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洲列島
七洲列島,地理坐標為19°58′30″N 111°16′24″E / 19.97500°N 111.27333°E,又名「七洲峙」,隸屬中國海南省文昌市。 七洲列島位於海南島東北側海域,文昌市翁田鎮與龍馬鄉交界的河門、白坪一帶海灘,距七洲列島僅十餘海里。七洲列島主要由北峙(北士)、燈峙、狗卵脬峙、平峙、赤峙、南峙(南士)、雙帆等7個主要海島組成,因此得名。總面積1.03 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74.6米,系花崗岩組成。除赤峙外,各島均有植被,北峙有水源,並建有太陽能燈塔。北峙及南峙各有一天然海灣。周圍海域水深20~68米。距南峙東數百米,就是「雙帆」島。
七洲列島自古就被稱為「文昌八景」之一。[1]七洲列島擁有世界罕見的海蝕隧道地質奇觀:幾乎每一座島嶼都有洞穴,雙帆島和燈峙上的洞穴穿透了整座島嶼,形成可行舟的"隧道"。
1996年,中國政府發布關於領海範圍的聲明,七洲列島是中國領海基點之一。
史籍里該名稱首次出現於南宋錢塘人吳自牧所著的筆記《夢粱錄·卷十二·江海船艦》: 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是泉州便可出洋。迤邐過七洲洋,舟中測水,約有七十餘丈。……海洋近山礁則水淺,撞礁必壞船。全憑南針,或有少差,即葬魚腹。自古舟人云:『去怕七洲,回怕崑崙』。[2]
中國歷史學家韓振華(1921—1993)對此做了詳細考證。[3][4]
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間著成的《鄭和航海圖》原載(明)茅元儀軍事著作《武備志·卷二百四十占度載》,圖上記述「七洲浮海面故名」,繪有七個島嶼之狀,旁註「七洲」,即七洲山,位置在瓊州海峽東口之外。[5]
明末學者張燮(1574—1640)《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中的七州山、七州洋詞條中引用了《瓊州志·七州山/七州洋》的記載: 在文昌東一百里。海中有山,連起七峰,內有泉,甘冽可食。元兵劉深追宋端,……舟過此極險,稍貪東,便是萬里石塘,即《瓊志》所謂萬州東之石塘海也。舟犯石塘,希脫者。七州洋打水一百三十托,若往交阯東京,用單申針五更,取黎母山。[6]
例子中說明了七洲洋的地理位置是在文昌東一百里。
十六世紀晚期的中國古籍《順風相送》所述的「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條,七州山:山有七個,東上三個一個大,西下四個平大。七州洋一百二十托水。[7]
成書於明末清初的《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第117頁記載:「單未七更取七洲洋,有嶼仔,東有三個西有四個。」這是文昌七洲列島的典型特徵,即東邊是三個島嶼,西邊是四個島嶼。[8]
參見
參考文獻
- ^ 存档副本. [2007-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1).
- ^ (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二〈江海船艦〉(四庫全書本)。[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韓振華,《七州洋考》,載於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南洋問題研究》雜誌1981年6月,ISSN 1003-9856 CN 35-1054/C。
- ^ 韓振華,《南海諸島史地論證》,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3年,ISBN 9628269194。
- ^ (明)茅元儀,《武備志》卷二百四十·占度。[2][失效連結]
- ^ 謝方校注,(明)張燮《東西洋考》,卷九,中華書局,2000年,ISBN 710102029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甲)·順風相送》,中華書局,2000年4月,ISBN 7101020259/K.87。
- ^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乙)·指南正法》,中華書局,2000年4月,ISBN 7101020259/K.87。
外部連結
- 中國東海10座領海基點石碑建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的聲明(1996年5月15日)]
- (英文)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baselines of the territorial sea(May15th, 199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在GOOGLEMAP查看七洲列島位置
- 海南省民政廳受權公告500㎡以上海島(礁)及海南島沿岸岬角共108條地名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