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星乂夜月/自我约束

坦佩兰蒂亚Luca Giordano)

自我约束(英语:Temperance)在现代使用通常被定义为节制或自愿的克制。[1]通常根据个人自愿拒绝做的事情来描述。这包括以非暴力和宽恕的形式制止报复心,以谦卑和谦虚的形式制止自大,以克制方式奢侈之类的过度行为,或以审慎的形式制止现在的挥霍,制止过度的愤怒或渴望冷静和自我控制的形式。 [2]

宗教思想家,哲学家以及正面心理学的运动中,都将自我约束描述为一种美德。它在哲学和宗教思想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典肖像画中,美德经常被描绘成一个女人,拿着两个容器将水从一个转移到另一个。它是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以及东方传统(如佛教和印度教)中发现的西方思想的主要美德之一。

自我约束是积极心理学分类中的六种美德之一,包括智慧、人性、勇气正义和超越 。[3] 它通常被描述为对过剩的控制,并通过贞操、谦虚、谦卑、自我调节好客、礼节、节制、宽恕等特征表达;这些都需要抑制过多的冲动,如性欲虚荣愤怒

“节制”(temperance)此词本身也可以指戒酒(酒毒),尤其是指节制运动,它也可以指酒精节制。

历史

希腊文明

 
迪格斯纪念馆,尼古拉斯·斯通 ,圣玛丽教堂

古希腊语中有两个单词已被英语翻译为“自我约束”。第一:sôphrosune。这词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自我约束。 另一个词是enkrateia,是亚里士多德时代创造的一个词,意指控制自己或自律。Enkrateia在《詹姆斯国王圣经》中出现了3次,在《圣经》中它被翻译为节制。

自从首次使用以来,自我约束的现代含义已经演变。在拉丁语中,速度表示要克制(避免发怒),但更广泛地讲是适当的平衡或混合(尤其是温度或化合物的混合)。因此,短语“to temper a sword”意指锻造金属刀片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拉丁语也提到统治和控制是需要适度的(即不过分使用武力)。

柏拉图所提倡的,自我约束(sôphrosune)是雅典的一项主要美德。克制自我是他理想城市的四大核心美德之一,并得到亚里士多德的回应。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克制是享乐的手段”。[4] 在柏拉图的早期对话之一“ 魅力 ”中,拥有“ sophrosune”的对话有以下四种定义:(1)一种安静,(2)一种谦虚,(3)一种自己的事业, (4)认识自己。 柏拉图迅速驳斥了这三个最初的定义,并反对(4),如果“sophrosune”只是知道一个人所不知道的事,那么如果不了解其他事情就毫无用处。

宗教信仰

 
自我约束的表现形式(彩绘木雕塑,建于1683年

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看到自我约束的主题,如此处所示。

佛教

自我约束是八正道中重要组成的部分。在转法轮经中,常被视为第一教学,佛介绍八正道中道可作调和纵欲和禁欲两个极端之间。五戒中的不邪淫和不饮酒则反映了克制的价值:应避免“与感官享乐有关的不端行为”和醉酒。[5]

基督教

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克制是丰富的。《旧约》强调克制是一种核心美德,所罗门的《箴言》《十诫 都证明了克制是对通奸和贪婪的提醒。新约圣经也是这样做的,宽恕神学的中心,自我控制是圣灵的果子之一 。 [4] 关于基督教神学, 钦定版圣经加拉太书5:23中使用克制一词来表示希腊词ἐγκρατεία(enkrateia),意思是自我控制或自律(史特朗经文汇编)(1466)。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除其他几项外,还宣传了柏拉图的原始美德。

在基督教教堂里,自我约束是一种美德。它适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尤其在阿米什人、旧秩序门诺派和保守门诺等教派中体现出来。在基督宗教中,可减轻吸引力和对快乐的渴望,并在“使用物品时得到平衡”。 圣托马斯称其为“束缚激情的心思倾向”。[4] 自我约束被认为可以打击贪食。   [

在积极心理学中,自我约束被定义为包括以下四个:宽恕、谦卑、审慎和自我调节。[6]

印度教

达摩(dama)(梵语दम)在印度教中等同于自我约束,有时写成达磨(damah)(梵语:दमः)。 [7] [8] dama单词和基于该单词的梵语衍生词表示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概念。奥义书在5.2.3节中指出,一个良好、发达的人有三个特征,包括:自我约束(damah ),对所有有情众生有同情和爱(<i id="mwgA">daya</i> )以及布施(daana )。 [9]瑜伽印度教文学中,自我约束是用yamas的概念来( 梵语यम )定义的。[10] 根据ṣasampad,自我约束(dama )是六项主要美德之一。 [11]

