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7月28日在巴尔干开始,于1918年11月11日结束,造成了1700万人死亡和2500万人受伤。另外,1918年后的许多冲突可以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比如俄国内战

战前不久的欧洲外交联盟。战争开始后不久,奥斯曼帝国就加入了同盟国。 意大利在1914年保持中立,并在1915年加入了协约国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国的世界地图。绿色是协约国,橙色为同盟国,灰色为中立国家

从长远来看,学者试图解释为什么两个对立的大国集团(德意志帝国和反对俄国的奥匈帝国法国大英帝国以及后来的美国)会在1914年发生冲突。他们著眼于研究以下因素:政治、领土和经济竞争;联盟和阵营的复杂网络;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发展;奥斯曼帝国的衰败造成的权力真空,等。其他重要的长期或结构性因素包括尚未解决的领土争端、欧洲大陆均势的瓦解[1][2]、混乱和支离破碎的政府治理、前几十年的军备竞赛和安全困境[3][4]、进攻主义[1][4][5]、以及军事计划[3]

许多学者在寻求短期对爆发原因的分析和理解,并探索1914年夏天的危机是否导致后续的冲突不可避免。直接的危机在于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在七月危机期间做出的决定,而这一危机这是由波斯尼亚塞族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齐普暗杀了奥地利大公弗朗兹·费迪南触发的[6]。随著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由俄国支持)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其盟国德国与法国、比利时和英国的关系也迅速恶化。其他促成这场外交危机的因素包括国家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例如德国认为英国将保持中立)、对战争不可避免的宿命论以及由于拖延和误解而加剧的危机传播。

这场危机是在1914年之前的几十年中,各列强(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奥匈和俄罗斯)在欧洲和殖民问题上发生了一系列外交冲突,最终形成了高度紧张的局势。而这一系列冲突可以追溯到自1867年以来欧洲均势的变化[4]

关于战争起源的问题仍未达成共识,因为历史学家对关键因素持有不同看法,并对各种因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论点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历史档案逐步解密,以及历史学家的观点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历史学家之间最深的分歧在于,一部分认为德国和奥匈帝国是推动战争的主要力量,而另一些则认为是高层决策者与当时局势变化的互动造成了战争。其他的分歧在于,有人认为德国蓄意策划了欧洲战争,有人认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计划的,但主要还是由于德国和奥匈帝国冒险而引起的;还有人认为部分或全部其他大国(俄罗斯、法国、塞尔维亚、英国)在引发战争方面发挥了比传统观点中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 1.0 1.1 Van Evera, Stephen. The Cult of the Offensiv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ummer 1984, 9 (1): 58–107. JSTOR 2538636. doi:10.2307/2538636. 
  2. ^ Fischer, Fritz. War of illusions: German policies from 1911 to 1914. Chatto and Windus. 1975: 69 [2021-04-29]. ISBN 978-0-3930-54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1). 
  3. ^ 3.0 3.1 Sagan, Scott D. 1914 Revisited: Allies, Offense, and Instabil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all 1986, 11 (2): 151–175. JSTOR 2538961. doi:10.2307/2538961. 
  4. ^ 4.0 4.1 4.2 Lieven, D. C. B. Russia and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St. Martin's Press. 1983. ISBN 978-0-312-69611-5. 
  5. ^ Snyder, Jack.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nd the Cult of the Offensive, 1914 and 1984.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2/1984, 9 (1) [2024-08-11]. doi:10.2307/25386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1). 
  6. ^ Henig, Ruth.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Routledge. 2006 [2021-04-29]. ISBN 978-1-134-852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