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瑄 (平江伯)

陈瑄(1365年—1433年),字彦纯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庐州路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平江伯

陈瑄
陈瑄像,取自明王圻、王思义撰《三才图会》
陈瑄像,取自明王圻王思义撰《三才图会
明总兵官
爵位平江伯
籍贯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庐州路合肥县
族裔汉族
字号彦纯
谥号恭襄
出生至正二十四年(1365年)
安徽合肥
逝世宣德八年(1433年)
直隶顺天府
亲属陈闻(父)
陈佐、陈仪、陈俨、陈伦、陈侃(子)
陈豫(孙)
陈锐(曾孙)、陈熊(玄孙)
陈垚陈圭(六世孙)
陈王谟(七世孙)、陈胤兆(八世孙)
陈启(九世孙)、陈治安(十世孙)

陈瑄早年跟随徐达征战,在靖难之役时率领水师投降燕王朱棣,封平江伯。之后长达三十余年组织修筑、管理京杭大运河,使得明初漕运得以完备,并影响到明、清两朝的漕运制度。

生平

洪武、建文年间

陈瑄父亲为陈闻,其率领起义部队跟随朱元璋,后累官至都指挥同知,此后陈瑄代其父职位。陈闻因事连坐被贬戍辽阳,陈瑄上奏请求代罪,朱元璋下诏命恢复其父子职位[1]。陈瑄为徐达幕下将领,从小以擅长骑射闻名。屡次跟随征讨南番、越巂、建昌、梁山、天星寨、宁番等地。之后再次征讨盐井、卜水瓦寨[2]。之后征讨贾哈剌,以奇兵涉打冲河,通过小道进攻,并做浮梁渡河。大军渡过后,陈瑄沉舟以示士卒不胜不返,大军于是连战获胜。此后,又会同云南部队征讨百夷,升任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3]建文末年,升任右军都督佥事。燕王朱棣大军逼近首都时,建文帝命其在长江设防。而燕兵抵达浦口后,陈瑄帅舟师迎降,朱棣遂渡过长江。明成祖即位后,封平江伯,食禄一千石,赐诰券,世袭指挥使[4]

永乐年间

永乐元年,朱棣命其为总兵官,负责总督海运,其输粟四十九万余石,解决北京以及辽东的兵饷。之后他在直沽建立百万仓。当时漕舟多行海上,海上岛屿民众因畏惧漕兵而大多藏匿。陈瑄招令互市,使得交往便利。在运舟返回时,遇到沙门岛倭寇进犯,陈瑄率众攻击至金州白山岛,并焚烧其船舟[5]。永乐九年,明成祖命其与丰城侯李彬统领浙江、福建士兵逮捕海盗。后因海溢堤圮,改命其以四十万士兵修筑堤坝,其海堤长达一万八千余丈[6]

 
清江浦大闸口为明清两朝漕运要地

当时,恰逢宋礼治理会通河成功,朝廷商议罢免海运,仍以陈瑄负责漕运。陈瑄建议造两千余小船,初步运输两百万石,之后达到五百万石,使得整个国家解决粮用。当时江南漕运须经水道抵达淮安,然后靠岸卸粮,改陆路经过大坝,再装船经淮河抵达运河,其过程花费巨大资金。而此时,黄河已夺淮河河道,运河也受到黄河淤泥影响。三河河水混入洪泽湖,水流不明,漕运极不安全。陈瑄遍访乡间父老后,于永乐十三年,上疏建议自淮安西侧的管家湖起,开凿二十里河渠为清江浦,使得湖水进入淮河,并筑堤十五里以提高船只运输能力,且修筑四个大闸以适时泄洪,此省去大量经费与危险[7]

此后,他又主持疏浚徐州至济宁的河道,又修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的长堤,并凿开泰州白塔河直通长江。此外还在高邮修建湖堤,并在湖堤内修建四十里水渠。从淮河至临清千里长的运河上,建闸四十七处,并在徐州、临清通州皆设置粮仓,以便于转运[8]。在考虑到漕运船只搁浅情况,其从淮安通州中设置五百六十八处观察点,并派遣官兵驻扎以引导船只避免搁浅。此外又在运河旁凿井种植树木,以方便行人。其在任三十年,所规划的运河改造方案及其治理,“精密宏远,举无遗策”[9]

