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Hank2530/古开城

高丽王朝古都开城

开城(송도,Gaeseong-si),又称松都、松岳,位于今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的黄海北道境内、紧挨着三八线,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高丽王朝的皇都。

高丽王朝的君主为国王,按常理,居所应该叫王宫或王城才对。太祖王建创立政权时,中原大乱,藩镇割据势力纷争,王建一度也在酝酿着建号称帝的意图。虽然他随后就接受了后唐帝国册封的“高丽国王”封号,但是在规制上的一些僭越称谓依然保留了下来。

在公元三世纪初的魏晋三国时期,臣服于曹操的辽东太守公孙度向朝鲜半岛发展势力,兼并了乐浪郡,其子公孙康征服当地民族,把乐浪郡南部地区单独辟出,建立带方郡。开城即在带方郡管辖之下。在中原王朝的政治势力退出朝鲜半岛后,这里又分别为百济和高句丽所占据。公元七世纪,新罗统一三韩,结束“前三国时代”,在这里设松岳郡——这个名称来自于城北在茂密松柏植被覆盖下的松岳山。新罗孝昭王三年(公元694年),正式在这里修筑城池,这就是开城建城史的源头。直到公元757年,松岳郡被改称为开城郡,“开城”这个名称从此确立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最大特点都是境内多山和交通不便,这两个国家在古代也都曾经有过各地豪强势力依托山城或城堡为治所,统治周围地区的群雄割据状态。在公元十世纪初朝鲜半岛的乱世中,开城是王氏豪族的封地,王建就出身于这个家族。公元918年,王建建立高丽政权,并在次年正式以开城作为首都,这座古城从此开始了作为高丽政治中心近五个世纪的悠远历程。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开城由几块交错分布的狭小平原和周围环绕的山地构成,可以说是一座半山城。海拔约490米的松岳山横亘于城北;而从城西的蜈蚣山、西南的龙笛山、城南的德岩上、东南的广德山……这一直绵延不断的山脉,俨然是一个打开的大扇面,把开城从西南到东南的几乎180度范围全部包裹起来,其中还分布有天摩山(海拔782米)、国师峰(海拔764米),帝释山(海拔744米)等等峻峭的山峰。两座山脉一南一北,就如同两个半圆形的笼扣,合力将开城夹在了当中间。而城中心还有海拔100多米的子男山。

古开城还被后世人称呼为“四重城”,这来自于开城呈多层环状分布的四道城墙——外城(罗城)、内城(半月城)、皇城和宫城。把这个由外到里的排序颠倒过来,就是四重城顺次修建的时间。

公元919年正月,王建下令定都开城,在松岳山南麓山脚下创建宫城和皇城。这座宫城东西长373米,南北长725米,总周长2170米,总占地面积为25公顷,大致呈一个瘦长的矩形。

在宫城之外的是皇城,东西长1125米,南北长1150米,周长4.7公里,总面积约为125公顷,呈一个不很规则的方形。皇城东北部分城墙因为已经修到了松岳山山脚,实在没有拓展空间了,所以这一段墙垣和宫城城墙重合。

皇城与宫城一起,构成了开城的大内禁地。而在皇城之外,还有一道周长超过20公里的城墙。这道城墙的北段和西段已经修到了松岳山和蜈蚣山的山脊上,南段和东段位于平原。

这三道城墙由里到外,就构成了开城成为高丽国皇都后第一个百年里的总体城市规格。

皇城、宫城示意图——

这个布局存在一些明显的缺欠,首先是只有一道城墙,防御能力不足;其次,敌人只要占领了城南之外海拔500~700米的南山,那么城里有什么活动就可以尽收眼底了。在公元993~1019年间辽国对高丽发动的三次战争中,开城在防御能力上的欠缺全部暴露出来。尤其是在第二次战争中,辽圣宗亲自率领辽军主力部队南下,一路摧枯拉朽,直接将开城攻陷,险些导致高丽亡国。

战争结束后,高丽方面痛定思痛,自然也知道亡羊补牢的道理,在显宗王询的主持下,征用民夫30.44万人,开始修建外城。这道外城周长29700步,约合63.26公里(1步=6尺,1朝鲜尺=35.5厘米),共开设22道城门,除在北段继续沿用松岳上的原城墙墙体外,主要是向东南方向扩建,修建在城南和城东的陡峭山脉上,显然是出于“凭险据守”的思路。公元1029年(显宗二十年),外城修建完毕,开城由此分出了内城和外城,于是“四重城”正式形成。

