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第二屆國會

国会

中華民國第二屆國會(1918年8月12日-1920年8月),是中華民國的第二屆國會。產生於民國七年(1918年),俗稱「民七國會」,但因其選舉過程被「安福俱樂部」所控制,故又稱為「安福國會[註 1]。相對於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舊國會),又被稱作「新國會」。

沿革

1917年6月,張勳復辟,解散民元國會(第一屆國會)。1917年7月,段祺瑞打敗張勳,再造共和。但是段因為民元國會曾反對他參戰歐戰,無意恢復,而在梁啓超等建議下,「效法」辛亥革命初期成立臨時參議院的先例,制定新的國會組織法,於1918年5月至6月間[註 2]舉行全國大選。此舉遭到南方五省()的抵制,當時南北交戰,等三省也因戰亂,無法正常辦理選舉,故實際進行選舉的僅十四省。在選舉過程中出現大量腐敗作弊現象。選舉結果:安福系獲得多數[註 3],獲330席次,舊交通系120席次,研究系只獲20餘席次。

孫中山及部分南方軍閥不承認解散民元國會之舉。1917年8月25日,部分民元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並選舉孫中山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中國南北並存兩個政府。

1918年8月12日,也是第一屆國會期滿之時,臨時參議院解散,安福國會正式成立。8月20日,406名眾議院議員選舉安福系領袖王揖唐為眾議院議長、劉恩格為副議長;22日,168名參議院議員,選舉舊交通系領袖梁士詒為參議院議長、朱啟鈐為副議長。

1918年9月4日,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接替馮國璋[註 4],為中華民國大總統。但是直系吳佩孚於9月13日在衡陽通電,不承認這場選舉結果[註 5]。安福俱樂部則暗中操作,擬推選曹錕為副總統,企圖安撫直系。但因研究系、舊交通系和部分安福系議員抵制[註 6],致不足法定人數而胎死腹中。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直系曹錕、吳佩孚取勝之後控制北洋政府,段祺瑞被迫下台;安福國會也於同年8月30日遭到解散。

議員

注釋

  1. ^ 「安福」是北京一個胡同的名稱,因該政治組織的場所設在安福胡同,所以叫「安福俱樂部」;其成員也被稱為安福系,相當於一個政黨。
  2. ^ 1918年3月6日代總統馮國璋發表命令指定5月24日進行眾議院議員的選舉,6月20日進行參議院議員的選舉。[1]
  3. ^ 在向新國會派遣代表團的17個省中,13省的軍閥與段祺瑞結盟。這13省中,有11省的代表團實際上加入安福俱樂部,成為它的組成單位,並在對家鄉軍閥的願望作出反應的領導人帶領下,作為一省、二省或三省集團或代表團在俱樂部內活動。兩個與段結盟的軍閥控制的省在其代表團中顯示出強大的非安福力量。3個由支持段的對手馮國璋的軍閥控制的省及中立的浙江省,也產生混合的代表團。特別行政區蒙古、西藏、青海和所謂「中央選舉會」(分為6部,由少數名人在北京組成)的代表團中的親安福勢力極強,因為它們都是在中央政府的直接影響下選出的。[2]
  4. ^ 8月12日「安福」國會開幕前,馮國璋通電宣布不競選總統。[3]
  5. ^ 1918年9月13日吳佩孚衡陽通電:「總統選舉必須出於真正民意。我國舊國會分子固屬不良,而新國會議員不但由金錢運動而來,且西南五省均不選送,似此卑劣不全之國會,安能為全國民意代表?公若就職,民國分裂由公始。師長等不敢為公賀,且將為民國吊。公若趁此未就職之前,毅然為和平表示,出任調人領袖,敦促馮代總統頒布停戰命令,先解決時局以謀統一,國會議員另行改選,將來總統舍公莫屬,此則師長等所為預賀者也。」[4]
  6. ^ 抵制選舉曹錕為副總統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報紙揭露曹錕花費10萬大洋納演員劉鳳瑋為妾。

參考文獻

引用

  1. ^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
  2. ^ 《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1918年安福國會的選舉[永久失效連結]
  3. ^ 丁中江《北洋軍閥》
  4. ^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

來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