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夷,或稱夷人先秦時是指居住在江淮流域黃河流域下游(三州[a])的人。[1]夷的最早記錄在甲骨文記錄中,夷曾與商人發生戰爭,有稱為夷方的國家,傳説有淮夷(九夷)、鳥夷嵎夷萊夷之分。周朝時稱為「東夷」,有徐國萊國郯國諸侯國家,是今日漢族的祖源之一,此群體與同時代的河南省地區住民及當代人有親緣闕係[2]

東夷
分佈地區
山東江淮遼東;朝鮮半島、台灣等
語言
東夷語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相關族群
南島語系?漢語?

秦漢之後,隨着中國或華夏這一概念的擴張,東夷概念所指代的群體也隨之改變[3][4],具體對象改指居住於黃河流域以外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及今吉林省等地的各個民族及其國家,如倭國高句麗扶餘朝鮮三韓)、濊貊[5]等皆被列入東夷之中[6],研究指出南韓地區的當代人群及彌生古人與中國北方地區的古人存在共同祖先的親緣關係[7][8]

東夷人自古以來居住於東南沿海(今江蘇、山東等)地區,傳說蚩尤是東夷的部落聯盟首領。[9]東周時期,經等國在山東地區的多年經營,夷、夏諸部落逐漸融合。考古上,東夷文化發源於泰沂山區,是華夏文明重要源頭之一,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結束,東夷及其古文化在亞洲古文化的發源與交流中都處於較為重要的地位,時期的「夷」不帶有民族觀念,只是作為部落聯盟的統稱。

從距今8300年前的後李文化開始,歷經北辛文化(距今約7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年)、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年)、岳石文化(距今約3900年),都是東夷人所創造出來的不同階段的文化。東夷文化從古至今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意義相當重大,從鳥圖騰的崇拜,到各種手工藝建築工藝的發展,到文字的創造、八卦的創造、醫學的創造,再到禮制的出現、聚落城市的分化乃至早期國家的形成,無不對中華文化起到重大深遠的影響。[10]

釋義

 
甲骨文中的「夷」字
 
甲骨文中的「尸」字

東夷原為夏商周時期對東方部族的稱呼,《禮記·王制》就有「東方曰夷」的稱謂,夏稱之為「九夷」,因有九支主要部族;商稱之為「夷」或「夷方」;到了周以後開始稱為「東夷」。相應的,這裡的部落被稱為東夷所創造的史前山東文化也稱為東夷文化[11]

中國中心主義天下觀中,東夷和北狄西戎南蠻並稱四夷。上古時期的東夷部落與華夏部落並立,同是後世漢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秦漢後史籍中的東夷並沒有直接關係。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字從「矢」,象徵用繩索纏束箭矢,以便射獵時取回箭矢及獵物[12]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夷字「從大從弓」。據說東夷人最早發明弓箭,擅長射箭[13]。因此有所謂「東夷」為東邊的弓箭手說法[14]

此外,在甲骨文中,「夷」字可以和「尸」字交替使用,描繪了一個背著弓擺動著腿的人。甲骨文「尸」字只有兩筆:一撇一捺,和現在的「人」字差不多。存世的殷墟甲骨里能看到不少關於「人方」的卜辭,這個「人方」就是商朝時期的夷國[15]。《合集》6459:「正(征)尸(夷)」,表示攻打夷方。又可借指來自尸方即夷方的人牲。《合集》828:「用十尸(夷)於丁,卯一牛。」表示用十個來自夷方的人牲來祭祖先丁,宰殺一頭牛[16]

魯迅認為「夷」字描繪了一個反抗壓迫、無所畏懼的英雄;郭沫若認為「夷」字描繪了一個偉人,也就是英勇殺敵的戰士;金文中的「夷」字描繪了背着巨大弓箭的人,也就是一個戰士或者勇士[17]。中國歷史學家吳國楨認為「夷」字不應該按照古文字學來解釋,因為在現代文字中暗示著一個拿著弓的巨大人物,這是應該被畏懼或尊敬的人,而不是被蔑視的人。

據《越絕書》記載,在古越語中,夷,為大海之意[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馮時認為,龍山文化發現的丁公陶文,屬於古彝文系統[19]

歷史

石器時代早期(6300年以前)

在距今四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沂源猿人及其後繼者在魯中泰沂山區生活。經過長達幾十萬年的漫長進化,在距今一萬年前後,進入了以磨製石器和陶器為主要標誌的新石器時代,開始了穩定的農業定居生活。[11]但這種理論被人類單地起源說挑戰。

後李文化距今約8400至7700年,是山東境內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已進入原始的農耕定居生活時代,系母系氏族社會,其房址均為半地穴式[20]

北辛文化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已形成完整的聚落,處於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階段,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轉化。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陶器工藝較為原始,代表器物為黃褐陶鼎。北辛文化的代表人物是造車始祖奚仲,曾擔任夏禹車正(交通部長),得封地薛國[21]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至前2500年)

 
蚩尤東漢石刻)
 
大汶口遺址出土的彩陶八角星紋豆

大汶口文化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已是父系氏族社會,晚期出現了私有制。陶器開始使用快轉陶車來製造,分黑陶和白陶兩種。白陶上還有圖案花紋。[22]

傳說在中原地區中部和東部存在太昊少昊兩大部落集團,按其分布都對應於大汶口文化[23][24]。古文獻對於太昊的記載甚少。而對於少昊的記載表明,少昊是一個龐大的部落,內部各氏族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其中有十個氏族處於統治核心,分別是:為曆正的鳳鳥氏、司分的玄鳥氏、司至的伯趙氏、司啟的青鳥氏、司閉的丹鳥氏、司徒的祝鳩氏、司馬的鴡鳩氏、司空的鳲鳩氏、司寇的爽鳩氏、司事的鶻鳩氏。十部之外,另有五雉、九扈分別負責工正和農正[25]。統治系統已經十分發達。

蚩尤是東夷部落的一個重要的部落的首領。蚩尤族曾沿黃河西進,先後與炎黃部落在中原地區發生了劇烈衝突,雖一度得勢,最後卻被擊敗。傳說在炎黃部落與東夷部落的涿鹿之戰中,黃帝擒殺了蚩尤。據司馬遷的《史記·卷一·五帝本紀 第一》記載,神農氏末年,天下大亂,各部落相互征伐,神農氏無法控制。有三股勢力逐漸擴張,分別是黃帝炎帝蚩尤。首先發生衝突的是黃帝和炎帝,雙方在阪泉大戰了3次,黃帝獲勝,吞併了炎帝的地盤。之後黃帝又與蚩尤在涿鹿之野決戰。戰場上,黃帝派應龍出擊,應龍畜水。而蚩尤請來風伯雨師,縱大風雨,破壞應龍的蓄水計劃。於是,黃帝請來女魃,止住了風雨[26]。最終黃帝俘虜並殺死了蚩尤,統一了中原,並取代了神農氏成為新的盟主[27]。而據成書更早的《逸周書·卷六·嘗麥解第五十六》記載,最初黃河中下游地區有兩大部落集團,他們的首領分別是赤帝(炎帝)和蚩尤,其中蚩尤是東夷少昊族系的首領。蚩尤向赤帝發起進攻,兩大部落在涿鹿之河展開決戰。赤帝大敗,只得向黃帝請兵。黃帝與炎帝合兵,擊敗蚩尤,生擒了蚩尤並將其殺於中冀的絕轡之野。黃帝將蚩尤的部眾交由少昊,確立了東夷部落的鳥圖騰崇拜。而黃帝的勢力也從此進入中原[28]

龍山文化(公元前2900至前2100年)

山東龍山文化新石器末期,處於銅石並用時代,銅器已經出現,陶輪廣泛使用[29],骨雕和玉雕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30]龍山文化的研究表明,東夷人也是禮制的發明者。龍山文化禮制表明其社會階級和國家的形成[31]。當時可能存在一個以部落聯盟為形式的王朝。中國學者俞偉超認為「如果4000多年前不發生大洪水,中國最初的王朝也許而且應該是由東夷建立的。」[32]

傳說五帝之後,中原的炎黃部落進入唐堯虞舜時代。東夷部落與炎黃部落和平共處,他們的領袖輪流擔任當時部落聯盟的領袖。至夏禹時期,為炎黃首領。他最初立皋陶為接班人,但是皋陶不幸早逝,於是又立(伯益)為接班人[33]。伯益出自少昊族系之玄鳥氏,是東夷首領,也是炎黃後裔,因為輔佐禹治水有功,被賜姓嬴,是嬴姓始祖[34]。與此同時,禹又舉自己的兒子為大臣,為其培養勢力[35];封伯益的兒子若木徐國(今山東郯城)建國。

