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聯派(俄語:межрайонцы羅馬化:Mezhraiontsy),意為「社會民主黨人跨區聯合組織」,正式名稱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國際主義者),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的一個獨立派別,融合了孟什維克國際派分子、從布爾什維克分裂出去的「前進派」成員和布爾什維克調和派組成的左翼組織。存在於1913年至1917年8月。其主張黨內團結,反對黨內分裂;政治立場處於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之間。二月革命後,政治立場逐漸接近布爾什維克,並在1917年俄國革命期間與布爾什維克合併。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國際主義者)
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истов)
成立1913年11月 (1913-11)
解散1917年8月 (1917-08)
分裂自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併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布爾什維克)
黨報《前進》
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
革命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
共產主義
國際主義
政治立場左翼極左翼二月革命後)
歷史上:
左翼二月革命前)
國際組織第二國際
齊美爾瓦爾德左派
官方色彩  紅色
黨旗
俄國政治
政黨 · 選舉
區聯派主要領導人列夫·托洛茨基

歷史

背景

從1903年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出現最初的分歧開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就已經沿着政治和民族路線分裂成了許多派別。1912年1月18日在布拉格舉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屆全俄會議,黨內占據多數派地位的布爾什維克在列寧領導下驅逐了孟什維克。作為回應,1912年8月,部分孟什維克、列夫·托洛茨基和其追隨者、崩得和高加索、拉脫維亞等地其他族裔的派別於1912年8月25日至9月2日在維也納舉行會議,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國、實行八小時工作制、沒收地主土地的口號和策略。稱列寧的行為是違規的,並成立了他們自己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領導層,由於其內部分裂,無中央機構,只建立一個組織委員會,即「八月同盟」。在1914年2月自行瓦解。

由於其派別的發展,到1912年底,俄羅斯帝國首都聖彼得堡已經有兩個獨立的社會民主黨組織。布爾什維克有他們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聖彼得堡委員會」,「八月同盟」的支持者有他們的「俄國社會民主黨倡議小組」。一些聖彼得堡的社會民主黨人對這種分裂感到不滿,並建立了一個替代組織,他們希望最終能將俄國所有分裂的革命社會民主黨人聯合起來。他們中唯一例外的是那些以犧牲革命活動為代價,專注於合法形式的反對派活動的孟什維克派。

區聯派的形成

1913年世界大戰已經迫在眉睫,第二國際由於各黨持民族主義立場而趨於分崩離析。俄國國內的四名黨員康斯坦丁·尤列涅夫英語Konstantin Yurenev、諾沃謝洛夫(А.Новоселов,布爾什維克)和阿達莫維奇(Е.Адамович,布爾什維克,女性)以及一位孟什維克的前國家杜馬議員——葉戈羅夫(Н.Егоров),於1913年11月成立區聯派,在聖彼得堡活動。區聯派的組織建設工作也獲得了其他派別的幫助,包括但不限於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成立初期的區聯派在工人中很快就以良好的作風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到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已經有超過1000名工人成員。1917年5月之前,尤列涅夫一直是該組織的非正式領導人[1]

戰爭期間的成長

1914年7月至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社會民主工黨內的各派別路線在支持戰爭的問題上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支持戰爭的人被稱為「護國派」,反對戰爭的人被稱為「國際主義者」。區聯派的大多數成員,以及列寧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和部分孟什維克,都採取了反戰的國際主義立場;在之後區聯派少數護國派退出或被開除[1]

區聯派的國際主義反戰立場和反對沙皇專制政權,也引起了沙俄秘密警察的警惕,把區聯派定性為「從布爾什維克分裂出來的分支」、「布爾什維克中反對列寧的那部分人」,其成員60%來自布爾什維克,剩下40%為工人出身的孟什維克。1914年底大逮捕後,僅剩下300-350人,其中只有一半左右的成員有能力為組織繳納活動經費。到了1915年2月上旬,彼得格勒的秘密警察保衛局着手準備徹底消滅區聯派;大逮捕後,僅有60-80名成員沒有被羈押,區聯派主要領導人尤列涅夫也在1915年2月至1916年2月之間的一年時間裡,因「涉嫌顛覆活動」而入獄。此後,區聯派從一個聖彼得堡的鬆散的普通工人社團轉為當地的工人地下秘密組織。由於人民對戰爭越來越失望,以及區聯派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力;到1916年底,已升至400-500名成員[1]

1917年革命

革命期間,區聯派成員在彼得格勒非常活躍,他們成功占領了一家印刷廠,並於2月27日(舊曆)出版了第一份呼籲武裝起義的傳單。在彼得格勒蘇維埃成立後,區聯派在其主席團中獲得了一個席位,而全國性的社會主義政黨,如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則獲得了兩個席位。

儘管區聯派的最初目標是將所有布爾什維克派和孟什維克派團結在一個黨內,但事實證明在俄國參戰問題上的分歧太深。1917年4月12日,區聯派拒絕參加孟什維克發起的統一會議,因為會議將由孟什維克的護國派主導。從那時起,他們的立場開始與布爾什維克的立場趨於一致,在列寧從國外回來後,布爾什維克的立場變得更加激進。

與布爾什維克合併

1917年4月至6月,大批反戰的社會民主黨人從歐洲回國,區聯派是他們首選加入的組織。當時托洛茨基越飛阿納托利·盧那察爾斯基烏里茨基達維德·鮑里索維奇·梁贊諾夫、弗拉基米羅夫、沃洛達爾斯基英語V. Volodarsky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德米特里·扎哈羅維奇·曼努伊爾斯基等著名的社會民主黨人加入了該組織。這使得區聯派從聖彼得堡的普通工人政治組織轉變為著名知識分子主導的政治派別。在1917年5月至6月的彼得格勒區議會選舉中,區聯派和布爾什維克組成了一個聯盟。

這時候由於托洛茨基完全贊同列寧的《四月提綱》,區聯派與布爾什維克的政治觀點一致,僅有組織上的細微差別。 由於立場相似,如索科利尼科夫安東諾夫-奧弗申柯等人回國後就直接加入了布爾什維克。[1]

由於我默默同意了列寧,所以,從自己方面來說我就不去強行推動事件的自然發展了。政策是共同的。從我到達後的第一天起,我就在工人和士兵的集會上說「我們布爾什維克和國際主義者」,而由於經常重複「和」這個聯詞只會使發言造成困難,所以我很快就簡化成這樣的說法:「我們布爾什維克—國際主義者。」這樣一來政治上的聯合就走在組織上聯合的前面了。

——列夫·托洛茨基,《論列寧》[2]

1917年8月8日至16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代表大會,接納了區聯派(約4000人)併入布爾什維克。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期間,區聯派聲明,他們在一切方面贊同布爾什維克,並請求接受他們入黨。大會滿足了他們的請求。在此次大會上,兩個國際主義派團體組成了一個正式獨立於孟什維克的政黨。許多前區聯派成員在之後的十月革命和隨後的俄國內戰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區聯派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前進》。1915年非法出版了一期,1917年恢復出版,從6月到8月作為聯合社會民主黨人(國際主義者)聖彼得堡區際委員會的機關報合法出版。共出版了8期。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後,編輯部發生了變化,第9期雜誌作為社會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布爾什維克)的機關報出版。1917年9月根據中央委員會的決定停刊。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杨帅:《俄国革命运动中的区联派研究》,苏州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2019-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7). 
  2. ^ 列夫·托洛茨基. 《论列宁》十月前后,一 十月前夕. www.marxists.org. 1924 [2022-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進一步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