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拉德·古拉尼

傑拉德·古拉尼 (英語:Gerald Guralnik,1936年9月17日—2014年4月26日),美國物理學家,布朗大學物理系「校長」教授,美國物理學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研究員,艾爾弗·斯隆基金研究員。 [1][2][註 1]

傑拉德·古拉尼
出生(1936-09-17)1936年9月17日
 美國愛荷華州錫達福爾斯
逝世2014年4月26日(2014歲—04—26)(77歲)
 美國羅德島州普羅維登斯
國籍美國
母校麻省理工學院(學士)
哈佛大學(博士)
知名於量子場論
對稱性破缺
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機制
計算物理學
獎項櫻井獎 (2010年)
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斯隆研究員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理論物理學
機構布朗大學
羅徹斯特大學
倫敦帝國學院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博士導師沃特·吉爾伯特

1964年,古拉尼與卡爾·哈庚湯姆·基博爾共同提出希格斯機制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另外還有兩個研究小組也在同年獨立地提出類似結果,一組為弗朗索瓦·恩格勒羅伯特·布繞特,另一組為彼得·希格斯。六位物理學者分別發表的三篇論文,[3][4][5]在《物理評論快報》50周年慶祝文獻裏被公認為里程碑論文。[6]2010年,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理論粒子物理學櫻井獎給他們,因為他們「詳細闡述,在四維相對論性規範場論裏,自發對稱性破缺的性質與向量玻色子質量的持續守恆生成。」[7]

2014年,古拉尼因心臟病發作離世,享壽77歲。[8][9]

啟蒙時期

1936年9月17日,古拉尼在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個小城希德弗斯(Cedar Falls)出生。希德弗斯的居民大約有10,000人,附近有寬廣肥沃的農田。由於小城沒有公共運輸,去任何地方都必須開私家車。在那年代,古拉尼和大多數他的朋友,雖然年齡只有13歲,就可以合法地獨自開私家車上學。由於缺乏最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識,他有好幾位懵懵懂懂的年幼朋友都因為嚴重交通事故而往生。

古拉尼出生於富裕人家,祖父以勤儉起家,創建了很大的雜貨店連鎖企業。當古拉尼就讀於小學時,他便對照相產生極大的興趣。在中學裏,他又義務幫助校刊與年刊做些拍照與洗照片的工作,因此接觸到一些關於化學與照相光學的書籍。後來,更引起他對於工程學物理學的興趣。

本來,古拉尼很想去愛荷華州立大學專修工程學,他有很多朋友申請到那裏讀書。但是,高瞻遠矚的父親認為他應該換個環境讀書,堅持要他申請麻省理工學院,甚至幫他填寫申請表。由於他的表現傑出,兩個大學都錄取他為學生。父命難違,他最終選擇到位於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念書。[10]

求學時期

古拉尼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之後不久,就發覺同學們的數學程度超高,原來他們都已經準備好了。他只能快馬加鞭,奮力追趕。在學校裏的第二年,他遇到了哈庚,兩個人成為同窗好友與研究夥伴。1958年,古拉尼獲得學士學位。[11][10]

畢業後,古拉尼轉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由於個人覺得未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凡扶累克講述的量子力學非常枯燥無味,他決定不再選修進階量子力學,轉而選修量子場論。未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利安·施溫格是這門課的教授。施溫格很會講課,能夠把艱深的教材變得非常活潑有趣。古拉尼認為這堂課是最有意思的一堂課。由於受到施溫格的啟發,古拉尼決定進入理論物理領域。1964年,得到博士學位。[11][10]

職業生涯

1964年至1965年,他申請成為倫敦帝國學院博士後研究員,並且獲得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之後,又搬遷到羅徹斯特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羅徹斯特大學物理系的系主任羅伯特·馬俠克(Robert Marshak)嚴肅地勸導他不要再搞任何關於希格斯機制的研究,否則他很可能再也找不到工作。從此,他大多數時間都在研究量子場論的其它問題,主要是應用電腦來解析一些量子場論的基本問題。[10][12]

1967年,他被聘請為布朗大學的副教授。1973年,擢升為正教授。古拉尼時常會拜訪倫敦帝國學院與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從1985年至1987年,他任職為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在那裏,對於格點量子色動力學(Lattice QCD)計算方法的發展與應用,他做出很多貢獻。[7]

古拉尼近期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量子場論與廣義相對論,特別是相結構(phase structure)、理論分析或數值分析量子場論的完全解。[7]他是「代用腦計畫」(Ersatz Brain Project)的成員之一,這計畫的目標是設計一個類似人腦,具有人腦功能的電腦[1]

物理世家

古拉尼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他與妻子蘇珊共育有一個兒子,撒卡利,也是一位理論物理學者。撒卡利與父親合作發表了很多篇論文。[11]

參閱

註釋

  1. ^ 這是布朗大學現任校長Thomas J. Tisch 於2010年5月28日特別捐款設立的教授席位,取名為「校長」教授。這些席位可以用來聘請傑出學者在其專精領域做研究貢獻,不需要顧慮到油米材鹽等等日常問題。[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文獻

  1. ^ 1.0 1.1 Guralnik, Gerald. Gerald Guralnik. Brown Research. Brown University. [2012-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3). 
  2. ^ Fifteen named to endowed chairs. Today at Brown. Brown University. June 1, 2010 [2012-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 Englert, François; Brout, Robert. Broken Symmetry and the Mass of Gauge Vector Mes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4, 13 (9): 321–23. Bibcode:1964PhRvL..13..321E. doi:10.1103/PhysRevLett.13.321. 
  4. ^ Higgs, Peter. Broken Symmetries and the Masses of Gauge Bos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4, 13 (16): 508–509. Bibcode:1964PhRvL..13..508H. doi:10.1103/PhysRevLett.13.508. 
  5. ^ Guralnik, Gerald; Hagen, C. R.; Kibble, T. W. B. Global Conservation Laws and Massless Particl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4, 13 (20): 585–587. Bibcode:1964PhRvL..13..585G. doi:10.1103/PhysRevLett.13.585. 
  6.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50th Anniversary Milestone Pape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2-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0). 
  7. ^ 7.0 7.1 7.2 2010 J.J. Sakurai Prize for Theoretical Particle Physics Recipient: Gerald S. Guralnik.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2012-03-22]. [永久失效連結]
  8. ^ Kibble, Tom. Gerald Guralnik (1936–2014) Physicist who helped to conceive the Higgs boson. Nature. 2014, 510 (7503): 36. doi:10.1038/510036a. 
  9. ^ C. R. Hagen. Obituaries - Gerald Stanford Guralnik. Physics Today. August 2014. doi:10.1063/PT.3.2488. 
  10. ^ 10.0 10.1 10.2 10.3 Tang, J. A Conversation with Professor Gerry Guralnik. Brown University. 2010 [2012-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5). 
  11. ^ 11.0 11.1 11.2 Luttrell, S. K. Gerald Guralnik '58 and Carl Richard Hagen '58, SM '58, PhD '63. Technology Review. March/April 2010 [2012-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8). 
  12. ^ Guralnik, Gerald. Computational high energy physics. [2012-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