禹在位十年死,按慣例權力應該移交給東夷部落的首領伯益。但此時啟已經羽翼豐滿,諸侯大多歸附他而非伯益[36]。於是啟奪取了權力,開了世襲制度的先例。據《竹書紀年》記載,伯益強與啟爭權,帝啟六年,被啟殺害[37][38]。夏後啟殺伯益建立夏朝後,東夷部落與炎黃部落的同盟宣告破裂,從此開始了新的一輪的夷夏之爭。

夏代(前2070至前1600年)

歷史記載
 
善射的后羿(漢刻)

夏的同姓部落有扈氏不服后啟[39],雙方在甘大戰,有扈氏戰敗被滅,夏政權從此鞏固,夷夏禪讓成為往事[40]死後,其子太康繼位。東夷各部落中,勢力最強大的有窮氏羿率部落從鋤遷至窮石[41],利用夏部落內部紛爭,推翻了太康[42]后羿奪權後,任用被東夷伯明氏后寒放逐的不肖子寒浞為相。最終寒浞發動政變,在桃梧殺死了后羿。寒浞霸占了后羿的後宮,生。而大臣靡,逃到了有鬲氏

寒浞繼續剪除夏部落的殘餘勢力。派兒子率軍隊滅了夏的同姓部落斟灌氏斟尋氏,殺死了流亡的夏后,並讓澆駐守過.讓豷駐守戈。相的夫人后緡投奔了自己的娘家部落有仍氏,生下了遺腹子少康。少康長大後,成為有仍氏牧正。澆聽說後,派椒到有仍氏追索少康。少康又逃奔有虞氏,成為有虞氏庖正。有虞氏首領虞思器重少康,將二姚嫁給他,並將他安置在諸綸。少康逐漸收羅夏部落殘餘,並施計,派女艾到澆處臥底,派季杼去誘騙豷。同時夏遺臣靡也在有鬲氏收羅斟灌氏斟尋氏殘餘,逐漸強大,並最終滅了寒浞。後來,少康又滅澆於過,基本恢復了夏部落的勢力,史稱「少康中興」。之後,夏后又滅豷於戈,最終滅亡了有窮氏[43][44][45]。歷經五代君主夏方戰勝東夷,得以復國。

考古發現(前1950至前1500年)

岳石文化相當於夏朝與商初的數百年時期,是與夏、商文化並存的東夷文化。岳石文化以泰沂山為中心,北起魯北冀中,向南越過淮河,西自山東省最西部、河南省蘭考杞縣淮陽一線,東至黃海之濱。岳石文化遺存的重要文化特徵一是出現了青銅器物;二是出現了新型石制工具;三是陶器自成系統;四是發現了卜骨和卜甲。屬於城邦國家發展時期。[11]

商代(前1600至前1046年)

商朝與東夷的具體關係至今尚有爭議。總的來說,作為先商文化遺存的下七垣文化漳河型先商文化都受到了岳石文化的明顯影響[46][47][48],而商族先人可能更早則來自於北方的紅山文化人群[49][50]。東夷人中有一支名為青邱的部落與山東半島的夷人發生融合。商部落和東夷一樣崇拜玄鳥,始祖為簡狄[51][52][53]。商湯伐夏,曾與東夷諸部廣泛聯盟,直到早商時期,兩族關係依舊十分融洽,兩族在豫東杞縣一帶交錯而居。商部落崛起,商文化擴張,但早商時期東部與岳石文化的分界卻沒有大的變化。[54]

之後,源於少昊玄鳥氏的商部落崛起,並最終推翻了夏朝,占據了中原。商代任用同出玄鳥氏的秦部落等統御各方。與人方等東夷方國關係也較夏融洽。商亳還曾遷至少昊曾經的都城奄(今山東曲阜)。後期商對東夷連續作戰,消耗了大量國力,並最終被周人乘虛而入,奪取了中原。秦部落祖先蜚廉惡來也被周武王殺害。有虞氏媯姓)是中國古代五帝之一舜帝所建虞朝的名稱。

中商時期,夷商關係惡化,仲丁繼位後,發生了與藍夷的戰爭。商朝自商王中丁後,連續發生王位紛爭,又屢次遷都,歷經了九世之亂,其中祖乙曾將商都遷至(山東鄆城),南庚又遷到(山東曲阜[55],直到盤庚遷至(河南安陽)才穩定下來[56]。之後商王朝不斷東征,商文化向東擴張,部分夷人商化或者成為商人附庸。但直至帝辛時期,仍有夷人在膠東淮河流域保持獨立的文化,商文化始終沒有越過沂河濰河一線。[57]

其中人方(夷國)為五帝之一顓頊的後裔所建,妘姓。位居海濱,跨越了夏商周三朝。商末商紂王率兵攻打人方,俘獲人方3萬多人,人方的戰死者更是不計其數。然而戰爭,也讓商朝傷了元氣,結果被西邊的周武王乘虛進攻,導致其滅亡。周武王滅商後,分封諸侯,其中就包括夷國。當時山東半島上的方國為數不少,但是在周初大分封中得到承認的只是少部分。[15]

萊夷是東夷部落的一支,周代以前,萊國統治中心在山東半島的北部昌樂臨朐縣一帶。東部可達龍口的沿海地區。初,姜太公受封於齊國,建都營丘(今淄博市臨淄區),後遷都蒲姑(今淄博市高青縣),後遷回營丘,並改名臨淄。因為距離萊都較近,萊國屢次進犯營丘[58]春秋時期,在齊國強大之後打敗了萊國,侵占了位於今平度西邊的領土[59]。因此,萊公迫不得已遷都龍口,改名東萊。前567年,齊晏弱滅東萊,齊國勢力深入膠東半島[60]。考古發現,萊國都城可能在今天山東龍口境內的歸城城址

周朝(前1046至前256年)

隨着周代的東夷與炎黃融合成為華夏,以後,特別是漢族形成以後,「東夷」改為對漢族以外,如朝鮮族、和族、夫餘族等外族的泛稱 。其認定範圍也隨之變化。從黃帝時期的山東豫東皖北蘇北一帶, 變為日後時期的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在《三國志·魏書》中,夫余高句麗沃沮東濊三韓挹婁被列入《東夷列傳》。唐杜佑通典》將朝鮮新羅高句麗流求等歸入東夷[61]明代嚴從簡日本朝鮮琉球歸入東夷[62]。但是,兩者在文化上卻有相同之處,比如鳥圖騰崇拜和鳥生傳說[63][64][65][66][67][68][69]以及支石墓文化。

周武王滅商之後,商殘餘與東夷部落聯合,協同三監反周。被周公瓦解。周室趁機將勢力發展至東夷地區,滅東夷大國蒲姑,而立兩大國以控制東方。此時東夷尚有淮夷中的等大國。商遺民有宋國;虞遺民有陳國周穆王時,徐偃王威福東方,勢力空前強大,但被周穆王所敗。投靠周天子的秦氏族也已經分成了秦氏和趙氏。西周時期始終無力徹底制服東夷,到了西周晚期更趨於被動的局面,周厲王時期的禹鼎記載鄂侯御方突然叛亂,率南淮夷、東夷反周,厲王用「西六師」、「殷八師」進攻鄂侯,甚至怒而下令「勿遺老幼」,卻未能取勝,最後由作器者禹受武公之命帶親兵征戰才取得勝利。[70][71]春秋戰國時期,東方等大國先後被滅,東夷與華夏迅速融合。齊桓公在對山東大部分的資源和人口的整合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72]。而秦國雄霸雍州,趙國也在晉國分裂後迅速崛起,陳國貴族也取代了齊國國君。戰國七雄中,有三家王族是東夷後裔,可見當時東夷與炎黃已經基本融合。

後世

秦統一六國後,東夷一詞便不再作為海內部落的名稱出現。

時期,山東大部分地區歷經戰亂人口驟減,經濟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唯有當時膠東地區損失較小,保留了山東的人種和文化。在明朝初年一部分登州府和萊州府的居民遷移至山東西部。

