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雞(英語:Bluff)是在撲克卡牌遊戲中的術語,意思是在自己的手牌較弱時加注。偷雞的目的是為了令對手放棄較佳的手牌而獲利,中文偷雞的名字便由此得來。通常在下注金額、彩池總額、下注者的風格等可以估計一次下注是否偷雞。在1991年香港經典賣座電影《賭俠》中,假扮賭俠的反派侯賽因(單立文飾)所說的經典對白「想偷我雞?」,當中所指的偷雞便是指陳刀仔在弱勢時全押以圖嚇退對方。

種類

在撲克牌遊戲中,一般又分為半偷雞(Semi-Bluff)或全偷雞(Pure Bluff)。半偷雞指的是現時的牌面較弱,但在未知的牌仍有機會改善自己的牌面,例如在德州撲克中,在第四張公共牌亮出時,自己有蛇面或花面的可能,便由此加注,圖嚇退對方可能較大的牌面(如一對)的同時,即是對方跟注,自己亦有小量機會逆轉形勢而獲勝。

全偷雞是指自己擁有很弱的牌面,但在下注卻表現強勢,或者在自己底牌較弱時,明的牌卻有例如花面或蛇面等牌,同花或順子是一種很常見用作偷雞的牌面,因為對方通常擁有較大的對子或高牌,而自己只得弱牌時,只能透過「偷雞」加注而給予對方棄牌壓力才能獲勝。

使用

要在撲克遊戲中偷雞,除了需要關注公共牌(或一些遊戲的明牌)的走勢,亦需要關注在翻牌前的下注,以估計對方手牌的強度,而其後的加注亦是否合理。同樣地,偷雞需要因應不同對手的風格而實行,例如面對較進取的玩家,偷雞未必是較好的玩法,反而應使用其相反「揼雞」[1]Slow Play,直譯「慢打」),即在自己擁有強勁牌面時,在下注時卻示弱,令對方對自己的牌面信心更大以加大注碼,從而獲得較大回報。

在偷雞時,需要關注的是潛在的對手,如果未棄牌的對手還剩不少,偷雞是不可取的,因為對手擁有強牌而跟注的機率較大,因此較常在一對一時才會使用此策略。偷雞時,必須配合明牌,若公共牌面的牌根本難以偷雞,而自己卻加注,對方作出輕易的跟注便令自己招致更大損失。例如牌面是雜牌(Rainbow,直譯「彩虹」),即牌為不同花時,手持較強牌的玩家便可減低對被花擊敗的懼怕,因此一些牌面是很難偷雞的,需要配合技術。

此外,一些玩家亦會逆用偷雞,例如在一些牌面中,估計對方有強勁牌面時,而自己卻手持更強勢的牌面,下注時卻以奇怪的風格迷惑對方,令對方誤算自己是偷雞牌,從而跟注並獲利。著名美國職業德州撲克玩家Tom Dwan在現金撲克中使用偷雞及逆偷雞均是處於世界頂尖的水平,由於下注風格靈活多變,令人難以捉摸,常令對方在其偷雞時棄牌,以及其假裝偷雞時跟注。

文化

「偷雞」一詞是與英文撲克術語Bluff意義相同,但並非直譯,Bluff可直接理解為「虛張聲勢」。而「偷雞」一詞在香港電影盛行賭博電影時代,已經大量使用。在經典電影《賭俠》中,賭俠陳刀仔(劉德華飾)因在與假扮賭俠的反派侯賽因(單立文飾)的話事啤賭局中「偷雞」,假裝自己有一條順子,但因侯賽因安裝了隱閉鏡頭而識穿對方,並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對白「想偷我雞?」,一直廣為流傳,當中所指的偷雞便是指陳刀仔在弱勢時全押以圖嚇退對方。

其他遊戲中的「偷雞」

除了撲克外,亦有不少遊戲含有偷雞成分,例如橋牌Scrabble。在Scrabble中,玩家可以拼出一個似是而非的字,令對手不敢質疑 (代價是失去一個回合)而跳過,當然,若被質疑成功,自己會損失一個回合。

參考

  1. ^ 「揼」也用在其他俗語,如「揼波鐘」即拖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