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構造期

喜馬拉雅構造期,簡稱喜馬拉雅期喜山期,是新近紀中新世至早更新世(2千350萬-78萬年前)之間的構造期,在此期間,在今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生了喜馬拉雅運動(或稱喜山運動喜馬拉雅事件喜山事件)。

中國構造期
新生代 新近紀(第四紀 全新世 新構造期
更新世
喜馬拉雅構造期
上新世
新近紀
中新世
古近紀 漸新世 華北構造期
始新世
古新世 四川構造期
中生代 白堊紀
燕山構造期
侏羅紀
三疊紀 印支構造期
古生代 二疊紀
天山構造期
石炭紀
泥盆紀
祁連構造期
志留紀
奧陶紀
寒武紀
震旦構造期
新元古代 埃迪卡拉紀 震旦紀
成冰紀
南華紀 南華構造期
青白口紀 青白口構造期
拉伸紀
中元古代 狹帶紀 薊縣紀 薊縣構造期
延展紀
蓋層紀 長城紀 長城構造期
古元古代 固結紀
造山紀 呂梁構造期
層侵紀
成鐵紀
新太古代 五台構造期
中太古代 阜平構造期
古太古代 遷西構造期

概念的提出和演化

中國地質學黃汲清在1945年最早提出了喜馬拉雅運動的概念,指的是造成喜馬拉雅山脈隆起的構造運動。但是他把整個新生代中國的構造運動都稱之為喜馬拉雅運動,實際上,在新近紀以前的構造運動均與喜馬拉雅山的隆起無關。按萬天豐(2004)的意見,古近紀的構造運動應分別獨立為四川運動華北運動

構造活動

喜馬拉雅運動是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發生的又一次劇烈的構造運動。在喜馬拉雅運動期間,印度板塊在經過長途跋涉之後終於撞上了歐亞板塊,使整個歐亞板塊東部再次受到了近南北向的擠壓作用。

其中,中國西部受到的影響最大。在劇烈的擠壓作用下,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迅速抬升,它們都是大型滑脫構造,在滑脫面之上發育了一系列的近東西走向的逆掩斷層,其中較大的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馬拉雅主前緣斷層帶喜馬拉雅山主邊界斷層帶喜馬拉雅山主中央斷層帶定日-洛扎斷層帶雅魯藏布江斷層帶噶爾-納木錯斷層帶班公錯-怒江斷層帶空喀拉-唐古拉溫泉斷層帶金沙江斷層帶等。這些逆掩斷層之間形成巨大的褶皺斷塊山系,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可可西里山脈等;斷層帶本身則表現為山脈間和高原上的低地。

在青藏高原以北,同樣出現了一系列的逆掩斷層。與青藏高原不同的是,這些逆掩斷層的傾向並不相同,因此並未形成像青藏高原那樣的疊瓦構造,而是使兩條傾向相對的斷層之間的地塊相對上升,兩條傾向相背的斷層之間的地塊相對下降,從而形成盆嶺相間的構造。如康西瓦-崑崙山斷層帶塔里木南緣斷層帶之間的崑崙山地上升,塔里木南緣斷層帶和庫爾勒-烏恰斷層帶之間的塔里木盆地下降,庫爾勒-烏恰斷層帶和伊林哈別爾尕-亞干斷層帶之間的天山山地上升,伊林哈別爾尕-亞干斷層帶和德爾布干-克拉麥里斷層帶之間的準噶爾盆地下降,柴達木南緣斷層帶宗務隆山-青海湖南緣斷層帶之間的柴達木盆地下降,宗務隆山-青海湖南緣斷層帶和北祁連北緣斷層帶之間的祁連山地上升,等等。

在中國大陸中東部,在東西向的張裂作用下,原有的近南北向的斷層如閩粵沿海斷層帶郯城-廬江斷層帶大興安嶺東側斷層帶太行山東側斷層帶武陵山-大明山斷層帶等均轉變為張裂性的正斷層,沿其中某些斷層還有花崗岩侵入。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張裂斷層,如汾渭斷層帶大雪山東緣斷層帶等。

南海東海日本海也均在這一時期受東西向的張裂作用而大幅張開,成為西太平洋邊緣海俄羅斯貝加爾湖也是由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塹帶積水而成的。

地應力特徵

喜馬拉雅期地應力的主應力方向,在中國西部是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向東逐漸轉為北東走向。因西太平洋俯衝帶的作用而具有近東西向主應力方向的地應力的地區已經東移到了日本海、東海、南海海盆以東的日本列島、琉球列島菲律賓群島地區,這充分說明了喜馬拉雅期印度板塊向北的碰撞對中國大陸的影響。

對現代地貌的影響

喜馬拉雅運動過後,現代的中國地貌基本形成。在中國西部,喜馬拉雅運動導致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迅速抬升,使後者成為「世界屋脊」,並導致崑崙山、天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阿爾泰山的抬升(「活化」),以及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的相對下降,新疆地區的「三山夾兩盆」地貌就此形成。

在中國東部,近東西向的張裂作用則使李四光提出的新華夏構造體系中的三大隆起帶和三大沉降帶之間的相對高差加大,其中第三隆起帶東邊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成為中國地貌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而第三沉降帶南段(即四川盆地)以西的橫斷山則連同祁連山、阿爾金山、崑崙山一起成為中國地貌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這種三級台階的地貌使黃河水系和長江水系最終得以全面形成。

同時,由於閩粵沿海正斷層的張裂,海南島台灣島與中國大陸分離,斷裂帶在第四紀冰期過後遭受海侵,分別形成瓊州海峽台灣海峽

參考文獻

  1. 萬天豐.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地質出版社. 2004年6月: 180–197. ISBN 7-116-03991-0.