東夷各部

在東夷部落的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部落首領有太昊伏羲氏蚩尤少昊大舜[31]。東夷人最初只是分布在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和東部半島丘陵區,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東夷人在蚩尤的領導下到達魯西北平原,與東進的炎黃部落開始接觸。經過夷夏「涿鹿之戰」,東夷集團被炎黃集團逼回原地。隨後炎黃之間也展開了「阪泉之戰」,結果炎帝部落被迫東遷,與東夷人雜居錯處[73]。之後黃帝部落向東推進至豫東及魯西北平原之地,與東夷人聯合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共同創建了最初的華夏文明

太昊部系

太昊,一說就是伏羲,是傳說中東夷部落中最古老的部落集團的領袖,他最大貢獻是畫八卦,造書契,結束了古人類結繩記事和不辨東西南北、不分春夏秋冬的歷史。據《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太昊部落活動的中心地區在被稱為「大皞之虛」的,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淮陽[23]。又據《春秋左氏傳·僖公二十一年》,其中有「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的說法[74]。而根據杜預的注釋,「任」即任城,在今山東濟寧境內;「宿」為無鹽,在今山東東平境內;「須句」為須昌,在今山東東平境內;「顓臾」即武陽縣,在今山東平邑縣境內。也就是說,太昊的後人封地都是今山東魯西南地區春秋時期的一些小國[74]。所以可以斷定,太昊部落的活動區域在豫東魯西南一帶,且有沿古濟水由西向東發展的趨向。而另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25]

少昊部系

 
少昊陵位於山東曲阜市東北方向的舊縣社區。

少昊同時是炎黃部落和東夷部落的領袖,是黃帝之子。少昊部落被視為繼太昊部落之後興起的東夷部落的又一分支部族,以鳥為圖騰,在族源上與太昊大概有着一脈相承的關係[25]。少昊族的故都城在今天山東曲阜,曲阜被稱為「少皞之虛」[24]。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少昊族內部各氏族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其中有十個氏族處於統治核心,分別是: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鳩氏、鴡鳩氏、鳲鳩氏、爽鳩氏、鶻鳩氏。十部之外,另有五雉和九扈[25]。其中爽鳩氏居於後來的齊國都城臨淄[75]。而玄鳥氏更是發展成為一統中原的強大商族和統一中華的秦族[34][51][53]

少昊部落比太昊部落更為發達。其中有後世著名的嬴姓十四氏[76]和日後統一中原的出身玄鳥氏的商部落[51][53]。根據《史記·卷第五·秦本紀 第五》記載,「嬴姓十四氏」中的秦氏趙氏徐氏都出自玄鳥氏[34],基本推斷「嬴姓十四氏」可能都出自玄鳥氏。玄鳥氏是少昊部落中最顯赫的一支。而有虞氏則有可能出在鳳鳥氏[77][78]

根據《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國是少昊之後[25],也是嬴姓十四氏之一[76],而嬴姓十四氏的另一支—秦國祭祀祖先時,祭祀少昊[79],所以可以斷定嬴姓十四氏是少昊族裔。[25]少昊族的後人封地如,在今山東費縣莒縣郯城一帶;鍾離,在今淮河以北。所以魯南至淮河以北的黃淮地區是少昊族的主要活動區域[14]。據《史記·卷第五·秦本紀 第五》記載,嬴姓因分國而分成十四氏,即: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76]。而贏姓來自少昊部落,有諸多佐證。首先,秦祭祀白帝少昊[79],而少昊出自東方,卻被稱為白帝,主西方,皆因秦故;其次,郯子以少昊為祖先;而出自少昊玄鳥氏的商族以秦族為親兵,羈縻外邦,類似清代滿族錫伯族羈縻西域一般;除秦氏、趙氏外,其他嬴姓諸氏大多居於東方。所以嬴姓十四氏皆是少昊之後。

著名人物

  • 蚩尤作為東夷的祖先之一,被奉作「齊地八神」之「兵主」[80],在涿鹿之戰中敗於黃帝,但由於驍勇善戰,死後被奉為「戰神」。蚩尤傳說曾經被封於曲阜。東漢學者應劭說:「蚩尤,古天子。」《逸周書·嘗麥》篇說:「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所謂「宇於少昊」,亦即居於少昊故地的意思。[28]漢高祖劉邦起兵反秦時同樣也祭祀蚩尤[81],並將此傳統樹為正統,從此得以光大[82]。傳說蚩尤的陵墓在東平陸監鄉,即今山東汶上縣南旺鎮[83]
  • 傳說和古典文獻記載認為射去九日的后羿是東夷部落的領袖。
  • 中衍,商朝,伯益的玄孫,是春秋戰國時代秦國趙國的祖先。曾孫戎胥軒
  • 蜚廉商紂王的大將,戰國七雄諸侯的始祖。

文化

 
夷從大從弓

東夷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在許多方面與中原文明不分伯仲[11]

東夷與炎黃東西相對,同為漢族的先民,其是北部漢族血統的最主要來源。在中國史學史上有著名的「夷夏東西說[84][85]

根據《史記》記載,華夏是黃河中游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和潁川南陽地區漢族的主要來源[86][87],而東夷則是黃河下游,海岱淮濟地區漢族的主要來源[88][89]。五帝其中一種說法,五帝中,除赤黃二帝可認為是炎黃部落首領外、白帝少昊(宇於奄,今山東曲阜,青帝太昊,都可以認為是東夷部落首領。[原創研究?]可見在中國先秦時期的五行說中,五帝是分屬於東夷與炎黃部落,同為漢族先民,尤其是北部漢族的共同祖先。

語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吳安其認為,在東夷語的底層,可以發現南島語族的特性[90]

文字

東夷部落的文字是從北辛文化的刻劃符號開始的[91]。滕州北辛遺址的陶器上發現兩個刻劃符號,一個刻在泥質灰陶器底上,一個刻在泥質紅陶腹片上。到大汶口文化時期,這種刻劃符號數量增多,也更具象形意義。莒縣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現了刻有陶文的大口尊,上有圖像和圖像文字共12個。龍山文化時期的鄒平丁公遺址出土了,刻有11個字的陶片,距今4200~4100年間,有可能是甲骨文的前身之一。但陶片上字體多為連筆字,與甲骨文差別較大。之後考古工作者又發現岳石文化和商代刻劃符號卜骨,其年代相當於夏代晚期與商代早期,距今3700年~3500年,是迄今所見卜骨上最早的文字,比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甲骨文提前近300年。甲骨文是商朝人利用龜甲、牛骨進行占卜,再將占卜的結果刻在上面。因此,東夷部落是中國較早創造、使用文字的古老民族之一[91]。其中的 "旦、鉞、斤、皇、封、酒、拍、昃"等漢字目前仍在沿用[31]

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學者王恩田與俞偉超等人認為,在龍山文化中發現的丁公陶文,是東夷系統的文字[92]。馮時認為,丁公陶文屬於古彝文系統,殷商甲骨文中的人方以及西周所稱的東夷,可能與彝族有關[93]。李象潤、李浴洋等學者認為,丁公陶文屬於古漢字系統[94][95]

手工

 
龍山文化的代表蛋殼陶

據中國典籍記載,東夷人是弓箭的發明者[14]。《說文解字·矢部》載:「古者夷牟初作矢」。《世本》中也載:「揮作弓,夷牟作矢。」而從後李文化北辛文化遺址中,都出土了骨質和蚌質的箭鏃,證明了傳說的可信度。[11]

東夷的陶瓷製作技術相當高。在北辛文化時期,東夷人已開始製作陶器。到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已全面且準確地掌握了陶土的選擇、成型、燒制等一系列極為複雜的過程,製作出多種具藝術美感的陶器。特別是這一時期出現的薄如紙、明如鏡、黑如漆的蛋殼陶,其製作技術精美高超,在中華史前文化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除利用天然粘土外,東夷人還使用了高嶺土作原料,曾燒制了少量表裏白淨的陶,為原始瓷器的最初嘗試。[11]

東夷人同時也是中國最早使用的部族[14]。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已出土銅鑽(銅錐形器)、殘銅條、殘銅片、銅器殘片、銅渣等,表明該時期的東夷人已有煉銅和制銅手工業。[11]

信仰

東夷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鳥形的陶瓷表明,東夷人以鳥為圖騰,是一個崇尚鳥的民族,有鳥生的傳說[31]。比如《史記·卷三·殷本紀 第三》:「殷,母曰簡狄,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51][52][53];再比如,《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齊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謂鳳皇於蜚,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77];以及《史記·卷五·秦本紀 第五》:「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34],「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96]

