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卡因牛仔

可卡因牛仔》(Cocaine Cowboys)是一部於2006年拍攝的紀錄片,由比利·科本英語Billy Corben執導,阿爾弗雷德·斯皮爾曼和比利·科本製片,影片由他們在邁阿密的Rakontur英語Rakontur媒體工作室進行拍攝。這部影片描述了20世紀70和80年代由於可卡因的興起,導致席捲美國佛羅里達邁阿密的犯罪浪潮。《可卡因牛仔》的製片人通過採訪執法人員記者律師毒品走私犯英語drug smugglers黑幫成員英語gang members,為人們提供了這場邁阿密毒品戰爭的第一手資料。

《可卡因牛仔》
基本資料
導演比利·科本英語Billy Corben
監製阿爾弗雷德·斯皮爾曼英語Alfred Spellman
比利·科本
大衛·斯普廷英語David Cypkin
主演瓊·羅伯茨
米奇·曼迪英語Mickey Munday
喬治·瑞維·雅拉
配樂簡·哈默英語Jan Hammer
攝影阿曼德·塞萊斯英語Armando Salas
剪輯比利·科本
大衛·斯普廷
片長116分鐘
產地 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美國2006年4月26日(翠貝卡電影節
2006年10月27日(有限發行)
發行商木蘭影業公司英語Magnolia Pictures
前作與續作
續作Cocaine Cowboys 2[*]

劇情簡介

《可卡因牛仔》按照時間順序,除使用當時的新聞鏡頭外,通過採訪執法人員和黑幫頭目,展示了二十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邁阿密非法毒品交易的發展狀況。在影片裡,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大麻是流入該地區的主要毒品。到了20世紀70年代,流入的大麻被更有利可圖的可卡因所取代。 隨着越來越多的可卡因被走私到美國,導致可卡因價格下跌,使得可卡因轉向「藍領階層」,因而出現在更多的市場上。毒販們會採用多種不同方式將毒品偷運至佛羅里達。

運輸毒品主要靠船隻或飛機。另外,毒販們還偷運毒品的方法也是複雜多樣,其組織工作包括購買和資助合法企業為非法經營活動提供掩護、使用先進的電子制導裝置以及其他精心策劃的運輸方案。有時,這些毒販將他們所有賺來的錢保存起來卻頗為費力,因而他們與巴拿馬總統諾列加建立關係。此外他們也會買下整個住宅區或是將錢投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或是投在諸如賽馬業這樣的其他副業上。這部影片對此也進行了描述。

毒品流通渠道也是非常複雜,當地和國內其他地方很多人都會吸食偷運入境的可卡因。毒販們透露,他們會購買靠近海上航線的公寓,使之成為監測海岸警衛隊和本地警察巡邏艇的監測點。他們還透露,他們會採用高科技無線電監測設備監測聯邦、州和當地執法機關的無線電頻率,以便對運輸毒品的船隻和飛機發出警告。

這部影片披露,邁阿密在這段期間的經濟增長主要受益於毒品交易。由於從事毒品交易的成員賺取了大量的錢,這些錢大量流入合法企業。其結果是,這些販毒賺來的錢為佛羅里達州南部大量現代化摩天大樓的興建提供了資金。此後,執法機關的打擊清除了很多重要的販毒集團,大量高檔商鋪和企業因銷售大幅下滑而關閉。 影片同時記錄了伴隨着毒品交易而來的黑社會暴力現象。影片中那些受採訪者指出,臭名昭著的犯罪家族首領格麗塞爾達· 布蘭科在邁阿密和美國其他城市的毒品交易史里扮演了主要角色。 正是布蘭科的毒品勾當造成的無法無天和腐敗橫生的環境,使得黑幫成員被稱為「可卡因牛仔」。

發行

該片於2006年4月在美國翠貝卡電影節上首映,木蘭影業公司獲得了該影片在英語國家的發行權。影片於2006年10月27日在美國各地影院開始有限放映。該影片的原創音樂由簡·海默譜曲和演奏。

相關媒體

這部影片於2007年12月7日在Showtime上首次上映。[1]

後記

《電訊報》記者傑基·格爾達寫道,販毒集團「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邁阿密變成了自芝加哥禁酒令時期後最暴力的城市---從而促成了電視系列片《邁阿密風雲》和影片《疤面煞星》的拍攝(1983)」。[2]

參見

參考文獻

  1. ^ >Showtime - Movies - Cocaine Cowboys - Ma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Jacqui Goddard, Miami. Mickey Munday: Tales from the last 'Cocaine Cowboy' standing. 7:00PM GMT 23 Feb 2013 [2014-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9).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