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韦俊安

Mukdener在话题“歧异”中的最新留言:16年前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小作品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小作品级低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小作品级小作品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小作品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足球专题 (获评小作品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足球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足球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小作品级小作品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小作品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译名

并不算太著名的政客,尤其他即将退休,应该使用广泛知晓的译名,便于检索。参考BBC译名。 - 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五) 11:04 (UTC)回复

    • 和议 Clithering。引用一位管理员的讲法
      先到先得并不是维基百科选择译名时的第一考量基础,排在第一优先的应该是‘最广为使用、知悉的译名’,但是因为中文维基是由台湾、港澳、中国大陆与星马地区等几个不同主要中文区的用户(再加上一些在其他国家的华人)作为组成主体,因此若单纯以使用人数多少来比较,会陷入译名以中国大陆译法独大、其他地区用户干脆出走自立门户的纷争之中,因此才出现了‘假如译名的冲突是起于不同地区的最广为使用的译名之落差,则以先到先得原则处理之’这样的附带方案。言下之意,假如问题不是出在地区用词差异的缘故,那么就不该随便动用先到先得原则,相反的,只要符合最广为使用的原则,纵使是源自粤语发音的港澳译名,也应该被一视同仁
        私は中国学の大師◆■◆Hoinapbaktsyn 2007年12月7日 (五) 22:13

既然引用来了,不妨看看:“排在第一优先的应该是‘最广为使用、知悉的译名’”。里德见于中国大陆、台湾、新马及英国媒体,韦俊安只见于港澳媒体。而且,John Reid 此人出任 front bench 要职比较晚,远在九七之后。其粤语系译名因此也没有实际重大影响,甚至在香港媒体中都不被贯彻使用,而是经常使用里德。请看 苹果日报 亚洲周刊 中国评论通讯社。所以先到先得不适用。- 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五) 14:56 (UTC)回复

你不同意?难道你不同意Wiki就不转了?还好,Wiki是讲 WP:V的。现在我已找出英国媒体译名,中、台、新等地情况随手看看就知道,然后香港三个知名媒体网站都使用中文普遍译名,难道还不证明这是广为使用的译名?谁说过中文Wiki是以“港澳地区广泛采用的译名”为准的?先到先得,只在两个不同译名使用度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作为补充原则。有本事,你也去找点新华社、BBC使用韦俊安的例子来?口气不小,苹果、亚洲周刊算零星,你倒是来点大规模的证据看看?- 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五) 15:17 (UTC)回复

“韦俊安”这个译名在香港具有广泛使用性,我将之建立,完全符合先到先得原则,有何不妥?以往的讨论已经清楚说明,如果地区存在差异,则“先到先得原则”先于“最多人使用原则”,难到这点阁下还不理解?我想阁下所提出的连结真,既天真又可笑。要证据就请自己去香港搜寻器看看,同时多点看看香港的报纸、文章。阁下竟然在网络虚拟世界找几个网站,就将自己当成“香港通”,这种权威不可思异。

根据阁下的逻辑,现时下一步做的应该是把所有以港澳地区译音命名的条目通通去掉,这样究竟是谁矮化谁?我想,下一步,阁下又会把“海参崴”条目重定向到那个“符拉迪沃斯托克”,因为根据阁下所谓的“广泛使用理论”,你只需要在台湾google找几个使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网页,然后再到香港Google做同一样的功夫,这样就可以证明“符拉迪沃斯托克”具不分地域的广泛使用性。天啊,这样不合逻辑的东西,还成理由吗?--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7日 (五) 16:14 (UTC)回复

