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方程式賽車賽事規則及變化

國際汽車聯合會負責制定和執行「F1賽事規則」,這些規則從1950年舉辦的第一屆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以來,已經修改多次。 21世紀以前的大獎賽常借用城市的街道或地勢複雜且偏僻的道路作為賽道,加之比賽規則不完善,因此車隊以及賽車手的都面臨着極大的挑戰。隨着專業賽道的出現和方程式賽車不斷完善的比賽規則,這使得車手有了更好的發揮。本條目涵蓋目前F1技術層面的要求以及賽事本身的各項規則,同時也將重點介紹介紹從1950年以來方程式賽車技術規則的部分變化。現行的一級方程式賽車賽事規則,可見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部分年份規則變化

2007年規則變化

世界汽車運動理事會(WMSC)通過2007年和2008年F1的一系列新規則,其中幾點重要的變化包括明年大獎賽使用輪胎的數量翻倍,第三賽車被取消和安全車規則的改變;2009年起賽車更換變速箱也將受到限制。

會後國際汽聯公布2007年F1大獎賽修改的部分賽事規則。

練習賽:每次練習賽中每支車隊只能使用兩輛賽車。車手人選不限,確定的第三車手人選或者正式比賽車手都可以駕駛。前兩場練習賽將於大獎賽周末的第一天(通常是周五,摩納哥是周四)舉行,時間從1小時延長至90分鐘。

輪胎:普利司通將成為明年唯一的輪胎供應商。輪胎供應商需要在整個賽季年為每支車隊提供材質、規格相同的輪胎。每站比賽只能提供兩種規格的輪胎。每位車手每站比賽使用的干胎數量將從7套增加到14套。

引擎:一台引擎使用兩站比賽的規則計時區間只包括第二天練習賽和正式比賽當日(周五/周四練習賽不在此列)。引擎凍結的版本即各支車隊在2006年最後兩站比賽中使用的引擎規格將作為2007、2008、2009和2010年的引擎使用。

安全車:安全車出動時,在所有賽車依次跟隨排序在安全車之後,所有賽道上的賽車都不可互相超車,賽車皆禁止進站。這一條是為了禁止賽車意圖在安全車出動時迅速駛回維修區加油。

在安全車回到維修區,比賽重新開始之前,夾在比賽車之間的被套圈賽車必須依序駛過正常圈的賽車。

賽會:賽會有權處罰賽車退位發車。[1]

2008年規則變化

標準ECU:取消牽引力控制系統

所有的F1賽車使用標準電子控制單元(standard electronic control unit),即標準ECU來控制引擎、變速箱和離合器。標準ECU是由國際汽聯指定的,由邁凱倫電子系統公司和微軟所設計製造。去除牽引力控制系統所帶來的主要影響體現在濕滑賽道上的駕駛,預計每圈比以前慢0.4秒。目前看來,車手們很好地適應去除牽引力系統的賽車。但是讓車手們所擔心的是濕滑賽道上比賽時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沒有牽引力控制系統也將為車手帶來更多的超車機會。 (ECU由邁凱倫為首,聯合幾大車隊表示反對)

引擎:首次非常規更換免受處罰

新規則允許賽車第一次出現非常規更換引擎後,而不遭受發車位置退後10位的處罰。但條件是這次更換引擎必須確實是引擎故障,而非戰術安排。除了首次非常規更換引擎可以免受處罰外,餘下的比賽中仍要求每台引擎跑完連續兩站比賽。

變速箱:一箱四站

今年要求每台變速箱必須連續使用四場大獎賽(周六和周日這兩天)。任何非常規更換變速箱將招致發車位置退後5位的處罰。和引擎規則一樣,如果車手在比賽中退賽可以更換變速箱而免受處罰。

排位賽:不再補回燃油

三節排位賽時間被調整為20分鐘、15分鐘和10分鐘。其中參加第三節排位賽的賽車在排位賽結束後將不被允許補回第三節排位賽所消耗的燃油。這必將導致車手在第三節排位賽中相比以前減少行駛圈數。

備用車:取消

每支車隊在任何一場大獎賽中所使用的賽車都不能超過兩輛。也就是說,F1車隊的車庫內不會再出現備用車。[2]

技術規章變化

一輛標準的F1賽車寬度不能超過180cm,高度不能超過95cm,對其長度則無限制。但是其他的一些規章間接的限制賽車的長度和高度,其實賽車的各方面的尺寸都會受到規章的間接的限制;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各種不同的賽車在大小上都是很接近的。

整個賽車的車身外只能安裝4個車輪,並且一定要按前兩個車輪控制方向,後兩個車輪提供動力的方式來工作。車身的頭部和尾部與車輪之間的距離是有最小限制的。

底盤的主要部分包括一個「安全單元」 ,它由以下部分組成:一個駕駛座,一個設計用來減輕對駕駛座前方直接撞擊的結構,還有一個緊埃駕駛座後面的燃料容器。此外,賽車還必須在駕駛員的前後方安裝一個滾動結構。必須保證駕駛員進出賽車除了要卸載掉方向盤外,不必任何其他的調整。

車載電子和計算機系統一旦在賽季的開始檢測出來,以後在沒有得到事先允許的情況下是不允許隨意改變的。電子起動機和啟動控制裝置是被禁止的。

計算機上必須運行一個遙感事故數據報告系統,該系統應該是在BSD系統基礎上更改的一個版本。

2016年規則變化

技術規則變化

為了讓賽車的聲音更響亮以提高觀賞性,新規則規定渦輪的排氣出口須與減壓閥的出口分開,車隊可以選擇使用兩個減壓閥排氣管,而為避免車隊利用排氣管提高空氣動力學性能,規定排氣管最後150mm必須位於距賽車參考面以上350mm-500mm範圍內。為了平衡各車隊引擎性能差距,允許引擎供應商進行賽季中期引擎研發。規定研發配額的數量保持為32個,原來被禁止研發的上下曲軸箱,閥門驅動部件,空氣閥門部件和輔助驅動部件都可以繼續研發。[3]

