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尾鼻魚
一种鱼类
絲尾鼻魚(學名:Naso vlamingii),又名高鼻魚、絲條盾尾魚,為刺尾魚科鼻魚屬的魚類。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南至澳大利亞東北部、北至日本、台灣島以及西沙群島等。[2]1835年,法國動物學家 Achille Valenciennes首次將Naso vlamingii正式描述為Naseus vlamingii,其模式產地為印尼的摩鹿加群島。
絲尾鼻魚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刺尾鯛目 Acanthuriformes |
科: | 刺尾鯛科 Acanthuridae |
屬: | 鼻魚屬 Naso |
種: | 絲尾鼻魚 N. vlamingii
|
二名法 | |
Naso vlamingii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35[2]
|
特徵
本魚體長卵形,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齒,齒稍側扁且尖銳,兩側或有鋸狀齒。體呈黑褐色,體側上半部及腹部有許多藍色小點散布,下半部則有許多斷續的藍色橫紋分布,兩眼間有一藍帶相連,尾柄部有2個深色骨質板,嘴唇藍色,胸鰭基部後部有一個不規則的藍色斑點,尾鰭基部為藍色,中間為灰色,具有不明顯的黃色邊緣和藍色外緣,並延伸到細絲上。而其最明顯特徵乃吻上方向前突出超過吻前端,尾鰭末端略突,上下葉延長如絲。雄性個體在生殖期體色會變得較淡,但尾鰭則為暗色。背鰭硬棘6枚、背鰭軟條26至27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7至29枚。體長可達65公分。
生態
本魚棲息於深度1至50公尺的礁湖或向海礁坡上,白天通常成群聚在中水層食動物性浮游生物。
經濟利用
大魚可食用,亦可為觀賞用。鮮度差時,腥味重,可剝皮切片,沾芥末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