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10月29日)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軍,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改編,全軍約1.9萬餘人。主要是陝北本地革命武裝發展而來。隸屬於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參加主要戰役戰鬥28次。[1]
歷史
1947年9月21日,在陝西省栒邑縣組建西野第四縱隊。王世泰任司令員,張仲良任政治委員, 閻揆要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健任副參謀長,李宗貴任政治部主任,共三個旅(師)六個團,九千六百四十五人。轄
- 警備第1旅:1939年12月以綏德警備司令部為基礎組建,下轄警備第3團、警備第8團。1940年底兼關中分區,駐銅川照金,長期駐防關中地區。1941年8月成立關中警備司令部兼警一旅,旅長文年生,政委習仲勛。警一旅第1團由718團改編,邊保3、4團合編為警一旅第2團,邊保1、3團合編為警一旅第3團。1944年10月到1945年2月旅長文年生帶旅直大部分和警一旅1、2團南下,後調歸冀察熱遼第八縱隊。1944年9月,重建陝甘寧留守兵團警備第1旅,王世泰任旅長;後高錦純任旅長、左愛任政委,副旅長劉懋功,參謀長李振華,政治部主任胡友之;各縣保安大隊整編為警1團、警2團(關中保安縱隊的新寧、新正兩個保安大隊)和原來的警3團。1945年8月21日改稱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1旅。1947年3月轄警備第1,2,3團共計4251人。1947年9月轄第2團(500多人)、第3團。
- 警備第3旅:原有第五、七、八團。第八團一直駐守三邊,主要任務是抗擊馬鴻逵部隊和防止伊盟。八團在與馬鴻逵部對峙時,被馬鴻逵以優勢兵力打垮,大傷元氣,不得不重新組建,仍舊留守三邊;七團在保衛延安戰鬥中一直跟隨彭德懷作戰,經過幾次打抗擊,人員傷亡很大,後又全團得了傷寒病,在子午嶺休養了幾個月,直到縱隊成立後才歸建,但戰鬥力也大大削弱了。只有七團保持了戰鬥力。旅長黃羅斌,政治委員高維嵩,參謀長劉殿英,政治部主任劉昌漢。
- 騎兵第6師:1946年10月12日陝北橫山起義的部隊編為西北民主聯軍騎兵第6師,師長胡景鐸,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范明,政治部副主任師源。1947年9月底編入四縱時,師長胡景鐸,政治委員李宗貴(兼),副師長楊拯民,參謀長張濤,政治部主任師源,人員僅有一千人。第一團團長張亞雄。雖然劃歸四縱隊,實際上仍由西北局直接領導。直至西府戰役以後才歸建。後經整頓縮編成一個團,即十師二十八團,團長張亞雄。原師部領導和機關幹部另行分配工作。
縱隊成立後,參加黃龍戰役,克白水、韓城、郃陽、宣川等縣城。1947年11月,進至橫山縣邊家河一帶,收復三邊分區的寧梁、安邊等地。1947年12月在安塞縣華子坪、侯家河一帶休整,開展訴苦運動、新式整軍,此時縱隊計有兵力9645人。1948年2月,參加宜川戰役,斃傷俘整編第29軍2000餘人。1949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參加西府隴東戰役,在扶風至青化鎮的西蘭公路沿線抗擊西援寶雞之裴昌會兵團的五個整編師十一個半旅,儘管後來增加了六縱新四旅和二縱獨六旅,阻援失敗。後在鎮原縣以東屯子鎮、子午嶺接應西野六縱教導旅突圍、掩護西野主力向東轉移。
1949年1月,編入警備第4旅。警四旅是1947年12月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決定以直屬第一(延屬)軍分區兼警備第四旅,轄第十團(獨三團改稱)、十一團(獨四團改稱)。1948年4月,黃龍支隊一千多人在白馬灘安河村整編為第十二團,團長王根法,政委史建堂/蕭炳功,營長分別是史景林、宜呈榮、姚金山。1948年4月22日收復延安後,延屬軍分區兼警四旅所屬的邊區保安處保安團、一團和黃龍軍分區所屬三個團在1948年5月13日整編為警四旅。延屬軍分區司令員白壽康任副旅長;原黃龍軍分區司令員牛書申兼任政委;三邊前線的郭寶珊調來任旅長,副政治委員劉秉溫,參謀長夏飛,政治部主任秦武山,旅保衛科長郝蘇。全旅共約7000人左右。
- 第十團:團長雷治啟、政委薛志仁、副團長張文秀。黃龍軍分區二十二團、二十三團合編為警備四旅十團。
- 第十一團:團長劉冠生、政委高桂庭、副團長王巨才;延屬軍分區兼警四旅的原來的第十團改稱。高善祥游擊隊四百二十六人改編為第一營。(安)塞西支隊編為二營,安塞二區游擊隊擴充為三營。
- 第十二團:團長劉三元(359旅老營長)、政委劉鎮、政治處主任肖秉公。延屬軍分區兼警四旅的原來的第十一團整編為第一營。甘泉獨立營共400餘人改編為警備四旅第十團第二營,營長李仲堂,教導員張占山。1948年10月,延屬各游擊支隊又抽三百人,編為一個營,補入警四旅十二團作為第三營。
延屬軍分區兼警四旅的原來的第十二團改為四縱獨立團。1948年6月,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命令陝甘寧邊區保安處副處長李啟明兼任第一軍分區司令員,重新組成新的第一軍分區。
1949年2月整編時,王世泰任軍長、張仲良任政治委員、孫超群任副軍長、朱輝照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張文舟任參謀長,劉護平任政治部副主任,王國瑞任後勤部長
- 第10師:警備第1旅與騎兵第6師1個團合編,全師4800人。高錦純任師長,左愛任政治委員
- 第11師:警備第3旅改編。郭炳坤任師長,高維嵩任政治委員
- 第12師:警備第4旅與騎兵第6師(缺1個團)合編。郭寶珊任師長,李宗貴(即李赤然)任政治委員。1952年9月第12師改編為公安第20師。
1949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參加春季戰役。1949年5月中旬,參加陝中戰役。1949年6月中旬抗擊敵軍向西安城的反撲。1949年7月中旬,參加扶眉戰役。1949年8月25日參加蘭州戰役。1949年9月初第12師警備蘭州城,軍主力於9月19日進駐武威。1949年10月調往臨洮、臨夏地區剿匪、建政。軍部駐臨洮縣城,十師駐康樂縣,十一師駐臨夏州府,十二師駐辛店鎮。十二師三十五團駐廣河縣,團部設在縣城南門堡子山上。
1952年9月,撤銷第4軍番號。軍部改編為設在上海大場的中央軍委城防高射炮兵學校,第10師師部和師直連隊835人由師長葛海洲、政委張午率領開赴陝西涇陽,於1953年7月6日正式組建炮兵第10師師部,下屬部隊編入步兵第11師,10師30團編為11師30團,原11師33團分散充實到師直和31、32團,撤銷了33團番號;4軍炮訓團編為11師炮兵團;第12師改編為公安第20師。
1988年12月5日,蘭州軍區黨委批覆11師為「紅軍師」。31團(長攻善守英雄團)、32團(勇猛頑強英雄團)、33團為紅軍團。
參考文獻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 2007-03-01 第1版。ISBN 978750655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