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支那

交趾支那[1](法語:Cochinchine越南語Nam Kỳ南圻?高棉語កូសាំងស៊ីន羅馬化Kausangsin),是中南半島的一個歷史地名,位於今日越南南部,占越南南部面積的三分之一,其西面與北面與柬埔寨接壤。越南人稱之為南圻,意為「南方之土」。

交趾支那(藍色)在法屬印度支那的位置
交趾支那地圖,1872年
南圻六省1832-1841年,黑線為今日國界
南圻六省1899年

交趾支那的原住民是占族高棉族下高棉人)和高地民族,17世紀起逐漸被越南的廣南國-阮朝蠶食。交趾支那地域中,原屬柬埔寨(高棉)的一部份地區被柬埔寨方面稱為下柬埔寨。在阮朝時期,南圻特指:邊和、嘉定、定祥、永隆、安江、河僊六省為南圻六省。1862年,第一次西貢條約法國從阮朝正式取得了南圻六省中的東三省(邊和、嘉定、定祥),1874年,第二次西貢條約正式取得西三省(永隆、安江、河僊)。

名稱來源

交趾中國古代對越南的稱呼,主要包括今越南北部。

葡萄牙殖民者把當時越南尚未分裂的後黎朝稱為「cauchy」、「cauchy chyna」。[2]cauchy一詞來自馬來人的「kuchi」。在16-18世紀鄭阮紛爭時期,用作稱呼南方的阮主政權。等到19世紀後半葉,法國侵占南圻,又將南圻稱作cochinchine。而來到南圻謀生的華人又將這個詞音譯作交趾支那。

歷史

 
越南「南進」示意圖。最下方藍色部分即下柬埔寨,包含現今越南柬埔寨部分領土。

1623年,廣南國阮主阮福源將女兒阮氏玉萬嫁給了柬埔寨國王吉·哲塔二世。獲得柬埔寨國王同意,在今西貢建立了貿易社區。由於北方鄭阮紛爭爆發,廣南國迫於北方鄭主壓力只能向南方擴張。1679年,柬埔寨國王吉·哲塔四世委派中國明朝遺民鄚玖擔任此地的屋牙,率領華僑來到這裡進行開發,建立河仙鎮。1698年,阮有鏡擔任統率,進攻高棉。當時高棉國內鬥不斷,國家衰弱。下高棉地區早有大量越南人和華人定居,阮主此次用兵,想將下高棉地區納入統治。阮有鏡很快攻佔了東浦,設嘉定府統轄該地。在鹿野設福隆縣,建鎮邊營;在柴棍設新平縣,建藩鎮營。 1708年,鄚玖遣使到富春(今順化)覲見阮主阮福淍,被封為河仙鎮總兵,成為廣南國藩屬。

1715至70年,阮主與柬埔寨打了最少三場戰役,雖然柬埔寨每次都有宗主國暹羅(泰國)支援。但阮主仍逐漸擴大其治下的版圖。

1858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發動南圻遠征,在1858年9月占領峴港。1859年2月18日,法國占領邊和省嘉定省定祥省三個南部省份。1862年4月13日,越南被迫將它們割讓給法國。1864年,法國將所得領土稱為交趾支那。

1867年,法國奪得安江省河仙省永隆省三省,1874年,第二次西貢條約正式取得。1887年,法屬印度支那成立交趾支那成為其一部分 (當時包括安南東京柬埔寨,1893年法暹戰爭後併入寮國)。1941年7月28日,日本軍駐守於該地,在1945年3月9日發動三九政變正式占領它,直到戰爭結束。1946年,法國宣稱交趾支那是一個「自治共和國」,這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原因之一。1949年5月22日,法國議會通過了南圻併入越南的提案。6月4日,歸入越南臨時中央政府治下。

注釋

  1. ^ 中國地名委員會. 外国地名译名手册. 商務印書館. 1993: 162. ISBN 7-100-00798-4. 
  2. ^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Vol 2: Expansion and Crisis》的中譯本《東南亞的貿易時代:第二卷 擴張與危機》,[澳大利亞]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著,孫來臣、李塔娜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232頁。

參考資料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