时的《台湾青年》并不赞成廖文毅等人急于成立“临时政府”的做法,他们希望先激发海外台湾人或留学生的台湾意识,争取台湾人的支持。这份原本以日文发行的刊物,其所使用的文字曾经数度更换过,先是在1966年10月改为完全以中文发行,然后在1970年2月又改为隔月轮流发行日文版和中文版,最后又于1973年4月再度改回日文版。
由于《台湾青年》及相关台独运动事务的耽误,王育德一直到1969年才以台语的研究取得东京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历任明治大学的讲师、副教授、以及教授。
客死他乡
1975年王育德任“台湾人原日本兵补偿问题思考会”事务局长,1982年任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APA)委员。
王育德于1985年因心肌梗塞去世,终其一生没有重回台湾。
纪念
2018年9月9日,台南市政府在他位于台南中西区民权路上的老家挂上“王育霖、王育德兄弟故居”纪念牌,此外设于吴园的王育德纪念馆也正式开幕[3]。王育德妻子王雪梅、女儿王明理、外孙女近藤绫等家属也从日本返台参与挂牌及开幕仪式[3]。纪念馆中有展示王育德的相关文物,并重现其书房[3]。
相关著作
王育德著作较多,大致上涵盖的领域包括台湾的语言、历史、和文学。不过,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一本著作却是《台湾:苦悶するその歴史》(东京:弘文堂 1964年)这本书,为关于台湾历史的通俗性著作。这本书的中译版一直到1979年才出现,即《台湾:苦闷的历史》(东京:台湾青年社 1979年),此书在台湾曾被中国国民党政府查禁。
台湾的前卫出版社从1999年开始,以三年的时间翻译、编辑完成达十五册之多的《王育德全集》。被收入的重要著作除了《台湾:苦闷的历史》(1999)一书以外,还包括《台湾海峡》(1999)、《台湾话研究卷》(2002)、《我生命中的心灵纪事》(2002)、《台湾独立的历史波动》(2002)、以及《王育德自传:出世至二二八后脱出台湾》(2002)等书。
王育德于1969年以台语系统的研究获得东京大学文学博士。
主要著作目录
(单篇论文不收入)
日文
- 王育德,1964,台湾:苦闷するその历史。东京:弘文堂。
- 王育德,1970,台湾:苦闷するその历史,补充修订版。东京:弘文堂。
- 王育德,1987,台湾语音の历史研究。东京:第一书房。
- 王育德,1987,台湾语入门,日中出版。ISBN 4817510943
- 王育德,1993,台湾语初级,日中出版。ISBN 4817512121
- 王育德、近藤明理,2011,“昭和”を生きた台湾青年 日本に亡命した台湾独立运动者の回想1924-1949。东京:草思社。
华文
- 王育德,1979,台湾:苦闷的历史,中文修订版,黄国彦译。东京:台湾青年社。
- 王育德,1993,台湾:苦闷的历史。台北:自立晚报。
- 王育德,1999a,台湾:苦闷的历史,黄国彦译。台北:草根。
- 王育德,1999b,台湾海峡,曾丽蓉、吴品慧、陈玫孜、宋宜静译。台北:草根。
- 王育德,2000a,台语入门,黄国彦译。台北:前卫。
- 王育德,2000b,台语初级,黄国彦译。台北:前卫。
- 王育德,2002a,台湾语常用语汇,陈恒嘉译。台北:前卫。
- 王育德,2002b,闽音系研究,何欣泰译。台北:前卫。
- 王育德,2002c,台湾话研究卷,李淑凤、黄舜宜译;黄国彦监译。台北:前卫。
- 王育德,2002d,福建语研究卷,林彦伶等译。台北:前卫。
- 王育德,2002e,我生命中的心灵纪事,邱振瑞等译。台北:前卫。
- 王育德,2002f,王育德创作与书评,邱振瑞等译。台北:前卫。
- 王育德,2002g,台湾独立的历史波动,侯荣邦译。台北:前卫。
- 王育德,2002h,蒋政权统治下的台湾,李明宗等译。台北:前卫。
- 王育德,2002i,台湾史论&人物评传,赖青松等译。台北:前卫。
- 王育德,2002j,王育德自传:出世至二二八后脱出台湾,吴瑞云译。台北:前卫。
参考来源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王育德、王明理著;吴瑞云、邱振瑞译. 《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王育德自傳暨補記》. 前卫出版社. 2018年9月初版一刷. ISBN 978-957-801-858-7.
- ^ 2.0 2.1 河崎真澄著;龚昭勋译. 《李登輝秘錄》. 前卫出版社. 2021年8月初版三刷. ISBN 978-957-801-950-8.
- ^ 3.0 3.1 3.2 刘婉君. 〈70年前1只手提包逃亡日本 王育德「重回」台灣〉. 《自由时报》. 2018-09-09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5).
书目
(按照作者姓氏之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Geoffroy, Claude,1997,台湾独立运动:起源及1945年以后的发展,黄发典译。台北:前卫。
- 胡健国编,2002,二十世纪台湾历史与人物:第六届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台北县新店市:国史馆。
- Ong, Ioktek. 1964. A Formosan's View of the Formos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 Formosa Today, edited by Mark Mancall, 163-70.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 三尾裕子著,陈美蓉译,1994,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王育德文库”简介。台湾史料研究:37-40。
- 许维德, 2001,发自异域的另类声响:战后海外台独运动相关刊物初探。台湾史料研究 17:99-155。
- 张炎宪,1987,王育德(1924-85):语言学家兼政治运动家,见张炎宪、李筱峰、庄永明编,台湾近代名人志,第二册,页341-52。台北:自立晚报。
- 平山久雄. 閩語音韻答問箋釈 (pdf). 北东アジア研究. 2002, 3.[永久失效链接]
- 邱永汉. わが青春の台湾・わが青春の香港. 中央公论社. 1994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