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時生產局

中國戰時生產局(War Production Board,WPB)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統制工業生產、物資採購的兼具協調性、計劃性、決策性的經濟綜合管理機構。[1]戰時生產局為綜理戰時生產事務的最高機關,隸屬行政院並受軍事委員會的指揮監督。其任務為保證軍用及主要民用物資的生產量以及對公私戰時生產機構的指揮監督及聯繫。[2]

歷史

1944年美國在太平洋戰爭取得壓倒優勢,開始安排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1944年4月開始的豫湘桂會戰,近百萬軍隊潰敗千里,淪陷了146座城市、30多個機場、6000萬人口,大後方的工業生產也大幅度衰退倒閉,軍工廠僅有55%開工,鋼鐵工業開工的僅20%,至1944年底軍事經濟形勢仍處於危機狀態。1944年8月18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致信美國戰時生產局主席唐納德·納爾遜英語Donald Nelson,對其訪華提出了7點要求:

  1. 從蔣介石和其幕僚那裡獲知他們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看法,以及他們對此所能採取的措施。
  2. 向總統及美國政府有關負責人報告對經濟形勢的獨立判斷,尤其是中國當前的經濟對其繼續戰爭的影響如何
  3. 研究發現中國戰後的經濟條件,尤其是戰後美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還應適當考慮戰前日本對華工業輸出哪些是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而能為美國所利用
  4. 向蔣及其幕僚表面美國並非要支配中國的國內經濟,只是適當的維護美國的經濟利益。美國完全明白中國具有優先權,從長遠的觀點而言,中國將支配自己的國內經濟
  5. 赴華使團最終將做出一份報告,提出美國對華的經濟對策是什麼,必須標明中國的經濟狀況,哪些部分需要發放公債或股票,哪些部門完全求助於美國私人資本,哪些投資美國人受到限制等
  6. 使團所獲得情報必須通報美國駐華大使
  7. 上述諸要點必須在4-6個月內完成

1944年9月6日,赫爾利羅斯福總統私人代表身份,和美國戰時生產局主席唐納德·納爾遜、特別助理洛克(Edward A. Locke)和傑克遜(James A. Jacobson)訪問重慶,以防止中國政府崩潰、支持中國軍隊在中國戰場拖住日本陸軍主力,並執行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3]9月19日,蔣介石和唐納德·納爾遜、卡爾和洛克兩次會談;蔣介石完全同意唐納德·納爾遜提出的仿照美國戰時生產局體制統制經濟活動[4]。9月21日赫爾利和唐納德·納爾遜返美。9月27日,納爾遜在華盛頓向羅斯福總統就訪華事宜做了1小時匯報,包括「在重慶與蔣主席會商將中國全部工業力量用於對日作戰所擬之計劃」,即成立中國戰時生產局的計劃。10月19日,納爾遜針對美國為加強中國戰時經濟應採取的措施,向羅斯福總統提出了五項建議並獲得批准。10月21日,美國政府宣布赫爾利接任駐華大使。11月2日,白宮宣布「納爾遜奉羅斯福總統之命,將再赴華一行,協助增強中國戰時努力,並建立與美國相等之戰時生產局機構」。11月初赫爾利和唐納德·納爾遜再度訪華,並途徑莫斯科與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會談,。1944年11月16日納爾遜飛抵重慶當日,中國戰時生產局在重慶市中三路305號中央無線電器材廠成立,美國人任顧問。[5]與納爾遜一同抵達的美籍人員共14人,包括5位鋼鐵專家,1位酒精專家,統稱「納爾遜使團」(Nelson Mission),抗戰勝利後改稱「美國生產顧問團」(American Production Mission)。12月9日立法院通過了《戰時生產局組織法》。

