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東戰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自1914年10月29日至1918年10月30日發生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的代稱。參戰方包括奧斯曼帝國以及部分同盟國,和協約國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共和國和當地起義軍。主要有五場戰役:西奈與巴勒斯坦戰役美索不達米亞戰役高加索戰役波斯戰役加里波利戰役。另外還有相對小型的阿拉伯起義和南阿拉伯戰役。除去正規軍之外,雙方在區域內採用了非對稱作戰。協約國方面有參與阿拉伯叛亂的阿拉伯人,和因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參與亞美尼亞抵抗運動的亞美尼亞游擊隊。亞美尼亞志願軍與亞美尼亞游擊隊在隨後的1918年形成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軍隊。此外,亞述人在亞述人種族大屠殺後也加入了協約國,被稱為亞述志願軍和我們最小的盟友。[23][24]戰區覆蓋了戰爭中所有戰區中最大的領土。這一戰場在一戰中包含了最大的參戰地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15年4月,加里波利之戰
日期1914年10月29日 - 1918年10月30日
(4年)
地點
結果

協約國勝利

領土變更 奧斯曼帝國的分裂
參戰方
協約國:
(直到 1917年)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 (從 1918年開始)
漢志 (從 1916年開始)
 意大利 (從 1915年開始)
內志與哈薩 (從 1915年開始)
伊德里斯 (從 1915年開始)
亞述志願軍英語Assyrian volunteers
庫爾德叛軍[1][2]
同盟國:
 奧斯曼帝國
 德國
 奧匈帝國[3][4]
支援:
舍邁爾山
亞塞拜然 (從 1918年開始)
格魯吉亞 喬治亞 (從 1918年開始)
大多數的庫爾德人部落
指揮官與領導者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第一代維米子爵朱利安·賓英語Julian Byng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阿奇博·莫瑞英語Archibald Murray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第一代艾倫比子爵埃德蒙·艾倫比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伊恩·漢密爾頓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約翰·尼克森英語John Nixon (Indian Army officer)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波西·雷克爵士英語Percy Lake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弗雷德里克·毛德英語Frederick Stanley Maude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萊昂內爾·登司特維爾英語Lionel Dunsterville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阿拉伯的勞倫斯
俄羅斯帝國 伊拉里翁·沃龍佐夫-達什科夫英語Illarion Vorontsov-Dashkov
俄羅斯帝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
俄羅斯帝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尤登尼奇
俄羅斯帝國 尼古拉·巴拉托夫英語Nikolai Baratov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亨利·古洛(負傷)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莫里斯·巴約英語Maurice Bailloud
亞美尼亞 霍凡內斯·哈克韋爾迪揚英語Hovhannes Hakhverdyan
亞美尼亞 托夫馬斯·納扎爾別克英語Tovmas Nazarbekian
亞美尼亞 安德拉尼克·奧扎尼安
漢志王國 海珊·本·阿里
漢志王國 費薩爾一世
沙特阿拉伯 伊本·沙烏地
奧斯曼帝國 恩維爾帕夏
奧斯曼帝國 傑馬爾帕夏
奧斯曼帝國 穆斯塔法·凱末爾
奧斯曼帝國 切瓦特帕夏英語Cevat Pasha
奧斯曼帝國 瓦希比帕夏英語Wehib Pasha
奧斯曼帝國 努里帕夏英語Nuri Pasha
奧斯曼帝國 艾哈邁德·伊澤特帕夏
奧斯曼帝國 費夫齊·恰克馬克
奧斯曼帝國 阿布都克里姆帕夏英語Abdul Kerim Pasha
奧斯曼帝國 哈里里帕夏
奧斯曼帝國 紐雷丁帕夏英語Nureddin Pasha
奧斯曼帝國 穆罕默德·埃薩德帕夏英語Mehmet Esat Bülkat
奧斯曼帝國 法赫裏帕夏英語Fakhri Pasha
德意志帝國 弗里茨·馮·謝倫多夫英語Fritz Bronsart von Schellendorf
德意志帝國 奧托·馮·桑德斯
德意志帝國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 
德意志帝國 埃里希·馮·法金漢
德意志帝國 腓特烈·克里薩斯泰因英語Friedrich Kress von Kressenstein
薩烏德·本·阿卜杜勒
法塔利·汗·霍伊斯基英語Fatali Khan Khoyski
格魯吉亞 諾伊·佐達尼亞
兵力
大英帝國: 2,550,000人[5]
俄羅斯帝國: 1,000,000人[6]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數十萬人[6]
亞美尼亞: 數十萬人[6]
阿拉伯起義 30,000人 (1916年)[7]
50,000人以上 (1918年)[8]
: 20,000人[9]
: 2,000人
總共: 3,620,000人以上
奧斯曼帝國:
3,059,205人 (戰爭總動員士兵人數)[10]
800,000人 (高峰)[10][11]
323,000人(在穆茲羅斯停戰協定時)[12]
德意志帝國: 6,500人 (1916年)
20,000人 (1918年)[10]
: 6,000人以上 (1918年)[13]
: 9,000人 (1918年)[14]
傷亡與損失
1,250,000人以上
傷亡統計
  • 各國的傷亡人數
    • 大英帝國 1,005,000人
    • 俄羅斯帝國 140,000人以上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47,000人以上
1,560,000人[15]
771,844人死亡或失蹤
695,375人受傷
145,104人被俘
至少有2,275,000名平民死於奧斯曼帝國在1914–1918年的種族屠殺 (1,500,000名亞美尼亞人,[16] 500,000名希臘人,[17] 275,000名亞述人[18])
至少有1,200,000名奧斯曼帝國平民死於饑荒或疾病[19][20][21]
2,000,000名波斯人死於飢荒英語Persian famine of 1917-1919[22]
總共: 至少5,500,000名平民死亡