WP:V懂不懂?什么叫虚拟不虚拟?Wiki是虚拟吗?苹果日报、亚洲周刊、中国评论周刊都是有名有姓有发行量的媒体,它们的官方网站难道不能作为可查证来源?现在我可以通过可查证资料证明里德这一译名在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英国使用,而且也被香港的部分知名媒体使用。而你空口说白话,说来说去是韦俊安在香港广泛使用,请问哪个更加符合“最常见译名”这一原则?
还有,你懂不懂什么叫自由版权?你建立的条目,就是你的条目了?居然还说“法”?哪条法?信口开河。- 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五) 16:31 (UTC)回复
你要资料来源到网上找就是了,但我希望阁下不要活在网络虚拟世界了。我每日也有阅读苹果日报,肯定该报有用“韦俊安”译名,要找你来香港的图书馆,报纸存档馆多的是。还有阁下可以听香港的无线新闻、亚视新闻、有线新闻和香港电台新闻,全部都是用“韦俊安”,这些新闻没有连结,不知怎样给你。--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7日 (五) 16:50 (UTC)回复

(!)意见:如韦俊安/约翰‧里德他本人没有声明必须使用哪一个作为他的中文官方译称,我个人较支持S19991002的看法。另外多说一句,移动战始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请大家还是平心讨论。Stewart~恶龙 2007年12月7日 (五) 17:06 (UTC)回复

“要资料来源到网上找就是了”?WP:V#举证的义务是假的?“添加或恢复材料的编辑者承担举证的责任。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质疑或可能被质疑的材料都应使用内嵌引用来提供可靠、公开的来源。来源必须以清晰并准确的方式列出,并能让读者能够找到支持被质疑内容的原文。”我已履行我的举证的义务,并根据可查证资料作出编辑。我认为现有材料已经证明,里德相比韦俊安是常见得多的译名,采用里德的有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英国和部分香港知名媒体,使用韦俊安的只有港澳媒体,所以按照Wikipedia:命名惯例正式方针,里德应该作为条目名。现在请有异议者提供可查证来源。—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五) 18:29 (UTC)回复

阁下已履行了举证的义务?可笑,阁下提供的三五个网页,充其量只证明香港有人使用约翰‧里德为译名,但不代表具广泛代表性。阁下硬要使用网上资料佐证,并认为三五个网页代表一切,那我也可以提供不少“佐证”,比如苹果日报明报大公报大纪元报太阳报头条日报苹果日报2文汇报纽约中文电台中国评论新闻。另外还有星岛日报等等。本人不知阁下如何衡量一个译名的广泛采用性,但如果阁下单单用网上世界代表一切,完全不可取。至于方针方面,记得阁下以此人“不太出名”和“即将退休”为移动理由,不知这又是哪条方针规定的?--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7日 (五) 18:42 (UTC)回复

三五网页当然不代表一切,但是可以说明是否有人使用。既然已经同意里德在香港也有使用,现在我们来看韦俊安是否在港澳媒体以外也有使用。根据你提出的10个链接,其中明显是香港媒体的苹果(2个) 明报 大公报 太阳报 头条日报可以全部忽略,因为韦俊安在香港也有使用从来不是任何问题。现在来看剩下四个的是否具有非港澳属性:

  1. 大纪元报,大纪元是唯一没有正当收入的媒体,其公信力只要看Wiki采用其材料的态度就知道了,作为私有出版物,其编辑严谨程度完全可以质疑。请看香港大纪元的这篇报道,篇名就叫:“英国后贝理雅时代 布朗收拾残局 任重道远”,贝理雅和布朗同时出现,并且在文中也使用了“里德”的译名,可说是一本糊涂账。
  2. 文汇报,所引页面是港澳版,请看该页面最下面:“ 香港文汇报(网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7 WENWEIPO.COM LIMITED”
  3. 纽约中文电台,建立时间不足三年,无平面出版物,其广播范围是限于美国纽约和费城。
  4. 中国评论新闻,我已引用其作为香港媒体。见页面下面“联系方式”,打开新页面内容如下:“电话:(852)28816391 传真:(852)25042131  电邮:[email protected]  中国评论通讯社地址:香港湾仔告士打道151号国卫中心16楼1602室”。

可见,你提供的十个链接中只有两个不完全是港澳属性的媒体。大纪元是非赢利性质非中立性媒体,是干什么的大家都清楚,严谨程度看上面的例子已知。纽约中文电台是最新由在海外华人建立的地方性电台。这两者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你自己引用两次的苹果日报、亚洲周刊比,哪个更重?

