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巴第同盟
倫巴第同盟(義大利語:Lega Lombarda)是一個成立於1167年[1]的中世紀聯盟,其目的是為了對抗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意大利擴張勢力的企圖。在其巔峰時期,北意大利的多數城市都加入了同盟,並且得到了教皇的支持。隨着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霍亨斯陶芬皇帝腓特烈二世在1250年去世,同盟的使命完成,並隨後解散。
歷史
同盟的前身是維羅納同盟,該同盟成立於1164年,由維羅納、帕多瓦、維琴察和威尼斯共和國結成,起因是「紅鬍子」腓特烈皇帝在1158年的隆卡格利亞帝國議會上宣告了帝國對意大利的直接統治權,並將當地的波德斯塔地方官員替換為自己選派的官員。同盟得到了教皇亞歷山大三世(亞歷山德里亞即以他命名)的支持,他亦樂於見到腓特烈在意大利的勢力衰退。1167年11月1日在蓬蒂達成立的倫巴底同盟的成員除了原有的維羅納、帕多瓦、維琴察、威尼斯外,還包括克雷馬、克雷莫納、曼圖亞、皮亞琴察、貝爾加莫、布雷西亞、米蘭、熱那亞、博洛尼亞、摩德納、雷焦艾米利亞、特雷維索、韋爾切利、洛迪、帕爾馬等城市,甚至包括一些帝國貴族。
儘管並未提出明確的分離主義主張,但聯盟的成立意味着意大利城市公然地挑戰皇帝的權力。腓特烈隨後與諸城市交戰,尤其是米蘭,他們在1162年就遭受過帝國軍隊的占領和破壞。但這一次,腓特烈沒有成功將城市聯盟拆散。在1176年5月29日的萊尼亞諾戰役中,皇帝的軍隊最終被擊敗。1177年簽署的《威尼斯和約》規定了從1178年8月到1183年的六年休戰期,而雙方在後來續訂的《康斯坦茨和約》中達成妥協,意大利城市依然向神聖羅馬帝國效忠,但在自己的領土上享有司法權和內政權。在諸城市中,受到皇帝偏袒的米蘭獲得了特殊地位,但這引發了米蘭和其他城市(主要是克雷莫納)的衝突。
倫巴底同盟後來曾經多次重組,而當1197年腓特烈的兒子、皇帝亨利六世去世時,同盟重新崛起,而亨利未成年的兒子、被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的腓特烈二世此時還要面對韋爾夫家族的皇位競爭者奧托四世。在1218年成為唯一的國王、並在1220年加冕為皇帝后,腓特烈於1226年試圖召集意大利的親王們,準備參與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腓特烈二世試圖在意大利獲得更大權力的努力被諸城市成功阻止,倫巴底同盟因此被腓特烈宣布為帝國的敵人。皇帝採取的行動包括占領維琴察以及1237年在科爾泰諾瓦戰役中的勝利,這場勝利也為腓特烈贏得了能征善戰的軍事家的名聲。但是腓特烈錯誤地估計了己方的力量,拒絕了來自米蘭的所有議和的提議,堅持要求同盟必須無條件投降,因此葬送了和平解決的機會。米蘭和其他五個城市經受住了腓特烈的攻擊,使得他在1238年10月不得不結束了對布雷西亞的圍攻。
倫巴底同盟再次獲得了教廷的支持,當時的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在1239年對腓特烈二世處以絕罰,並一直以實際行動與皇帝的勢力對抗。在1248年的帕爾馬之圍中,帝國軍的營地被同盟軍突襲占領,在接下來的決戰中帝國軍一敗塗地。腓特烈二世失去了大量財富與領土,也同時失去了繼續與意大利的叛亂勢力以及教皇對抗下去的希望。1250年腓特烈二世去世後,倫巴底同盟隨之解散。在此後的時期,帝國對意大利政治的影響力比之前要小了許多。
相關條目
注釋
- ^ Lombard Leagu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Feb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8)
延伸閱讀
- Gianluca Raccagni, The Lombard League (1164–122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 "Lombard Leagu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6 Apr 20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 Fasoli,"La Lega Lombarda --Antecedenti,formazione, struttura," Problema des 12.Jahrhunderts,
- Vortraege und Forchungegen, 12, 1965–67, pp. 14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