洪熙、宣德年间

明仁宗即位后,陈瑄上疏七事,请除朝廷弊病。获得明仁宗嘉奖,并赐铁券,世袭平江伯[10]明宣宗即位后,汉王朱高煦叛,命守淮安,防止朱高煦南下南京,仍然督漕运。宣德四年,其上疏从济宁以北至枣林段有淤泥堵塞,建议派遣十二万人参与疏通,半个月即成。宣宗念其年老久劳,命工部尚书黄福一同参与治理[11]。宣德六年,其又进言,建议各地漕粮运抵淮安与瓜州,兑与卫所转运;河南于大名府小滩兑与遮洋总海运;山东则于济宁兑与军运,军运费用由百姓承当,以免除其因漕运而耽误农忙,宣宗听后批准该策。明朝漕运改为兑运,自此为始[12]。宣德八年,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九岁。追封为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13]

身后

因为陈瑄以疏浚河道,在民间有惠德,百姓在清河县为其立祠祭祀。正统年间,明英宗命官员与春秋致祭[14]

陈瑄后人多为良吏。陈瑄长子陈佐继承爵位,陈佐子陈豫正统年间率兵平定福建沙县民变,并镇守临清抵御瓦剌也先的进攻,并到山东赈灾[15]。陈豫子陈锐继承伯爵爵位,并总督漕运十四年,并赈灾淮安、扬州饥荒。后累任太傅太子太傅,但因在大同拥兵自守而被科道弹劾[16]。陈锐之子陈熊亦总督漕运,却因拒绝宦官刘瑾索贿而被削职夺券,后被恢复爵位[17]。陈瑄六世孙陈圭继承爵位,出镇两广,屡有战功,官至太子太傅[18]。再传陈王谟,平定张琏叛乱,加封太子太保,掌管前军都督府。平江伯的爵位一直传至明亡[19]

