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生
王芸生(1901年9月—1980年5月30日),原名德鹏,男,天津静海人,中国报人、政论家。
王芸生 | |
---|---|
出生 | 1901年9月 大清福建省延平府永安县 |
逝世 | 1980年5月30日 中国北京市 | (78岁)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职业 | 编辑、政论家 |
知名作品 | 《大公报》总编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配偶 | 冯玉文 |
儿女 | 王芝光、王芝芙、王芝慕、王芝秋、王芝琛、王芝瑜 |
生平
早年
出身寒微,13岁即辍学当学徒,靠自学成才。在天津东浮桥口茶叶铺当伙计时,就开始为《益世报》写稿。1925年在洋行工作的王在五卅运动时激起了民族热情,成为反帝活动的积极分子。1926年,因避难前往上海,并参加上海的革命活动,国共合作时期先加入国民党,后经博古等人介绍入中国共产党。[1]
四·一二事件后在天津《大公报》刊登启示,声明脱离一切党派,谢绝政治活动,专心从事著述。
成为大公报人
1928年5月任天津《商报》总编辑。因多次撰文评说《大公报》社评观点,受张季鸾赏识,与1929年被张揽入《大公报》,任地方新闻编辑,次年编辑《国闻周报》。九一八事变后,配合《大公报》“明耻教战”编辑方针,受命编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此后往来于京津之间,搜寻材料,精心编辑,所写文章,自1932年1月11日起,在《大公报》连载,持续两年之久。1934年,《大公报》报馆将其辑为一部七卷本巨著出版。此著也成为他的成名作品。同年8月,王芸生应邀到江西庐山采访,并给蒋中正讲课。
1935年升为编辑主任。1936年9月出任上海版编辑主任。张季鸾离沪筹办汉口版后,他主持沪版编务。1937年12月14日,沪版抵制日本占领军新闻检查,宣布停刊,王芸生撰写《不投降论》和《暂别上海读者》两篇社评,表示大公报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1938年1月任汉口版编辑主任。12月重庆版创刊后,因总编张季鸾体弱多病,常离馆修养,编务实际由其主持。在汉口、重庆期间多次谢绝国民政府予以的高官厚薪。
1941年张季鸾去世,王芸生继任《大公报》总编,同时担任社评委员会主任。其后所写《维护修明政治案》、《看重庆,念中原!》、《晁错与马谡》等文,引起国民政府不满。
抗战胜利后,呼吁和平,反对内战。针对国民党镇压学生运动和实行文化专制,撰写《我看学潮》、《由新民报停刊谈出版法》等社评予以抨击,致使此后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发起“三查王芸生运动”。内战爆发后,他撰写《质中共》、《可耻的长春之战》等文,也引起《新华日报》的陆定一与之笔战。1947年王以总编辑身份参加中国赴日记者团,对降后日本考察,回国后写成《日本半月》等12篇文章。
国共内战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8年10月王芸生得到由《大公报》社中共地下党员李纯清和杨刚转给他的毛泽东口头邀请,通知他尽早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再转道海路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许诺不限制《大公报》发表的内容。经过再三考虑,王芸生与11月5日,从上海转道台湾到达香港,亲自主持香港版笔政,发表题为《和平无望》的社评标志著《大公报》立场的转变。1949年1月15日,天津易手,一个月后天津军管会将天津《大公报》更名为《进步日报》由杨刚主持。2月27日,《进步日报》发表文章攻击《大公报》为“彻头彻尾的反动报纸”。3月18日与陈叔通、柳亚子、叶圣陶、马寅初等人抵达北平参加新政协,5月27日随军南下至上海,为保全《大公报》继续发行,于6月17日在沪版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检讨近五十年《大公报》办报历程,宣布“报纸归人民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之后继续担任《大公报》社长,直至1966年9月北京版停刊。这一时期王芸生被调离编委会,而负责《旧<大公报>史》的编撰工作。此外还担任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9月,他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2]。
1956年11月,王芸生随彭真和章伯钧访问苏联及东欧国家,在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会面时,章伯钧突然站起来讲话,王芸生也随即发表讲话[3]。
反右运动后受到批判,由于毛泽东本人授意,未被划为“右派”[4]。此后很少过问《大公报》社务,致力于文史著述,写成《英敛之时期的旧大公报》等(晚年表示其中许多为迫于时局违心所写成)。
1980年在北京去世。
家庭
妻子:冯玉文
子女:
作品
- 《芸生文存》
- 《王芸生文集》
- 《台湾史话》
-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共7卷,200万字。
参考文献
- ^ 吴廷俊. 中国新闻史新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 381. ISBN 978-7-309-06146-8 (中文).
- ^ 张希坡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史.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08: 657. ISBN 978-7-5098-0341-7.
- ^ 刘志青. 新中国首席俄语翻译李越然.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博览》.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 ^ 王鹏. 毛泽东为什么保下了王芸生. 《书屋》. 2002年第五期 [2009-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30) (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
-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PDF文档下载
-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DJVU文档下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谢泳:《由顾准的一封信想到王芸生》
- 郭沫若与王芸生:谁看清了历史?
- 新浪:《大公报》创始人王芸生的文革遭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张建安:《王芸生临终前咳血长谈》
- 王芸生:彻头彻尾的新闻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