  • 局長翁文灝經濟部長兼)
  • 副局長彭學沛
  • 秘書處:代理處長吳兆洪[6]/處長吳景超。設總務組、機要組、編撰組。
  • 參事:陶鳳山朱炳南張慰慈伍守恭
  • 優先處:決定各項物品生產、運輸的緩急。處長彭學沛兼,副局長陳長桐。設:需要組、分配組、研究組、國際物資總帳組(1945年5月12日增設)。
  • 材料處:掌握生產原料的分配。處長張茲闓。設:礦冶組、煤焦組、電力組、液體燃料組、化工組。
  • 製造處:聯絡各工廠生產。處長包可永/劉史瓚。設:機械組、電工組、運輸器材組、紡織組。
  • 軍用器材處:處長楊繼曾兵工署製造司司長兼)。設:軍用器材供應組、軍用器材生產組。
  • 運輸處:處長王炳南。設:分配組、運務組。
  • 採辦處:聯絡各部門的採辦事宜。處長嚴家淦,常駐印度。設:國外物資組、國內物資組、民用物資組(1945年5月12日增設)。
  • 財務處:處長張悅聯,副處長張訓堅。設:調度組、出納組、賬務組。
  • 顧問孔萊(Howard Coonley,美國機械專家、美國戰時生產局保管處處長)、助理顧問傑克遜。參加局務會議決定各事宜,再送局長簽呈。
  • 審議委員會:由局長兼任主席,副局長兼任秘書,外交部長宋子文)、財政部長俞鴻鈞)、軍政部長陳誠)、經濟部長、交通部長俞飛鵬)為當然委員,另聘3人為委員(資源委員會副主委錢昌照戰時運輸管理局副局長龔學遂、軍政部次長俞大維)。
  • 中美聯合生產委員會:主任委員翁文灝,副主任委員唐納德·納爾遜,委員譚伯羽(經濟部次長)、錢昌照(資源委員會副主委)、孔萊、傑克遜
  • 戰時生產財務委員會:由戰時生產局局長、副局長、財務處長、材料處長、局務秘書,以及四聯總處、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等代表組成。主席翁文灝
  • 需要及生產優先委員會:以各需要機關(軍政部、後方勤務部、航空委員會、交通部、經濟部、財政部、糧食部、農林部、衛生署、戰時運輸管理局等)代表為委員,戰時生產局局長為主席,副局長及優先處長為秘書。
  • 運輸優先委員會:以各需用運輸機關(軍政部、航空委員會、戰時運輸局、交通部、經濟部、糧食部、衛生署、中央銀行、中國航空公司、戰時生產局美籍顧問、駐華美軍美國對外經濟事務局)代表為委員。戰時生產局局長、軍政部長、戰時運輸局局長等3人為常務委員,戰時生產局局長為主席,運輸處處長為秘書。
  • 採辦委員會:採辦處長為主席,各政府採辦機關代表為委員。
  • 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原為資源委員會酒精業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秦汾。軍政部、財政部、經濟部、戰時運輸局、戰時生產局代表任委員。負責生產酒精供駐華美軍使用。
  • 煤焦管理局:1945年1月3日,經濟部燃料管理處劃歸戰時生產局,改稱煤焦管理處。
  • 鋼鐵製造顧問委員會
  • 液體燃料顧問委員會
  • 煤焦顧問委員會
  • 電力顧問委員會
  • 汽車配件顧問委員會
  • 電工器材顧問委員會
  • 機器工業顧問委員會

該局負責分配進口工業器材,從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獲得貸款額度100億元(四家分別為三成、四成、一成五、一成五比例,月息2,期限一年,可續訂或增訂,財政部擔保),政府撥款10億元,用加工訂貨付款等辦法,扶持、穩定工業生產。如代兵工署訂貨兵工器材,代交通部汽車配件總庫訂貨汽車配件等。至1945年6月戰時生產局的100億元額度支出總額達78億元,其中代政府機關訂貨墊付定金占39%,墊款協助生產機構占17.8%,貸款增加生產設備23%,購儲急要器材占18%。[7]戰時生產局的運作以「優先制」為中心,包括:生產及分配、運輸、採辦。

1945年1月又成立「中國戰時運輸管理局」(War Transportation Board, WTB)。

1945年2月底第一批美方技術專家返美;1945年3月第二批美方技術專家20人抵華,涵蓋了鋼鐵、電力、煤炭、機床、有色金屬、採礦、軍械製造、石油、酒精、紡織、設備安裝與建廠、化學品等領域;卡內(Andrew T. Kearney)和布魯克斯(E. P. Brooks)接替了離任的孔萊和傑克遜任中國戰時生產局顧問。[8]

1945年8月抗戰勝利,戰時生產局即停止生產工作,專辦結束事宜,訂單催收,結清本利,清償銀行貸款。1945年10月3日杜魯門總統私人代表洛克在重慶向蔣介石遞交了杜魯門親筆信:「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樣,這一使團成立於1944年,是為協助中國的戰時生產所採取的一項緊急措施。隨着戰爭的結束,這一使團也當然圓滿完成了它的原定目標。洛克先生此去將與貴國政府緊密合作,根據貴國經濟的各方面要求,具體安排這一使團人員的撤離時間問題。」10月底,美國專家開始撤離中國。1945年11月26日國民政府最高經濟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決議,決定撤銷中國戰時生產局和中國戰時運輸管理局。12月8日洛克向杜魯門匯報:「到現在為止,顧問團成員已經全部離開了中國,這標誌着中美兩國戰時經濟合作的結束和戰後經濟合作的開始。」下屬的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和煤焦管理局、器材總庫於1946年1月1日改歸(中華民國)經濟部管轄。[9]

參考文獻

  1. ^ 李安慶 孫文范:「抗戰後期的中國戰時生產局」,《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01期,第164-169頁。
  2. ^ 《戰時生產局組織法》,1944年12月16日立法院通過
  3. ^ 《中美關係資料匯編》第一輯第139頁。
  4. ^ 「蔣介石與納爾遜會談記錄」,《民國檔案》1987年第3期。
  5. ^ 翁文灝:「重慶戰時生產局與美國經濟援華政策」,《文史資料選輯》第17輯,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70頁。
  6. ^ 吳兆洪:「我所知道的資源委員會」,《回憶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99-100頁。
  7. ^ 《戰時生產局半年工作報告》(1944年11月至1945年6月),來源:《檔案史料與研究》,1996年第1期。
  8. ^ 王勇:《美國與中國戰時生產局》,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9. ^ 許海芸:《國民政府戰時生產局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