译名使用情况统计(欢迎任何人也请举例)

[希望这表格人人也可编辑,己完善各方点 私は中国学の大師◆■◆Hoinapbaktsyn 2007年12月8日 (六) 12:52 (UTC)]回复
非港澳:

  • BBC,英国,里德
  • 人民日报,中国大陆,里德
  • 联合早报,新加坡,里德
  • 纽约中文电台,美国,韦俊安,但该网站新闻只有一页,且无任何其它报道或相关链接。
  • 大纪元,既有里德又有韦俊安,在同一篇文章内都出现译名混用。

港澳:

  • 苹果日报,既有里德又有韦俊安。
  • 亚洲周刊,属于明报旗下,里德
  • 大公报,又有里德又有韦俊安。

以上全部是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刊之列,但是显然是仍然会使用里德这一译名。 所以现在情况是世界各地主流媒体和香港主流媒体部分使用里德,香港大部分媒体和一两个严谨程度极其值得质疑的“新兴”媒体(一个是全世界地域不明,编辑部不明,一个是限于美国某城市)使用韦俊安,到底哪个是“更常用”?—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五) 20:50 (UTC)回复

真的,请阁下不要如此儿戏了,你自己的“香港资料来源”,不就是不知所谓,首先《亚洲周刊》,不知阁下有没有看开,《亚洲周刊》的读者不以香港人,而是以全球华人为销售目标,根本不可把它来代表香港,阁下随时可以说“《亚洲周刊》都用布莱尔,所以布莱尔在香港已经广泛使用”的谬误。阁下又引用甚么《中国评论通讯社》,这“通讯社”在香港有没有发行印刷刊物都成问题,根本不入流,还说我的?真奇怪!

再说,阁下请不要以为网上搜寻器代表一切了,稍有常识都明白,虚疑世界不代表真实世界,还有不是所有主要媒体都在网上同步设有网上版,即使有,十个有九个都要先登记,你怎样在搜寻器搜也搜不了的。

我今天上过WiseNews搜寻器,此网页集齐所有香港主要媒体自1998年的所有新闻报导,比起阁下爱用的GOOGLE专业得多。经搜寻所得,自2001年1月1日2007年12月1日使用“韦俊安”的报导合共420篇,当中包括有《大公报》、《文汇报》、《太阳报》、《成报》、《星岛日报》、《苹果日报》、《经济日报》、《新报》、《东方日报》、《明报》、《信报》、《都市日报》、《头条日报》、《香港商报》、《am730》、《壹周刊》等。不计《壹周刊》,过去各报平均有28次引用“韦俊安”。而上面15份报纸,基本就是全香港所有最多人阅读的报纸。另外电视电台方面,引用“韦俊安”的亦查出不少于87篇,当中包括有线新闻、无线新闻、亚视新闻、商业电台新闻、新城电台新闻和香港电台新闻等。反观阁下提供的“约翰‧里德”,我首先用“约翰‧里德”/“约翰里德”搜查,结果同一时段全都只有0篇结果,再用“里德”搜查,有大约1,000篇结果,可是细心留意之下,却96%以上都不是指“韦俊安”,最后收窄范围,先后搜寻“里德 and 国防大臣”及“里德 and 内政大臣”,在同时段内只有41篇结果,同时只有极少报社偶尔使用,明显是疏忽误用误译的结果,相较“韦俊安”之下,平均每报社在过去6年只曾引用“里德”2.7次,而香港的电视、电台更从无使用里德的纪录,除非阁下认为香港人不会收看香港的电视电台新闻,否则“韦俊安”一译名在香港广泛使用,完全成立。