太昊部落的圖騰是龍還是鳳,目前沒有統一的說法。一說太昊和伏羲是同一人,風姓[74],以為圖騰[25];另一說太昊只是姓氏為伏羲氏,伏羲是太昊所在氏族部落的先祖,以玄鳥為圖騰。

少昊,嬴姓[76],則以為圖騰。

飲食

北辛文化時期出土多種類型的泥條盤築陶器,可用以印證東夷人熟食技術的進步和飲食結構的改善。而這一時期出現的高柄杯,可能就是一種酒器。[11]

禮樂

東夷部落原始禮制的主要表現在宮室制度、埋葬制度和禮器三個方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龍山文化時期作為祭器使用的鳥造型三足器棗陶,被認為是東方文化的「標準化石」。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笛柄杯能夠吹奏出4個不同的樂音,是迄今已發現的中國最早陶製橫吹管樂器。[11]

研究

主張東夷是其中一個民族集團的學者,如徐旭生認為中國上古時代,由文化區分,可分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與苗蠻集團等三個主要民族,至秦漢之際,才融合成中國人[97]

顧頡剛認為,鳥夷居住在商人的東邊,因此稱為東夷,是以鳥為圖騰的民族,其下分支出鳳鳥氏玄鳥氏爽鳩氏等。鳥夷為黑陶文化的創造者[98]傅斯年提出夷夏東西說,認為東夷是與西方的夏人平行發展的族群,後融合成為漢族。承繼夷夏東西說,大陸學者方漢文等,認為原始漢族主要源自東夷[99][100]

凌純聲認為,夷為大海的意思,指的是居住在中國東岸海濱的古民族總稱,在東方者稱東夷,南方稱南夷,其中包括了古越人呂思勉認為,居住在淮河以北的稱東夷,居住在長江以南為百越

認為東夷並非民族,同是上古漢族一個分支的學者,如馬戎在《中國傳統「族群觀」與先秦文獻「族」字使用淺析》一文分析,在《尚書》代表的周代以前的文獻中,「夏」並不是代表中原文明人群的泛指,而「夷」字也尚未成為「蠻夷」的泛指,當時「夷夏之辨」並沒有成為普遍的觀念。而周代的的「夷夏之辨」乃是根據文化傳統把「天下」的人群分做兩大類的區分,而不是一個「多種類」(甲族、乙族、丙族等)平行並存的分類框架,若以中原地區為文化中心來看,「夷夏之辨」表現的僅僅是「教化之內」和「教化之外」的區別,並不是什麼依據血緣、體質、語言的差別而固定不變的「民族」差別;又東夷人群與中原人群同屬於龍山文化系統。

學者汪啟明於《「東夷非夷」新詁》表示「華夏與『東夷』、『夷』相對而稱,是戰國以後人『中原文化中心論』產物,並非一定與某個民族、某個國家、某個地區對應。」故東夷並非民族,夷、夏之間更不是兩個不同的民族,而是不同的部落或部族或部族聯盟。

主張東夷是民族源流之一的學者,如北韓金日成大學教授李趾麟在《古朝鮮研究》一書中主張,居住在黃海沿岸至朝鮮半島一帶的古民族為鳥夷,即東夷,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的創造者。鳥夷與濊貊族融合後,成為朝鮮族肅慎的先祖。南韓學者金廷鶴在《韓國民族形成史》中,提出古朝鮮的文化特色屬於東夷族。尹乃鉉《韓國古代史新論》中認為,朝鮮族為東夷的一個分支。