开城的这种城墙布局也让自己得到了更多的称号。因为内、外城在松岳山上重叠了这一段,从平面图上看,外城部分形如半月,内城形如满月,所有各自又有了半月城和满月城的别称。此后的三百多年里,开城经历一些规模不大的改建,以及蒙古人的战火洗礼(相比蒙古人,契丹人对高丽进攻造成的摧残实在是很“轻微”了),但城市格局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动。

公元十四世纪末,蒙元势微,在朝鲜半岛东北部、原为元朝咸州地方世袭千户的李氏家族趁机崛起,家族成员李成桂成为高丽国中掌权重臣。高丽末代君主、恭让王王瑶还授予李成桂“中兴功臣”的光荣称号,然而此后不到四年,大权在握的“中兴功臣”就以软硬兼施行的手段,逼迫前者禅让。1395年,已经成为朝鲜开国国君的李成桂迁都汉阳,开城自此结束了476年的皇都岁月。

古开城体现出的地理特征是地域狭窄,地形崎岖,可利用的平原面积非常局限,由于周围山地是无法突破的自然屏障,开城还不具备向外拓建的潜力。封闭色彩异常浓厚的地理环境,让开城更类似一个供豪族势力顽固盘踞、拒敌兵于外的堡垒工事,而不适合担负作为一个封建王国首都的城市职能。在高丽王国之前的数个世纪中,开城也从来没有过作为政治中心城市的经历。

开城成为高丽的皇都和由此而实现的繁荣,还涉及到当时高丽与中国北宋在社会形态方面的一些相似之处。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对北宋发达繁荣的商业略知一二;而在朝鲜半岛上比北宋建立时间还早40余年的高丽,也是以经济发达而著称。促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和高丽太祖王建的家族背景有密切关联——从地理环境和地形资源上讲,位于北方大同江下游平原地区的平壤和位于南方汉江下游平原地区的汉阳(即今天韩国首都首尔)都坐落在平缓开阔地带上,都比开城更适合承担政治中心的城市职能。

开城这个半山城最明显的优势,是这里从公元八世纪的新罗王朝时开始,就是朝鲜半岛上的传统商业城市。这个城市又正好位于朝鲜半岛中部,从这里到达半岛南、北端的距离几乎等长,而且非常接近西海岸的江华湾,发源自半岛中部阿虎飞岭山脉的礼成江从开城附近流过,位于这条江入海口的礼成港是当时朝鲜半岛与中原之间海上航道最重要的进出埠口。而开城(松岳)又是高丽太祖王建出身的松岳王氏豪族的起家之地,这个家族正是靠经商积累下自身雄厚的经济与政治基础。

所以说,地理环境算不上优越的开城能被拔攫成高丽皇都,主要是王建看中了自己家族在这里长期经营而形成的深厚背景、以及出于削弱其他豪族势力的缘故。开城对高丽王族重要涵义也就不言自明了。王建建立政权后,他不仅在高丽国内延续和发扬了本家族这种悠久的传统,而且积极开展主要针对中原的海上商业通路,把开展对中原的海上贸易往来视为“富国殷民”的一个施政手段、牵动国家利益的关键问题和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高丽的经济繁荣,就是在政府这种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的做法下实现的。而作为一个更加庞大、也更加繁荣的经济体的北宋,也和高丽形成了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辽国虽然通过军事打击迫使高丽在政治上改奉辽为正朔,但却始终无法断绝高丽和北宋的海上经贸交往。在南、北两宋存在的几百年里,高丽皇都开城和中国岭南的广州、福建的泉州一样,西域胡商云集,各种商品交易市集火热,是当时东北亚著名的国际性商业城市。

多山这个特征,对开城的城市格局和空间拓展都造成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又让开城具有比较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再加上作为高丽王国皇都前后470年的长期经营,开城存留下丰富的历史景观,成为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的古都。在今天中国旅行社推出的各种“朝鲜游”项目里面,开城都是观光路线中必不可少的一站。后世人还给开城丰富的自然景观做了总结,归纳成“松都八景”,具体为——鹄岭春晴、龙山秋晚、紫洞寻僧、青郊送客、熊川憩饮、龙夜寻春、南浦烟蓑、西江月艇。从这些风雅名称当中,不难品出轻闲幽享之味。

一个国家首都的城市设计和宫殿的建筑,通常也可以看作是这个国家文化变迁与政治气候的某种缩影。宫城兴建时,距离大唐帝国覆没还不到十年光景,而设计与营造过程中也有来自中原工匠的参与,所以高丽宫城与皇城深受中原建筑格局影响,从中可以品出浓郁的唐风,不仅也象大唐大明宫一样严格区分出处置政务的前朝和日常起居的内庭,而且连许多宫门的称呼也是对唐朝宫门名称的模仿和全盘照搬。当然,由于选址的限制,以及基于高丽相对弱小的国力这两方面原因,高丽宫城的规模明显要比大明宫小多了。