排位賽新規則:「90秒大逃殺」

2016年實行新的排位賽規則,規定將在規定的時間淘汰固定數量的車手。假設有20賽車:

* Q1總計16分鐘。所有賽車允許駛上賽道。7分鐘後最慢的一台賽車被淘汰,並必須駛回維修站。 相同的程序分別開始於第8分30秒,第10分鐘,第11分30秒,第13分鐘,第14分30秒,直到留下16台賽車。 至Q1倒計時結束,所有已經通過終線的賽車可以再跑一個計時圈。至本節最終成績表產生,最慢的一台賽車被淘汰,剩下的15台賽車晉級。

* Q2總計15分鐘。所剩的15賽車允許駛上賽道。6分鐘後最慢的一台賽車被淘汰,並必須駛回維修站。相同的程序分別開始於第7分30秒,第9分鐘,第10分30秒,第12分鐘,第13分30秒,直到留下9台賽車。至Q2倒計時結束,所有已經通過終線的賽車可以再跑一個計時圈。 至本節最終成績表產生,最慢的一台賽車被淘汰,剩下的8台賽車晉級。

*Q3總計14分鐘。所剩的8台賽車允許駛上賽道。5分鐘後最慢的一台賽車被淘汰。 相同的程序分別開始於第6分30秒,第8分鐘,第9分30秒,第11分鐘,第12分30秒,直到留下2台賽車。

*至Q3倒計時結束,所剩的2台賽車如果已經通過終線則可以再跑一個計時圈。 最後一圈完成後,本節最終成績表產生。[4]

*根據賽車數量的不同還會對具體時間做出調整。

新的排位賽規則對車手和車隊的要求極高,並且也曾出現許多專業人士對新規理解不到位導致大量意外情況發生的情況。因此該規則僅在2016年澳大利亞大獎賽巴林大獎賽兩站使用,隨後就因受到反對而廢止。F1回到三節排位賽的排位制度。[5]

輪胎變化

2016年的輪胎選項變得更加複雜。

2016賽季前F1輪胎選項共有6種,四種干地可選擇的輪胎分別為:超軟胎(supersoft)、軟胎(soft)、中性胎(medium)、硬胎(hard),兩種雨胎:半雨胎(intermediate)、雨胎(wet)。變化後加入新的干地輪胎:極軟胎(ultrasoft)。也就是說,車手共有7種輪胎選擇。

每站比賽官方指定3種干胎配方。每位車手每個分站可使用13套干胎,其中,倍耐力指定3套,餘下10套車手自選(需提前8周告知FIA,FIA在賽前2周公開信息)。指定的3套中配方最軟的一套強制用於第三節排位賽,未進Q3的車手可將此胎用於正賽。排位賽進入Q3的車手在Q2做出最快圈速的那套胎為其正賽發車輪胎,其餘車手不限。所有車手正賽必須進站換胎,且必須是不同種類的兩種輪胎。雨胎規則不變。

此後,FIA還針對F1的輪胎選擇進行了多次調整。[6]

2022年規則變化

2022賽季新規則發布的目的:令賽事中更多纏鬥、更易超車、比賽可觀性更高。[7]

技術規則變化

  • 地面效應回歸:地面效應是指氣流從賽車底部的管道穿過,從而將車輛牢牢「固定」在地面上的一種效果,可大大減弱跟車的難度,從而使超車變得更容易。2022年地面效應回歸F1,而上一次採用地面效應已是1977至1982年,最終因安全問題而禁止,在安全係數與技術規則日益成熟的今天得到重新使用。然而在10支車隊中,沒有現役工程師參與設計過當年的地面效應F1賽車。這也意味着,地面效應技術對絕大多數車隊都是一項挑戰,各車隊需要在風洞測試與冬季測試中不斷打磨,以獲得最佳效果。[8]

輪胎變化

1.2022賽季,F1輪胎供應商倍耐力將啟用更大尺寸的18英寸的輪胎。相較往年的13英寸輪胎,本次變化旨在儘可能減少輪胎過熱,從而為超車提供更多機會。

2.2022賽季起,起步輪胎可自由選擇,進入第三節排位賽的車手無需將第二節排位賽的輪胎作為起步輪胎。[9]

參考資料

  1. ^ F1 Regulations - Formula 1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2007 Formula 1 Season. www.newsonf1.com. [202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2. ^ F1 rules and stats 2000-2009. www.f1technical.net. [202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7) (英國英語). 
  3. ^ McLaren Racing - 2016 F1 regulations – what’s changed & what does it mean for you?. www.mclaren.com. [202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英語). 
  4. ^ 新浪賽車/Swift. 2016F1新规则实用手册:排位赛巨变 轮胎复杂化. sports.sina.com.cn. 2016-03-17 [2022-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0). 
  5. ^ The new F1 rules for 2016 at a glance · RaceFans. RaceFans. 2016-03-15 [202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5) (英國英語). 
  6. ^ VIDEO: The 2016 F1 tyre regulations explained. Formula 1® - The Official F1® Website. [202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2) (英語). 
  7. ^ 10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all-new 2022 F1 car | Formula 1®. www.formula1.com. [202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英語). 
  8. ^ What are the 2022 F1 rule changes? New Formula 1 regulations explained. MSN. [202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美國英語). 
  9. ^ F1 rule changes: what’s new in 2022 and how have rules affected racing?. www.autosport.com. [202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