上面的搜寻亦证明香港有人以“里德”形容“韦俊安”,但在主要媒体间只占极少数,称不上广泛使用“韦俊安”一译名在香港广泛使用,完全有理由以“先到先得”原则建立条目。--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8日 (六) 06:46 (UTC)回复

大纪元迅速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中文媒体,而2001年开始的韩文大纪元的创办,标志著中文大纪元大力发展的同时,大纪元亦开始向国际多语种媒体方向发展。大纪元在世界各地相继发行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俄文版、日文版及西班牙版大纪元时报。2004年8月创刊的英文大纪元,目前主要发行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到2005年,大纪元已成为全球发行广泛的多语种媒体之一,分布全球30个国家。[1]

可见大纪元也是国际性报章。另外,BBC 是英国媒体,它用的中文译名能作准吗?(注:请任何人也帮忙举例) 私は中国学の大師◆■◆Hoinapbaktsyn 2007年12月7日 (五) 23:15 (UTC)回复

这个什么私学,为什么篡改我的发言。你添加信息不标注也还算了,为什么还要删除我的观点言论?—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8日 (六) 09:48 (UTC)回复
我程序失当。原因己在表格内和下文补回我这样做的解释。 私は中国学の大師◆■◆Hoinapbaktsyn 2007年12月8日 (六) 12:56 (UTC)回复
那你倒是找个BBC用韦俊安的例子来啊?BBC不可作准,那大公报也不可作准。请看上面链接,大公报也使用了里德,一时用港译,一时用中国大陆译法,似乎是根据个别记者而决定的,因此大公报根本不可作准。
BBC中文网不可作准,大纪元是国际性报章,Wiki对于可查证来源的公信力考量居然在某些人手里能得出如此结论。倒是看看这篇 [英国后贝理雅时代 布朗收拾残局 任重道远?只要看标题,有何感想?

引用:““韦俊安”一译名在香港广泛使用,完全有理由以“先到先得”原则建立条目”。前半句话我从未质疑,我从来只说里德在香港主流媒体有出现。但是因为香港广泛使用,是否就可以以先到先得“原则”(注意,这根本不是方针)凌驾于最广泛使用的“方针”之上?

再引用:“证明香港有人以“里德”形容“韦俊安”,但在主要媒体间只占极少数,称不上广泛使用”。前三分之一句话从来就是我试图证明的,既然已达成共识,那很好,请注意这个“人”包括苹果日报、大公报等媒体的编、记者。后三分之二句话根本与此争议焦点无关,我从未试图证明里德在香港广泛使用。

所以,现在我的观点,是里德的译名在香港以外主流媒体广泛使用,在香港部分主流媒体也有使用;韦俊安在香港广泛使用,在香港以外没有任何主流媒体使用(大纪元是唯一争议)。现在请作衡量:全世界除香港外的主流媒体加香港部分主流媒体部分报道是甲方,香港广泛使用和几乎没有区域外任何可靠主流使用情况是乙方,到底现在哪个是“更常见”?—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8日 (六) 08:54 (UTC)回复

