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卡巨画

世界遗产

14°43′00″S 75°08′00″W / 14.71667°S 75.13333°W / -14.71667; -75.13333

纳斯卡和朱马纳草原的线条图
世界遗产
卫星照片:秃鹫
官方名称Lines and Geoglyphs of Nazca and Pampas de Jumana(英文)
Lignes et géoglyphes de Nasca et de Pampas de Jumana(法文)
位置 秘鲁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标准文化:(i)(iii)(iv)
参考编码700
登录年份1994年(第18届会议

纳斯卡线(西班牙语:Líneas de Nazca/ˈnæzkɑː/奇楚瓦语Naska siq'ikuna)是一组位于秘鲁南部塞丘拉沙漠[1],在纳斯卡镇帕尔帕市之间的巨大地面图形,它们是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 年之间,由纳斯卡文明在沙漠地面上制造凹陷或浅切口、并去除鹅卵石留下不同颜色的泥土而创造的。纳斯卡线有两个主要阶段,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200年完成的帕拉卡斯阶段[2] ,以从公元前200 年到公元500年的纳斯卡阶段。[3][4]

纳斯卡线在1939年由美国考古学家保罗·柯索发现。虽然有些地方的人体石刻是以帕拉卡作为主题。但实则有数以百计的个别图形,出自简单的线条,以复杂排列构成鱼类、螺旋形、藻类、兀鹫蜘蛛、花、鬣蜥、鹭、手、树木、蜂鸟猴子等。学者们对这些设计的目的有不同的解释,但总言来说它们被认为具有宗教意义。[5][6][7][8] 并于1994年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纳斯卡线各个图形设计的宽度约在400到1100公尺间。所有线路的总长度超过1,300公里(800英里),占地面积约50公里(19平方英里)。纳斯卡线通常约10到15厘米深[9]。是通过去除表层红棕色氧化铁涂层的鹅卵石,并露出黄灰色底土制成的。由于地处偏远,加上当地高原较为干燥稳定的气候,使得纳斯卡线大多被自然保存下来。然而近年则面临著遭到大量擅自闯入者破坏的担忧。

制作过程

纳斯卡线的制作方法,依据未完成的遗址推测,首先,图形是以大石头来标示,并移除深色石块的表层来界定边界;接著,移除图形内部的石头,并汇集成堆;最后,这些石头沿著边界摆放,使图形的边缘较为突出。[来源请求]

至于螺旋形图案的形成,依照考古学家的推测,首先,在圆心的木杆上,缠绕一根绳子,绳子另一端绑上一个棍子,以此方式设计圆形图案;接著,绳子逐渐向外伸展,设计出愈来愈大的螺旋形图案;最后,清除每圈螺旋边缘的石块,露出颜色较浅的地面,以使螺旋图案更明显。[来源请求]

意义或用途

除了从高处视角以外,纳斯卡线条无法被辨识出为何种图形。自假设纳斯卡人难以取得有利位置观看他们的作品以来,已经有许多关于建造者能力和行动方式的推测,主流学界推估这些图案可能在安地斯山的祈雨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世界遗产

纳斯卡巨画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登录名称为“纳斯卡和朱马纳草原的线条图”。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遗产登录基准中的以下基准而予以登录:

  • (i)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
  • (iii)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 (iv)关于呈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或者建筑及技术的组合,或者景观上的卓越典范。

破坏事件

2014年12月,绿色和平组织的人员利用联合国气候变迁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期间,在未经许可的情形下,进入纳斯卡线保护区以黄色布条拼出“Time for change! The future is renewable”(该是做改变的时候:未来可再生。)字样,引起非议。秘鲁政府指其留下的脚印破坏了地貌。[10][11]

2018年1月27日,40岁的卡车司机比戈(Jainer Jesús Flores Vigo)无视当地禁止通行标语,直接朝“纳斯卡地画”开过去,在遗迹内长100米、宽50米的范围留下轮胎印,随后比戈遭到当地警方逮捕。[12]

2024 年 AI 辅助发现

在2024年,日本山形大学纳斯卡研究所的一个考古学家团队与IBM研究院合作,使用人工智慧(AI)在秘鲁纳斯卡线附近发现了303个以前未知的地画,这些地画描绘了鹦鹉、猫、猴子、虎鲸,甚至还有被斩首的头颅。[13][14]

图片

影响

香港填词人黄伟文以纳斯卡线作为主题,为女歌手JW王灏儿歌曲〈纳斯卡线〉填词,讲述暗恋故事。

参见

参考资料

  1. ^ Nazca Lines. Guía Go2peru. 2017-02-22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9) (英语). 
  2. ^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Lines and Geoglyphs of Nasca and Palp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2) (英语). 
  3. ^ Helaine Silverman, David Browne. New evidence for the date of the Nazca lines. Antiquity. 1991, 65 (247): 208–220 [2011-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4. ^ Jones, Sam. Huge cat found etched into desert among Nazca Lines in Peru. the Guardian. 18 October 2020 [26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5. ^ Helaine Selin (2013). Nature Across Cultures: Views of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Non-Western Cultur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ISBN 978-94-017-0149-5. pp. 286–.
  6. ^ Richard A. Freund (2016). Digging Through History: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 from Atlantis to the Holocaust. Rowman & Littlefield. ISBN 978-1-4422-0883-4. pp. 22–.
  7. ^ Mary Strong (2012). Art, Nature, and Religion in the Central Andes: Themes and Variations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ISBN 978-0-292-73571-2. pp. 33–.
  8. ^ Religion and the Environment. Palgrave Macmillan UK; 2016. ISBN 978-0-230-28634-4. pp. 110–.
  9. ^ Glomb, Jason. Nasca Lines. National Geographic. 8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September 2019). 
  10. ^ 破壞納斯卡線 綠色和平道歉. 2014-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6) (中文(台湾)). 
  11. ^ ナスカの地上絵にグリーンピース侵入 足あと残り波紋. 2014-12-11 [2014-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日语). 
  12. ^ 海外网·司机迷路直接碾压?秘鲁世界遗产“纳斯卡线”被毁.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13. ^ Archaeologists use AI to discover 303 unknown geoglyphs near Nazca Lines. The Guardian. 2024-09-26 [2024-10-04]. 
  14. ^ 納斯卡線 -- AI助攻考古學家 半年303新圖案重見天日. 星岛日报. 2024-10-04 [2024-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7).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