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GeForce 9
GeForce 9系列,代号D9E,是NVIDIA的第九代GeForce显示晶片,首个产品GeForce 9600 GT于2008年2月尾推出。9系列拥有65nm制程的高阶D9E和55nm制程中阶的D9P两种型号,两者皆支援DirectX 10和Shader Model 4.0。08年二月尾先上市的是高阶的D9E,D9P则在同年六月推出。2009年初,NVIDIA将GeForce 9系列多数型号重新更名为GeForce 100系列,规格只在频率上有部分提升。
发布日期 | 2008年2月 |
---|---|
代号 | G92a/b(D9P) G94a(D9E)/b G96a/b G98(D9M) |
制造工艺 | 65奈米/55奈米 |
显示卡 | |
入门GPU | 9100,9200,9300,9400 |
中端GPU | 9500,9600 |
高端GPU | 9800 |
API支持 | |
OpenGL | OpenGL 3.3 |
历史 | |
前代产品 | NVIDIA GeForce 8 |
相关产品 | NVIDIA GeForce 100 |
后继产品 | NVIDIA GeForce 200 |
这个系列的第一款显示卡是GeForce 9600GT,是一款中端的显示卡。架构与8800GT相似,但只有64个流处理器。此核心亦强化显示记忆体控制器,提高资料的压缩比。它亦是NVIDIA首款中端显示卡,拥有256-bit记忆体频宽。PureVideo HD方面,此核心可以同时处理两条影片,新增对HDR的调整,以及加强肤色的色泽表现。
产品系列
GeForce 9200
GeForce 9200是整合于MCP78U中的显示核心,是GeForce 8300的更名版[1],流处理器频率为1500 MHz。
GeForce 9300
GeForce 9300是整合于MCP7A中的显示核心,只有8个流处理器。后期又推出GeForce 9300 GS与GeForce 9300 GE两款独立型显示核心。
GeForce 9400
GeForce 9400 GT只有16个流处理器,数量是GeForce 9500 GT的一半,其核心实际上是改进工艺后的Geforce 8500 GT。显示核心频率是700MHz,显示记忆体频率是1100MHz,频宽是128-bit,采用DDR3规格[2]。
GeForce 9500
GeForce 9500 GT用作取代GeForce 8600系列显示卡[3],核心采用55nm制程,流处理器数量与上一代显示卡一样,用作与ATI的Radeon HD 3650竞争。其他的特性包括支援PCI-E 2.0。显示记忆体方面,可以搭配DDR2或者DDR3,频宽同样是128-bit。NVIDIA声称GeForce 9500 GT的效能比GeForce 8600 GT快17%,电晶体的数目亦较多,而且拥有最新的第三代Pure Video技术,但实际性能仅略微高于对手ATI更早时候推出的Radeon HD 3650,与自家 Geforce 8600GT相比并无太大优势,反而落后于一些高频率、而且配备GDDR3显存的产品。[4],在对手ATI迅速更新自己的产品线,将竞争产品更换为性能明显更强大的 Radeon HD 4650/4670后,NVIDIA的9500GT迅速失势。
GeForce 9600
现时有两个显示卡形号。分别是GeForce 9600 GT和GeForce 9600 GSO。前者是本系列第一张显示卡,是8800 GT的改版,但只有64个流处理器。核心采用65nm制程,支援PCI-Express 2.0,亦集成DisplayPort输出,不用外加晶片。如ATI 的HD 3xxx系列显示卡,核心亦集成了HDCP晶片,可惜HDMI的音效仍需要透过S/PDIF线另外输入。它的对手是ATI 的HD3850,但不支援DirectX 10.1,因为官方坚持10 与 10.1 的差别并不大。
上一代的GeForce 8中端显示卡,只拥有128-bit记忆体频宽,令到DirectX 9的效能反比GeForce 7差,DirectX 10的效能亦差强人意。所以本卡支援256-bit记忆体,亦是NVIDIA 首款中端显示卡拥有256-bit记忆体频宽。另外,公板采用三相供电,有电源控制晶片控制供电相的数目,达到类似ATI 的PowerPlay 节能效果。ROP方面,利用新的压缩技术,提升了纹理填充率。PureVideo HD方面,此核心可以同时处理两条影片,新增对HDR的调整,以及加强肤色的色泽表现。
旧有的GeForce 9600 GSO是GeForce 8800 GS 的易名作,核心代号是G92,有96个流处理器,记忆体介面为192Bit,记忆体容量为384MB 或 768MB。在2008年尾,NVIDIA更新了GeForce 9600 GSO的规格。新的显示卡会用上G94显示核心,与GeForce 9600 GT一样。纵使显示记忆体的频宽提升至256bit,但流处理器的数量就只有旧版本的一半,由原来的96个削减至48个。2009年初,NVIDIA推出了新款9600 GT系列,称为节能版,最大的特点就是去掉了外接电源接口,但一些超频版的9600 GT满载功耗达110W左右,且生产厂商并未对其配备外接电源介面,如果使用介面版本为PCI-E 1.0或1.1的主机板,将容易遇到供电不足提示,无法发挥显示卡最大效能。
