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放缓

通胀放缓(英语:disinflation,台湾称为通膨放缓),在经济学中指经济虽仍处在通货膨胀状态,但通货膨胀之速度下降。比如,当一个国家处于反通货膨胀时,物价成长率从每年10%减缓至每年3%,虽然说物价仍然在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下降了。

反通货膨胀的形式

中央银行可经设定利率及其他货币政策来有力地影响通货膨胀率。高利率及资金需求成长迟缓为央行反通胀的典型手法,以降低就业及生产来抑制物价上涨。

然而,不同国家的央行对控制通货膨胀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说,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对称性通货膨胀目标,而有些仅在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加以控制。欧洲中央银行因在面对高失业率时采行后者而受指责。

货币主义者著重经由金融政策以降低资金供给来提高利率凯恩斯主义者则著重于经由增税或降低政府开支财政手段来普遍性的降低需求。其对金融政策的解释部分来自罗伯特·索洛日用品价格上涨所作的研究成果。供给学派所主张的抵抗通货膨胀方法为:固定货币与黄金等固定参考物的兑换率,或降低浮动货币结构中的边际税率以鼓励形成资本。所有这些政策可透过公开市场操作达成。

另一种方法为直接控制薪资与物价。美国在1970年代早期,理查德·尼克松主政下,曾试验过这种方法。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这些政策与刺激需求面同时实施。故供给面的限制(控制手段、潜在产出)与需求增长产生冲突。经济学家视物价控制为不良作法,因其助长短缺、降低生产品质,从而扭曲经济运行。

实际上,物价控制可能因抵抗通货膨胀而使经济衰退更具影响力(因降低需求而提高失业率),而经济衰退可在需求高涨时防止物价因控制产生歪曲。

参见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