构成道德生活的概念在吠陀和奥义书中不断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美德被概念化并添加,一些被替换,有些被合并。例如,Manusamhita最初列出了人类过着道德生活所必需的十种美德: Dhriti(勇气),Kshama (宽恕),Dama(克制),Asteya(非贪婪/非偷窃),Saucha(纯度)感官,Indriyani(对照), DHI (审慎),vidya(智慧),(真实性),akrodha(免于愤怒)。在后来的经文中,同一学者通过合并和创建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将其简化为五种美德:Ahimsa (非暴力),Dama(节制),Asteya(非贪婪/非偷窃)、Saucha(纯净)、Satyam(真实)。[12] [13] 这种古典梵文文字不断在发展,并且成为了道德生活必不可少的美德。[14] [15]

在印度教哲学中,有五种自我约束被认为是道德生活必不可少的。包括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贪婪 [10] [16] 自我约束的范围包括一个人的行动,一个人说或写的词以至一个人的思想。 自我约束的必要性被解释为防止不良业 ,业迟早会困扰并返回到无限制的状态。 [17] [18] 自我约束的神学需求也被解释为控制了一个人的行动对他人的破坏性影响,因为伤害他人正在伤害自己,因为所有生命都是一生。[19]

耆那教

耆那教的自我约束深深植根于它的五个主要誓言中:

在耆那教派中,不杀生的誓言不仅限于不诉诸肉体暴力,而且它本身还包括通过思想,言论或行为来约束一切形式的暴力。

当代组织

自我约束的价值观仍然被诸如美国童军 ,威廉贝内特和本杰明·富兰克林这样的现代学者所提倡。 [20]在禁令的研究以及美德的表述和组织方面让哲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资讯。

参看

参考文献

[[Category:佛教術語]] [[Category:印度教哲學概念]] [[Category:关系伦理学]] [[Category:基督教伦理]] [[Category:美德]] [[Category:有未审阅翻译的页面]]

  1. ^ Green, Joel. Dictionary of Scripture and Ethics.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Academic. 2011: 769. ISBN 978-0-8010-3406-0. 
  2. ^ Schwarzer, Ralf. Personality, human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Hove: Psychology. 2012: 127–129. ISBN 978-0-415-65080-9. 
  3. ^ Peterson, Christopher.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Washington, DC New York: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19-516701-6. 
  4. ^ 4.0 4.1 4.2 Niemiec, R. M. (2013). VIA character strengths: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first 10 years). In H. H. Knoop & A. Delle Fave (Eds.), Well-being and cultures: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sychology (pp. 11-30). New York: Springer.
  5. ^ Harvey, P.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Teaching, history and practice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 Seligman, Martin.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195167016. 
  7. ^ Sanskrit translations for Self-Control English-Sanskrit Dictionary, Germany
  8. ^ Sanskrit Words; See dama and damah
  9. ^ Brihadaranyaka Upanishad, Translator: S Madhavananda, page 816, For discussion: pages 814-821; Quote - "तदेतत्त्रयँ शिक्षेद् दमं दानं दयामिति", translation: Learn three cardinal virtues - temperance, charity and compassion for all life."
  10. ^ 10.0 10.1 James Lochtefeld,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Hinduism, Rosen Publishing New York, ISBN 0-8239-2287-1, see article on Yama, page 777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jlh”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1. ^ 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France, this reference is in French; see explanation under the term dama: contrôle de ses passions
  12. ^ Gupta, B. (2006). BHAGAVAD GĪTĀ AS DUTY AND VIRTUE ETHICS.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34(3), 373-395.
  13. ^ Mohapatra & Mohapatra, Hinduism: Analytical Study, ISBN 978-8170993889; see pages 37-40
  14. ^ Comparative Religion, Kedar Nath Tiwari, ISBN 81-208-0294-2; see page 33-34
  15. ^ Bailey, G. (1983). Puranic notes: reflections on the myth of sukesin. South Asia: 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 6(2), 46-61.
  16. ^ Heim, M. (2005), Differentiations in Hindu ethics, in William Schweiker (Editor),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religious ethics, ISBN 0-631-21634-0, Chapter 35, pp 341-354
  17. ^ Rao, G. H. (1926), The Basis of Hindu Eth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ics, 37(1), pp 19-35
  18. ^ Hindrey, Roderick (1978), Comparative ethics in Hindu and Buddhist traditions,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cations, ISBN 81-208-0866-5
  19. ^ Sturgess, Stephen (2013), The Yoga Book: A Practical Guide to Self-realization, Watkins Publishing, ISBN 978-1-84293-034-2, see Chapter 2
  20. ^ Peterson & Seligman, M.E.P. (2004).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