9600GT虽然定位高于9600GSO,但在部分测试项目中却低于后者。而在推出初期,这两个产品的竞争者是ATI的Radeon HD 3850,此时双方势均力敌。但后期ATI将竞争者变成异常强大的 Radeon HD 4830后,9600系列便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HD 4830迅速占领了中端显卡市场。
GeForce 9800
现时有4个显示卡形号,分别是GeForce 9800 GX2,GeForce 9800 GTX,GeForce 9800 GT和GeForce 9800S。
GeForce 9800 GX2,是一张显示卡上整合两个G92-450核心,采用65nm制程。它有两块PCB板,互相采用SLI线缆连在一起,通过一颗BR04晶片将一条PCI-E分给两个GPU使用。如果将两个核心合并计算,它有2×128个流处理器和2×512MB GDDR3显示记忆体,但核心之间并不能共享显示记忆体,实际可用的还是512MB/256bit,对效能造成较大的影响,如同9800 GTX(但在当时是市面上最快的显示卡)。显示核心的频率是600MHz,流处理器的频率是1500MHz,而显示记忆体的频率是1000MHz。显示记忆体的频宽是2×256-bit。显示输出方面,它有两个DVI-I和一个HDMI接口,并支援HDCP。如果有两张GeForce 9800 GX2显示卡,系统就可以组成Quad SLI,不过在多个媒体评测中不敌9800 GTX+ 3 Way SLI,造成4<3的尴尬。9800 GX2显示卡的待机温度非常高,一般为70度至80度,满载时甚至接近100度,而且它没有在BIOS设置分频功能,电能消耗甚至比GTX 295还要大。它的对手同样是拥有两颗显示核心的ATI HD 3870 X2。
GeForce 9800 GTX是建基于G92核心,同样有128个流处理器,纹理拾取单元是G80核心的两倍。取代GeForce 8800 GTS,但在高解析度及开启全萤幕反锯齿的情况下不敌上代的8800 GTX/Ultra,效能瓶颈在其搭载的512MB/256bit显示记忆体。在Radeon HD 4850推出后,NVIDIA推出新的GeForce 9800 GTX+,NVIDIA为此核心提升了制造工艺到55nm,并提升了频率。到了2009年3月,NVIDIA将GeForce 9800 GTX+更名为GeForce GTS 250,[5] 频率相同但增加了1024MB显存版本,而且供电插口由2个PCI-E 6pin改为1个。
GeForce 9800 GT是GeForce 8800 GT的更名版,功能和频率完全相同,NVIDIA表示核心制造工艺会升级到55nm,但实际产品大部份依然是采用65nm核心。透过CUDA技术,可以支援PhysX物理加速技术。[6] NVIDIA声称早前的GeForce 9产品线并未完善,所以将此核心放到GeForce 8家族。[4]
GeForce 9800S[7] 是应用于小型个人电脑或高阶笔记型电脑的产品,它可以支援MXM介面,HybridPower技术。
更多资讯
参考
- ^ NVIDIA MCP78U芯片組改名GeForce 8300. [200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7).
- ^ 僅僅是9500GT的一半!9400GT即將上市. [200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8).
- ^ 8600GT接班人!G96核心9500GT全面評測. [200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8).
- ^ 4.0 4.1 NVIDIA談9800 GT和9500 GT價格及命名. [200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6).
- ^ IC廠商稱將力挺全新GeForce GTS 250. [200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9).
- ^ NV宣佈9800 GTX+/9800 GT今日上市. [200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30).
- ^ GeForce 9800S為小型PC帶來大幅增進的繪圖效能. [200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