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博士
五經博士是中國古代的學官名。
先秦即有博士官,掌理文學。秦朝有博士七十人(諸子、詩賦等博士),掌管全國古今史事以及書籍典章。
西漢建元五年(前136年),漢武帝為《易經》和《儀禮》增置博士,與漢文帝、漢景帝時所立的《書經》、《詩經》、《春秋》博士合為五經博士。自此之後,博士專門負責經學的傳授。博士和他的弟子們可以通過考試來當官,官位大小和考試成績相掛鉤[1][2][3]。五經博士的設置,使得通曉儒家經典成為做官食祿的主要條件,從而確立了儒學和儒學經典的權威地位。
五經博士開始設置時,人數不詳。漢宣帝末年,五經博士有十二人。東漢時期,有十四人。博士弟子員,在漢武帝時為五十人。後世不斷增減。至漢末,博士弟子員竟達三萬餘人。
漢代以後,五經博士專司教授經學。三國曹魏設十九員,五品,在其上設太常博士,主管導引、制禮。五經博士不再議禮。十六國後趙在郡國設置五經博士。南梁天監四年(505年)設立國學,開設五館,每館設一名五經博士主持。位居六班,在國子博士之下,太學博士之上。五經生出身寒門俊才,不限人數,由官府供應糧食(餼廩),學業合格可以出任吏員。南陳沿置,六品,秩六百石。同期在百濟也設有「五經博士」。而中國北朝、隋朝、唐朝前期不設。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在國子監設立五經博士,每經一員,後來增加為各兩員。與國子博士同秩,正五品上,以五經教授國子生。宋代以後不設。明朝在國子監博士廳,設五經博士五人,從八品,分管教授五經,按時考課。在翰林院設立五經博士九人,正八品,專掌各經,以備講讀。景泰年間開始,另設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居鄉給俸,以奉先世聖哲賢儒祭祀,不治院事。清代只設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至嘉慶年間共置二十八員,清朝滅亡後改為奉祀官。
參考資料
- 辭海編纂委員會. 《辞海》(1999年版) (M) 1.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 ISBN 7-5326-0630-9.
- 歷史千年:五經博士和經今古文之爭
- 孔子文化網:立五經博士
- ^ 《漢書》卷81:是時,博士選三科,高為尚書,次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補諸侯太傅。
- ^ 《史記》卷121: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 ,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弟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明布諭下。治禮次治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
- ^ 《漢書》卷88:昭帝時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歲餘,復如故。平帝時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為員,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