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胡特尔

雅各‧胡特尔(Jacob Hutter,1500年—1536年2月25日),奥地利重浸派领袖与殉道者,胡特尔派的创始人。

雅各‧胡特尔,18世纪版画。

出生与归信背景

胡特尔出生在蒂罗尔州(Tirol)(今义大利-南蒂罗尔)的普特斯谷(Puster Valley),靠近圣洛伦佐迪塞巴托(St. Lorenzen)附近的小村庄穆斯(MOOS)。他在布鲁尼科(Bruneck)接受基础正规教育,后来搬到附近的布拉伊埃斯(Prags),并在那里学习制作帽子。离开布拉伊埃斯后,胡特尔四处旅行做帽子贸易。

关于他的归信及受浸的细节并不清楚,但可能是在克拉根福(Klagenfurt)遇到源自瑞士的重浸派思想。他接纳了他们的信念,即《士莱泰姆信仰告白》(Schleitheim Confession)盖拉森海特(Gelassenheit)是德语词,意为基督教神秘传统中使用的平静服从。,意思是顺从上帝的旨意。胡特尔虽然没有被任命,但他仍开始在普特斯谷宣讲。[1]

传道工作

1527年后,波西米亚,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国王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宣布全面禁止异端,重浸派开始受到强烈的迫害。当时胡特尔在韦尔斯珀格(Welsperg)担任一小群的精神领袖,并受苦于严重的政治迫害。直到1529年9月,瑞士的重浸派运动人士乔治·布劳罗克(George Blaurock)被捕且处决后,胡特尔接替成为了蒂罗尔重浸派的领袖。政府同年声称要逮捕胡特尔,他成功逃脱,但他的妹妹艾格尼丝被捕并被处决。而重浸派在蒂罗尔州秘密的传开。

胡特尔接任蒂罗尔人(Tirolean)重浸派的领袖后不久,他于1531-1533年间,三次拜访了摩拉维亚(Moravia)重浸派的社群团体,因那里有许多贵族都是公认的新教徒,他们不愿意迫害不信教的宗教人士,因此摩拉维亚成了寻求宗教自由的避风港。胡特尔开始安排在蒂罗尔的民众移民至摩拉维亚。1531年,他为一位女仆施洗,其女仆名叫凯瑟琳娜·普斯特(Katharina Purst),他们很快的结婚了。1533年,胡特尔一家移民到摩拉维亚,加入了重浸派社区。他发现其内部在纪律和领导力的问题上,存在著深深的分歧,胡特尔帮助解决重浸派内部间的冲突,并在流离失所的蒂罗尔人中获得很高的权威及选民的支持,被推选为领导人,虽然公共生活并非胡特尔发明,但他将松散的公社制转变为结构合理的组织,因此被誉为“第二创始者”。

随著迫害的加剧,难民从今天的奥地利和德国南部的蒂罗尔,巴伐利亚,符腾堡州和其他哈普斯堡地区涌入摩拉维亚。虽说胡特尔的跟随者是和平的,但斐迪南要求摩拉维亚领主驱逐并迫害所有异教徒,1535年,重浸派被驱逐出境,成为可怜的流浪难民,很多人离开了该运动,并回到家乡。剩下的的人则分裂成更小的组织,继续共同生活并定居在不同的地方。胡特尔代表陷入困境和流离失所的羊群写信给摩拉维亚州长之后,当局加大了抓捕他的力度。因此,胡特尔自愿放弃该团体的领导,与凯瑟琳娜回到蒂罗尔,因他们认为那里比较安全,但夫妇俩在抵达时被捕,并被带到斐迪南政府所在地茵斯布鲁克接受审判。尽管遭受酷刑和神学的胁迫,胡特尔并没有放弃信仰,也没有供出任何弟兄的名字或说出他们的任务,斐迪南国王因此给他“特别待遇”如,不断遭受严厉的鞭打并放在架子上。1536年2月25日,斐迪南国王下令将胡特尔放在茵斯布鲁克]的广场的木桩上焚烧。在把他关在冷冻的水中,放在一个热房间里。 然后白兰地倒在伤口上,最后他被公开处以火刑烧死。而当时怀孕的凯瑟琳娜幸免;她离开监狱后,持续传递重浸派的理念长达两年,直到1538年,她也被逮捕处以水刑。[2]

神学信念

胡特尔大多数的追随者是社会底层人士:矿工,农民和工匠。他会用平等和熟悉的语言与他们说话,并认他们是上帝的儿女,称他们为兄弟姐妹。他的言辞充满色彩和教条,在可以选择间描绘简单与强烈的对比,如“地狱之火”与“主的橄榄树”的对比,他也会自由地借鉴圣经《启示录》中发现的好战分子形象,来形容斐迪南国王为“龙”。哈特的神学与早期基督教烈士的神学极为相似,因为他展现一种强烈且燃烧的奉献精神─发自内心对上帝的爱的“火堆”,是强烈且坚定不移的承诺。作为回报,胡特尔承诺今后他的追随者在永生中得胜,宣称他们“永远也看不到蒙羞”。胡特尔通过对圣经很深的字面解释找到支持他的观点,并试图重新建造使徒的生活描述。发展出了公社形态的生活方式,由社区共同承担经济责任,这是一种具体的尝试,即是使徒行传2章44节中所说“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使之与其他重浸派区别开来。

重浸派的胡特尔神学和伦理学信念,在当时动荡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是因重浸派的经历和当局对重浸派的看法,深受1525年农民起义的影响,当时蒂罗尔的农民起义,胡特尔可能参加了这一运动。而早期国家的领导人对群众起义造成的社会混乱和等级制度的破坏深感恐惧,对农民做出大屠杀的反应。就像早期的基督教烈士和其他重浸派团体一样,胡特尔派教徒将他们社区遭受的残酷迫害转化为对信仰的强烈信念,将苦难解释为他们被上帝选为公义的标志,故胡特尔的追随者颂扬他为烈士。而存活下来的胡特尔弟兄会或胡特尔派,在近半世纪的历史中,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胡特尔的组织才能。[3]

纪念

1.奥地利茵斯布鲁克为纪念重浸派的烈士,于2015 年在胡特尔公园(Hutter Park)建立纪念馆名叫Übrige Brocken,园中放置著围成一圈的石头, 每块石头上刻有一个字,连成一节经文为《撒迦利亚书》第9章16b节“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高举在他的地以上”。[4]

2.奥地利茵斯布鲁克的地标黄金屋顶(德语:Goldenes Dachl)有一纪念碑,纪念雅各‧胡特尔。[5]

其他资料参考

  1. ^ Robert Benedetto. The new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urch History Vol.1.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1971: 327. ISBN 978-0-664-22416-5 (英语). 
  2. ^ Jesse Hofer. Part III-Jakob Hutter’s Arrest and Execution. 2013-01-24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英语). 
  3. ^ Scott E. Hendrix, Uchenna Okeja. The World's Greatest Religious Leaders: How Religious Figures Helped Shape World History. Santa Barbara,California: ABC-CLIO. 2018: 270–273 [2020-06-15]. ISBN 978-1-4408-482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5) (英语). 
  4. ^ John Sharp. History: Stones of remembrance. 2016-12-09 [2020-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9) (英语). 
  5. ^ Ignatz Hammerer. File:Gedenktafel Jakob Hutter.jpg. 2013-07-22 [2020-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