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竹溪(1900年—1991年8月),山东省掖县人,中国武术家,流派“太极螳螂门”第七传掌门[1],晚年于香港授徒。[2]

简历

赵竹溪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东省掖县沙河镇路旺村。年少时父母皆亡,随姑母生活,身活穷困,其后往大泽山智藏寺跟两位老禅师觉东与清泉学习太祖门武术,包括短打、单招、技撃、气硬功、骑马和射箭等,并练就一套七节梅花鞭和绳镖绝学。后两位大师先后圆寂,赵氏便回家乡进了当时之德胜镳局任镳师[1]

期间赵氏从某同业得悉在烟台至掖县间有一座山,山顶上有一所青峰观,观上有一老道士名张万秋据说是武当传人,精于一套以周敦颐理学的太极理论为基础的“太极掌”亦叫“摩云掌”,赵师求技心切,便暂时放下镳务,上山求教。后来便成了“竹溪太极螳螂门”之独门武艺。

赵氏年廿岁时在山东烟台,因缘巧合遇上当时“太极螳螂门”任丰瑞与迟守进,便跟随他俩学习太极螳螂拳,后更成为“太极螳螂”第七传掌门。其后赵氏与其爱徒姜密龄南下往澳门谋生。初到澳门生活艰难师徒俩便以卖武为生,并因此与少林永春门名师 朱颂民结缘。随后互相交流,赵氏更以本门手法及永春木人桩法创出《少林佛桩》 成为本门特色武艺之一。

因人缘极佳,一时绅商豪俊都以与他结义为荣,于是后来有了十三太保结盟盛事。往后成立“竹溪国术团”,定名为“华侨体育会”。其后门下弟子渐多,于1944年在新桥设分馆,由徒弟邝群威执教。

1937年,日本侵华,赵师为抗日义演筹款,更在国军阵营训练(大刀队),教他们学习斩马刀来保家护国,沙场杀敌制胜。抗战胜利后,赵氏便与徒弟姜密龄往北越海防谋发展,执教于当时西贡堤岸精武会、崇正体育会、福建励志会、潮州义安体育会等,桃李满门。

1968年越南政局动荡不稳,又因爱徒姜密龄病逝,静极思动,于是决意往香港发展,在铜锣湾白沙道开馆授徒。再于1971年迁往天后庙道[1]鸿安大厦。致力于整合教材及培养弟子。

赵氏所教徒弟众多,除大弟子姜密龄外还有刘进田,张丕延等。除香港弟子以外,现在其徒弟徒孙已遍布世界各地。

赵师于1991年8月因病辞世。[3]

参考

  1. ^ 1.0 1.1 1.2 太極螳螂門 趙竹溪宗師壽慶. 华侨日报. 1973-12-18: 第四张第三页 [2023-02-12]. 
  2. ^ 武备志编辑团队. 太極螳螂拳. 香港01. 2017-11-20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3. ^ 趙竹溪宗師. 南北国术研究社.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