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謬補缺切韻
《刊謬補缺切韻》(706年)是對隋陸法言《切韻》的增訂本韻書,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韻書。由唐朝王仁昫所撰,後世簡稱《王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唐寫本《王韻》,自宋至清藏於內府。除了敦煌遺書外,今人獲見的傳世唐寫本甚爲稀少,此故宮藏唐寫本《王韻》乃是完帙。據《王韻》自序,王仁昫作書之緣由,是因爲時任江東道巡察黜陟大使侍御史平嗣先讀了他「退食餘閑」所撰的《字樣》等書後,非常欣賞,建議他作《刊謬補缺切韻》,以補陸法言書「苦字少、闕字義」之不足。
在漢語韻書史上《王韻》上承《切韻》,下啓《廣韻》。《王韻》刊正《切韻》的錯謬之處,據唐蘭先生統計共有十二處。關於補缺,《王韻》除了在《切韻》的基礎上增加兩韻,還添補了一些小韻。據蔡夢麒等統計,《切韻》大約有小韻三千四百個,《王韻》當有小韻3644個。有的小韻還增加了同音字,也寫在每個小韻原收單字的後面。《王韻》共録韻字17059個,比《切韻》約增加了六千多個。《切韻》以注音爲主要目的,訓釋則簡略,《王韻》在正字形、加訓釋方面下了很多工夫。
版本
《王韻》在《唐五代韻書集存》裏單列爲一類,現存三種寫本。分別被稱作《王一》、《王二》及《王三》,總體而言,《王一》與《王三》基本相同,屬同系;《王二》則有較大差別,今多改稱《裴韻》。
王一
有序列表項兩種殘卷零葉出自敦煌,藏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號 Pelliot chinois 2129的殘葉僅存王仁昫序;編號 Pelliot chinois 2011的殘卷兩面抄寫,存42面,學界稱作敦煌本《王韻》,又簡稱《王一》。
王二
舊時以為此書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體系,通稱《王二》。後來經研究,發現此書多不同於《王一》及《王三》,常被認為是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與長孫訥言《箋注本切韻》的混合(周祖謨, 1983; 仝小琳, 2008)。今多改稱此書為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殘卷,簡稱《裴韻》(S. 2055)。此書原藏於清內府,今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卷後有項元汴作跋,也稱《項跋本》、《內府本》。
王三
第三種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唐寫本,此本爲流傳至今惟一完整無缺的唐寫本韻書。因有宋濂跋語,故稱宋跋本《王韻》,又簡稱《王三》、《全王》、《故宮本》或《宋跋本》(因有宋濂作跋文得名)。凡24葉,以兩紙合爲一葉。除首葉外,均兩面書寫。共47面,每面有朱絲欄。前8葉每面35行,自第九葉《耕》韻起每面36行。近脊處多有粘損,推測原書當爲冊子裝,至宋始改爲龍鱗裝。每葉相去約一釐米,錯疊鱗比,裝爲一卷。卷首有王仁昫自序和陸法言序,序文首行題「《刊謬補缺切韻序》」,下注云「刊謬者,謂正訛謬;補缺者,謂加字及訓」。其下又記全書總字數,共爲60376字,下雙行小注「舊33922言,新26453言」,按,新舊字數相加差一字。次行題「朝議郎行衢州信安縣尉王仁昫字德溫新撰定」。全書「顯」字缺末筆,其他唐帝名號皆不嚴格避諱。韻目數字和每紐字數用朱筆寫,其餘墨書。全書分爲195韻,韻次同於《切韻》,但增多了與平聲《嚴》韻相承的上去兩韻。反切大都依據《切韻》,而重點在於增字加訓。每紐第一字下先出反切,次出訓解,最後注一紐收字總數;異體或又音一般列在訓解之後。先出反切便於按音檢字,對讀者來説更爲便捷。宋跋本《王韻》總體框架保持了《切韻》原貌,首尾俱完,非其他斷簡零篇可比,是最重要的版本。
引用
- Bottéro, François, The Qièyùn manuscripts from Dūnhuáng, Galambos, Imre (編), Studies in 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20th Century (PDF), Budapest: 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 33–48, 2013 [2021-12-16], ISBN 978-963-284-326-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12-06).
- 龍宇純, 唐寫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校箋,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 1968
- 仝小琳, 论韵书残卷 P 3798 和相关韵书, 語言研究, 2008, 28 (2): 38-41
- 周祖謨, 唐五代韻書集存, 中華書局,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