俄軍的參戰以與奧斯曼帝國達成埃爾津詹休戰(1917年12月5日)和隨後蘇俄政府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1918年3月3日)撤軍為止。亞美尼亞人參加了1918年3月14日的特拉布宗和平會議,並最終在1918年6月4日以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身份與奧斯曼帝國簽署了巴統條約。奧斯曼於1918年10月30日接受了協約國的穆德洛斯停戰協定,並分別於1920年8月10日和1923年7月24日簽署了色佛爾條約洛桑條約

註腳

  1. ^ Zardykhan, Zharmukhamed. Ottoman Kurd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Era: Reflections in Russian Sources. Middle Eastern Studies. 2006, 42 (1): 67–85 [2022-03-09]. ISSN 0026-3206. JSTOR 4284431. S2CID 145313196. doi:10.1080/002632005003995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8). The Kurdish 'natural' opposition to the Hamidiye is mentioned by Kamal Madhar Ahmad among the reasons for the adherence of some Kurdish chieftains to Russia. [...] In addition, as General Korsun states, the Russian 'conquest' of Erzincan created an opportunity for Russia to establish contact with the Kurds of Dersim, 'who were rising up against the Turks'. 
  2. ^ Armstrong, Mick. The Kurdish tragedy. redflag.org.au. 28 October 2019 [2020-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March 2020). During World War One, the Western powers, in particular the British, promised the Kurds an independent state to encourage them to revolt against their Ottoman rulers. 
  3. ^ Austro-Hungarian Army in the Ottoman Empire 1914–1918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8 June 2008.
  4. ^ Jung, Peter. Austro-Hungarian Forces in World War I. Oxford: Osprey. 2003: 47. ISBN 1841765945. 
  5. ^ Fleet, Kate; Faroqhi, Suraiya; Kasaba, Reşa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urkey: Turkey in the Modern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94 [2022-03-09]. ISBN 05216209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2). 
  6. ^ 6.0 6.1 6.2 Erickson, Edward J. Ottoman Army Effectiveness in World War I: a comparative study. Taylor & Francis. 2007: 154. ISBN 978-0-415-77099-6. 
  7. ^ Murphy, p. 26.
  8. ^ Mehmet Bahadir Dördüncü, Mecca-Medina: the Yıldız albums of Sultan Abdülhamid II, Tughra Books, 2006, ISBN 1-59784-054-8, p. 29. Number refers only to those laying siege to Medina by the time it surrendered and does not account for Arab insurgents elsewhere.
  9. ^ Paul Bartrop, Encountering Genocide: Personal Accounts from Victims, Perpetrators, and Witnesses, ABC-CLIO, 2014
  10. ^ 10.0 10.1 10.2 Broadberry, S. N.; Harrison, Mark. The Economics Of World War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17 [2022-03-09]. ISBN 0521852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2). 
  11. ^ Gerd Krumeich: Enzyklopädie Erster Weltkrieg, UTB, 2008, ISBN 3825283968, p. 76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語).
  12.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Late Ottoman Empire, M. Sükrü Hanioglu, page 181, 2010
  13. ^ MK/QİO ilə işğalçı qoşunların say tərkibi, silah və hərbi texnikasına BAXIŞ (FOTOLAR) - I Yazı. [2022-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 
  14. ^ Kostiner, Joseph. The Making of Saudi Arabia, 1916–1936: From Chieftaincy to Monarchical St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8 [2022-03-09]. ISBN 01953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2). 
  15. ^ Ordered to Die: A History of the Ottoman Army in the First World War By Huseyin (FRW) Kivrikoglu, Edward J. Erickso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 ISBN 0313315167, p. 21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isted below are total Ottoman casualties; they include some 50,000 losses in eastern Europe of which 25,000 were in Galicia, 20,000 in Romania, and a few thousand in Macedonia (p. 142).
  16. ^ Totten, Samuel, Paul Robert Bartrop, Steven L. Jacobs (eds.) Dictionary of Genocid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8, p. 19. ISBN 978-0-313-34642-2.
  17. ^ Taner Akcam. A Shameful Act: The Armenian Genocide and the Question of Turkish Responsibility. Henry Holt and Company. 21 August 2007: 107. ISBN 978-1-4668-3212-1. 
  18. ^ Yacoub, Joseph. La question assyro-chaldéenne, les Puissances européennes et la SDN (1908–1938), 4 vol., thèse Lyon, 1985, p. 156.
  19. ^ Poteri narodonaseleniia v XX veke : spravochnik. Moscow. ISBN 978-5-93165-107-1. pp. 61, 65, 73, 77, 78.
  20. ^ Six unexpected WW1 battlegrounds. BBC World Service. BBC. 26 November 2014 [12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3). 
  21. ^ Schatkowski Schilcher, Linda: The famine of 1915–1918 in Greater Syria, in: Spagnolo, John P. (ed.): Problems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thaca 1993: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 229-258.
  22. ^ Ward, Steven R. Immortal, Updated Edition: A Military History of Iran and Its Armed Forc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1626160651. , p. 123: "As the Great War came to its close in the fall of 1918, Iran's plight was woeful. The war had created an economic catastrophe, invading armies had ruined farmland and irrigation works, crops and livestock were stolen or destroyed, and peasants had been taken from their fields and forced to serve as laborers in the various armies. Famine killed as many as two million Iranians out of a population of little more than ten million while an influenza pandemic killed additional tens of thousands."
  23. ^ Wigram, William Ainger. Our Smallest Ally ; Wigram, W[illiam] A[inger] ; A Brief Account of the Assyrian Nation in the Great War. Introd. by General H.H. Austin. Soc.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 1920 [2022-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4) (英語). 
  24. ^ Naayem, Shall This Nation Die?, p.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