參見

注釋

  1. ^ 青州在海岱之間,兗州在河濟之間,徐州在淮濟之間。

參考文獻

腳註

  1. ^ 譚其驤.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國地圖出版社. ISBN 7-5031-1840-7. 
  2. ^ 科學家重建山東人群六千年遺傳史,再證「重瓣花朵式假說」
  3. ^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華夏稱四方 「非我族類」 為戎、狄、蠻、夷、羌或胡等等。借着這些對異族的稱號,華夏也由邊緣界定自己。 
  4. ^ 關志國. 论中国古代史籍对四夷的体系化记述模式. 史學集刊. 2014, (11). 
  5. ^ 「濊貊」,拼音huìmò注音ㄏㄨㄟˋ ㄇㄛˋ上古擬音*/qʷʰˤat-mɡraːɡ/,於廢切、莫白
  6. ^ 《尚書正義》卷18:「成王旣伐東夷。」傳:「海東諸夷,駒麗、扶餘、馯、貊之屬。」
  7. ^ 波音. 无字史记. 中信出版集團. 2021. ISBN 9787521734256. 一項對185名彼此沒有血緣關係的韓國人的基因研究發現,他們中40%的人具有來自中國中原地區人群的基因,這說明韓國人祖先中來自中國北方的人群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但總體上看,彌生人的祖先應該是來自中國北方地區的古人。 
  8. ^ 日本人の「完成」は古墳時代だった? DNAを分析、ルーツに新説:朝日新聞デジタル. 朝日新聞デジタル. 2021-09-18 [2024-11-22] (日語). 
  9. ^ 郭墨蘭. 蚩尤形象溯源. 中國民俗學網. 2018-03-04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10. ^ 东夷文化百科. 東夷文化博物館. [2022-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0).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磐石. 东夷文化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華文化標誌城官方網站. 2009-10-03 [2017-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2. ^ 夷,漢語多功能字庫. [2023-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0). 
  13. ^ 东夷人的军事之最. [200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5). 
  14. ^ 14.0 14.1 14.2 14.3 東夷及其文化發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山東省情網
  15. ^ 15.0 15.1 張九龍. 人方:这个甲骨文里的东夷小国为何改变了殷商国运?. 鳳凰國學. 齊魯晚報. 2017-01-04 [2017-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8). 
  16. ^ 尸,漢語多功能字庫. [2023-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1). 
  17. ^ Huang Yang (2013), Perceptions of the Barbarian in Early Greece and Chi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S Research Bulletin 2.1, translating Guo Moruo, (1933, 1982), 卜辭通纂, 第五六九片, p. 462.
  18. ^ 《越絕書》〈吳內傳〉:「『習之於夷。』夷,海也。」
  19. ^ 馮時《古文字與古史新論》,台灣書房,2007年。
  20. ^ 逄振鎬. 东夷文化研究 第1版. 濟南: 齊魯書社. 2007. ISBN 7-5333-1734-3. 
  21. ^ 張學亮. 东方文明渊源的北辛文化. 原始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千華駐. 2017-02-01. 
  22. ^ 張學亮. 父系氏族社会的大汶口文化. 原始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千華駐. 2017-02-01. 
  23. ^ 23.0 23.1 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西及漢.申須曰.彗所以除舊布新也.天事恆象.今除於火.火出必布焉.諸侯其有火災乎.梓慎曰.往年吾見之.是其征也.火出而見.今茲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其居火也久矣.其與不然乎.火出.於夏為三月於商為四月.於周為五月.夏數得天.若火作.其四國當之.在宋衛陳鄭乎.宋.大辰之虛也.陳.大皞之虛也.鄭.祝融之虛也.皆火房也.星孛天漢.漢.水祥也.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其星為大水.水火之牡也.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水火所以合也.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過其見之月.鄭裨灶言於子產曰.宋衛陳鄭.將同日火.若我用瓘斝玉瓚.鄭必不火.子產弗與.
  24. ^ 24.0 24.1 春秋左氏傳·定公四年》: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東夷族.古代 韓國人).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丑.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是使之職事於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虛.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26. ^ 山海經·海經·大荒北經》: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27. ^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 第一》: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脩德振兵,治五氣,蓻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28. ^ 28.0 28.1 逸周書·卷六·嘗麥解第五十六》:王若曰:「宗揜大正,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未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其在啟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凶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今予小子,聞有古遺訓,予亦述朕文考之言,不易。
  29. ^ 《圖說天下·國學書院系列》編委會. 约前2900~前2000 龙山文化. 中国通史(上). 2008. ISBN 7807627069. 
  30. ^ 謝滌非; 肖東發.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玉器. 玉石之国:玉器文化与艺术特色. 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17-01-27. 
  31. ^ 31.0 31.1 31.2 31.3 追寻东夷族的文化足迹. 新華網河北頻道. 中國文化報. 2009-09-24 [2017-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32. ^ 俞偉超:《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衰變的奧秘》, 《紀念城子崖遺址發掘60 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 齊魯書社, 1993 年
  33. ^ 史記·卷二·夏本紀 第二》: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後舉益,任之政。
  34. ^ 34.0 34.1 34.2 34.3 史記·卷五·秦本紀 第五》: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游。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
  35. ^ 戰國策·卷二十九·燕策一》:或曰:「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委公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今王言屬國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太子用事。」
  36. ^ 史記·卷二·夏本紀 第二》: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37. ^ 晉書.束晳傳》:「《紀年篇》云:益干啟位,啟殺之。」
  38. ^ 史通》〈疑古篇〉、〈雜說篇〉兩引《竹書》云:「益為后啟所誅。」
  39. ^ 史記·卷二·夏本紀 第二》: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40. ^ 史記·卷二·夏本紀 第二》: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啟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維共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右不攻於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僇於社,予則帑僇女。」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
  41. ^ 《左傳•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鋤遷於窮石。」
  42. ^ 《圖說天下·國學書院系列》編委會. 夏朝 前1938~前1936 羿、浞生乱. 中国通史(上). 2008. ISBN 7807627069. 
  43. ^ 史記·卷二·夏本紀 第二·【索隱】》: 【索隱】左傳魏莊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鋤遷於窮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讒子寒浞。浞殺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殺於窮門。浞因羿室,生澆及豷。使澆滅斟灌氏及斟尋氏,而相為澆所滅,後緡歸於有仍,生少康。有夏之臣靡,自有鬲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有窮遂亡。」然則帝相自被篡殺,中閒經羿浞二氏,蓋三數十年。而此紀總不言之,直雲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
  44. ^ 春秋左氏傳·哀公元年》: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45. ^ 春秋左氏傳·襄公四年》:魏絳曰.諸侯新服.陳新來和.將觀於我.我德則睦.否則攜貳.勞師於戎.而楚伐陳.必弗能救.是棄陳也.諸華必叛.戎禽獸也.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夏訓有之曰.有窮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對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鋤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脩民事.而淫於原獸.棄武羅.伯困.熊髡.尨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咸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於民.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於過.處豷於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46. ^ 方輝《墓葬所見岳石文化與下七垣文化關係舉例》,《中國歷史文物》2010年
  47. ^ 賈文彪《試論豫東先商文化與其周鄰文化的關係》,《天中學刊》2019年
  48. ^ 劉素娟《先商文化漳河型研究》,首都師範大學,2011年
  49. ^ 干志耿,李殿福,陳連開《商先起源於幽燕說》,《歷史研究》1985年
  50. ^ 賈寧寧《紅山文化與商族起源研究》,遼寧師範大學,2010年
  51. ^ 51.0 51.1 51.2 51.3 史記·卷三·殷本紀 第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52. ^ 52.0 52.1 天問》:簡狄在台,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喜。
  53. ^ 53.0 53.1 53.2 53.3 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54. ^ 張國碩. 論夏末早商的商夷聯盟,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2002年3月
  55. ^ 林玉貴,從酒台遺址發現論商族的起源地
  56. ^ 李學勤、孟世凱.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商史与商代文明》. 中國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年4月. ISBN 978-7-5439-3151-0. 
  57. ^ 徐昭峰,商王朝東征與商夷關係
  58. ^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 第二》: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59. ^ 春秋左氏傳·宣公九年》:夏.仲孫蔑如京師.齊侯伐萊.秋.取根牟.
  60. ^ 春秋左氏傳·襄公六年》: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於鄭子國之來聘也.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環城.傅於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齊師大敗之.丁未.入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正輿子王湫奔莒.莒人殺之.四月.陳無宇獻萊宗器於襄公.晏弱圍棠.十一月.丙辰.而滅之.遷萊於郳.高厚.崔杼.定其田.
  61. ^ 杜佑通典》卷185-186
  62. ^ (東夷一稱有廣狹二義,狹義的東夷專指上古居住於今山東、江蘇、安徽等地的部落,廣義的東夷專指居住於今東北、朝鮮半島的民族,二者不應相混。明)嚴從簡著《殊域周咨錄》卷一至四 ISBN 9787101006070
  63. ^ 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 第七十五》: 初,北夷索離國王出行,[一]其侍兒於後𡜟身,[二]王還,欲殺之。侍兒曰:「前見天上有氣,大如雞子,來降我,因以有身。」王囚之,後遂生男。王令置於豕牢,豕以口氣噓之,不死。復徙於馬蘭,馬亦如之。王以為神,乃聽母收養,名曰東明。
  64. ^ 三國史記·卷十三·高句麗本紀 第一》: 幽閉於室中 為日所 引身避之 日影又逐而之 因而有孕 生一卵 大如五升許 王棄之與犬豕 皆不食 又棄之路中 牛馬避之 後棄之野 鳥覆翼之 王欲剖之 不能破 遂還其母 其母以物裹之 置於暖處 有一男兒 破殼而出 骨表英奇 年甫七歳 嶷然異常 自作弓矢射之 百發百中 扶餘俗語 善射為朱蒙 故以名雲
  65. ^ 三國史記·卷一·新羅本紀 第一》: 高墟村長蘇伐公 望楊山麓 蘿井傍林間 有馬 而嘶 則往觀之 忽不見馬 只有大卵 剖之 有嬰兒出焉 則收而養之 及年十餘歲 岐嶷然夙成 六部人 以其生神異 推尊之 至是立為君焉 辰人謂瓠為朴 以初大卵如瓠 故以朴為姓
  66. ^ 三國史記·卷一·新羅本紀 第一》: 脫解本多婆那國所生也 其國在倭國東北一千里 初其 國王 娶女國王女為妻 有娠七年 乃生大卵 王曰 人而生卵不祥也 宜棄之 其女不忍 以帛里卵並寶物置於櫝中 浮於海 任其所往 初至金官國海邊 金官人怪之不取 又至辰韓阿珍浦口 是始祖赫居世 在位三十九年也 時海邊老母 以繩引系海岸 開 見之 有一小兒在焉 其母取養之 及壯身 長九尺 風神秀朗 知識過人 或曰 此兒不知姓氏 初櫝來時 有一鵲飛鳴而隨之 宜省鵲字 以昔為氏 又解韞櫝而出 宜名 脫解
  67. ^ 三國史記·卷一·新羅本紀 第一》: 九年 春三月 王夜聞 金城西始林樹間 有雞鳴 聲 遲明遣瓠公視之 有金色小櫝 掛樹枝 白雞鳴於其下 瓠公還告 王使人取櫝開之 有小男兒在其中 姿容奇偉 上喜謂左右曰 此豈非天遺我以令胤乎 乃收養之 及長聰明多智略 乃名閼智 以其出於金櫝 姓金氏 改始林名雞林 因以為國號
  68. ^ 三國遺事·卷第二》: 唯紫繩自天垂而着地。尋繩之下。乃見紅幅裹金合子。開而視之。有黃金卵六圓如日者。眾人悉皆驚喜。俱伸百拜。尋還。裹着抱持而歸我刀家窴榻上。其眾各散。過浹辰。翌日平明眾庶復相聚集開合。而六卵化為童子。容貌甚偉。仍坐於床。眾庶拜賀。盡恭敬止。日日而大。逾十餘晨昏。身長九尺則殷之天乙。顏如龍焉則漢之高祖。眉之八彩則有唐之高。眼之重瞳則有虞之舜。其於月望日即位也。始現故諱首露。或雲首陵(首陵是崩後諡也)。國稱大駕洛。又稱伽耶國。即六伽耶之一也。餘五人各歸為五伽耶主。
  69. ^ 三國遺事·卷第二》: 父首露王。母許王后。立安四年己卯三月□十三日即位。治三十九年。嘉平五年癸酉九月十七日崩。王妃泉府卿申輔慕貞。生太子麻品。開皇曆雲。姓金氏。 蓋國世祖從金卵而生。故以金為姓爾
  70. ^ 李先登《禹鼎集釋》,《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4年
  71. ^ 陳夢婷《銅器銘文中所見南淮夷及相關問題研究》,安徽大學,2020年
  72. ^ 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華品文創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5頁
  73. ^ 司馬遷.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 漢. 初都陳,又徙魯。 
  74. ^ 74.0 74.1 74.2 春秋左氏傳·僖公二十一年》:冬.會於薄以釋之.子魚曰.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邾人滅須句.須句子來奔.因成風也.成風為之言於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蠻夷猾夏.周禍也.若封須句.是崇皞濟而脩祀紓禍也.
  75. ^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年》:晏子對曰.古而無死.則古之樂也.君何得焉.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大公因之.古者無死.爽鳩氏之樂.非君所願也.
  76. ^ 76.0 76.1 76.2 76.3 史記·卷第五·秦本紀 第五》: 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77. ^ 77.0 77.1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莊公卒,立弟杵臼,是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殺其太子禦寇。禦寇與完相愛,恐禍及己,完故奔齊。齊桓公欲使為卿,辭曰:「羈旅之臣幸得免負檐,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桓公使為工正。齊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謂鳳皇於蜚,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卒妻完。完之奔齊,齊桓公立十四年矣。
  78. ^ 史記·卷第二·夏本紀 第二》: 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後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
  79. ^ 79.0 79.1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 第六》: 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而幽王為犬戎所敗,周東徙雒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雲。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閒,卜居之而吉。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80. ^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 第六》: 於是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其祀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蓋天好陰,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貴陽,祭之必於澤中圜丘雲。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陽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萊山。皆在齊北,並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雲。八曰四時主,祠琅邪。琅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圭幣雜異焉。
  81. ^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 第六》: 高祖初起,禱豐枌榆社。徇沛,為沛公,則祠蚩尤,釁鼓旗。
  82. ^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 第六》: 後四歲,天下已定,詔御史,令豐謹治枌榆社,常以四時春以羊彘祠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長安。
  83. ^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 第六·【皇覽】》: 皇覽云:「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
  84. ^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
  85. ^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七冊,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86. ^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 第六十九》: 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故其俗纖儉習事。
  87. ^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 第六十九》: 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猶有先王之遺風。潁川敦願。秦末世,遷不軌之民於南陽。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漢、江、淮。宛亦一都會也。俗雜好事,業多賈。其任俠,交通潁川,故至今謂之「夏人」。
  88. ^ 史記·卷二·夏本紀 第二》: 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其土白墳,海濱廣潟,厥田斥鹵。田上下,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為牧,其篚酓絲。浮於汶,通於濟。
  89. ^ 史記·卷二·夏本紀 第二》: 海岱及淮維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藝。大野既都,東原底平。其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其田上中,賦中中。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通於河。
  90. ^ 吳安其《南島語分類研究》,中國商務印書館,2009年出版。ISBN 9787100056830
  91. ^ 91.0 91.1 逄振鎬. 从图像文字到甲骨文——史前东夷文字史略. 中原文物. 2002, (2): 30 [2010-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1). 
  92. ^ 俞偉超〈丁公陶文是已亡佚的東夷文字〉,收錄於俞偉超《古史的考古學探索》,中國和平出版社,2002年。
  93. ^ 馮時《古文字與古史新論》,台灣書房,2007年。
  94. ^ 李象潤、李浴洋《東夷契刻:中國書法的原生態——直插中華漢字根底基因的哲理對話》
  95. ^ 陳望衡《邁入文明的大門:龍山文化的審美解讀》
  96. ^ 史記·卷五·秦本紀 第五》: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鳴條。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97. ^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華夏、夷、蠻三族實為秦漢間所稱中國人的三個主要來源。」
  98. ^ 顧頡剛《中國史學入門》:「商人,是中華民族。它的東邊為鳥夷人。鳥夷人把鳥作為自己的圖騰。鳳鳥氏、玄鳥氏和爽鳩氏都是鳥夷。鳥夷人所佔地域極為廣大。大概以山東為中心,最北到東北 地區;南到江蘇;西到河南。這些都有考古的根據。鳥族文化是黑陶文化。黑陶在山東、河南、東北、江蘇等區域發現很多。黑陶的特點是薄,上面都有鳥頭。這些是近些年才發現知曉的。」
  99. ^ 方漢民〈中國文明本土東部起源說新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0. ^ 羅驥、鞏紅玉〈論漢族主體源於東夷〉,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

