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臨時大學
簡史
抗日戰爭時,汪精衛政權所屬的公立大學,被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人士稱為汪偽政權大學,簡稱偽大學,有偽北京大學、偽交通大學等。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45年9月下令解散偽北京大學、偽中央大學和偽交通大學,頒布《淪陷區專科以上學校學生、畢業生甄審辦法》(或稱《偽專科以上學校學生、畢業生甄審辦法》),並於10月中旬,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設立臨時大學補習班,令原淪陷區在校生先補習再進行考試,至於已畢業的學生則需補交論文以及蔣中正所著的《中國之命運》閱讀心得報告 ,經審核通過方獲合格證書。此舉被認為有歧視淪陷區學生之意,引起淪陷區民眾極大反彈,最後教育部取消甄審考試,改臨時大學補習班為臨時大學,以收容尚未畢業的在學生。1946年國立北京大學復校,接收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一、二、三、四、六分班。第五分班改為國立北洋大學北平部,1947年國立北洋大學北平部亦併入國立北京大學。第七分班接受偽「國立北京師範大學」學生,經甄審合格者編入國立北平師範學院。
與天津大學的淵源
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復國立北洋大學,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學原址復校。此後,泰順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國立西北工學院三校師生先後返津參加復校。[1]理學院院長陳藎民接受「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五分班」,建立國立北洋大學北平部。1947年5月,國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北洋大學北平部遷往天津,遭到學生的強烈反對。8月,北洋大學北平部被北平大學的接收。
參考資料
- ^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大事年表. [201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