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笔(日文:ガラスペン),又称为威尼斯玻璃笔(Venezianische Glasfeder),是以毛细管作用为原理,将墨水贮存于笔头上数个沟槽,这些沟槽同时也能将墨水引导到笔尖,而形成特殊供墨装置。书写时出墨量和笔迹线条粗细,是由笔头上贮墨沟槽的深度、宽窄与书写角度所决定。贮墨槽以直纹以及螺旋纹为主要的型制,纹路的变化除了视觉上的美感,也可以提供更长更多的贮墨空间。

玻璃笔

玻璃笔之种类主要分为两种:玻璃自来水笔与玻璃沾水笔。

历史

在发明玻璃笔之前,使用墨水的硬笔书写主要的工具是以鸟禽类翎管所作的笔,如鹅毛笔、植物中空的茎所做的如芦苇笔 、以及金属尖沾水笔与早期的钢笔,此时,鹅毛笔在书写上最为不便,由于翎管所制成的笔尖很容易磨损,数千字的书写后就得重新削过,并且书写过程会因为笔尖损耗而会使线条改变; 金属沾水笔也是需要频繁地沾墨。至于钢笔虽然在19世纪末期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在携带以及书写便利上,一直到20世纪前期才渐渐取代沾水笔。

依照佐濑工业所的记载: 在1902年(日本明治35年),玻璃笔的发明者是佐々木定次郎,他是一位在东京制作风铃的工匠;之后其弟子佐濑米藏,以及再传的弟子佐濑勇,便一直将玻璃笔的制作传承至今。

根据 spors玻璃自来水笔介绍网页[1] 可以知道玻璃笔发明后的一、二十年就从日本传到欧美,并且主要是以自来水笔的形式出现。然而玻璃笔在现今鲜为人知的原因主要是因线条固定,不适合书写而未曾成为主流书写工具,玻璃笔未出现前已发明钢笔,而之后在1940年代Ladislao José Biro则改良出现代使用的原子笔,因此,玻璃笔的在市场上的时间相对短暂、流传也不广泛。因上述缺点其主要使用族群取其可描绘稳定的极细线条之特性,多应用在绘图及标注等非书写用途,典型应用为地籍绘测及土地所有权登记。后由针笔等取代。

此外对于玻璃笔的历史还有其他来源,其一是德文的维基百科的“Venezianische Glasfeder”条目,其内容指出玻璃笔是在义大利17世纪威尼斯木拉诺岛(MURANO)所发明的。其二来源如J.Herbin 网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所称,玻璃笔是在16世纪就存在。但是这些来源并无确切引用书籍或是有对应的古物。

玻璃自来水笔

 
玻璃自来水笔

为了便于携带,将玻璃尖放置在自来水笔上,借由墨囊或是活塞贮墨可提供方便且稳定的书写,除了笔尖之外的构造,玻璃自来水笔和钢笔机构大致相同。此类玻璃笔的优势明显表现在战争时,或是需要低廉成本制造自来水笔的地区。尤其部份国家早期管制黄金等的贵金属,而玻璃的成本低廉,制作也不困难,所以在原子笔普及之前存在一定的市场。

玻璃沾水笔

 
玻璃沾水笔

早期的玻璃笔还有一个主要的使用形制,也就是沾水笔。20世纪初期沾水笔仍是主要书写或是制图工具之一,而这时期玻璃笔头沾水笔,以1.5cm见方的汉字来说,能书写上百字,往往比传统金属尖无笔舌的沾水笔所能书写的字多出数倍之谱。

玻璃沾水笔多以竹轴为笔身,有些则是可以替换笔头,另外也有透过金属片的转接,可以让玻璃笔尖转接到现今通用的沾水笔笔杆上。至于常看到全玻璃制成的的玻璃笔(笔身、笔尖皆为玻璃),在佐濑工业所的记载,是在1989年时才发明出来,但是实际上在二战时期即有中空玻璃笔杆的玻璃笔。目前仍有持续制作的玻璃笔多是整只玻璃制,而早期竹、木杆配玻璃笔尖的沾水笔等的目前已经没有制作。

使用的墨水与纸张

大多数的玻璃笔为使用钢笔墨水,但因贮墨槽变化大,所以同时也可以使用较为浓稠的沾水笔墨水。在纸张的选用上,通常需要搭配不易晕染的纸,这点和使用的墨水关系较为密切。

清洁与保养

玻璃笔正常书写不易耗损,但是笔尖若是与硬物碰撞则容易缺损,若是缺损不大,可用砂纸打磨,唯笔划可能会变粗、出墨量会加大。笔尖清洁最好是在墨水尚未干涸时、以清水冲洗,附著在毛细槽内的宿墨,很可能会造成日后书写时,出墨的不顺畅。

玻璃笔制作者

参考网页

参看

  1. ^ Spors « Fountain Pen Restoration. munsonpens.wordpress.com. [2016-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