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族史
宗族是早期部落(tribe)的概念,亦稱「家族」、「族」。漢人的宗族中女姓只是男性的附庸,所謂「婦女有三從之義,無專門之道」,《爾雅·釋親》稱:「父之黨為宗族。」有時「宗族」和「家族」互相混淆使用。宗族建有祠堂祭祀共同的祖先。
三代
《尚書》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
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世本·帝系篇》記錄黃帝至春秋歷代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重點在於「奠系世,辨昭穆」。久佚,清朝有輯本。
《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
漢朝
《漢書·韋玄成傳》:「宗族至吏二千石者十餘人。」
《後漢書·天文志上》:「夷滅述妻宗族萬餘人以上。」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重門閥,推行九品中正制,中央與地方均設譜局,「考之簿世然後授任」[1],「有司選舉,必稽譜牒」[2],「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3]。是以,修譜之風興盛,賈弼之「廣集眾家, 大搜群族」,撰有《十八州士族譜》百帙,共七百餘卷[4],王僧孺撰有《十八州譜》七百一十卷、《百家譜集抄》十五卷、《東南譜集抄》十卷[5]。又有賈淵與王儉共同參撰《百家譜》,賈淵本人則撰有《氏族要狀》、《人名書》等譜牒。
摯虞為京兆大族,其父摯模曾任曹魏太僕卿。摯虞以為當時世家大族,其子孫已不能明白祖先的事跡,故撰有《族姓昭穆》十卷[6]。
南齊時,齊武帝打算以蕭鸞為吏部尚書,王晏反對說他不熟悉「詳練譜牒」[7]。
當時士族連姻,要先查譜牒。宋文帝為庶族出身,為了攀上士族,竟與彭城士族劉延孫合族,延孫無法反對,只好接受[8]。王源與滿璋兩家通婚,牽線人劉嗣之稱滿氏為高平舊族,再「索璋之簿閥」查核,卻「士庶莫辨」[9]。
唐朝
唐代始有設立族田、族產之舉。
唐初撰修族姓成為一種時尚,唐太宗執政不久,即下令高士廉、韋挺、令狐德棻、岑文本等修《氏族志》[10],貞觀十二年(638年)奏上《氏族志》 一百三十卷[11],唐太宗看了很不滿意,不准沿襲南北朝以來以山東士族為高門的慣例,指示按照「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12]。又如林寶著有《元和姓纂》。
唐中宗命柳沖與左僕射魏元忠及史官張錫、徐堅、吳耀等八人依據《氏族志》重撰《姓族系錄》二百卷[13]。柳芳在秘閣見到《姓族系錄》,非常喜愛,另撰成《開元譜》二十卷[14]。
唐朝宗譜遭到兵戎之禍,至今已蕩然無存,但仍保留有《河南于氏家譜後序》等文獻。
宋朝
遼朝
《遼史》卷45《百官志一》稱「百官擇人,必先宗姓」。
清朝
清代的宗族觀念達到鼎盛,宗族觀念十分強烈,族譜詳細記載着全族男子的名諱、字号、生辰八字、卒年,「至於諱某宇,娶某氏,生几子,葬某處,壽若干、咸備載於後,庶幾可示後昆。」[15],「祖塋, 或繪形勝地圖, 或書世系格內, 某山某向, 坐落某處, 庶免侵占. 志不忘也。 」[16]。甚至記載家族偉業,《袁氏宗譜》記載:「我祖功垂史冊,爵顯天朝。著臥雪之清操,布仁風之善政……欽賜銅釜至寶傳家,分徙栗崗根基穩厚。先分九崗,居九子。後有雙港復雙溪。……於是記世系而並記銅鍋焉。」[17],族人做了壞事,不准寫進家譜, 「違者許房長鳴祠處治」[18]。許多家族規定家譜「三十年一修」[19],「族譜重修刻板後,每十年匯稿,三十年續倍,補刻刷印,附裝譜後,以免久遠難稽。 」[20]。
《紹興縣誌資料第一韓》記載:「張渭,字春江,山陰庠生,習法家言,歷就刑席,辦理積案,平反冤獄,有聲於時。館穀所人,除事畜並撫養弟家外,悉以貲助族黨間之無力婚嫁者及喪葬者……。」
章學誠《汪泰岩家傳》亦言;「啟諱宗魯,字泰岩,號繼元,世居蕭山之大義村。……方君游幕有名,館穀所入,不使有餘蓄,三黨宗親,有孤弱者植之,老而貧者贍之。汪氏數世同一宅居,宅毀於火,眾力不給,君為輯其堂構,以為毋失先人舊。繼母邱,有弟行賈遠去,數十年不復相聞,君游山西,微得之,時邱年己五十,未有室家,君亟使使持金,往助其昏……。」[21]
中華民國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孫中山在廣州國立高等師範學校禮堂三民主義演講中曾表示:「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中國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所以中國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族主義。」[22]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土地改革後,傳統族長制知名度廢除,族規蕩然無存。
注釋
- ^ 《太平御覽》卷二一四引《晉陽秋》
- ^ 《新唐書·柳沖傳》載柳芳《姓氏論》
- ^ 鄭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
- ^ 《南齊書》卷五二《賈淵傳》
- ^ 《南史》卷五九《王僧孺傳》
- ^ 《晉書》 卷五一摯虞傳
- ^ 《陳書》卷三〇《陸瓊傳》
- ^ 《宋書》卷七八《劉延孫傳》
- ^ 沈約《奏彈王源文》,《文選》卷四十
- ^ 《新唐書·柳沖傳》載「初,太宗命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
- ^ 《舊唐書· 經籍志》作一百三十卷,《新唐書·橄文志》作一百卷
- ^ 《舊唐書》卷六五《高士廉傳》
- ^ 《舊唐書》卷一八九《柳沖傳》
- ^ 《舊唐書》卷一○二《韋述傳》
- ^ 宋濂:《符氏世譜記》
- ^ 《康熙潛陽吳氏宗譜》卷一凡例
- ^ 《都昌雙溪支銅鍋志》(載於《袁氏宗譜》)
- ^ 《道光無為查林徐氏家譜》卷首
- ^ 《民國浦城高路季氏宗譜》卷一《譜訓》:「修譜不宜歷年久遠。古人云:譜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屬不孝」
- ^ 《道光香山黃氏家乘》卷一《族規》
- ^ 章學成:《章學誠遺書》卷一七,文集二。
- ^ 《孫中山全集》第九卷
參考書目
- David Faure(科大衛):〈祠堂與家廟——從宋末到明中葉宗族禮儀的演變〉
- 呂思勉:《中國宗族制度小史》,中山書局,1929年
- 陶希聖:《婚姻與家族》,商務,1934年
- 高達觀:《中國家族社會之演變》(正中書局,1944年
- 鄭義:《窩裏鬥的國族》
- 諸橋轍次:《支那の家族制》,大修館書店,1940年
研究書目
- 清水盛光著,宋念慈譯:《中國族產制度考》(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