譬如说,在高丽宫城正门升平门之后的的建筑——球庭,位于升平门与正宫神凤门(仪凤门)之间的广场上,这里即是高丽君主阅兵的场合,还可以到这里观看从唐、宋两朝引进的击球比赛。而在王建一声令下,和宫城皇城几乎同时开工修建的还有法王寺、王轮寺等等十座寺庙。这位开国之君对寺庙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对内城城墙的修建,居然把民夫人力和石木建材优先划拨给修筑寺庙的工程,这也多少反应了高丽对佛教颇有些过火的推崇。

因为宫城和皇城选址紧靠着松岳山南麓,所以呈现出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受制于空间的局限,宫城不是坐落在正北正南的位置上,而是斜向着东南方向,呈西北—东南走向;因为受到松岳山地形抬升的限制,从玄武门开始,前后两组建筑群也明显错开,不仅不是处在一条中轴线上,而且位于北侧的建筑群还很别扭的向东偏出一个角度。另一个特点是前朝还是在平地上,而后庭已经修到了松岳山山脚,因此宫城由前到后就如同上台阶,越往后延伸,地势就越高。

高丽皇宫复原沙盘模型——

朝鲜太祖李成桂从高丽恭让王王瑶手里篡夺了王位后,迁都汉阳。到了他的儿子、朝鲜太宗李芳远继位后,下令把开城的旧高丽皇宫改做仓廪。这座古建筑群的辉煌岁月到此为止。由此之后,开始了他命蹇时乖的坎坷遭遇,并最终和当初他所包容的那个王朝的建立者一样,走向覆亡。从十五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整整600年里,朝鲜半岛屡遭人祸兵灾,高丽皇宫也在这些动荡纷争里遭到彻底的破坏。对这座继承中原唐朝宫庭建筑风格,且营造时间比北宋开封还要早的古建筑造成破坏最严重的两次战火,是十六世纪晚期的日本关白丰臣秀吉蓄谋挑起的壬辰战争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

皇宫的地面建筑在接二连三的人祸摧残下已然颓圮,而用石材堆砌的宫殿基台却基本完好的保留下来,能让后人依此了解这些建筑当初尚存在时的规模和格局。因为内城又名“满月城”,所以皇城和宫城残留下来的这些宫殿基台也得到了“满月台”的称呼。

公元1804年,当时朝鲜国内颇有名望的写实派画家金弘道创作了一张题名为《满月台修性》的作品。这幅作品描述了十九世纪初的一个仲夏季节,一些朝鲜的文人士子们在满月台上支起凉棚,聚集在上面谈经论道的一幕场景。苍凉破败的满月台成了可供任何人逗留、戏耍、凭吊怀古、以及有意无意地进行二次破坏的公共场所。

到二十世纪初,在满月台局部上还残存着一些花刚岩材料的地面建筑残迹,比如宫殿的墙垣和构成宫门的柱墩。按当时的一些文献纪录,原皇宫建筑群被破坏后遗散的建筑构件,比如墙砖、石条、碎瓦片与青瓷残片等等,大量散布在满月台和周边地区的地表浅土层中,俯拾皆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拣取并带走,不会受到任何阻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场现代化陆海空立体战争给满月台造成了更加严重、也更加彻底的破坏——残存的一些地表残迹被驻韩美军的推土机完全推平,腾出平整的空地充当兵营;在1951年双方转入持久的阵地战争夺后,这里又反复遭到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

如今,满月台上剩下的唯一一处规制还算完整的地面遗迹是用来观察天象变化的瞻星台。瞻星台外围是24根露出地表的花岗岩棱柱,构成一个很规整的方形;中间是由五根更粗更高的方棱柱支撑起的石台。从公元1024年至1383年,瞻星台被使用了三十次。

开城皇城古建筑群的这种遭遇,恐怕也是高丽和朝鲜这个半岛弱小国家在过去千余年遭受一系列来自外部势力打击的缩影——外国游客去韩国和朝鲜旅游、参观古迹,在导游口中和古迹前的解说牌上经常可以看到出现频率极高的一句话:“某某古迹,原修建于公元某某年,在某某战争中被焚毁或炸毁(以朝鲜战争居多),又于战后某某年在原址上重建”。今天38线南北的两个国家,虽然依然处在严峻的意识形态对抗状态,但出于对本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相同的感悟,都对开城高丽古皇城遗址的破败表示过惋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朝韩合作在满月城组织几十次考古发掘,让今人可以从出土的瓦当等等文物当中去感受古代高丽王国的气息。

朝韩两国联合组织的开城皇宫“满月台”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