大公报与其他报社编辑水平高低与我无干,何况我现在没有以大公报作准,我是以过去6年香港各大传媒的记录作准,有关统计我已列明,阁下可随时阅览,请勿视而不见。另外香港电视电台从没使用“里德”,这点已可完全作准。
另外我又不明白甚么“韦俊安在香港以外不曾出现”,阁下在上面自制的列表不就显示在马来西亚、国内第二大通讯社和台湾也有使用吗??“在香港以外没有任何主流媒体使用”如何结论而来?“先到先得”原则行之有效,阁下何解突然反其道而行,请问是否每个使用港澳译名的条目都要反复多重验证??--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8日 (六) 09:10 (UTC)回复
因为我写的列表被人无标记篡改,现在我已澄清这些来源的内容,请再检查。—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8日 (六) 09:30 (UTC)回复
为甚么引用别人的报导会保留译名?是堂堂大陆第二大通讯社的编辑水平太低、还是编辑已认为读者已明白译名?再纠缠甚么报纸有用,甚么报纸没有用,是一场没有意思的闹剧。--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8日 (六) 09:34 (UTC)回复
连这道理都不懂啊,你如果获得准许引用一篇文章,其默认法律规则就是你不能修改任何字甚至标点。该报道已经明确说明这篇文章是全文转自香港大公报,擅自修改任何东西都是违法的。还有,什么中国第二大通讯社,来源请求。—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8日 (六) 09:40 (UTC)回复
“明知读者看不明译名”还要引用,那内地报纸可还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啊!!另“中国第二大通讯社”是阁下自己的列表写的,要出处应该由阁下提供。--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8日 (六) 09:53 (UTC)回复
任何报纸都要遵守知识产权和版权。
还有我已说明,上面部分内容是某“私学”私自不标记加入我的发言的,同时此人还私自删除我的部分言论。可谓不知羞耻。—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8日 (六) 11:41 (UTC)回复
总言之,“明知读者看不明译名”还要引用,那内地报纸可还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8日 (六) 11:50 (UTC)回复
引用别人的著作,不能擅自修改内容,是基本法律、道德守则。比之“私学”擅自删除我的发言,不知要高尚多少。而且“私学”引用的这些都不是报纸,没有任何发行刊物,不过是网页。什么中国第二大通讯社就更加是天外飞仙了,随便想想就有新华社、上海新民文广。—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8日 (六) 12:29 (UTC)回复
我把该位置改为人人都可提供资料的平台,任何个人意见应该改为在那平台下方发表。那么请你自行把你在那位置的发言移至另一处吧。未有知会你一声实在是我程序有问题,做成不便或误解我深表抱歉。 私は中国学の大師◆■◆Hoinapbaktsyn 2007年12月8日 (六) 12:52 (UTC)回复

改变平台当然可以,以后请标明。因为以上改动,已导致其它编者误以为是我的意见,不过此事既然已经澄清,可以不再讨论。

网络资源能否作准,请看WP:V#来源。BBC、大公报、苹果日报、明报等等的官方网站,当然可以作为来源,据我所知在此之前此级别网站从未就其公信力、可靠程度受到质疑。而你引用的很多使百度、新郎用户自行转贴,与论坛性质相同,有的是根本不顾版权随意摘抄的完全不相关网站(像什么“出国网”)等等,从来源可靠程度、公信力来讲,自然远远不及我找到的几个。自己看看url,就知道差别了。—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8日 (六) 14:00 (UTC)回复

    • 光华日报,马来西亚报章。韦俊安
    • 出国在线,大陆河北石家庄的线上资讯网,韦俊安
    • 中央警察大学,台湾桃园,韦俊安
    • 中国新闻社,中国大陆第二大通讯社。韦俊安该报道第一句话 请msuker自行移开此言论,此处己被s19991002改为任何人也可提供资料的地方,任何意见请在下补上
    • 中国台湾网,地区未明,但肯定不是港澳。韦俊安请msuker自行移开此言论,此处己改为任何人也可提供资料的地方,任何意见请在下补上


[希望这表格人人也可编辑,己完善各方点 私は中国学の大師◆■◆Hoinapbaktsyn 2007年12月8日 (六) 12:52 (UTC)]回复

我创建的列表内,你加入内容,还不许我在内容上对内容做进一步说明,未免欺人太甚了吧。如果要整合列表,显然要允许表明身份的质疑,否则,不妨各自分开。

上面的5个链接,全部不是媒体官方网站或者是明确引用香港媒体报道。

  • 光华日报:请看链接,并非本来源。
  • 出国在线,论坛内容,是无出处转载,该网站无独立新闻技能。
  • 中央警察大学,百度论坛内容。
  • 中国新闻社,无任何根据称为中国大陆第二大通讯社,且该报道第一句话说明:“中新网6月11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综合消息”
  • 中国台湾网,第一句话同上(连网站名都不改):“中新网6月11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综合消息”。—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8日 (六) 14:31 (UTC)回复

