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非洲大蜗牛

虎纹非洲大蜗牛Achatina panthera)为非洲大蜗牛科非洲大蜗牛属下的一个物种,为原产于非洲南部及东部的大型陆生性蜗牛,目前已入侵台湾。入侵原因不明,与非洲大蜗牛混生并且危害农作物。

虎纹非洲大蜗牛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纲: 腹足纲 Gastropoda
目: 柄眼目 Stylommatophora
科: 玛瑙螺科 Achatinidae
属: 玛瑙螺属 Achatina
种:
虎纹非洲大蜗牛 A. panthera
二名法
Achatina panthera
Férussac, 1832

分类学

过去曾认为是近缘种无斑玛瑙螺底下的一个亚种 Achatina immaculata panthera,现在独立为一个物种。学名的种小名 panthera,是猎豹的意思,形容其壳上纹路如同豹斑。

非洲大蜗牛属的物种不但外观近似,且食性、栖地选择与入侵力也近似,在同科中外观近似的Limicolaria flammea英语Limicolaria flammea也在新加坡与非洲大蜗牛混生,情况类似台湾虎纹非洲大蜗牛的状况。由于同科的外观型态类似,也有可能其中包含了未发现但存在的隐密种尚未被记录。

物种描述

本种成中大纺锤形,右旋。在非洲地区壳宽平均约为8cm,最大可到8.5cm,在台湾则约4-6.5mm。壳高可达10cm以上,缝合线不明显。在非洲地区平均为14cm,最大可到16.5cm,螺层数约7.5至9层[1]。壳黄褐色至灰白色,具有红褐色的纵纹或是火焰斑块,生长纹明显,壳顶第1~3层壳色较浅,壳口宽广为卵圆形,壳口轴唇缘处为深粉红色。壳口软体幼蜗时为浅褐色,成蜗后转为灰白色,体色较非洲大蜗牛淡,且壳上有许多白色细纹。

生活习性

多在潮湿环境活动,如下雨天及夜间,常于农田、果园与树林间发现。食青苔、苔癣、蕨类与真菌子实体。在台湾,繁殖力与进食速度皆比非洲大蜗牛快,是龙须菜山苏等菜叶作物的农产危害外来种。

分布与栖地

本种分布于非洲南部之辛巴威刚果,被引进模里西斯马达加斯加。目前已入侵至法属圭亚那[2]台湾多处,为强势的入侵外来种[3]。在台湾,分布于新北市、基隆市、花莲县、彰化市、屏东市、台东县等地。

近似种的辨别

在台湾地区,另有近似型态物种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无明显栖地差异偏好,使得辨别更加困难。尤其体色为灰白色,容易与非洲大蜗牛的白子混淆。肉眼最容易辨别的方法是看轴唇缘处是否为深红色,其次看老熟个体是否有许多白色细纹。与白子的非洲大蜗牛不同的地方是,虎纹非洲大蜗牛身上具有网状浅褐色纹路,而非洲大蜗牛的白子体色近乎全白无网纹。

发现历史

最早由法国博物学者Férussac英语André Étienne d'Audebert de Férussac发现于南非近马达加斯加处。

入侵性

在台湾,2011年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研究员邱郁文,与黄大骏、谢宝森、梁世雄等人调查研究显示在南部的屏东内埔乡车城乡台东东河乡卑南乡等地,且从各种大小壳的采集来推论,很可能已经建立稳定族群[3][4]。此后陆陆续续有网路照片传出纪录,2012年新增桃园[5]。2014年以前调查记录增加彰化二水乡基隆市,范围已片及台湾南北。

参考文献

  1. ^ Achatina immaculata / Species. www.petsnails.co.uk. [2017-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2. ^ Gargominy. Introduction d'une Achatine en Guyane.. 2001. 
  3. ^ 3.0 3.1 Achatina panthera (Férussac, 1832) 虎紋非洲大蝸牛 | 臺灣生命大百科-by:謝伯娟, 吳書平, 蔡奇立(臺灣蝸牛圖鑑三版). taieol.tw. [2017-08-25] (中文(繁体)). 
  4. ^ 邱郁文. 黄大骏 、谢宝森、梁世雄. 入侵種虎紋非洲大蝸牛 Achatina panthera (Férussac, 1821) 之紀錄 (腹足綱: 非洲大蝸牛科)." (2013). (PDF). 国立台湾博物馆学刊. 2012, 3 (65): 57-65 [2017-08-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8-29). 
  5. ^ 卢增鑫、颜辰凤、张瑞璋、邱郁文. 虎紋非洲大蝸牛之簡介與防治 (PDF). 2015-11-12 [2017-08-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