書目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

 三國志/卷30》,出自陳壽三國志
 舊唐書/卷199上》,出自劉昫舊唐書

本表會因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而需要更新。

年份
(BC)
時代 蒙古區 東北區 燕遼區 雁北區 新疆區 甘青區 中原區 海岱區 兩湖區 巴蜀區 西南區 江浙區 嶺南東南區 時代 年份
(BC)
阿爾泰
薩彥嶺
內貝加爾 東蒙古 黑龍江
牡丹江
呼倫貝爾
鴨綠江
圖們江
松花江
嫩江
遼河以東
遼東半島
遼河以西
內蒙古
河北北部
內蒙古
河套
內蒙古
東套
陝北高原
山西
汾河北部
環準噶爾
盆地
環塔里木
盆地
環東天山
哈密盆地
河西
走廊
隴西
青海
隴東
寧夏
陝西
關中西部
陝西
關中東部
山西
汾河南部
河南
西部
河南
東部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淮河
皖北蘇北
山東 膠東 湖南 湖北
鄂東
湖北
江漢
三峽
重慶
漢水上游
漢水中游
四川 雲南
貴州
青海
西藏
浙東 太湖 蘇中
江南
安徽
中部
安徽
南部
江西
西部
江西
東部
廣西
南部
珠江
中上游
廣東
北部
珠江
三角洲
浙南
閩北山區
閩東
沿海
閩南
潮汕
台灣
北部
台灣
中南部
9000
以上




後套木嘎
一期遺址

12000-9000
雙塔一期
遺址

9000-7000
    于家溝
遺址

12000-6000
轉年、
東胡林
遺址

9000-7000
南莊頭
遺址

8500-7700
          李家溝
遺址

10500-8600 
      扁扁洞
遺址

黃崖
遺址

10000-7000
  玉蟾岩
遺址

12000-10000
                上山
遺址

?-?
三山島遺址
?-10000
    仙人洞、
吊桶環
遺址

12000-8700
廟岩
遺址

15000-10000
甑皮岩
一期
遺址

10000-9000
牛欄洞
遺址

10000-6000
奇和洞
一期至
二期
遺址

10000-8000




9000
以上
新仙女木期
結束
  新仙女木期
結束
9000                                                 甑皮岩
二期至
四期
遺址

9000-6000
9000
                                                 
                                                     
8500                                                       8500
                                                       
                                                       
8000                                                     8000
                                                      頂螄山
一期
遺址

8000-7000
奇和洞
三期
類文化

8000-5000
 
                                                         
7500                           彭頭山
7000-5600
  彭頭山
7000-5600
                      7500
埃爾達倫
活動
                        埃爾達倫
活動
                                                     
7000



  小河西
7000-6200
            賈湖
7000-5800
                      上山
?-?
       



7000
                                                   
                                                   
6500                       後李
6500-5500
    城背溪
6500-5000
          順山集
6500-5500
      6500
                                           
8.2千年     興隆窪
6200-5400
                                      8.2千年
6000 網紋陶
5000-3000
哈伊廷
繩紋陶

6000-3000
卡扎欽斯克
5500-3200
波索爾
4600-2500
塔木察格
布拉格

6000-4300
  北福地一期
6000-5600

磁山
6000-5600

          裴李崗
6100-5000
磁山
6000-5600
              跨湖橋
6000-5000
        復國墩
6000-4000
6000
      大地灣
(老官台)
5800-5400
      高廟
5800-5000
皂市下層
5500-4800
湯家崗
5000-4000
  大地灣
(老官台)
5800-5400
              頂螄山
6000-5000
甑皮岩
五期
類文化
6200-5000
                         
5500 新開流
5500-4550
                            5500
  新樂下層
5300-4800
趙寶溝
5400-4700
富河
5400-4700
      北辛
(青蓮崗)
5400-4400
            雙墩、
侯家寨

5300-4500
     
  上宅
5300-4700
  北首嶺
5000-4800
  上宅
5300-4700
    李家村
5000-4800
             
5000 左家山下層
5000-4500
仰韶(早)
紅台坡下
5000-4300
仰韶(早)
棗園
5000-4300
仰韶(早)
下王崗
5000-4000
    源自
李家村
  龍虬莊
5000-3000
北陰陽營
4000-3000
      受湖南影響 5000
5.9千年 



仰韶(早)
半坡
4900-3800
仰韶(早)
史家
4900-3800
白石村
4900-4300
邊畈
4900-4000
油子嶺
4000-3600
柳林溪
5000-4400
中子鋪
4780-4000
    河姆渡
5000-3300
馬家浜
5000-4000
駱駝墩
?-?
      咸頭嶺
5000-4000