不妨再贴一次让大定讨论:

  1. 我今天上过WiseNews搜寻器,此网页集齐所有香港主要媒体自1998年的所有新闻报导,比起阁下爱用的GOOGLE专业得多。经搜寻所得,自2001年1月1日2007年12月1日使用“韦俊安”的报导合共420篇,当中包括有《大公报》、《文汇报》、《太阳报》、《成报》、《星岛日报》、《苹果日报》、《经济日报》、《新报》、《东方日报》、《明报》、《信报》、《都市日报》、《头条日报》、《香港商报》、《am730》、《壹周刊》等。不计《壹周刊》,过去各报平均有28次引用“韦俊安”。而上面15份报纸,基本就是全香港所有最多人阅读的报纸。另外电视电台方面,引用“韦俊安”的亦查出不少于87篇,当中包括有线新闻、无线新闻、亚视新闻、商业电台新闻、新城电台新闻和香港电台新闻等。反观阁下提供的“约翰‧里德”,我首先用“约翰‧里德”/“约翰里德”搜查,结果同一时段全都只有0篇结果,再用“里德”搜查,有大约1,000篇结果,可是细心留意之下,却96%以上都不是指“韦俊安”,最后收窄范围,先后搜寻“里德 and 国防大臣”及“里德 and 内政大臣”,在同时段内只有41篇结果,同时只有极少报社偶尔使用,明显是疏忽误用误译的结果,相较“韦俊安”之下,平均每报社在过去6年只曾引用“里德”2.7次,而香港的电视、电台更从无使用里德的纪录,除非阁下认为香港人不会收看香港的电视电台新闻,否则“韦俊安”一译名在香港广泛使用,完全成立。--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8日 (六) 14:37 (UTC)重贴回复

里德平均2.7次,韦俊安平均28次?很好,这结论很有意义,香港主流媒体有近10%的使用率。—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8日 (六) 15:02 (UTC)回复

没错,也不要忘记是甚么报纸采用,报导是否重复,另外电视电台入面,“里德”和“韦俊安”是0比87。不过,上面的搜寻是满足阁下要求而作的。事实上,阁下随便键入什么梅杰、布莱尔或布朗,在香港搜寻器一定有结果,但以这样的理由来说明他们的汉化译名或其他广用译名没理由按先到先得原则建立,那肯定是个大笑话。--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8日 (六) 15:12 (UTC)回复
谈了这么久,我终于找出重点:在大陆简体时你看不到“韦俊安”,在港澳繁体时我看不到“约翰里德”。何需再争论下去?用了 note|TA 什么也解决了。除非你不认同,那么就可以从 note|TA 开始讨论,而不是再找网上连结证明什么。 私は中国学の大師◆■◆Hoinapbaktsyn 2007年12月8日 (六) 15:03 (UTC)回复

搜寻统计

  • 使用约翰·里德作为关键字搜寻GOOGLE香港版、台湾版同大陆版,分别以香港台湾大陆为优先搜寻首10页结果如下:
GOOGLE香港版 - 合共3个结果符合
GOOGLE台湾版 - 合共0个结果符合
GOOGLE大陆版 - 合共0个结果符合
  • 使用约翰里德作为关键字搜寻GOOGLE香港版、台湾版同大陆版,分别以香港台湾大陆为优先搜寻首10页结果如下:
GOOGLE香港版 - 合共4个结果符合
GOOGLE台湾版 - 合共0个结果符合
GOOGLE大陆版 - 合共0个结果符合
  • 使用韦俊安作为关键字搜寻GOOGLE香港版、台湾版同大陆版,分别以香港台湾大陆为优先搜寻首10页结果如下:
GOOGLE香港版 - 合共33个结果符合
GOOGLE台湾版 - 合共4个结果符合
GOOGLE大陆版 - 合共32个结果符合

cychk (留言) 2007年12月11日 (二) 18:33 (UTC)回复

自己搜索 约翰·里德 吧,注意简繁体和分隔符号,不要故意弄个夹杂多地域习惯的搜索信息。—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11日 (二) 21:25 (UTC)回复

