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在由秀

古在由秀(1928年4月1日—2018年2月5日)是一位日本天文學家,也是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國立天文台名譽教授、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群馬縣立群馬天文台名譽台長[1]日本科學院院士、文化功勞者[2]

古在 由秀
こざい よしひで
古在 由秀
古在 由秀
出生(1928-04-01)1928年4月1日
日本 東京府北豐島郡巢鴨町
逝世2018年2月5日(2018歲—02—05)(89歲)
日本 東京都
居住地 日本
國籍 日本
母校東京大學理學部
知名於古在共振
古在機制
獎項朝日獎1963年
恩賜獎1979年
日本學士院獎(1979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天文學
機構東京大學
國立天文台
群馬縣立群馬天文台
學術指導者萩原雄祐

古在由秀曾任東京大學東京天文台教授、東京大學東京天文台台長(第12代)、國立天文台台長(第1代)[3]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長、群馬縣立群馬天文台台長。

1979年,小行星3040以古在由秀來命名。

經歷

1963年,他成為東京大學附屬東京天文台的助理教授,同年獲得朝日獎。1965年,他成為附屬於東京天文台國內人造衛星計算設施主任。1966年,擔任東京大學附屬東京天文台教授。1973年,擔任東京天文台附屬堂平天文台台長。 1979年6月11日,他因對土星衛星人造衛星小行星運動的研究獲得日本學士院獎恩賜獎。1980年,成為日本科學院院士。

1981年,他成為東京大學附屬東京天文台台長。1988年7月,東京天文台與名古屋大學空電研究所第三部門合併成為國立天文台。 1988年8月,他成為第一位成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的日本人。1991年,辭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職務。1994年,辭去國家天文台台長。

1997年,他成為群馬縣立群馬天文台台長。2002年,獲得勲二等瑞寶章[3][1][4]。2009年,文化功労者。2010年,被選為三鷹市名譽市民[5]。2012年,他成為群馬縣立群馬天文台名譽台長。

2018年2月5日午後6時15分,古在由秀於東京都醫院病逝,敘正四位。

貢獻

古在由秀在1962年分析小行星的軌道時發現天體力學中導致軌道傾角和離心率的周期性變化,也就是出現近心點參數振盪的機制,後來稱為古在機制

參考資料

  1. ^ 1.0 1.1 職員名簿 - 古在 由秀.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2. ^ 台長の古在由秀が文化功労者に選ばれまし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群馬県立ぐんま天文台公式サイト內のお知らせのページより
  3. ^ 3.0 3.1 藤井旭「初代國立天文台長 古在由秀先生が文化功労者として選出 顕彰記念祝賀會が開催」『天文ガイド2010年4月號 誠文堂新光社、26頁。
  4. ^ 「2002年秋の敘勲 勲三等以上と在外邦人、外國人敘勲の受章者一覧」『読売新聞』2002年11月3日朝刊
  5. ^ 初代國立天文台長古在由秀氏が三鷹市名譽市民に! - 國立天文台・天文情報センター・アーカイブ室新聞 第357號PDF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