5.9千年 
  小珠山
下層

5000-4000
                  
4500 小南山
4500-4000
振興
4500-4000
後窪下層
4500-4000
左家山中層
4500-4000
小拉哈一
4500-4000
  仰韶(早)
後崗一
4500-3800
仰韶(早)
後崗一
4500-3800
            大坌坑
4500-2200
4500
  紅山
4500-2900
大汶口(早)
劉林
4300-3500
大汶口(早)
王因
4300-3500
大溪
4400-3300
           
  仰韶(早)
王墓山
4200-4000
仰韶(早)
半坡
史家
           
4000 大汶口(早)
紫荊山
4300-3500
      凌家灘
4000-3300
黃鱔嘴
(孫家城)
3800-3500
    4000 
  亞布力
4000-3500
江口
4000-3000
後窪上層
3500-2800
興城
3000-2500
小珠山
中層

4000-3000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400
白泥窯子 ?-?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400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400
大溪
4400-3300
        崧澤
3900-3300
    古椰
西樵山
4000-3000
大灣
(金蘭寺
萬福庵
蜆殼洲)
4000-3000
殼丘頭
4000-3000
陳橋
4000-3500
    廟子溝
(海生不浪)
3700-2800
義井
3400-2800
仰韶(中)
廟底溝
屈家嶺
3600-3200
           
3500 左家山上層
3500-2500
馬家窯
石嶺下
3600-3300
大汶口
(中晚)
花廳
尉遲寺
3500-2400
大汶口
(中晚)
大汶口
陵陽河
尚莊
五村
3500-2400
大汶口
(中晚)
三里河
北莊
3500-2400
  源自
馬家窯
  薛家崗
3500-2800
  3500
 




哈克
3500-2000
鶯歌嶺
下層

3000-2000
石灰場
下層

2500-2000
仰韶(晚)
西王村
3600-2900
仰韶(晚)
秦王寨
(大河村)
3500-2700
仰韶(晚)
大司空村
3500-2900
  營盤山
3300-2600
  卡若
3300-2100 
 




  屈家嶺
3200-2800
峽江晚期
(魏家梁子
老關廟
甘井溝
(哨棚嘴)
?-?
    良渚
3200-2000
拾年山
3200-2300
3000 小珠山
上層

3000-2500
(西伯利亞
中亞移入)
阿凡納謝沃
2900-2500
切木爾切克
3000-1500
馬家窯
馬家窯
3300-2700
宗日
3800-2000
    3000
  小河沿
3000-2500
雪山一
3000-2300
阿善
2800-2500
白燕一期
2800-2500
    點將台
{吳越族?、
塗山氏?、
防風氏
(汪芒氏)?}
3000-1500
張四墩
2800-2400
山背
3000-2500
石峽
3000-2000
大龍潭
2100-2000
橫嶺
3050-2750
涌浪
(涌浪
圓洲
寶鏡灣)
3000-2000
虎頭埔
?-?
村頭
?-?
圍嶺
?-?
牛鼻山
3000-2000
曇石山
3000-2000
庵山一期
庵山二期
3050-1050
  馬家窯
半山
2700-2300
菜園
3000-2200
廟底溝二
(仰韶龍山過渡期)
2800-2300
  石家河 {三苗?}
(青龍泉湖北龍山)
2800-2300
 
2500 謝洛夫
點狀
篦紋陶

2500之前
北溝
2700-2000
金谷
2500-2000
昂昂溪
3000-2000
偏堡子
3000-2200
老虎山
永興店
2500-2000
老虎山
老虎山
2500-2300
老虎山
杏花村
2500-2200
(西伯利亞
中亞移入)
切木爾切克
2500-1800
天山北路
2000-1500
  (石家河融入)
寶墩
(邊堆山)
(蜀國蠶叢?)
2700-2000
魚鳧村
(過渡型)
(蜀國柏灌?)
2000-1700
  良渚 廣富林
2500-1900
圓山
2500-1100
芝山岩
1600-1000
牛罵頭
2550-1550
牛稠子
2550-1550
  夏家店下層
燕北(西遼河)
{山戎?、?、
先商?、俞人?}
2500-1400
夏家店下層
壺流河
2500-1400
源自廟底溝二
常山下層
2900-2400
齊家(早)
2400-2200
河南龍山
王油坊
(造律台)
{?、
有虞氏?
2300-2000
山東龍山
尹家城城子崖堯王莊
姚官莊、楊家圈
{東夷?:太昊?、少昊?、
祝融?、羲和?、伯益?}
2400-1900
    2500
4.2千年  雪山二
2300-1900
老虎山
石峁
2300-1800
老虎山
游邀
?-?
源自
切木爾切克
馬家窯
馬廠
2300-2000
陝西龍山
客省莊二
{有扈氏?}
2300-2000
河南龍山
陶寺{?、
陶唐氏?}
2300-2000
河南龍山
三里橋
{?、
有虞氏?
2200-1700
河南龍山
谷水河(先夏?)、
王灣三{先夏?}、
王城崗{夏?}
2200-1700
河南龍山
(河北龍山)
後崗二{?}
2200-1800
後石家河{三苗?}
2200-1900
    錢山漾
2200-2000
樊城堆
(築衛城)
2300-1700
4.2千年 
2000 烏斯特別
爾斯基

2000
朱開溝
2200-1500
小河
2000-1500
齊家(中)
皇娘娘台
2200-1900
諾木洪
2195-1935
(客省莊二融入)
齊家(中)
西山坪
2200-1900
後石家河
{三苗?}
王灣三
[先夏?]
2200-1700
後石家河
{三苗?}
  {百濮?}
白羊村
{哀牢?}
2200-2100
大墩子、禮州
{昆明夷?、
邛都?}、
2000-1000
滇池
{滇國?}
?-?
雞公山
{夜郎?}
1300-700
  鬥雞台
鬥雞台巢胡
{皋陶?、淮夷?、
英國?、六國?
巢國?}
2400-1500
好川
2200-1700
2000
  ? 奧庫涅夫
2000?
格拉茲科沃
1800-1300
卡拉蘇克
1500-800
馬城子
(廟後山)
{濊貊?、
扶餘?
高夷?}
1800-1100
白金寶
{肅慎?、
挹婁?}
1400-900
西團山
{濊貊?、
扶餘}
1300-200
新樂上層
2000-1000
高台山
1700-1000
雙砣子一
2100-1900
雙砣子二
(源自岳石)
1900-1400
雙砣子三
1400-1050
夏家店
下層

燕南(大坨頭)
{燕亳?、
有易氏?
孤竹?}
1800-1500
白燕四
?-?
東太堡
?-?
(西伯利亞
中亞移入)
安德羅諾沃
1900-1000
四壩
{羌戎?、
允姓
之戎
?}
1950-1430
齊家(晚)
秦魏家
{羌戎?、
羌方?}
1900-1500
齊家(晚)
磨溝
{羌戎?、
羌方?}
1900-1500
齊家(晚)
老牛坡
{有扈氏?}、
東龍山(?)
1900-1500
(融入二里頭)
二里頭
南沙村
{崇國?}
1800-1500
二里頭
東下馮{?}
新砦期{?}、
二里頭
二里頭{?}
1800-1500
二里頭
下王崗{?}、
大師姑
{顧國?、
豕韋?}
下七垣
{先商}
1680-1500
二里頭
南關外{?}、
望京樓
{昆吾?}
岳石
安邱堌堆尹家城
郝家莊照格莊蘇北
{東夷?:有窮氏?、伯明氏?、
祝融?、羲和?、伯益?}
1900-1500
{百濮
三苗}
二里頭
墓子崗
{?}
1800-1500
二里頭
荊南寺
{?}、
王樹崗
{?}
1800-1500
古庸方城
{庸國}、
二里頭
遼瓦店子
{?}
曲貢
{象雄?}
1750-1500
馬橋
{吳越族?、
塗山氏?、
防風氏
(汪芒氏)?}
1800-1200
{百越
古南越}
河宕
2200-1500
黃瓜山
2350-1550
{百越?、
古閩?、
七閩?}
?
  朱開溝
{葷粥?}
2200-1500
(三星堆融入)
朝天嘴
1600-1400
三星堆
{蜀國魚鳧?}
1700-1200
肩頭弄
2000-800
{百越?、
古閩?、
七閩?}
1500   卡拉蘇克
1500-800
三道海子
(烏尤克)
1300-600
烏蘭朱和
1500-1300
張家園
上層