参考文献

  1. ^ 明史》(卷153):“陈瑄,字彦纯,合肥人。父闻,以义兵千户归太祖,累官都指挥同知。瑄代父职。父坐事戍辽阳,瑄伏阙请代,诏并原其父子。”
  2. ^ 明史》(卷153):“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屡从征南番,又征越巂,讨建昌叛番月鲁帖木儿,逾梁山,平天星寨,破宁番诸蛮。复征盐井,进攻卜水瓦寨。贼炽甚。瑄将中军,贼围之数重。瑄下马射,伤足,裹创战。自巳至酉,全师还。”
  3. ^ 明史》(卷153):“又从征贾哈剌,以奇兵涉打冲河,得间道,作浮梁渡军。既渡,撤梁,示士卒不返,连战破贼。又会云南兵征百夷有功,迁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
  4. ^ 明史》(卷153):“建文末,迁右军都督佥事。燕兵逼,命总舟师防江上。燕兵至浦口,瑄以舟师迎降,成祖遂渡江。既即位,封平江伯,食禄一千石,赐诰券,世袭指挥使。”
  5. ^ 明史》(卷153):“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遂建百万仓于直沽,城天津卫。先是,漕舟行海上,岛人畏漕卒,多闭匿。瑄招令互市,平其直,人交便之。运舟还,会倭寇沙门岛。瑄追击至金州白山岛,焚其舟殆尽。”
  6. ^ 明史》(卷153):“九年命与丰城侯李彬统浙、闽兵捕海寇。海溢堤圮,自海门至盐城凡百三十里。命瑄以四十万卒筑治之,为捍潮堤万八千余丈。明年,瑄言:“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既成,赐名宝山,帝亲为文记之。”
  7. ^ 明史》(卷153):“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万石,国用以饶。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
  8. ^ 明史》(卷153):“其后复浚徐州至济宁河。又以吕梁洪险恶,于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水通漕。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又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四十里,避风涛之险。又自淮至临清,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便转输。”
  9. ^ 明史》(卷153):“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10. ^ 明史》(卷153):“仁宗即位之九月,瑄上疏陈七事。一曰南京国家根本,乞严守备。二曰推举宜核实,无循资格,选朝臣公正者分巡天下。三曰天下岁运粮饷,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诸府并去北京远,往复逾年,上逋公租,下妨农事。乞令转至淮、徐等处,别令官军接运至京。又快船、马船所载不过五六十石,每船官军足用,有司添差军民递送,拘集听候,至有冻馁,请革罢。四曰教职多非其人,乞考不职者黜之,选俊秀补生员,而军中子弟亦令入学。五曰军伍窜亡,乞核其老疾者,以子弟代,逃亡者追补,户绝者验除。六曰开平等处,边防要地,兵食虚乏,乞选练锐士,屯守兼务。七曰漕运官军,每岁北上,归即修船,勤苦终年。该卫所又于其隙,杂役以重困之,乞加禁绝。帝览奏曰:“瑄言皆当。”令所司速行。遂降敕奖谕,寻赐券,世袭平江伯。”
  11. ^ 明史》(卷153):“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宣德四年言:“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浚,半月可成。”帝念瑄久劳,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
  12. ^ 明史》(卷153):“六年,瑄言:“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四万人,分番叠运。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若令江南民拨粮与附近卫所,官军运载至京,量给耗米及道里费,则军民交便。”帝命黄福及侍郎王佐议行之。更民运为兑运,自此始也。”
  13. ^ 明史》(卷153):“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14. ^ 明史》(卷153):“初,瑄以浚河有德于民,民立祠清河县。正统中,命有司春秋致祭。”
  15. ^ 明史》(卷153):“孙豫,字立卿,读书修谨。正统末,福建沙县贼起,以副总兵从宁阳侯陈懋分道讨平之,进封侯。也先入犯,出镇临清,建城堡,练兵抚民,安静不扰。明年召还,父老诣阙请留。从之。景泰五年,山东饥,奉诏振恤。寻守备南京。天顺元年召还,益岁禄百石。七年卒。赠黟国公,谥庄敏。”
  16. ^ 明史》(卷153):“子锐嗣伯。成化初,分典三千营及团营。寻佩平蛮将军印,总制两广。移镇淮阳,总督漕运。建淮河口石闸及济宁分水南北二闸。筑堤疏泉,修举废坠。总漕十四年,章数十上。日本贡使买民男女数人以归,道淮安。锐留不遣,赎还其家。淮、扬饥疫,煮糜施药,多所存济。弘治六年,河决张秋,奉敕塞治。还,增禄二百石,累加太傅兼太子太傅。十三年,火筛寇大同,锐以总兵官佩将军印往援。既至,拥兵自守,为给事中御史所劾,夺禄闲住。其年卒。”
  17. ^ 明史》(卷153):“子熊嗣。正德三年出督漕运。刘瑾索金钱,熊不应,衔之。坐事,逮下诏狱,谪戍海南卫,夺诰券。熊故黩货,在淮南颇殃民。虽为瑾构陷,人无惜之者。瑾诛,赦还复爵。卒,无子。”
  18. ^ 明史》(卷153):“再从子圭嗣。以荐出镇两广。封川寇起,圭督诸将往讨,擒其魁,俘斩数千,加太子太保。复平柳庆及贺连山贼,加太保,荫一子。安南范子仪等寇钦、廉,黎岐贼寇琼厓,相掎角。圭移文安南,晓以利害,使缚子仪,而急出兵攻黎岐,败走之。论功,复荫一子,加岁禄四十石。圭能与士卒同甘苦,闻贼所在,辄擐甲先登。深箐绝壑,冲冒瘴毒,无所避,以故所向克捷。”
  19. ^ 明史》(卷153):“子王谟嗣。佥书后军,出镇两广。贼张琏反,屠掠数郡。王谟会提督张臬讨平之,擒斩三万余。论功加太子太保,荫一子。万历中出镇淮安,总漕运,入掌前军府事。卒,赠少保,谥武靖。传至明亡,爵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