  • 使用约翰·里德作为关键字搜寻GOOGLE香港版、台湾版同大陆版,分别以香港台湾大陆为优先搜寻首10页结果如下:
GOOGLE香港版 - 合共6个结果符合
GOOGLE台湾版 - 合共0个结果符合
GOOGLE大陆版 - 合共11个结果符合—cychk (留言) 2007年12月12日 (三) 15:41 (UTC)回复

搜索完整字符串在Google要加双引号,居然连这个都不懂,否则你字串内某高频率字(如约翰)越多结果越分散。你在google.com.hk香港网页搜索一下英国 AND "韦俊安",68结果,同样英国 AND "约翰·里德",184结果。这还是仅限香港网页。—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12日 (三) 16:03 (UTC)回复

可惜有一半的“约翰·里德”都不是指英国工党的“约翰·里德”。--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12日 (三) 16:15 (UTC)回复
这不是废话吗,你在 google.com 搜索 John Reid 恐怕还不止一半不是这个 John Reid 呢。同名同姓问题,本来就不是译名解决的范围。—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12日 (三) 16:39 (UTC)回复
还有就是我搜到的香港结果有145个,你的搜寻器是否失灵。--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12日 (三) 16:48 (UTC)回复
  • 使用英国 AND "约翰·里德"作为关键字搜寻GOOGLE香港版、台湾版同大陆版,分别以香港台湾大陆为优先搜寻首10页结果如下:
GOOGLE香港版 - 合共13个结果符合
GOOGLE台湾版 - 合共1个结果符合
GOOGLE大陆版 - 合共85个结果符合

cychk (留言) 2007年12月12日 (三) 17:10 (UTC)回复

  • 使用英国 AND "韦俊安"作为关键字搜寻GOOGLE香港版、台湾版同大陆版,分别以香港台湾大陆为优先搜寻首10页结果如下:
GOOGLE香港版 - 合共32个结果符合
GOOGLE台湾版 - 合共4个结果符合
GOOGLE大陆版 - 合共33个结果符合

cychk (留言) 2007年12月12日 (三) 17:27 (UTC)回复

歧异

那是因为这些人的英文名与条目中的人一模一样,就如同中国可以有很多人叫张三,消歧义的做法并不是把一个人的名字改成张四张五或者章三。英国如果有十个出名的 John Reid ,中文也应该用一致的译名,因为这是同名同姓的问题,并非混淆概念。相反,韦俊安和一个姓韦名俊安的中国人,就是故意混淆概念。
至于“约翰·里德”,你转换一下简体就明白了。- 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10日 (一) 17:39 (UTC)回复

约翰.里德可指1976年花旗银行副总裁[3]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临时主席[4][5]。约翰·里德可指为何西阿的爱情故事的作者约翰.里德(Professor John W.Reed)[6],亦可指为纽约证券交易所职业经理人约翰· 里德[7]。—cychk (留言) 2007年12月11日 (二) 18:41 (UTC)—cychk (留言) 2007年12月12日 (三) 16:48 (UTC)回复

仍然是同名同姓问题。请注意 Reid Reed Ried Read 四个姓氏发音完全相同,中文不可能也不应该在音译上做出区别。就如同英文翻译不可能把中文同音字分开一样。其中Ried是德文拼法,其它三个都是英文拼法。英文en:Reed消歧义页同时做入了其它三种拼法。—Msuker (留言) 2007年12月12日 (三) 08:13 (UTC)回复
但中文已有译名给“John Reid”起名“韦俊安”了。--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12日 (三) 16:17 (UTC)回复

同名同译这么简单的翻译规则都不懂,偏偏有许多人喜欢在翻译问题上胡说八道。  Mu©dener  留 言  2008年8月29日 (五) 17:17 (UTC)回复

返回到“韋俊安”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