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前寮 (學甲區)

头前寮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为旧时学甲十三庄中的中洲庄境内角头聚落之一,也是学甲慈济宫八选区中的西部郊区,行政区曾经规划为学甲镇西进里,里于民国95年08月进行里邻调整,目前与民吉、光明及白渚等里合并为中洲里。[1]

地理位置

位在中洲庄头的南郊稍微偏西,聚落南边有将军溪由东偏北向西南流向,西边则是隔著农田与西廍相望,东边约300M则有台南市道1号线经过。[2][3]

庄头脉络  

头前寮(Thâu-tsîng-liâu),一般的说法是明郑后勤部队的学甲地区先民,以及开基保生大帝大道公)平安登陆之地,因此众人登陆地的广场便就叫做大道公埔。[2][4]

然这些军队与先民登岸后并非全滞留(定居)于此,一如来自中国福建晋江深沪镇沪江的侯高居(侯高车),在随郑军运粮部队登岸后,乃往初垦居于现今学甲区中洲之西的学仔内。又者,中国泉州府同安白礁乡的陈、李、谢、庄等4姓先民,随郑成功部队的运粮官陈一桂,于平安登陆后也四散开垦,陈、谢两姓多居中社、县内仔,李姓多居下社仔和七块厝,庄姓则分居后厝仔庄,之后并向四面作放射状的拓垦。[5] [2]

此外,陈姓的开基始祖陈一贵,其祖籍为金门碧湖,乃于宋代迁往金门碧湖。陈一贵有三子,长子招龙,次子石龙,参子瑞龙。陈一贵因反清而放弃家园,遂率领家眷十三名,于明永历15年(1661年),追随郑成功迁台时任郑军运粮官,由沤汪溪口(即今之将军溪)进入内港于头前寮上陆,之后便又向北建寮屯驻且自称垦地为中洲。[6][7] 然而头前寮并非学甲最早开垦的地方,据闻学甲堡地区最早拓垦的是南部的大湾,换句话说郑氏军队在头港和中洲南方的头前寮登陆前,中社的谢姓和下社的李姓,即已有先民进行开垦。清代康熙32年(1693年)时,可能西部的海埔新生地已陆续形成,才陆续有张茂、李云龙、林登山等人,以及后续以其他垦佃的移垦,而学甲中洲头港三地,乃是当时先民们的拓垦中心。[8]

总的来说,早先时头前寮仅仅是明郑时期的一个转运站,或者说是一个暂时的登岸落脚地点。汉人移垦来此,大抵是随郑成功来台的军民,共计约有陈、李、谢、庄等四姓,由福建泉州同安县白礁乡于将军溪畔头前寮登陆开垦,逐渐向四面八方扩展垦地,在明郑时期建立了“学甲十三庄”,即属于天兴县[9] 然实际上落脚并长久开垦此聚落者,是祖籍在福建省福州府连江县第8都曾家杨景乡的谢新凯,其被尊为开台祖,也因此头前寮一般又叫做“谢厝寮”。[2][4]

交通  

因紧邻将军溪河畔,故而早期的谢厝寮主要交通为河流,惟随著陆路交通的发达,水路早已不再是主要交通要道。然而也基于此聚落的规模并不大,邻近地区又有中洲二重港学甲等较大之庄头,因此一些主要道路仅是从此聚落邻近处经过。比较主要的路经道路有北边的南市174号线,以及东边的南市1号线,两道路距离聚落约1公里左右,而距离聚落西边2公里则是台17号线。[7][9]

市174号线6K+100M(往南800米)谢厝寮位在西廍东南边,与西廍两聚落同样都不在 174 线主干道路旁,离主干道(路南)约700米。[7]

宗教  

才天宫是聚落主要的公庙,其主祀为谢府元帅,其它陪祀神祇则有 : 二太子、三太子黑虎大将军、配祀福德正神注生娘娘等。[10] [11]

重要建物    

郑王军民登陆暨上白礁谒祖纪念碑

明末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后,有一部分军民在头前寮将军溪畔登陆,并迎请宋代所雕之保生大帝开基神像在学甲建庙奉祀。[12] 而为纪念当初来台得以平安地登岸,于是由原台南县政府在民国67年(1978年)立“郑王军民登陆暨上白礁谒祖纪念碑”,于郑军登陆地将军溪北岸建立此石碑,供后世子孙们缅怀。[13]

白礁亭

据传郑成功部队中有许多福建沿海一带居民,其中的一支来自保生大帝信仰起源地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今大陆地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角美镇)的军民,队伍中有一户李姓人家从家乡的慈济宫恭请当地保生大帝,以及合祀的谢府元帅中坛元帅神尊等神尊同来做为渡海的保护神,于农历3月11日在当时无荷兰驻军的将军溪畔头前寮登陆后驻扎,再继续往更内陆的学甲前进、屯垦。[14]学甲慈济宫早年是有回中国大陆谒祖的习俗,其后因日人的海禁政策以及战事(二战)等因素,而中断了前往大陆的谒祖活动,之后遂发展成每年学甲13庄于农历3月11日登陆日,组成香阵前往登陆地点头前寮“请水”谒祖,遥祭中国大陆白礁宫祖庙,此乃为上白礁民俗活动之由来,其中的“上”有“前往”之意。[6][15] 因此活动受到各界信众的认同,民国70年(1981年)为因应“上白礁”祭典盛大举办,在舀水祭仪举行的场地建筑此亭,以便各项仪式的进行。[16]

参考资料

  1. ^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 [2024-05-24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  无效|dead-url=no  (帮助);
  2. ^ 2.0 2.1 2.2 2.3 黄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3.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gissrv4.sinica.edu.tw.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6). 
  4. ^ 4.0 4.1 黄 , 文博 .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 台南 : 台南县政府 . 1998 :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5. ^ 周 , 宗杨 . 海風牽引臺17 從北馬仔到灣裡.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105–110. ISBN 978-986-04-3025-7. 
  6. ^ 6.0 6.1 姜 , 天陆 .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7. ^ 7.0 7.1 7.2 黄 , 文博 .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8. ^ 戴 , 文锋(主编)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0 :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9. ^ 9.0 9.1 陈 , 桂兰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7–126 . ISBN 978-986-04-3023-3. 
  10. ^ 黄, 文博. 南瀛刈香誌. 台南  :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 
  11. ^ 才天宮.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6) (中文(台湾)). 
  12. ^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資訊網.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2018-09-14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13. ^ 學甲慈濟宮. 台湾宗教文化资产.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4). 
  14. ^ 學甲上白礁暨刈香. 台湾宗教文化资产.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4). 
  15. ^ 林 , 玮嫔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 以學甲十三庄祭祀體系為例 (成果報告). 台北: 国家科学委员会. 2004 . 
  16. ^ 學甲慈濟宮. 台湾宗教文化资产.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