(圍坊三)
?-?
{孤竹?}
西岔
{匈奴?、
白羊?}
?-?
李家崖
{鬼方?、
葷粥?、
犬戎?}
1300-800
綏德-石樓
?-?
光社
{基方?、
{土方?、
鬼方?、
𢀛方?}
?-?
(西伯利亞
中亞移入)
安德羅諾沃
1400-1000
尼雅北部
1500-1000
南灣
1500-800
亂雜崗子-
半截溝

1400-1000
石河子
水泥廠

1400-1000
焉不拉克
1300-500
辛店
{羌戎?、
西戎?}
辛店
山家頭
1400
辛店
姬家川
1400-1100
辛店
張家嘴類
1100-800
卡約
{羌戎?}
900-600
寺窪
{西戎?、
申戎?、
義渠?、
烏氏?、
朐衍?}
1000-750
劉家
{姜戎?}
1500-1300
鄭家坡
{先周?}
1300-1100
二里崗
老牛坡
{崇國?}
1500-1100
二里崗
垣曲商城
{早商}
二里崗
偃師商城
{早商}
二里崗
鄭州商城{早中商}
1500-1300
二里崗
皖西
大城墩
{早商}
丘灣
(人方?、
徐夷?、
彭國?、
薛國?、
邳國}
?-?
二里崗
大辛莊
{早中商}
1500-1300、
劉台子
{逄國?}
?-?
膠東
{萊夷?、
嵎夷?}
?-?
銅鼓山
{親}
?-?
二里崗
盤龍城
{早商}
1500-1300
二里崗
荊南寺
{早商}
1500-1300
古庸方城
{庸國}、
{百濮?}
湖熟佘城 二里崗
皖西
大城墩
{早商}
1500-1300
吳城
{虎方?}
1700-1000
萬年
1500-1000
  1500
  (遼東移入)
高台山
1700-1000
魏營子
{孤竹?}
1500-1000
騸馬城
?-?
兔葫蘆組
?-?
董家台
?-?
光社
{土方?、
鬼方?}
?-?
鄭州商城白家莊期{早中商}、
小雙橋 {中商}、
邢墟{中商}
{人方?、
徐夷
姺國
豕韋
諸稽}
費家河
{虎方?}
?-?、
坐果山
{百濮?}
1500-600
周玉梁橋
{荊國?}
?-?
路家河
(香爐石)
{巴國?}
1400-850
{象雄
西羌
先零
燒當
髮羌
}
湖熟佘城
{吳越族?、
塗山氏?、
防風氏(汪芒氏)?}
1500-1000
{淮夷?}
唐咀{巢國?}、
花城{群舒?}、
黃城{黃國}、
台家寺{淮夷?}、
{英國?、六國?}
吳城
{虎方?}
1700-1000
{百越
古南越}
浮濱
1400-800
{百越?、
古閩?、
七閩?}
營埔
1350-50
大湖
1350-50
   (可能源自
卡拉蘇克)
石板墓
{匈奴?}
1600-300
周原
{先周}
1100-800
箕城
{箕方}、
{唐方}
洹北商城{中晚商}、
殷墟{晚商}
1300-1000
台西
{晚商}
陳莊
{蒲姑}、
紀王崮
{奄國}
1300-1000
珍珠門
會泉莊
{萊夷?}、
珍珠門
珍珠門
{嵎夷?}、
歸城
{萊國}、
莒縣
{莒國}
安居
{鄂國}
?-?
黃土崙
1350-1050
{百越?、
古閩?、
七閩?}
 
1000 西周 雙房
{東胡?、
箕國?、
嵎夷?}
?-?
、{燕國}
夏家店上層
龍頭山南山根
山戎(無終)?、
令支?、屠何?}
?-?
蔡家墳
{孤竹?}、
琉璃河
{燕國}
1000-771
{北狄
白狄
赤狄
厹由
鮮虞}
索墩布拉克
(伊犁河流域)
{烏孫?、
塞迦?}
1000- 0
流水
{于闐?}
1000-0
察吾呼
{焉耆?}
1000-400
紮滾魯克
{且末?}
800-100
蘇貝希
{樓蘭?}
1000-200
石人子溝
{月支?、
匈奴?}
800-200
交河故城
{車師前}
100-0
豐鎬{西周}、
張家坡{西周}
1000-771
侯馬
{晉國}、
李家窯
{虢國}、
{虞國}
成周城
{西周}
1000-771
上蔡
{蔡國}、
平糧台
{陳國}
南小汪
{邢國}、
朝歌
{衛國}
商丘
{宋國}、
陶丘
{曹國}
梁王城
{徐國}、
薛城
{薛國}
臨淄
{齊國}、
曲阜
{魯國}
1000-771
炭河里
{大禾?}、
羅子國
{羅國}、
{倉吾?}、
{蠻羋?}
?-?
棗樹林
{西周隨國}、
周玉梁橋
{楚國}、
楚皇城
{楚國}
古庸方城
{庸國}、
遼瓦店子
{楚國}、
{苴國}
十二橋
{蜀國杜宇?}
1200-900
{東甌
越國}
{吳國
越國}
{宜國
邗國}
{揚越} {干越} {古南越} 西周 1000
鐵器時代
冷期
塔加爾
800-100
巴澤雷克
500-300
塔施提克
{堅昆?}
500-0
{肅慎濊貊
高夷扶餘
漢書二期
{濊貊?、
扶餘?}、
白民?}
900-200
沙井
{月氏?}
800-400
{夜郎且蘭
滇國昆明
勞浸靡莫
邛都筰都
漏臥
鉤町}
{七閩} 十三行
1000-0
鐵器時代
冷期
  東周
春秋
<東周春秋> {義渠樓煩
林胡白羊匈奴}
<東周春秋> <東周春秋>
770-403
<東周春秋>
770-403
{巴國
夔羋}
新一村
{蜀國開明?}
900-500
<東周春秋>
770-403
{西甌
雒越}
{西甌
{蒼梧}
{陽禺} {驩兜
縛婁}
{東甌
閩越}
{閩越} 東周
春秋
500 <東周春秋> 500
  東周
戰國
水泉{山戎?}、
凌河{東胡?}、{}
<東周戰國> <東周戰國> <東周戰國> <東周戰國>
402-221
<東周戰國>
402-221
<東周戰國>
402-221
東周
戰國
  {東胡} <> <西楚> {白羊匈奴} <> <西楚> <> <西楚> <> 220-207 <西楚> 207-202 <> 220-207 <西楚> 207-202 <> 220-207 <西楚> 207-202 <> <西楚>
西漢 {匈奴堅昆丁零
渾窳屈射新䔣}
{匈奴} {肅慎濊貊高夷扶餘沃沮} {匈奴鮮卑烏桓} <西漢> {匈奴} <西漢> {匈奴月氏烏孫呼揭西域三十六國} {匈奴西羌小月氏} <西漢>
202-AD 8
<西漢>
202-AD 8
<西漢>
202-AD 8
{南越國} {} {閩越} {南越國} 西漢
0 {西漢匈奴鮮卑烏桓} {西漢匈奴} {西漢月氏烏孫呼揭西域三十六國} {西漢西羌小月氏} <西漢> <西漢> 0
年份
(BC)
時代 阿爾泰
薩彥嶺
內貝加爾 東蒙古 黑龍江
牡丹江
呼倫貝爾
鴨綠江
圖們江
松花江
嫩江
遼河以東
遼東半島
遼河以西
內蒙古
河北北部
內蒙古
河套
內蒙古
東套
陝北高原
山西
汾河北部
環準噶爾
盆地
環塔里木
盆地
環東天山
哈密盆地
河西
走廊
隴西
青海
隴東
寧夏
陝西
關中西部
陝西
關中東部
山西
汾河南部
河南
西部
河南
東部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淮河
皖北蘇北
山東 膠東 湖南 湖北
鄂東
湖北
江漢
三峽
重慶
漢水上游
漢水中游
四川 雲南
貴州
青海
西藏
浙東 太湖 蘇中
江南
安徽
中部
安徽
南部
江西
西部
江西
東部
廣西
南部
珠江
中上游
廣東
北部
珠江
三角洲
浙南
閩北山區
閩東
沿海
閩南
潮汕
台灣
北部
台灣
中南部
時代 年份
(BC)
蒙古區 東北區 燕遼區 雁北區 新疆區 甘青區 中原區 海岱區 兩湖區 巴蜀區 西南區 江浙區 嶺南東南區

本表會因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而需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