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团军 (德国国防军)

第4军团(德语:4. Arme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国防军的一个集团军。

第4军团
4. Armee
1942年秋在俄罗斯南部作战的第4军团
存在时期1939–45
国家或地区 纳粹德国
部门纳粹德国陆军
种类集团军
规模165,000 (1944年6月)[1]
60,000 (1945年5月)[2]
参与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
标识
纹章

历史

西方战役

它在1939年8月建成,随即参与了对波兰的入侵。1940年,它作为伦德施泰特元帅所领导的A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参与了对低地国家和法国的入侵。第4集团军第7装甲师埃尔温·隆美尔少将在此役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一举突破敌军防线深入南法。第4军团的指挥官炮兵上将京特·冯·克鲁格也在1940年7月19日与其他许多人一起晋升陆军元帅

巴巴罗萨

1941年,第4军团作为费多尔·冯·博克元帅中央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参与了巴巴罗萨行动。1942年,参与了南下高加索的蓝色方案蓝色方案发起后,第4集团军和整个中央集团军群没有太多行动,因为部队集中在南方。从1943年开始,第4集团军与中央集团军群的其他编队一起撤退。整个1943年秋冬季都在奥尔沙附近第聂伯河黑豹阵地及其附近不断进行防御战。红军在1943年秋季的苏沃洛夫行动(也称为“公路战役”)中,第4集团军被推回奥尔沙。从10月到12月的第一周,西线曾四次试图夺取奥尔沙,但在激烈的战斗中第4集团军被击败。

1941年12月1日的编制

且战且退

 
国家劳役团成员在东普鲁士边境附近设立阵地(1944年8月11日)。1944年夏天,东部前线已到达德国边境

1944年,第4集团军在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奥尔沙和莫吉廖夫以东占据防御阵地,占据第聂伯河以东25乘80英里的桥头堡。苏西方面军连续十一次战斗攻击了第4军团。由于苏军战术上的不足和海因里希的出色领导,红军损失惨重。不成功的攻击使红军损失了超过53万名士兵;第4军团的损失3.5万人,其中死亡和失踪1万人。然而那一年的苏联夏季攻势,巴格拉季昂行动于6月22日开始,对包括第4集团军在内的国防军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它被包围在明斯克以东,在巴格拉季昂战役开始后的12天内损失了130,000人,第4军团基本被摧垮,其损失如下:

在本年剩余时间中,军队进行了重建。在1944年末至45年间,第4集团军改由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上将指挥,负责控制东普鲁士的边界。

东普鲁士

1945年1月12日的编制

苏联的东普鲁士攻势于1945年1月13日开始,第2集团军在两周内稳步向波罗的海沿岸撤退,第4集团军面临被包围的威胁。霍斯巴赫中央集团军群指挥官格奥尔格-汉斯·莱因哈特的同意下,试图通过向埃尔宾(今波兰埃尔布隆格)进攻来突破东普鲁士;但进攻被击退,第4集团军再次被包围。由于违抗命令,霍斯巴赫莱因哈特都被解除了指挥权。

到2月13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将第4集团军赶出了海尔斯堡(Heilsberg,今波兰瓦尔米亚地区利兹巴克)三角地带。3月13日之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将第4集团军推进到海利根贝尔(Heiligenbeil,今俄罗斯马莫诺沃)以西10乘2英里的滩头阵地,随后爆发了海利根贝尔口袋战役,第4军团大部被歼之后希特勒最终于3月29日允许军队越过维斯图拉潟湖撤退到维斯图拉沙嘴柯尼斯堡沦陷后,希特勒派遣第4集团军司令部离开东普鲁士,并将其部队与第2集团军合并,组成东普鲁士集团军群,由迪特里希·冯·绍肯指挥,后者在1945年5月底向红军投降。同时第4集团军改编为第21集团军,参加了在柏林周边的战役,一直战斗到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指挥官

任次 肖像 指挥官 上任 卸任
1   1939年8月1日 1941年12月19日
2   1941年12月19日 1942年1月20日
3   1942年1月20日 1942年6月6日
4  
大将
汉斯·冯·萨穆特
(1888-1962)
1942年6月6日 1942年7月15日
5   1942年7月15日 ?1943年6月
6  
大将
汉斯·冯·萨穆特
(1888-1962)
?1943年6月 1943年7月31日
7   1943年7月31日 1944年6月4日
8
步兵上将
库尔特·冯·蒂普尔斯基希
(1888-1962)
1944年6月4日 1944年6月30日
9  
中将
文森茨·穆勒
(1894-1961)
1944年6月30日 1944年7月7日
10 1944年7月7日 1944年7月18日
11  
步兵上将
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
(1894-1980)
1944年7月18日 1945年1月29日
12
步兵上将
弗里德里希·威廉·穆勒
(1897-1947)
1945年1月29日 1945年4月27日

参考文献

  1. ^ Ziemke 2002,第325页.
  2. ^ Ziemke 2002,第4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